彼得森 发表于 2006-11-6 21:43:00

全国人民的"梦想"!

<p>&lt;国家大剧院&gt;明年7月完工!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传遍了祖国各地,大江南北!在全国人民为之"震奋"的同时,据说也有不少人在冷静地思考着一些问题!</p><p></p><p>大剧院主体投资26.88亿元,外围工程由北京市投资8亿多元,正式营业尚需开办费3亿元。整个项目共需资金38亿元,分摊后每个座位平均造价70万人民币。)</p><p>就拿这笔主体投资26.88亿而言,可以帮助三、四个西部省份完成“两基”攻坚(如人口2500万的甘肃,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建设,所需费用为9 亿元)</p><p></p><p></p><p>一、新建&lt;国家大剧院&gt;的决策过程仍然无从得知?<br/>&nbsp;&nbsp;&nbsp; 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国库的钱,又是公共建筑,无涉国家机密。因此,应该公布大剧院从构思到决策的过程,以教育人民,儆尤后人,学习和了解科学决策的过程。</p><p>二、国库要继续补帖门票?<br/>&nbsp;&nbsp;&nbsp; 那么大剧院将来的门票该卖多少钱呢?媒体没有介绍,我们不妨做一个推理。前几年投资5亿元建成的上海大剧院正式演出票价是100元到800元,国家大剧院投资38亿元,以投资金额判断,平均门票低于1000元肯定赔钱。我国剧院演出的一大特点是官员和关系户免费,据说组建人员从建院那一天起就打算由国家补贴实行公益票价。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从出娘胎那一天起就注定了赔钱,而且是填不满的无底洞。因为要走低价位路线,门票要政府“继续补帖”。如果说政府补帖城市居民种种基本需要,尚属合理,但国家大剧院的建成,政府却连城市人看戏娱乐的钱都要补帖,城乡差距缩小之类,从何谈起。</p><p><br/>三、谁需要国家大剧院?<br/>  这个问题,没有人回答。到底是国家文化部门需要,还是北京市需要。是全国人民需要,还是北京人民需要?</p><p><br/>四、开办费仍然没有着落。<br/>  “最麻烦的是没有开办费”。几十亿元的工程,却最后因为开办费的问题,使人员培训没有着落,则运营、维护,能保证不出问题吗?国有资产流失、损害、缩减寿命,不都是自然的吗?既然20多亿都拨了,必要的开办费,就应该及时拨付,否则同“运十”因为几千万油料费下马有什么区别。</p><p><br/>五、为什么艺术而设计?<br/>  国家大剧院最大的舞台,是“留给芭蕾和歌剧的”。可见,从一开始,就是西方文化的崇拜者们,主导了歌剧院的设计和建设。给中国本土艺术留了什么位置,不知道!</p><p></p><p>六、对北京其他剧院的替代效应还是被其他剧院替代?<br/>  国家大剧院吃不饱,物不能尽其用,是国家大剧院还没有开张,就明摆在那里的宿命。演歌剧,有保利和展览馆剧场,何必大而不当的国家大剧院。交响乐,有北京音乐厅中山音乐堂,何必国家大剧院。小剧场,谁会去国家大剧院?可能是这样一种思维主导决策过程: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所以必须有一个同国家之大相配的“国家大剧院”的剧院?照这样的思路,那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同国家之大相配的“国家大厕所”呢?</p><p>七、每天电费十万与每年的维护费?<br/>  这么大一个堂皇的资产,文化部和北京市都没有意向接受,难道不是一个悲剧吗?<br/>  接受采访者说,“社会上说每天的电费十万?倒没有这么多!”。但比这少不了多少。每年的维持费以千万计,大概是不夸张的,难怪北京市不求所有,文化部应该当仁不让却表明“不争”,真是老子的好徒弟!估计又是一个大官司!</p><p>八、光反射对附近造成的污染?<br/>  语焉不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个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p><p>九、清洗问题如何解决?<br/>  在北京这样一个风沙、泥土如此巨剧烈的地方,玻璃面的墙体如何保持光洁和干净,实在成了一个大问题。设计成这样的外形,竟然在这样一个风沙巨大地方的决策部门获得通过,国人的智力确实将为外人笑,但清洗保洁问题,确实将是长期的问题。</p><p>十、据说推动了中国建筑设计风气的改进?中不中洋不洋???<br/></p>

