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对文化的漠然毁掉了四合院
<p> 华新民 中法混血儿、作家、中国文物学会理事</p><p> “四合院的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任何一条普通胡同里的老大爷、老大妈,他们都有发言的权利,因为这是文化遗产,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它。”</p><p> “成片的胡同倒下了。推土机的速度太快了,锹镐抡得太猛烈了,拦也拦不住。一座满肚子故事的古城就这么被压成了哑巴,从此北京竟再也无话可说了。”短短70个字,却让一些人潸然泪下——他们感动于文字背后的悲怆与愤怒。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华新民。有着一副欧洲人面孔,却打小在京城胡同长大的华新民不喜欢别人叫她老外。拖着北京特有的儿话音,她说:“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做我应该做的事儿。”这件事就是保护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有人说华新民是尖锐的四合院保卫者,对于这个称呼,华新民直言不能接受:“我不喜欢这种带有贬义色彩的词。”但她坦言,自己一直在用“战斗”的状态去保护四合院。</p><p> 1997年的一个清晨,西单,华新民猛地撞见轰鸣的推土机已经伸到了胡同里。孩提时代,华新民就听父亲说:“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物得到过比四合院更多的赞扬和宠爱,那是被无数作家们着墨最多的。”然而,眼前的情景让华新民惊呆了,她从一个专职母亲变成了坚定的胡同保卫者——她开始为胡同与四合院写文章、拍照片,她奔波于即将消失的胡同深处,挨门挨户地访问每一个院落。</p><p>华新民用“北京之魂”来概括四合院之于北京的意义,四合院之于中国文化呢?“在北京的一所法国学校里,老师让学生画出对中国的印象,结果许多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画出了四合院。”华新民说,看到四合院,你就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有人曾说,将旧城的地卖了去盖楼就如同将名画当废纸卖了一样。在华新民看来,一流的历史名城被建成三流的现代城市,绝不是一种进步。现代化?她嘲笑这个词。现代化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方便舒适,而不是强迫拆掉别人的家。“北京胡同的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都是历史、民俗、故事,都是宝啊!”华新民要求将所有尚未被拆的四合院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她鄙夷那些以危改为名新修起来的四合院,“我听到的‘重建’、‘迁建’说法太多了,他们将房子都砸碎了,拿什么建?建出来不也是假的吗?有谁能将历史砸碎了重修?拆了四合院,胡同消失了,北京将是一座走向平庸的城市。”</p><p> 华新民很反感那些为拆除行为找来的理由:“有人说四合院的居住环境恶劣,可如果将房子还给主人,永远不提‘拆迁’二字,四合院便会自我净化,谁愿意自己家乱七八糟的呢?有人说胡同里救火不方便,那完全可以制造一种小型救火车。这种车遍及欧洲的各个老城,专为中世纪的窄小街道设计。还有人说胡同不适于交通,可那是人住的地方,不是为了通汽车才建起来的。几百座欧洲老城的街道都没办法通汽车,不是一样保留下来了吗?”时至今日,拆除四合院仍让华新民感到匪夷所思。“中国并不缺少相关法律,而是缺少实施法律的公正环境,缺少对破坏者的监督,缺少维护居民最基本权利的意识——许多拆迁的实质就是对现业主私有财产的侵占。在房主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房屋的土地已经归别人使用了,开发商要在这块土地上盖楼赚钱。”</p><p> 8年来,华新民愈发感到这场保卫战的艰难。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拆掉的定名为“文物”的院落就达70多处。尽管如此,华新民并没有打算放弃,“四合院的问题是一个文化问题。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他们都有发言的权利,因为这是文化遗产,每个公民都有责任保护它。”</p><p> 采访手记:每一座院落的拆迁现场就是华新民的战场。8年过去了,她战果寥寥。我问她:“如果有一天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都不存在了,你还会留在北京吗?”华新民回答:“如果真是那样,不只是我,所有那些曾经离开故乡的老北京们都不愿再回来了。”</p><p>本报记者 祖佳</p><p></p> 无语。 积重难返的事情~~~ <p> 华新民老师为保护故都,奋斗八年,是截止到2004年。</p><p> 现在将近11年了!</p><p> </p> 以前在《读者》里看到过一句特经典的话,可俺脑子不好使,出自谁的口,具体内容给忘啦。大概意思是对于私下破坏文物文化的百姓,可以罚钱判刑,对于那些打着“规划”旗号破坏文物文化的“上层人”,却往往是无计可施 祝华女士健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