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胡同迷失:凄婉温柔,千回百转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都市周游

  北京的胡同,就是老北京挂在胸前的标牌。外地人也好,老外也好,到京城转悠一圈,先能从眼神里看见的北京味,就是胡同。不过别说老外,就是外地人也弄不明白,胡同一说是怎么来的?估计就是一般的北京人闲聊,也是说不清的。要是真抠字眼儿,觉着那说的就是街道。那北京现在有多少条胡同?还是说不清。

  咱先放下这个话头往下说,北京的胡同就是北京人生活的标志。生活在胡同里的各色人等、五行八做、规矩门道、家长里短的“文化”,都是从胡同里漾出来的。

  京城的建设现在真是越来越美,高楼大厦平地春笋,不过胡同却在减少,这可能也是没辙的事儿。好在眼下还有不少胡同开始被保护起来,而行家们也在呼吁保留古都风貌。虽然京城的胡同虽然会越来越少,但是或许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不会就此消亡。

  刘佳慧依旧在唱,“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面容安详的老人,依旧等著那出征的归人……”。那般地凄婉温柔,那般地千回百转,如“百花深处”那条胡同一样,狭而长,深而幽。

  北京的符号

  北京的胡同是一种中古民用建筑,它起源于元代,其原意是“帐篷与帐篷之间的通道”。元大都是从一片荒野上建设起来的,并且是先打井,然后再在井的附近建造屋舍,因井而成巷。因此那个时候,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大概有三进大四合院的宽度,而后代则在祖先规划好的格局里,在中间空地建院,因此就在原来的大胡同的基础上,形成了很多纵横交错的小胡同,于是有老话儿,“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胡同外是喧嚣的车水马龙,胡同深处则是无数温暖的家,这些大小胡同大小四合院,承载了老北京的老百姓几百年的悲欢,形成了老北京的百姓们浓厚的胡同情结。

  如今北京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北京的胡同正在逐步的走向衰败与没落。二环以外已经没有了胡同的踪迹,保留下来的胡同也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很多的胡同内都开设了许多经营日用品、主副食品的小商铺、小饭馆,使得胡同环境嘈杂混乱,远没有了曾经的幽静。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虽还立有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曾经的荣华,然而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和疏于修缮,早已失原形。偶尔还会看到早已干涸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散落在胡同中,凉风袭来,荒草漫坡,满目的凄凉取代了曾有的繁华。

  无处安放的胡同文化

  2004年的某一天,北京西城孟端胡同里的最后一盏灯灭了。孟端胡同在北京城成千上万条胡同里是一条普通的胡同,在这个胡同存在的几百年里,曾经住过王侯,也一直住着寻常的百姓。

  2004年12月,是它的最后的日子,以后世上再无孟端胡同的存在了,周边的几十条胡同也随之在北京的地图上永远地失去了。相伴了一生的老邻居散了,长了上百年的古树倒了,古老的灰砖灰瓦的房子拆了,一条胡同消失了。其实这样的结果,孟端胡同里的老居民早就预感到了。

  孟端胡同没有了,曾经住在那的老邻居们都四散而去。仅仅过去几个月,很多人再也找不到了。就像一棵大树失落的叶子,很难确定它们漂泊的方向一样,这些出生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彼此相伴着几乎度过一生的人瞬时间已成陌路。

  谁懂北京的胡同?在现代的高楼面前,一条条胡同看上去都是灰头土脸的样子,但它们却是一个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800年古都的细胞,是一个从历史深处一直活到现在的都城的印迹。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当一个又一个细胞破灭,一条又一条胡同消失,便是800年古都的死亡。

  孟端胡同在元代已经有了,孟端这个名字在明朝的北京地图上就已经标识了。在这个区域里消失的不仅仅是一条孟端胡同,还有大盆胡同、小盆胡同、武定胡同等几十条胡同,是整个坊区的消失。

  胡同拆了,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变成了宽阔的马路,最后的老北京,只剩下了二环内的那1200多条胡同了。越来越多的“小区文化”风起云涌的出现在北京各个城区,抹平着原有的胡同文化。这些以方块楼为特征的居民区,不仅构成了与胡同四合院全然不同的景观,也改造着北京人的生活方式,重组着人际关系,刮去北京人眼中旧的审美趣味。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老北京人是最热情的,最富有人情味道的群体。从见面“吃了么您呐?”的招呼声里,到请人“撮一顿儿”的邀请里,无不透着老北京人的热情。甚至当你在胡同里迷失了方向,但凡找个人询问,那些热心肠儿的大爷大妈小媳妇儿,就会仔仔细细的告诉你个底儿掉儿,生怕你找不到。如果你的目的地不远,更有甚者,还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带你前往。他们身上透露出的那种淳朴劲儿,善良劲儿,热情劲儿,着实让人感动。