飞哥 发表于 2006-11-7 10:46:00

1000元一张票,够我在鸿运轩吃多少顿涮羊肉啊。

油油 发表于 2006-11-7 13:44:00

停工了吧。哈哈......

red1octopus 发表于 2006-11-7 23:39:00

<p>笔一挥便决定了浩大不足以形容的工程,到头来不成为空“壳”就好,毕竟是盖了,也说不准哪天看着不顺眼,笔一挥就又那么给拆了</p>

wennick 发表于 2006-11-8 18:49:00

写得好!!!!!

诚者自成 发表于 2006-11-9 16:08:00

<p>不错!</p>

gueorguiev 发表于 2006-11-19 21:45:00

如果把这些钱用在最应该的用的地方就好了.

哩个儿楞 发表于 2006-12-14 10:21:00

该杀!

hj-obj 发表于 2006-12-15 19:39:00

有钱没办法.....从景山看过去.就像个大坟堆...

热狗 发表于 2006-12-16 01:29:00

<p>现在不时兴修什么陵了,那多反潮流啊!得,修个大剧院吧。。。</p><p>南边弄个蛋,北边就来了个窝!靠,多他妈的有创意呀!连美国的报纸都置疑:中国牛逼呀,感觉已经是创新超级大国了啊。。。</p>

门当户墩 发表于 2006-12-18 15:02:00

<p><font size="5">是中国建筑界的悲哀!我看了两次设计竞赛的大部分方案,这个蛋的设计初衷竟是,第一轮那么多方案都没取中,那就来个最意想不到的,最后果然王八看鸡蛋对了眼!</font></p><p><font size="5">我早在想,不会是法国人报复咱们吧!贝律铭在他们的卢浮宫前建了个埃及墓穴金子塔,他们就在咱们紫禁城前盖了一个大坟包!</font></p>

幽并游侠猫 发表于 2007-1-16 15:03:00

<font size="3">唉,每次从长安街走都看那东西别扭。不知当初是怎么决策的,不懂声色地就盖上了。和天安门地区的整体环境极不协调。而且严重怀疑国家大剧院开放之后的利用率……能有多少演出,有多少人去看啊……</font>
[此贴子已经被figolyf于2007-1-16 15:22:50编辑过]

竹林七贤 发表于 2007-1-16 17:44:00

近百位全国人大代表曾联名给江泽民写公开信要求取消由法国人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该工程在停工了一年之后,不听人大代表的反对意见继续建造。

