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柜 发表于 2006-3-9 06:11:00

转贴自今日新京报:前门地区古建筑亟待保护

<p>转贴自今日新京报</p><p>“前门地区古建筑亟待保护” <br/><a href="http://www.thebeijingnews.com/">www.thebeijingnews.com</a> · 2006-3-9 2:52:56·</p><p>&nbsp; <br/>八政协委员联合提交提案称,前门地区许多保护建筑被列入拆迁名单“将遭受浩劫”</p><p>&nbsp;<img src="http://img.obj.cc/forum/dvbbs/2006-3/2006396112425440.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3月7日,前门地区的一处拆迁工地上,两位老太太在闲聊。本报记者浦峰摄</p><p>  本报讯(记者高明)“北京前门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古建筑及街景布局,正在遭受着一场比拆城墙还要严重的浩劫,如果再不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加以保护,北京将会痛失古都的历史风貌。”3月8日,万选蓉、张文康、冯骥才、叶廷芳等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向大会提交了一份《抢救保护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性提案。调查显示,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保护院落甚至市级文保单位,都被列入了近日北京公布的拆迁名单之中。</p><p>  现状:80%保护院落被列拆迁名单</p><p>  万选蓉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前门地区是明清北京城最繁华的商贸区,是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重点地区,目前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1处;这里还保存着大量无形的文物资产———老字号。这些历史遗迹,无论是历史名城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反映老北京传统特征的商业街、老字号、四合院、戏楼,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要求保护的部分。它们与周边的历史遗迹,共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北京古城风貌。“但自2005年10月份始,北京前门地区开始了成片的、有规模的拆毁胡同的‘危房改造’工程。”万选蓉说,根据崇文区已公布的危改方案,拆迁几乎涉及该区域所有60多条胡同的门牌,而2005年12月以来,崇文区陆续拆除了建于明代修于清代的铁山寺、湖北会馆等5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p><p>  “按规定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应该予以迁建,但调查发现,拆迁中文物古建构件如木材等均被卖掉,砖瓦则被砸烂,根本未按迁建的程序施工。”万说。</p><p>  《提案》称,“按现在危改规划和进度,到2006年年底,鲜鱼口与大栅栏这两片北京老城区保存最为完好的胡同将灰飞烟灭。眼下鲜鱼口地区的长巷头条、大江胡同、草厂三条、十条等保存完好的整片胡同,已在4个月间被夷为平地,整条街的老住户被外迁。”根据实地调查,《提案》中一组数据让人吃惊:崇文区鲜鱼口地区文物普查单位共有57处,此次列入危改名单的有41处;保护院落原定80处,这次列入拆迁的有61处。</p><p>  万选蓉介绍说,前门大栅栏地区是北京目前保留最系统、最完整的一座民间历史博物馆。这里的传统街巷胡同、老字号店铺以及会馆、钱庄银号,像梨园旧居至今保存着明末清初的格局,充分体现了“京味文化”的特色。</p><p>  2006年2月,宣武区政府也公布了同样备受争议的大栅栏地区的拆改方案,方案公布的拆迁名单中,也同样涉及多处市级、区级文保单位、普查登记在册文物与挂牌保护四合院。</p><p>  “2005年大栅栏地区的煤市街扩宽,致使大栅栏地区被割裂成了两片。而这一次对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与西河沿、粮食店街、珠宝市街等街与胡同的改造,会彻底将大栅栏最为精髓的部分拆毁,由此历史文脉将彻底被割断。”万选蓉说。</p><p>  建议:老城区危改先听证</p><p>  2003年颁布的《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明确要求:“什刹海、大栅栏和鲜鱼口三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及其他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内,要保持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特征。这些地区的道路规划设计将保持原有的胡同格局,不对胡同进行拓宽和路网加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也明确规定:“应树立旧城危改与名城保护相统一的思想。”、“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危房,必须严格按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实施,以‘院落’为单位逐步更新,恢复原有街区的传统风貌。”“但目前的现状是,在鲜鱼口地区共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竟规划开出7条道路,推土机在几十条胡同作业,可见有法不依的情况已严重到什么程度。”万选蓉说。</p><p>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曾经对崇文区前门地区的房屋质量进行过详细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的危房只占5.37%。</p><p>  “这意味着这个区域的房屋基本能通过修缮解决,根本无须现今的全面拆除方案。”万选蓉说。</p><p>  万选蓉在《提案》中建议,国家文物局及建设部介入调查,叫停由目前开发商参与的破坏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拆迁行为,针对目前的北京老城区危房改造方案召开专家听证会。</p><p>  万说,把前门这片原汁原味的胡同区好好利用,既保护了北京的皇城风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文化,又体现了人文奥运精神,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可做大北京旅游文化产业的蛋糕。</p><p>  “值得关注的是,按北京市目前公布的老城区危改方案,2006年还有更多片的老城文保区也将进行类似改造,我们担心两年后北京城将完全失去古都的风貌,而这种失去是不可挽回的。”万选蓉说。</p><br/>