  然而现在,胡同越拆越少,老北京的人情味儿也越来越薄,从原来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四合院,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单元楼,人与人之间再也找不到那原有的热情和亲近了。

  抬头望见胡同和四合院上空高高覆盖着的蓝天,耳边还听得一阵阵传来清越的鸽哨,仿佛我又回到了曾经的胡同生活的少年时代。与朋友徜徉其间,我的身心很放松,没有头顶随时漂过来的高楼的阴影,站在阳光下看什么都非常清晰,呼吸都随意了许多。那似曾相识的生活氛围,顿然惹起我无限遐思与追忆。

  改变与坚持

  在北京正加快步伐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今天,那承载着数百年古老文化的胡同,也在被这现代的文明所侵蚀,在被金钱利益所侵蚀。近几年里,在什刹海的沿岸,在那片唯一被保留下来的胡同里,也以四合院为依托,开起了酒吧一条街。

  什刹海周边大部分的酒吧全是四合院的一部分,四合院组成过北京古老的胡同,而今,四合院又在组建酒吧,那“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悠闲,也终于沉浸到了酒色犬马中。那里上百家有名的无名的酒吧,正在逐渐吞噬着老北京文化那最后一片可以用来怀旧的稀缺热土。

  有人说,后海胡同酒吧之所以兴盛,是因为这里有着闹中取静的悠闲,当人们拖着疲惫的身心来这里泡吧听音乐的时候,是否想到了,在我们宣泄自己的时候,那静默无语的老胡同是否愿意承载我们的悲欢。

  站在银锭桥上,看着后海中漂浮的各种船,看着那船上如豆的烛光随着晚风不停的颤抖,审视着两岸霓虹灯后面所掩盖的苍茫,听着耳边的笑语喧哗,这是不是就是新时代的胡同文化?当老北京那写满沧桑与历史的胡同,被现代文明和浮华所浸染的时候,这该是一种幸福还是一种悲哀?

  有人说,最后的老北京,是表面上陈旧,骨子里灿烂的一座宫殿,它也是北京人的家,北京的根。游走在北京的街头,四处林立的大楼,喧闹的街道,多彩的霓虹,拥挤的人流,置身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却找不到自己,不知道是我丢失了北京,还是北京丢失了我。

  喜欢北京的胡同,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以建筑形式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更因为它记录着一种生活方式的演变。二十一世纪的胡同,形式上还是过去的胡同,但胡同人的生活方式却没有停留在原来的历史中。或许有人感叹这种胡同文化的变异,它不再仅仅记录历史的苍桑,而是有了自己的现代生命,在我眼里,正是这种胡同文化的变异,才是北京历史视角下现代化进程的最好见证。

  真的很庆幸,在北京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中,规划者们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旧城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北京城的中心区里不仅为我们保留了故宫、北海这些记载中国皇家生活的文化古迹,还为我们留下了胡同——这一记载北京平民生活方式的建筑,才让胡同的文化得以保存和进一步的演义。

  北京城是我们自己的,北京的胡同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面对祖先和后人,我们没有权力让它在我们手中褪色或失去。看到这一点,凭我们的智慧和能力,胡同是可以留下的。
  2006年,《周游》曾经做过有关胡同的选题,然而,出于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2007年开始的时候,这个有些沉重的选题再次被我们提出,并立志要做得更好。当然,只凭着我们微薄的力量,是无法改变现有胡同渐渐消失这个事实的,我们所讲述的不过就是一种保存城市记忆和维护遗存的共识,当然,也希望可以引起你们对胡同的关注。

  北京的冬天应该是远去了,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春天。在这个即将要花开满地的时节里,我依然想念已然离去的冬,以及那纷纷扬扬的雪花。这个冬天,北京的雪少得可怜,因此更让人珍惜,这就像胡同一样,愈发让人怀念和珍惜。在此奉上一些难得的胡同雪景照片,以及拆除中的胡同的模样。雪中的胡同是最美的,也是最安逸的,这样的场景在未来的冬天不知还会不会再有?只是希望它们不会成为那拆迁中的景象,沉重而残酷。

  城市在变,季节在变,人也在变,但愿我们的信念与坚持不要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2:57 , Processed in 1.07866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