竹林七贤 发表于 2007-1-16 17:56:00

<p>[转载]&nbsp;国家大剧院争鸣始末</p><p></p><p>近一年来压在大陆知识界心中一件最为挥之不去的事就是国家大剧院了。<br/>今年(2000年)6月,49位两院院士、109位建筑师上书中央,恳切陈述法<br/>国人安德鲁方案之不当。不少学者及离退干部、政界要人和高级将领也纷<br/>纷建言,迫切希望中央改变初衷。从网上看到几乎高达百分之九十八的网<br/>友意见,同样也都反对建造这个工程和决定采用安氏方案。但与此对应,<br/>各家大小媒体,除了8月间趁院士们上书剧院暂时停工之际的"东风",曾<br/>有过一些报道外,现在对此都再少问津。听说,现在连新华社编辑的专供<br/>中央领导人参考的"内参",都一概不得报道这个问题了。人们只得在私下<br/>里悲叹说,没有办法了,他们甚至连中央都要封锁,看来这件事真的扳不<br/>回了。&nbsp;<br/><br/>  读到《争鸣》11月号《国家大剧院的风波》,不免思绪万千,挥笔立<br/>此存照,虽不见得就能让中央领导人读到,至少也可以令自己心境平静一<br/>些,免得以后面对子孙,为自己的无所作为而羞愧。&nbsp;<br/><br/>  安德鲁的方案之得以"中标",是法新社99年8月最早报道的,称经过<br/>一年四个月的设计竞赛论证,得到中国最高首肯。但9月16日法国世界报<br/>记者爱德曼的文章却说"安德鲁的方案是在一种完全不透明的情况下选出<br/>的"。一般中国人对法国的报道当然毫不知情,中国的最早报道可能是迟<br/>到2000年1月的中国新闻周刊,称之为"世纪之蛋",也说是两次设计招标<br/>胜出的结果。随之出现了一些包括安氏自己写的称赞性文章,也有一些反<br/>对意见,后者最早见于报端的可能是3月8日中华读书报扬波(后来得知是<br/>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员萧默)《一个鸡蛋的故事--国家大剧院方<br/>案百姓谈》。作者用嘲讽的口气,打了一个踢球入篮却被判决得分的比方,<br/>质疑业主委员会,这个与招标要求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完全唱反调的方案是<br/>怎么通过的?它与环境到底是协调的,还是什么"相异的关联",还是"根<br/>本不协调的"?对业主委员会的操作缺乏透明提出了抗议。&nbsp;<br/><br/>  华裔加拿大建筑师、清华大学教授彭培根也在许多场合表达了反对意<br/>见。&nbsp;<br/><br/>  预定4月1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事先做了大量宣传,但在这一天和<br/>以后几天,除了生活时报仍称方案是竞标胜出的以外,报纸上却很少有什<br/>么消息。人们在网上发现一位记者写的题为《今天国家大剧院和大家开了<br/>一个愚人节玩笑》的文章,才知道典礼被不加说明临时取消了。后来得知,<br/>是中宣部通知禁止报道的。为什么禁止,也是一头雾水。&nbsp;<br/><br/>  直到4月中下旬,公众从网上才陆陆续续得到一点信息,知道不少知<br/>识人士都不同意这个方案。一位名为殇花怒放的网友无奈地说:"说的再<br/>多又有什么办法,还是睁一眼闭一眼吧!在中国,建筑师的话永远比不上<br/>领导。中国的建筑,是领导们的建筑,是政府的建筑,是"民主"的建筑。<br/>"   &nbsp;<br/><br/>  6月,发生了前述上书的事情,7月11日大剧院只得暂停施工。12日人<br/>民日报解释说:"方案虽然已最终确定,但是有专家还是放心不下,提出<br/>了诸多不同看法。……有关方面决定工程暂停,再次听取不同意见。……<br/>以使它好上加好。"业主委员会随即派人分赴各地寻求支持。&nbsp;<br/><br/>  媒体趁此机会,发表了一些文章,如中华读书报7月19日萧默《再谈<br/>国家大剧院安氏方案》。大概7月底,彭培根和萧默在香港凤凰卫视露面,<br/>严厉批评安氏方案。彭培根还应邀与支持方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辩论录像,<br/>拿到北戴河请中央观看。网上也有一些信息,如多维新闻网&nbsp;7月10日《中<br/>外专家激烈反对中国大剧院工程》、新浪网7月11日《倾听不同声音-国家<br/>大剧院暂停施工》,8月11日新浪网发表了彭培根《我们为什么强烈反对<br/>国家大剧院方案》。&nbsp;<br/><br/>  8月10日,由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主持,开了一个为期5天的评<br/>估会,40多人参加,其中建筑界12位,其他各界占多数。