sonicyang 发表于 2006-3-9 11:51:00

<p>还是有敢于直言的委员啊,欣慰,欣慰</p>

小苜蓿 发表于 2006-3-9 12:26:00

能提得这么明确 真的不容易啊 希望能有好的结果

飞哥 发表于 2006-3-9 17:40:00

<p>但愿不会石沉大海.</p>

哪小吒 发表于 2006-3-9 17:48:00

略欣慰……

胡同爱好者 发表于 2006-3-9 21:18:00

期待后续报道

nmsh10 发表于 2006-3-9 21:47:00

&nbsp; 希望还能看到下文```

苦楚 发表于 2006-3-9 23:20:00

无论如何,是个好消息!向对此提案的提出作出努力的各方面同志致敬!

暮江吟 发表于 2006-3-10 22:09:00

提案会触动某些人的灵魂吗?怀疑?

胡同爱好者 发表于 2006-3-11 15:2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暮江吟</i>在2006-3-10 22:09:59的发言:</b><br/>提案会触动某些人的灵魂吗?怀疑?</div><p></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三说前门地区拆迁 <br/></strong></font><a href="http://www.thebeijingnews.com/">www.thebeijingnews.com</a> · 2006-3-10 8:34:05· 来源</p><p>  非常高兴看到在3月9日的《新京报》上,正在召开的“两会”期间,万选蓉等8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抢救保护北京前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性提案。他们认为目前前门地区的拆迁,比当初拆毁城墙还要严重,而且后果不堪设想。希望8位政协委员言辞沉重的呼吁,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p><p>  关于前门地区的拆迁,我已经在《新京报》写了两则文章,虽然人微言轻,却希望借报纸再次吁请,挽救前门地区危亡于万一。这不仅因为我从小生活在那里,对那里充满感情,更重要的这是目前北京保存的最完整也是最后的一大片文化商业街区了。自明朝从南京迁都到北京,大运河的终点漕运码头,由积水潭南移到前门东南的大通桥下,以后又相继扩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院,将戏院绝大多数开设在前门外,以及前门火车站交通枢纽中心的建立……这一系列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前门地区特殊的历史地位与含义,这是脚上的泡,由历史积淀下的一天天日子踩出来的,不是美人痣,可以说点上就能点上去的。其历史的文化涵义,对于建设新北京保护老北京意义深重。</p><p>  仅看前门东侧的拆迁,也就是崇文区的一号工程,真的是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拆迁的速度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东西主要干道西打磨厂、兴隆街、大蒋家胡同,南北几条非常有特色的支道长巷上头条、草厂三条、前营后营、冰窖厂等胡同,都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面目皆非。其中列在文物普查登记名单中应该被保护的5处:冰窖厂的乾泰寺、北桥湾的铁山寺、长巷上头条的湖北会馆、草厂三条的安徽太平会馆、新革路的湖北黄安会馆,已经是一片废墟。而许多挂牌保护院落,也在前后三批的拆迁名单之中,命运岌岌可危。前几天,我去草厂三条,看见安徽太平会馆只剩下院子后面二层罩楼摇摇欲坠;我去北桥湾已经被拆毁的铁山寺前,一辆十轮大卡车正装满整整一车木料,而庙的粗粗的梁柁还没有装运;在乾泰寺,运木料的师傅对我说,那里的柁十多个小伙子才把它抬到车上去,就是再用一百年都没问题。心里真是有说不出的感喟。</p><p>  我曾经问过有关部门,答复我的是现在是先做到“解危排险,人房分离”,我又问人房分离之后,这些老房子怎么办呢?答复是再听专家论证。既然这样,我们干吗这样着急,就动手拆迁起来了呢?为什么不能够更多更好地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把一号工程做得更完美一些呢?</p><p>  我以为当务之急,可以弥补的是:立即调整一号工程中七条道路的修建方案。</p><p>  在这样仅仅一平方公里却胡同纵横的街区,修建七条15米至25米宽的道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街区的文脉,会受到致命的破坏,上述已经被拆毁的5座文物保护项目,除铁山寺,都因是在这七条道路上而被拆毁的。