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梁 发表于 2010-8-21 17:49:00

[原创]对于北京市学生新教材《我爱北京》的疑问和人大附中的北京历史文化选修课

    注:我是人大附中分校初二的学生。很高兴认识各位网友!虽然我从2007年开始就关注老北京网,但我今日是第一次发帖,且学识有限,文章中有不妥之处请各位网友老师指出。
 
    学校最近发了新课本,名为《我爱北京》,是经过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用书。这对于北京文化的传播是一件好事。不过看了课本,我也有一些疑问。
 
    1、书中的文章从哪儿来?(可能是抄袭!)
 
    ① 第51页关于社稷坛的说明: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社稷坛、拜殿,及附属的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这句话和百度百科词条《北京社稷坛》中《建筑景观》的第一段相同。此段话是百度网友“sanyuelele”于2008年6月21日添加的。比教材的时间(书上写的是2008年8月第一版)要早。
 
    ② 《百度百科》中《月坛》词条的百科名片为:
    月坛位于北京西城区南礼士路西侧,又名夕月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该坛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东北为具服殿;南门外为神库,西南为宰牲亭、神厨、祭器库,北门外为钟楼、遗官房。外天门二座;东天门外北为礼神坊。月坛坛面以白色琉璃铺砌,象征着白色的月亮。
    而教材中第57页关于月坛的说明和百度百科上的区别为:
    (1)“又名夕月坛”改为“正式名称为夕月坛”,该句后面的句号改为逗号。
    (2)“面白琉璃,阶六级,俱白石”改为“台阶六级,为白石砌成”。
    (3)“内棂星门四,东门外为瘗池”一句在教材中省略。
    (4)“外天门二座” 一句在教材中省略。
    此段落在百度的添加时间为2006年4月23日,作者为“八面通四方晓”。比教材的时间早。
《北京社稷坛》和《月坛》词条相关语句的添加时间相差两年,作者也不是同一位。教材上这段落到底是怎么来的,心里要打上一个问号了。
 
    在搜索关于中秋的资料时,结果中有这样的语句: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原文为“西爪”,误也)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教材第87页关于中秋的叙述中,也有与之相似的句子,区别在于:
    1、“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句在教材中省略。
    2、“便在庭院、楼台”一句在教材中省略,其后的逗号也相应地去掉。
    3、“直到皓月当空”改为“到皓月当空时分”。其后的“其乐融融”一词在教材中省略。
    其较早的来源为新浪新闻:《中秋之夜,明月高悬 21时09分十五月亮9年来最圆月》,时间为2004年9月28日。也比教材的时间早。该语句是新闻中《中秋节的由来》相关资料的第6自然段。
 
    2、怎会发生错误?(没有深入调查!)
 
    ① 教材第17页关于北京外城城门的段落:(外城)东西还各有两个门,东为广渠门和东便门,西为广宁门(清时改称广安门)和西便门。
 
    ② 教材第61页关于胡同的说明: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胡同”是从金中都方言“衖通”转来。
    注:在教材中“衖”字的注音为“xiàng”,而在搜狗拼音输入法中,这个字读“lòng”。但是,在字典中查不到这个字。麻烦各位网友给予答案。
 
    3、内容怎会重复?(编辑不尽职尽责!)
 
    一本书的每类内容应该只出现一次。就算是两人共同编写一个事物的说明文字,也应分工,出现重复内容的几率微乎其微。如果出现了两次,审校也应该把重复的内容删掉。
    在教材第53页至第54页中,有如下两句话:
    ① 但是,太庙的正门却位于天安门之内的御路之东墙,面朝西,是一座宫殿式门楼。
    ② 太庙的正门位于天安门内御路东侧,称太庙街门。
    这两句话都是关于太庙正门的说明,是重复的。
 
    此外,书里面还有一些我认为不太妥当的东西,比如“早在清朝末年,看京剧几乎成为北京市民最热衷,而且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娱乐节目”。《我爱北京》的编者认为,北京皇城有六座城门。尤其是“皇城城门有几个”这一个问题,我拿不准,请各位老师解答。
 
 
    最后再提一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北京历史文化选修课。(好像从前从来没有人在论坛上说过这件事。)至少从2007年,人大附中就开设了北京历史文化的选修课,目标是:通过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知识,使同学们对北京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并且在生活中保护先人为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财富。授课的时间是每学年第一学期周五的下午4:30至6:00。也许这个课程在北京的中学里算是独一份的。在2009年,起初的老师是人大附中高中历史组的刘卫民老师,但后来因为刘老师被调到人大附中的蓝靛厂中学分校讲课,所以北京历史文化课由其同事孙葳老师代讲。
    我在2009年全程参与了这一系列课程。第一课讲的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老师拿2006年高考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和王军所著的《城记》举例。之后就用一大段时间讲北京历史沿革。由于课时有限,所以接下来只讲了故宫、四合院和北京小吃三个内容。不过,课程还是没有网站里陆元老师的讲座精彩。
    这个课程的考评方式为:每位同学实地走访调查一处文保单位,写一份调查报告并配图。在最后一节课,老师专门留下半节课的时间请同学们汇报自己的成果与心得。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8-21 23:07:00