会上争论激<br/>烈空前,听说正方有人竟喊出了"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反方立即应战,力<br/>陈安德鲁的方案不能代表党中央,反掉这个方案,才是真正的保卫党中央。<br/>8月17日南方周末发表《中外专家舌战国家大剧院》,同期刊登了彭培根<br/>《城市需要民族的灵魂》和安德鲁声称"我不会'让'它被修改"的记者访谈,<br/>争论已经白热化了。&nbsp;<br/><br/>  9月以后,多数媒体又冷了下来。网上,因为对手始终不露面,公众<br/>的话也好象也已说完,不再见有什么新帖子。10月初,法国人华新民在巴<br/>黎给新浪网发出了《我恨安德鲁》的文章,并公布了她与安的电话记录。&nbsp;<br/><br/>  以本人的孤陋寡闻,就知道这些。从各种言论中,我总结知识界反对<br/>安氏方案主要有五个理由:&nbsp;<br/><br/>  一、文化形象 国家大剧院在天安门和紫禁城旁边,北京的中心,地<br/>位太重要了,又因其特殊的国家性文化性标志性意义,理应更多体现中国<br/>文化特色,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原来规定的竞标规则早就载明了这些原<br/>则,为什么恰恰到是声称"只得不服从"、"就是要切断历史"的安德鲁的方<br/>案却被选中了?彭培根说,这个大扁圆球放在这里,尺度太大,太具侵略<br/>性。大剧院评委香港建筑师潘祖尧说,"大笨蛋"对中国民族传统和地方特<br/>色大唱反调,对天安门地区只有破坏,没有建设。如果坚持采用它,是国<br/>家的一大悲剧,会成为全世界的笑柄。萧默说,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中国的、<br/>国家的、体现新世纪中国文化精神的,足以夸示我们子孙后代的作品!&nbsp;<br/><br/>  93年10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国务院对北京规划的<br/>批复也说过,北京城市建设要"体现民族传统、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有<br/>机结合";97年中共六中全会的《决议》更指出:"文化事业要深深根植于<br/>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优秀成果。"国际建筑<br/>师协会几次大会宣言都呼吁发展中国家要注意"区域性文化特色",担心这<br/>些国家大量抄袭西方,失去自己国家的自我城市风貌。&nbsp;<br/><br/>  安德鲁以许多著名建筑自辩,说它们当年也遭到了不少反对,现在却<br/>证明是成功的。对此,彭培根认为:埃菲尔铁塔是建筑材料及体系的革命,<br/>安的方案没有任何创新建材,都是用了几十年的老材料。形式也不新,国<br/>外早已过时;悉尼歌剧院面对海阔天空,没有历史文化名城或古迹的环境,<br/>很适合做一个大型雕塑式的建筑;蓬皮杜中心并非是一个成功作品;贝聿<br/>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尺度很小,与原有环境并不冲突。萧默也指出:在<br/>卢浮宫,贝氏并不缺乏的东方式的谦和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谦和不<br/>仅体现在人际,更体现为对传统和环境的虚怀若谷;大铁塔也很注意与环<br/>境协调,西边古典风格的艺术博物馆,通过一条穿过铁塔的大道,与东边<br/>同样风格的军事学院正相对应;直到现在,评论家仍批评蓬皮杜中心是一<br/>种"波普派乌托邦大杂烩",指责它全然不顾环境。那些挂满在立面上的又<br/>多又粗的各色管子,只不过是用作"装饰"的虚假构件而已。&nbsp;<br/><br/>  北京大学教授辜正坤直称安氏方案是"后殖民主义"现象,即西方文化<br/>通过各种途径将其价值观移植到第三世界国家,削弱以致泯灭非西方民族<br/>的民族意识。这种在大型公共建筑上毫不顾及中国传统审美观的行为,是<br/>一种明显的"艺术侵权"。&nbsp;<br/><br/>  法国世界报记者爱德曼意味深长地提到:"前来巴黎参加教科文主办<br/>的中国文化周的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大剧院评委会主席),把两个模型<br/>送给了法国,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是孔子研究院。