纵使为防火交通等用途而必须修建道路,也应该格外小心,起码没有必要修建这么多通衢大道。以七条道路之一的兴隆街为例,现在10米左右,我亲眼看到大卡车通行都没有问题,为什么要扩建成15米宽的道路呢?要知道,宽出的这几米意味着什么?那就是路两侧起码一侧的房屋必须被拆掉,而兴隆街上有卷棚屋顶、砖雕彩绘的木制二层小楼、转角楼就有23座,也就是说,其中一些在扩路的过程无可奈何地要被拆毁。</p><p>  我相信我们的一号工程良好的愿望,也相信能够不负重望,将前门这一历史文化地区保护改造好。只是我们需要调整一下思路,群策群力。除了一个“拆”字,总还会有更好的办法。</p><p>  □肖复兴(北京作家,长期致力于北京古建筑保护)</p><p>&nbsp;</p><p>还有另一篇</p><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两会访谈:“民族遗产天天在损失”</font></strong></p><p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4">——访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font></strong></p><p align="center">中新社记者 沈嘉</p><p align="left">  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张廷皓拿出列满二十条文物保护建议的笔记本。“现在已经有些晚了,我们缺乏一部关于自然文化遗产的根本大法,现有法律执法不力、监督缺位,民族遗产天天在损失。”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两位文物专家之一,张廷皓认为已经到了加强文物保护的最紧要关头。</p><p align="left">  大足石刻的命运说明了他的忧虑。据说这一世界遗产的管理权已被交给高速公路投资公司,“如此急功近利的对待我们自然文化遗产,结果将非常可怕。”张廷皓说。</p><p align="left">  他不赞同丽江古城把当地居民迁出、商人涌入的做法,“一个城市最大的活力是市民,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历史发展演进的过程,不能只给后人留下一个历史横截面。”</p><p align="left">  张廷皓认为,保护古城必须和保护市民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提到现在即将被推土机铲平的北京前门大栅栏地区,张廷皓也连连摇头,“我们提的危旧房改造、旧城改造是有误区的,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旧’的。是“旧”就要改造吗?危旧房加固行不行?”</p><p align="left">  张廷皓说,如果城市发展的一个方针错,最后可能导致文物遗产保护上满盘皆输,“最主要原因在于政绩和利益的驱动。这两个驱动不解决,历史文化遗产永远处在一个危险的境地。”</p><p align="left">  张廷皓向人大递交的最重要的一项建议,是关于制定《中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法》,希望以此解决当前文物保护方面“法出多门”、自相矛盾的情况。</p><p align="left">  此外,他还建议从规划、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立法配套,例如建立督察特派员制度,对各级政府形成监督,中央给地方以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官员考核。</p><p align="left">  张廷皓说,现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国土战略,这是文物保护发展的良机。当前功能区的划分主要从环境生态考虑,他建议,文化生态也应列入国土空间战略规划,在有自然文化遗产的地方,适用限制或禁止区的政策。 <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1 15:36:46编辑过]

sonicyang 发表于 2006-3-11 22:36:00

今天又把这边走了一边,拆的更多了。

Fengken 发表于 2006-3-13 01:34:00

<font color="1292129" face="Verdana"><b>&nbsp;&nbsp; sonicyang,你离开兴隆街不可怕,可怕的是兴隆街离开你,也离开我们,永远消失在时空中。请你牢牢记住兴隆街,将来我们给她做传。</b></font>

