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发表于 2005-3-29 19:02:00

[转帖]美文里的北京

<P ><FONT face=宋体>风光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三闸泛舟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三闸,没这个名字。若以大通闸为头闸,庆丰闸为二闸的例子来说,高碑店闸可以说是三闸了。有关二闸的记载很多,但仍有箫鼓喧闹、酒肉征逐的火气,要想小舟秋泛,就该以高碑店一段为上选了。由二闸下到高碑店闸,路长约十里,比头、二闸之间还长,二闸往东的水经过二闸河身和闸口的澄清,一切污秽渐已沉淀,水色一清,小鱼衔尾,大鱼泼剌,颇有水国的意味了。二闸以东五里之内,两岸高陡,几至两三丈,南岸下一片芦苇,绵亘直到高碑店西水南庄村口,颇似芦花古渡的画本。北岸在佛手公主坟一带,疏密相间地生了许多枫树,秋来老红,下临碧水,遥望芦花,令人神往。在中秋重阳之间,身着皂夹衣(要带一件棉袍才好),在二闸雇好高碑店来回船,小舟席棚,四无遮拦,极可游目骋怀。二闸有酒家养的草包鱼,一尾二三斤,醋熘白汆,虽无兼味,若自带贡蘑渣、味之素,也能得滋味的清越,味外的咸酸。---摘自《金受申讲北京》 </FONT></P>
<P ><FONT face=宋体>风物 </FONT></P>
<P ><FONT face=宋体>一溜河沿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一溜河沿在前海的东北角,其西端是银锭桥;桥南北向,桥北往西是后海北岸,东行即一溜河沿,街巷牌子写义溜胡同。胡同沿水滨,迤逦往东转南,再转东,过火神庙后身,出口是地安门外大街,北望,不远是鼓楼,南行,不远是万宁桥,俗称后门桥。三四十年代,胡同的南面(转南为西面),有些地方没有房屋;仅有的一些房屋,也大多矮小简陋,只有小楼杨的两层小楼是例外。我的住址在银锭桥以西,沿后海北岸西行约二百米,北望有个广化寺,寺西边一个门就是。住在这里,买物,或有事出门,都要东行。路线有两条,靠北是烟袋斜街,靠南是一溜河沿。较少的时候,比如夏天逛荷花市场,要过银锭桥后西南行;逛德胜门小市或往积水潭,要沿后海北岸西行。我的印象,穿行次数最多的是一溜河沿,因为不只便于到它东口外的邮局,略南行还可以买到大葫芦的甜酱萝卜,以及茶汤、灌肠、花生等等。与今日琉璃厂的金碧辉煌相比,记忆中的一溜河沿是残破的;但正如秦砖汉瓦,残破也未必就没有价值。正面说,其中也颇有些可珍重的,尤其昔日有而今难得再见的,就更值得怀念,也就值得说说。---摘自《张中行讲北京》 </FONT></P>
<P ><FONT face=宋体>风情 </FONT></P>
<P ><FONT face=宋体>北京胡同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一抬脚走出房门、街门,便是通畅干洁的胡同,夏日的老槐,冬日的白雪,残秋的黄叶,春暖的浮云,散步的胡同中,脚踏实地,溜溜达达。早晨,迎着旭日;黄昏,踏着斜阳;遇到街坊邻里,老远就打招呼:"您早!""您回来啦......"直到今天,人们还眷恋于这种传统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方式。望着那远处盖起的设备齐全的高层公寓,又是向往,又是迟疑,心想那么高,一层层,人压人,一天到晚,踩在楼板上,身为地之子,却连地球都踩不到,还是老房子好,开开门,就可以在胡同中溜达,这又该多么自由舒展呢?何况还浸泡在那样悠久的、传统的历史溶液里......---摘自《邓云乡讲北京》 </FONT></P>
<P ><FONT face=宋体>风俗 </FONT></P>
<P ><FONT face=宋体>端午节之一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在往年,到了五月初一和初五,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来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还不断。......他们,在平日,也许是拉洋车的,也许是卖开水的,到了节,他们临时改了行---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桃,供佛,他们就有一笔生意好做。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了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小---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是冰镇的。(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阳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葚---生活着才有乐趣。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为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摘自《老舍讲北京》 </FONT></P>
<P ><FONT face=宋体>风味 </FONT></P>
<P ><FONT face=宋体>《老饕漫笔》序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致美斋是从前常吃的饭馆之一,菜好自不待言,单说美味的点心,还不止上述焖炉烧饼、萝卜丝饼。例如,酒足之后还须饭饱,需要吃点粮食,于是要一小张脂油葱花饼,这本是一样最一般的食品,可是当你已经吃完若干佳肴之后,这张葱花饼还能引起食欲就说明它的可贵了。还有每年中秋时候供应热月饼,也与众不同。当然有几种馅,其中最特别的葡萄馅的。这种月饼约有二寸多大,一寸厚,皮和馅约各占一半,界限不很分明,不是太甜,用北京郎家园葡萄,去皮去籽,融合皮和馅。不像近年流行的已经变种的广式月饼,只知道皮薄如纸,包着一大堆难吃的馅。致美斋的月饼是皮好馅也好,实在不能让人忘怀。---摘自《朱家氵晋讲北京》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FONT></P>
<P ><FONT face=宋体> 转自《北京日报——今日关注》<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P ><FONT face=宋体></FONT> </P>
<P ><FONT face=宋体></FONT> </P>
<P ><FONT face=宋体> <p></p></FONT></P>

江米碗 发表于 2005-5-16 21:35:00

前两天路过庆丰闸,看到桥的两头各有一形状象咱们用的拉锁铁东西,不知当时干什么用的?

闲篇儿 发表于 2005-5-16 21:58:00

现在还有吗?···

江米碗 发表于 2005-5-16 22:17:00

现在还有啊!有时间你去看看.就象大铁拉锁~

西四 发表于 2011-6-9 21:45:00

乍一看 还以为是 美国美语的北京呢&nbsp; 美语也有北京 美国也有地名儿类似北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美文里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