保罗·安德鲁需<br/>要花时间认真思考一下其中的含意了。"&nbsp;<br/><br/>    二、功能和安全。 安氏方案用一个巨大的半圆穹顶覆盖四座剧<br/>院,座落在一个大水池中,穹顶与剧院之间没有任何功能上的关系,是完<br/>全虚假的,违背了建筑创作形式与内容结合的基本原则。彭培根指出,这<br/>是所有错误的起源。法国世界报的爱德曼说:"为什么偏要做这么一个容<br/>纳四个剧场外加杂七杂八功能,建设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的巨型海蜇?是<br/>出于建筑和功能上的考虑吗?不是,这是一座独立的外壳,与里面要建的<br/>厅堂没有结构上的关系,也没有造型上的关系,人们尽可以在当中任意地<br/>盖一堆房间?"台湾建筑大师王大闳认为,这是一个极少见到的违反常规<br/>功能的设计,是一个粗野和拙劣的作品。加拿大建筑师克科兰在给江泽民<br/>的信中说,那种设计"可怕","它像什么?像个蛋。那是欧洲人在发展中<br/>国家设计的项目,因为他们在本国被看作不能容忍。……那一建筑将使中<br/>国难堪,请不要建。""它让我想起了buckminster&nbsp;filler的将整个城市罩<br/>在一个大玻璃圆穹顶下的愚蠢主意。(因为要加个盖子)……结果要向下<br/>挖6至8层楼,这是全世界建筑界有史以来最荒谬的大笑话。如果这个建筑<br/>能建成,那全世界的建筑教科书都可以烧掉了。"&nbsp;<br/>  &nbsp;<br/>  观众进场要先向下走,通过水下通道再往上走,然后再往下走;装布<br/>景的卡车,不能直接运到舞台边,需要另外专修一条开到地下舞台的通道。&nbsp;<br/><br/>    穹顶尽管已经高达45米,还是不能满足后台的要求,只得往下挖<br/>20多米到30多米,观众厅在地下7到10米深处,万一发生地震,几千人困<br/>在水底,那可是相当于几十倍库尔斯克号上的生命了。水下通道在安全上<br/>也有严重问题,彭培根说,如果恐怖分子等到散场时在这里引爆炸药,灾<br/>情可就太惨重了。北京建筑设计院前总建筑师沈勃认为,其它一切都可以<br/>不说,但一定要严格審查安全性。&nbsp;<br/>  &nbsp;<br/>  三、浪费与难于维护 由于加了一个毫无必要的大圆壳,费用大增。<br/>舞台台面深在地下7米,基础深达24.5米,这就必须挖一个很深的大坑,<br/>又必须围绕大坑构筑一道厚度1.5米,深达4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墙,这是<br/>巨大的浪费。预计整个大剧院的费用将因此超过45亿元人民币,这是全世<br/>界最贵的剧院,比美国的林肯中心还贵4倍。&nbsp;<br/><br/>  这样一座剧院,一个座位的造价将高达75万元,按每年演出200场、<br/>每场6000个座位全满、一般建筑10年收回投资计,平均每张票价将高近<br/>400元,接近北京现在平均票价80元的5倍。如果按每票平均80元计,那就<br/>需要47年才能收回,但这还没有把日常运营费和演出费计算在内。要算上<br/>这些,那可就没边了。要知道,在建筑学上,空间就是金钱,大穹顶与四<br/>个剧院真正的外界面之间的巨大空间,夏天的降温和冬天的加热,还有通<br/>风除尘和日夜必需的灯光,要耗掉多少能源?据估计,仅电费一项每月就<br/>高达400万元,全年电费就占到票价的一半。所以109位建筑师给中央的上<br/>书说:方案"与社会发展要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以保护环境,<br/>走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nbsp;<br/><br/>  实际上,日常维护是非常困难的,不要说发生损坏和裂缝不易修理,<br/>就是日常的保洁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难题。萧默指出,北京风大沙土多,<br/>用不了多久,这个大鸡蛋就会变成一个干粪蛋。国际权威杂志《建筑评论》<br/>就用了"blob"来形容这个大剧院,翻译过来就是"粪团"。109位建筑师也<br/>指出,冬天为防结冻,池水要放掉,这个大圆壳又将成为一个大皮蛋、大<br/>土蛋。大剧院评委会副主席加拿大建筑大师艾瑞克逊在谈到这个方案时用<br/>了"shroud"(尸衣)这个词,意指它太像坟墓。&nbsp;<br/><br/>  四、操作的不透明性 公众对方案决策过程的非规范和不透明性也表<br/>示了极大的义愤。院士们的上书就提到"操办单位违反程序,误导了中央<br/>领导人的决策"。本来,两轮招标到98年11月就结束了,没有中选方案。