<p>皇城究竟有几座门?</p>
<p>1,明朝太监刘若愚《酌中志》的《大内规制纪略》写道:皇城外层,大明门、长安左门、东安门、北安门(清改地安门)、西安门、长安右门,此外围之六门。</p>
<p>2,紫禁城外,承天之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清改神武门),此内围之八门。</p>
<p>3,《日下旧闻考》的《皇城》612页写道: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大清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天安门、端门,</p>
<p>4,又说“紫禁城外,重以皇城,城四门”,“天安门为皇城正门”,</p>
<p>结论1:如果你认为皇城是四方形的,那么就是以第4项为答案,天地东西四门。</p>
<p>结论2:如果你认为皇城是甲字形的,那么就是以第3项为答案,天地东西四门,再加上大清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端门,总共八门。</p>
<p>我赞成第3项,八门的说法。您呢?</p>
<p>&nbsp;</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8-21 23:13:00

谢谢陆老师。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8-21 23:18:00

<p>也就是说,八门的说法,来自于第1项,明朝“皇城外层,大明门、长安左门、东安门、北安门(清改地安门)、西安门、长安右门,此外围之六门”,再加上第2项里的承天之门(清改天安门)、端门。总共八门。</p>
<p>因为皇城的南门有三道,外门是大明门,正门是承天之门,内门是端门。此三门,都要算皇城的门。</p>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8-21 21:33:00

回复:老北京皇城究竟有几座门?

首先感谢网友飞哥的鼓励和陆老师的解答。
关于“皇城六门”,教材上没有给出详细说明。我猜测教材上的“六门”可能是: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但我对这种说法比较陌生。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8-21 21:39:00

这个教材真弱智。如果他说皇城四个门,人们可以理解为天地东西,既然说六个门,也不列举名称,谁知道他说什么呢?

陈子梁 发表于 2010-8-21 21:50:00

回复:老北京皇城究竟有几座门?

刚才查了一下《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2001年2月第二次印刷),第128页写“皇城四门,南即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后注来源为《大清会典》)。

松林 发表于 2010-8-21 18:06:00

您真细致,看来文章是拿来主义啊。

飞哥 发表于 2010-8-21 18:26:00

孩子,看得仔细,好样的!现在的教材可能是太不负责任了。另外一些还有争论的地方,应该加以注明,比如皇城有几个门,可以写一种较为公认的定论,然后在注解里把其他的几种说法注明才好。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8-21 20:34:00

趣味征答“老北京皇城究竟有几座门”?

<p>1,引用“《我爱北京》的编者认为,北京皇城有六座城门。尤其是“皇城城门有几个”这一个问题,我拿不准,请各位老师解答。” </p>
<p>&nbsp;</p>
<p>2,希望陈子梁列出教材说的“六座城门”都是哪些?以便分析。</p>
<p>&nbsp;</p>
<p>3,问题本身:大家认为老北京皇城究竟有几座门?请列出你认为的那些城门名称。</p>
<p>&nbsp;</p>
<p>4,此帖累计点击120次以后,我会给出一个明朝人的答案,供大家参考。<br/></p>

食烟火斋 发表于 2010-8-21 20:19:00

<p>陆元回复陈子梁:“衖”这个字读“lòng”,是正确的,见于1998年修订本《新华字典》第314页,位于第二个字。</p>
<p>因为“衖”没有独立出现,而是出现在“弄”后边的括号里边的异体字,所以没有引起你的注意。这是你的错,不是《新华字典》的错。</p>
<p>“胡同”,元朝人熊梦祥著作《析津志》说的是“衖通”,我认为读音相类于南方的“弄堂”。</p>
<p>&nbsp;</p>
<p>引用:“&nbsp; ① 教材第17页关于北京外城城门的段落:(外城)东西还各有两个门,东为广渠门和东便门,西为广宁门(清时改称广安门)和西便门。 ”</p>
<p>错了。在外城,广渠门是东门,东便门是北门。广宁门是西门,西便门是北门。</p>
<p>作者一定以为东便门,有东,就是东门。西便门,有西,就是西门。其实二者都是北门。难道天安门,就是天门?地安门,就是地门?呜呼。</p>
<p>这个作者不会是北京人,至少也不是资深北京人。<br/></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对于北京市学生新教材《我爱北京》的疑问和人大附中的北京历史文化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