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城区前海西沿18号。坐落在什刹海西岸。原是清代权相和珅的一座花园,后和宅被抄没,花园遂废。同治时成为恭亲王奕?府的草料场和马厩。民国年间,恭亲王的后代把王府和花园卖给辅仁大学,把此处卖给达仁堂乐家药铺作宅园。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华使馆所在地。宋庆龄副主席也曾在这里居住过。1963年10月,郭沫若同志由西四大院胡同5号搬到家里居住,直至1978年6月12日逝世。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5年。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乐山人,是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同时又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五四”时期是积极的反帝反封建战士,从事革命的新文化运动。1926年他投身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他参加了南昌起义,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学术水平很高的论著。抗日战争开始后,他回到祖国,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团结和组织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他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共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会副委员会长,并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副主席等职。他对中国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郭沫若故居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广亮大门坐西朝东,门额上悬挂着一块邓颖超同志题写的“郭沫若故居”金字匾额,大门外马路对面有一座砖照壁,大门里一条小径直伸到一坐北朝南的垂花门门,垂花门内是由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及后罩房组成的二进深的四合院。垂花门、正房与东西厢房之间有四廊相接,院中空地上牡丹丛生,海棠高大。东西厢房是郭老子女们的居室,正房5间是郭老的卧室、会客室、办公室和衣帽间。郭老在这里写下了百万余字的学术论著和诗歌篇章。一排暖廊将前排正房与后院的后罩房连在一起,这里是郭沫若同志的夫人余立群的画室、书室和卧室。四合院的西侧有一排房,是郭老存放手稿和藏书的书库。垂花门的东侧有一带月亮门的小跨院,现在,四合院中的正房和后院罩房,仍按照郭老生前的原样布置并陈放着他的遗物。故居里保存着郭老遗留下来的大量手稿、图书和文献资料。
1982年8月25日国务院批准郭沫若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来源:《北京名胜古迹辞典》编者: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市文物管理局)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43 , Processed in 1.09259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