<br/>过了两个月,业主委员会自行操办,99年5月,安德鲁才提出现在这个方<br/>案。只因业委会某位负责人偏爱它,才跳过招标评委会、规划局、首规委<br/>和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甚至也不顾业委会自行组织的"专家组"多数委员<br/>的明确反对,也没有相应的可行性研究和概预算,就在99年6、7月间直接<br/>送达中央。8月中旬法新社报道方案已被通过,谎称它是设计招标竞赛中<br/>标的作品,国内媒体也都以为是这样,业委会和安德鲁本人则加以默认,<br/>而事实真相呢,相信中央和普通中国人并不知道。&nbsp;<br/><br/>  所以,不久前,招标评委会主席吴良镛才不愿再谈评选过程。他说,<br/>现在在工程刚开工就遭到反对,总比建不下去再反对要好得多。评委香港<br/>建筑师潘祖尧说,他参加过两轮评选,以后就不再找他了。他对业委会最<br/>后选定安得鲁的这个方案也十分失望。评委张锦秋也说,要说评选,就是<br/>一句话,整个操作缺乏透明度。&nbsp;<br/><br/>  在遭到广泛反对以后,业主委员会不得不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br/>主持,在今年8月开了一个评估会,建筑界只占少数,其他是舞蹈、戏剧、<br/>音乐人界人士,还有技术专家。文艺界人士当然希望多一个舞台,技术人<br/>员也认为这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这都可以理解,但他们都是建筑学外<br/>行,他们的赞成票从建筑学角度看几乎没有什么权威性。所以与会的北京<br/>建筑设计院前院长沈勃老先生认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不科学的。最后主<br/>办方做的结论性发言更有这样的话:我个人是赞同安德鲁的方案的,搞了<br/>这么长的时间,费了很多精力,就这样吧!沈勃认为这样的因果关系和如<br/>此草率的结论更不可理解。&nbsp;<br/><br/>  业委会还搞了另外一些小动作。例如,据华新民披露,一开始就反对<br/>安氏方案的张开济被业委会主席请去与安德鲁一起吃饭,当然没能躲开大<br/>剧院的话题。这件事居然被业委会利用了,没有征得当事人同意,赴宴的<br/>照片,再加上一张19年前张、安在巴黎的合影在报纸上发表了,给读者造<br/>成了严重的误导!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不可能把自己保护得非常严密,<br/>无缘无故,就这样给别人泼上了一盆脏水。&nbsp;<br/><br/>  五、安德鲁的狂妄&nbsp;<br/><br/>  安德鲁是机场建筑专家,但从来没有设计过剧院,这次被推上国家大<br/>剧院"中标"方案设计者的宝座,劣性大发,一再发表侮辱中国文化和中国<br/>人的言论,引起公众更大愤慨。&nbsp;<br/><br/>  中国驻法大使提醒他说要尊重中国文化传统,他却说"我就是要切断<br/>历史!"在99年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上他还说"要保护一个古老文化,最好的<br/>办法是把它逼到危机的边缘"。在今年3月美国哈佛举办亚洲21世纪现代建<br/>筑研讨会上,当有人问到他的大穹顶的功用时,他竟说:"北京要下雨嘛!<br/>"问到为什么他非要把四个剧院用一个大顶盖住,他说:"是他们(指中国<br/>领导人)要这样的,他们喜欢这样。"&nbsp;<br/><br/>  5月19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对安德鲁的访谈,在回答如何看待他的<br/>方案与中国建筑传统的关系时,他似乎是开玩笑地漫无边际的搪塞说:"<br/>一幅北京人的生活场景:人们安逸地生活着,天上鸟儿在飞,在空中划出<br/>一条弧线。这场景很传统,但其实也非常现代。"&nbsp;<br/><br/>  面对着那么多中国知识界人士的反对,8月7日安德鲁接受南方周末访<br/>谈时又声称:"我的性格不允许我'让'它被修改","我并不认为我的方案<br/>会被舍弃,我根本不考虑这个问题"。安德鲁的口气,就好象他所谈的不<br/>是将要花掉中国人民几十亿元的中国的国家大剧院,而是他自己家后院的<br/>一座破棚子。&nbsp;<br/><br/>  对这些言论,国际权威杂志《建筑评论》社论说,安德鲁真正是"无<br/>法无天"。&nbsp;<br/><br/>  辜正坤气愤的认为,安德鲁的新殖民主义情结已经病入膏肓了。