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娘遭非礼,民俗何以变恶俗
伴娘遭非礼,民俗何以变恶俗 <div class="font_hui" style="LINE-HEIGHT: 25px;"></div><div id="content_zoom"><style id="_Custom_Style_"></style> 3月15日,广东佛山一场婚礼变闹剧,伴娘遭到男方迎亲队中男宾调戏,乱摸上下身,拍下裸替照片,反抗时还被扇耳光。结果导致女方村里300名村民乘坐摩托车、面包车等交通工具,来到该村“讨说法”。(3月18日《南方网》)<br/><br/> 类似伴娘遭遇非礼的事件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婚礼民俗的恶俗化倾向在各地都有所表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值得思考的是,在一个向来讲究“男女之大防”的乡村中国怎么会发生这种侮辱人格、伤风败俗的事呢?<br/><br/> 当代民俗的演进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丧失方向的迷茫期。与一些文学作品的敏锐描述相比,更多的社会真实事件以更为严峻的姿态对我国民间文化生态的脆弱性提出了警告。<br/><br/> 民俗表现着社会自发形成的观念体系。在古典时代,它一直自动地发挥着为人际交往和民间活动提供秩序的作用。可以说,民俗是一种“潜法典”,它自动再生产着符合社会交往原则的民间社会关系。正是通过民俗,文化的传承才得以细化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民间的婚庆丧典、节日传统、生活方式和交往规则都体现在民俗之中。但是在一个世纪的剧烈变动中,我国民俗变得越来越脆弱,文化精神和价值也趋向失落,一些传统民俗已经开始变异:春节成了送礼和大吃大喝的“黄金周”;国外传入的圣诞节和情人节,成了商家促销的节日;民间婚礼变成花钱费神的“交际场”;民间丧葬则变成了封建迷信的重灾区……<br/><br/> 价值的失落和文化精神的缺失,让人们面对民俗时越来越觉得无所适从。“民俗恶俗化”就折射了民俗在随着时代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某些严重变异。它不是在古典民俗基础上的续接与进化,而是在价值真空、信仰错乱的条件下,经过商业文化和低俗亚文化的侵袭而导致的退化。<br/><br/> 民俗的健康与否关系到民间文化生态是否正常,而民间文化生态正是民间交往和民间文化传承的“制度化”保证。因此,关注民俗,让民俗从恶俗的吞噬中脱离出来,它的意义肯定要大于修建一些人工的文化景观和复古建筑。任何一种文化只有放在民间才能确保它的鲜活性,相比耗费巨资修建中华文化标志城而言,代表着民间文化生态的民俗也许更值得人们去关注和保护。</div> 这个问题不能用民俗来解释.杜绝这种性侵犯行为绝对不能指望民俗,而要靠法律的健全。城市里没有类似的民俗文化,但如果治安好了,照样不会有类似的事情。 <p>流氓娶亲</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