胡同爱好者 发表于 2006-3-17 22:05:00

<p>后续</p><p>&nbsp;</p><p><strong>古城保护是政治问题</strong></p><p class="image"><a href="http://bjyouth.ynet.com/image.jsp?oid=8058882" alt="■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文化史学者 "><img src="http://bjyouth.ynet.com/img.db?8058882+s(300)" border="1" alt=""/></a>■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文化史学者</p><p class="image">  今年,又有多位政协委员为古城保护提案、发言,都讲得很好,很到位,但我恐怕仍然作用不大。去年春天委员们就作此呼吁,也没有挡住夏忙秋急的古城拆除。有委员认为是部门认识不够,窃以为非也。十五年前可以说是认识不够,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拆除城墙可以说是认识不够,今天不好再这么说。古城保护的观念已经反复普及,领导机关的批复与领导的批示已反复传达,不少城市也都制定了历史名城保护条例,“古城保护”在城市相关部门的耳朵里大约早已磨出了老茧,怎能再说是认识不够?</p><p class="image">  我认为根本不是认识问题,而是利益问题。专家与领导的苦口婆心终敌不过开发商的真金实银。古城的历史街区往往是市中心的寸土寸金之地,拆古建新的巨大利润使不少人馋红了眼,直到了见魔魔斩、见佛佛斩的程度,哪还听得进金玉良言。把历史街区的小巷扩成亮马路也都不白扩,搞工程的好处也是大大的。当然好处不一定会进个人腰包,但小单位会因此而获大利,也就顾不上城市规划的大局了。利益当然也会有许多包装,比如说“要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说“是为了交通”。想改善居住条件可以疏散历史街区的部分人口并修建现代市政设施,并非定要将成片的古老建筑推平重建,这方面绍兴等城市已有成熟经验,足堪效法。改善交通也有替代方案,也可以通过城市功能分区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还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现有路网的效率。</p><p class="image">  利益纠葛就不能仅靠说理来解决,要有权威来作衡量、选择与强制。这就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根据目标判决利益就是政治。我一直认为保护古城不仅是文化问题(留存古迹),也不仅是经济问题(扩大旅游消费),而且是政治问题。在目前城市高速扩张的国情之下,它还是重要而急迫的政治问题。毛主席当年就说拆不拆城墙是政治问题,只不过他囿于历史条件作了错误选择。我们今天应作正确选择,应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高度来维护古城保护的刚性。这里仅略述二义。</p><p class="image">  一是把城市建设与管理提高到城市文明的水准。我们看城市,不能仅看到城市就是高楼、汽车,顶多再加上一个“项目”,我们要深刻地理解城市是一种文明。我们评价城市不能仅仅依据GDP、人均收入和消费品零售总额,还要充分考量人的精神满足、心理平衡与情感寄托。在这里,城市的历史遗存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完整的历史街区是城市生活急剧变化中的稳定因素,能保存人童年与青春的记忆,保留人对古老年代的追思与想象,使人的心情得以更新、得到安慰,增加在城市的安全感,增加对城市的家园感。城市治理能有此觉悟才能谈及城市文明,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执政境界。</p><p class="image">  二是把保护古城看成一种文化责任。各级政府应志存高远,不仅对国家的经济性情承担责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延续承担责任,要保护文化,延续斯文。从周秦汉唐的西安到元明清的北京,历史名城体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发自内心地珍而惜之,竭尽全力地爱而护之。综观古今中外,文化保护的成功与否,必将接受历史的严格评价,并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指标。我们在这方面已有不少经验教训,更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历史感。</p><p class="image">  所以我认为管古城保护,要从大处着眼,细处规划,依法把保护文化变成不可挑战的国家意志,斩断破坏古城的利益链条,为职能部门的良性运作铺平道路。<br/></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span id="zoom"><a href="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058178">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8058178</a></span></p>

自在南翔凤 发表于 2006-3-22 11:46:00

<p>“万选蓉在《提案》中建议,国家文物局及建设部介入调查,叫停由目前开发商参与的破坏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拆迁行为,针对目前的北京老城区危房改造方案召开专家听证会。”</p><p>随便一拆,路有了,面子有了,人脉何在?!</p>