他忘<br/>记了在16世纪之前,西方人是如何诚惶诚恐地到中国来偷取种种艺术和技<br/>术的,他忘了西方人如何荒唐地认定妙不可言的丝绸原来是"从树上长出<br/>来的"。但是中国人从来没有打算要把当时落后的西方文化"逼到危机的边<br/>缘"。&nbsp;<br/><br/>  华新民女士是一位有着四分之一中国血统的法国人,一直热爱中国,<br/>她说:"我一般认识的法国人都对中国非常友好。他们尊重中国文化,尊<br/>重中国人,一提到中国总是那么客气,那么向往,让我心里很受用。我是<br/>在中国出生、长大的,前后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我爱那里的每一粒土、<br/>每一棵草,那是驱不走赶不走的感情。到了国外,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见<br/>到有人轻蔑中国文化,欺负中国人。"她对这座完全无视中国文化和环境<br/>的"粪蛋"将在天安门附近出现十分焦虑,打电话向安德鲁好言相劝。让我<br/>们听听他们的对话(节录):&nbsp;<br/><br/>  华:既然不愿见面,我就直话直说了,我非常希望您了解中国知识分<br/>子和北京普通百姓的想法。那个位置不是一般的位置。我说的知识分子也<br/>包括很多规划师和建筑师。&nbsp;<br/><br/>  安:建筑师?建筑师个个就知道嫉妒!&nbsp;<br/><br/>  华:……您应该了解一封意见书的内容,……这剧院太不符合中国国<br/>情。您应该听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声音。我很想平心静气地跟您谈一谈。&nbsp;<br/><br/>  安:(语气越来越含敌意)我没有必要听到别人的声音。我已经跟×<br/>××市长谈过了,他喜欢,就可以了。&nbsp;<br/><br/>  华:您的这座建筑物破坏了天安门广场的形象,也破坏了古都风<br/>貌。……您知不知道有的中国人想问您:如果把这座巨大白色建筑、这个<br/>透明的椭圆体放在卢浮宫旁边,巴黎人会怎么想?&nbsp;<br/><br/>  安:民众怎么想是没有用的,总是决策者说了算。……&nbsp;<br/><br/>  华:……您明白吗?您的这座巨型白色物体是如此地逼近紫禁城,您<br/>踩进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腹地!&nbsp;<br/><br/>  安:中国的皇帝也不能老呆在那儿。&nbsp;<br/><br/>  我:您说得出这种话是我万想不到的。您应该对中国人民和它的历史<br/>文化有最起码的尊重。方案的规模应该缩小并放到老城外面去。&nbsp;<br/><br/>  安:放到外面还有什么意义?我就认为把它放在现在这个位置上非常<br/>合适。您别想改变我!&nbsp;<br/><br/>  华:……我想我们还是见见面冷静地谈谈最好。我希望您能更多地了<br/>解北京,还有中国现在的经济状况。&nbsp;<br/><br/>  安: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不用见面。&nbsp;<br/><br/>  事后在谈到这次通话时,华女士愤怒地说:"他怎么能如此放肆和不<br/>恭!他一个几尺高的外国人如何能把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化逼到危机的<br/>边缘?他的口气是不是很像一只想把泰山踢倒的蚊子呢?当我把安德鲁这<br/>句话告诉一位法国好友时,她惊叫了起来:'这个人是谁?他一个小小的<br/>法国人竟要去割断中国的伟大历史!'"&nbsp;<br/><br/>  华女士还提到今年8月2日南华早报发表的安的辩词,那言语是越来越<br/>不像话了。污蔑中国建筑师对他方案的批评是"出于恶意和人性的弱点",<br/>声言"今天每个人都同意,没有艾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的金字塔,巴黎就不<br/>能称之为巴黎了",他的潜台词就是"没有我的大剧院北京将来就不能再称<br/>之为北京"了。安德鲁还说"不让一个城市及其居民享有新的纪念碑式的建<br/>筑是没有一个国家做过的事情,除非是处于极度的萧条时期。"那简直是<br/>在赤裸裸的威胁中国领导层了,意思就是:若不盖我的水泡泡就算是你们<br/>承认自己是穷光蛋!他提到"中国领导人"时也太像是栽赃。&nbsp;<br/><br/>  华女士最后说:"他和我认识的绝大多数法国人都不一样。他让我想<br/>起了八国联军,想起了那些官兵扬靴舞剑的细节。"&nbsp;<br/><br/>  事情还没有了结,它到底会怎样收场呢?&nbsp;<br/></p>

旗人吃老米 发表于 2007-1-16 19:41:00

<p>打算什么时候拆除!</p>

小胡同大世界 发表于 2007-1-18 11:42:00

我是出租车司机,经常拉客人路过大剧院,不论北京人还是外地人,还真没有说这个东西好的,都认为这个东西放在长安街与周围不协调。真不明白是怎么决策的,好好的一个北京被弄成这样,不知梁思成老先生要是在世的话会气成什么样。

山溪行者 发表于 2007-1-28 16:40:00

如果这个什么狗屁的“国家大剧院”要拆除,俺第一个报名去参加义务劳动。

晶子 发表于 2007-1-29 09:19: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热狗</i>在2006-12-16 1:29:43的发言:</b><br/><p>现在不时兴修什么陵了,那多反潮流啊!得,修个大剧院吧。。。</p><p>南边弄个蛋,北边就来了个窝!靠,多他妈的有创意呀!连美国的报纸都置疑:中国牛逼呀,感觉已经是创新超级大国了啊。。。</p></div><p></p>真的是跟封建社会修皇陵有什么区别????????劳民伤财

贤良寺 发表于 2007-1-30 19:27:00

<p>前七条双手赞同</p><p></p><p>后三条保留意见——安德鲁不是反问吗:“故宫的顶谁清洗?”</p><p>建艾佛尔铁塔时有多少人反对?建造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又有多少人反对?</p><p></p>

后院的老鼠 发表于 2007-1-30 21:16:00

<p>骂的好</p>

老盘子 发表于 2007-1-31 20:38:00

建议这个玩意拆到上海去!上海的东方明珠边放个蛋比较配套!如果能拆掉!我愿意去参加义务劳动!

茜窗旧友 发表于 2007-1-31 21:27:00

<p>应该揭露到底是哪个级别的哪个领导人定了这个大坟包的!!!!</p><p>把他的名字曝光!而不能总是温良恭俭让的说什么某某市长!!!</p>

胖豆豆 发表于 2007-2-24 12:40:00

<p>这个“坟包”按照过去老人的说法是很不吉利的,大家可以去看看,他的北面对着中南海。</p><p>大家再离远了看,你们说要是没人告诉你是剧院,你们说这叫什么东西。</p>

花布小棉袄 发表于 2007-2-25 12:51:00

<p>有个同学,性子直.路过这破玩意儿一次,就说一次.</p><p>"黄金地段修坟头,住在哪头都发愁.住旁边的愁上愁."</p><p>&nbsp;</p>

胡蓉蓉 发表于 2007-2-26 21:55:00

说得好,中国的悲哀.

牛仔 发表于 2007-2-27 01:36:00

钱烧饿

秋水 发表于 2007-2-27 08:44:00

<p>请为拆除这个坟堆将献计献策。永定门是垃圾这个加个更字。</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27 8:45:42编辑过]

nightfire 发表于 2007-4-17 00:13:00

中南海那帮外地来的贪官才不知道什么叫和谐什么叫规划呢,就你妈这么一个碍眼的我站后海看的清清儿的!北京上下大大小小的没一个部级干部是北京的,全是被外地人给控制了,他们能感受北京人的想法么,还不是为利益来的!支持选自己的市民做市长,书记可以另派,这样也能为市民真干点事儿!

油油 发表于 2007-11-27 00:22:00

<p>要开始有演出了,今天公司大堂发宣传手册了</p><p>不知道坐在里面看演出是什么感觉</p><p>百感焦急吧?!</p>

彼得森 发表于 2007-11-27 00:41:00

大坟包---想说爱你不容易!!!<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7-11/20071127054389540.bmp"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7 0:54:11编辑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全国人民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