印心 发表于 2006-3-22 13:31:00

继续关注

beijingalan 发表于 2006-6-18 10:39:00

<strong><font size="4"><img alt=""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8.gif"/>国家的考古工作者们很辛苦的到处挖掘、发现、保护国家的地下文物,而展现在地面上、在大家眼皮底下的、就在繁华首都的、一片有影响的传统胡同和老四合院的建设含有十足京味的民居,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次比当年拆除北京城墙还要痛心的行动不知是出于利益还是出于无知,但总的来说,这个错误是拆北京城墙的继续。倘若梁思成先生在世的话,一定会被气死的。崇文区兴隆街这片北京胡同及民居建筑是属于人民的、是属于中国国家的财富、是世界文化遗产、不是崇文区政府几个为“发展经济”官员个人的,你们没有资格这样破坏北京。你们是历史的罪人。还不赶快住手!!!!</font></strong>

beijingalan 发表于 2006-6-18 10:56:00

<p><img alt=""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emot/em01.gif" style="MARGIN: 6px; CURSOR: pointer;"/>相传闲人马大姐家里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小桌子,很是不错。被一个收购文物的看中高价买下了,在买主回家取钱的时候,马大姐想:这样一个破桌子给我这么多的钱,实在对不起人家,随后买了一筒上好的油漆重新刷上了一遍漆,结果这个明清时期的文物桌子一文不值。</p><p><img alt=""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2.gif"/>相传北京崇文区有个兴隆街,这是经过几个朝代几百年形成一片胡同民居,这里经常有国内外人士前来观赏玩味,这样的胡同以及民居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兴隆街的老板想:这样的破胡同、破四合院让国内外的游客游览,真是对不住人家,于是就把他拆了,全都盖上崭新的四合院。两年后国内外游客来了,看了看回去告诉朋友们说:“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个胡同和四合院了,那是赝品”!!</p>

beijingalan 发表于 2006-6-18 11:07:00

如果说胡同和老四合院是硬件,那么京味就是软件。就算你崇文区把硬件到位了,那么有多少北京人能够有条件搬回到那里居住??而没有北京人居住的的胡同和四合院,哪里来的京味?没有软件的电脑只是一个摆设,根本就没有使用价值。有高等学历的官员们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吗???

beijingalan 发表于 2006-6-18 11:11:00

&nbsp;作者:beijingalan <br/>--&nbsp;&nbsp;<br/><p><img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emot/em01.gif" style="CURSOR: pointer;"/>相传闲人马大姐家里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小桌子,很是不错。被一个收购文物的看中高价买下了,在买主回家取钱的时候,马大姐想:这样一个破桌子给我这么多的钱,实在对不起人家,随后买了一筒上好的油漆重新刷上了一遍漆,结果这个明清时期的文物桌子一文不值。</p><p><img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2.gif" style="CURSOR: pointer;"/>相传北京崇文区有个兴隆街,这是经过几个朝代几百年形成一片胡同民居,这里经常有国内外人士前来观赏玩味,这样的胡同以及民居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兴隆街的老板想:这样的破胡同、破四合院让国内外的游客游览,真是对不住人家,于是就把他拆了,全都盖上崭新的四合院。两年后国内外游客来了,看了看回去告诉朋友们说:“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个胡同和四合院了,那是赝品”!!</p>

beijingalan 发表于 2006-6-18 11:17:00

<p><img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emot/em01.gif" style="CURSOR: pointer;"/>相传闲人马大姐家里有一个明清时期的小桌子,很是不错。被一个收购文物的看中高价买下了,在买主回家取钱的时候,马大姐想:这样一个破桌子给我这么多的钱,实在对不起人家,随后买了一筒上好的油漆重新刷上了一遍漆,结果这个明清时期的文物桌子一文不值。</p><p><img alt="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src="http://www.oldbeijing.net/bbs2/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2.gif" style="CURSOR: pointer;"/>相传北京崇文区有个兴隆街,这是经过几个朝代几百年形成一片胡同民居,这里经常有国内外人士前来观赏玩味,这样的胡同以及民居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许多商机。兴隆街的老板想:这样的破胡同、破四合院让国内外的游客游览,真是对不住人家,于是就把他拆了,全都盖上崭新的四合院。两年后国内外游客来了,看了看回去告诉朋友们说:“不用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看那个胡同和四合院了,那是赝品”!!</p>

飞哥 发表于 2006-6-19 08:32:00

比喻和故事写的不错。

客人 发表于 2007-12-18 14:47:00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img alt="" src="http://bbs.oldbeijing.net/Skins/default/topicface/face1.gif"/>比喻和故事都太经典了,太好了!</fon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自今日新京报:前门地区古建筑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