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昌平王府之建与消失

2002-12-1 12:00| 发布者: 朱小平

 
  修复后的行宫
 
 
    我一直对昌平东南的“平西王府”有浓郁的兴趣。其坐落地即今昌平北七家镇,至今仍有平西府村。而北七家镇曾名“平西府”镇,原名南郑家庄。自清代于此建府安置废太子之后,即代之以“平西府”之称。现有郑各庄的地名,也即所在地。但这次行色匆匆,只参观了康熙行宫(当然是在原址上新建的)。但那口铜井却是地道康熙皇家遗物,雕栏尚在,水质清冽。又至温榆河御码头吊古,遥想康熙、乾隆御驾,当年从畅春园仪仗迤逦,由郑家庄渡温榆河,遂兴修御码头。这个遗迹与郑各庄行宫、王府的护城河、地基,是硕果仅存的康熙年间遗存。

    当然,从大内档案中可以查到内务府大臣关于修建行宫的奏折,根据规制,可以想见当年行宫的气派。而且,行宫即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之最北端,是标准的皇家建筑规划。

    此地的历史很久远,明末顾炎武《昌平山水记》记载温榆河辽代即有此名(《辽史》)。其它据顾炎武考证还有燕王冢、曹操驻军地等。并“有燕丹村,年祀绵邈,罕能究焉”(《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25页)。而北七家地域内正有燕丹村的地名留存至今,正可与顾炎武所考相印证。

    当地人称行宫为“郑家庄皇城”,并非仅有行宫,比邻还建有理亲王府,实际即康熙所立太子理密亲王胤礽府邸。太子在京城内府邸位于今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北侧(原名王大人胡同,明末为崇祯帝近侍王承恩府邸)。胤礽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加强对他的防范,决定建造昌平郑家庄王府作为废太子的归宿。据内府档案可得知,建王府耗时三年、靡银26万两,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完工。在清代,这是惟一一个王府建在城外甚至毗邻行宫的特例。清代不像明代,诸王成年后要“之国”封藩,不得在内城居住,亦不能擅自晋京。清代恰好相反,亲王、郡王、贝勒诸等,只能在内城赐府而居,无旨不能出城。但王府建成,康熙生前却并没有立即让胤礽迁居郑家庄,雍正登基曾谕:“皇考(指康熙)已有让二阿哥(胤礽)移往郑家庄之意,因无明旨,朕未敢擅自办理。”实际上,即便两次废立,康熙对废太子还是有感情的,另外对废太子长子弘晳更是特别宠爱。连朝鲜的《李朝实录》都有记载,这也许是康熙定不下废太子迁居郑家庄的原因?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登基,第二年废太子病死,弘皙承袭多罗理郡王之爵,并移往郑家庄,也许为了稳定这位“太子长孙”,雍正多所赏赐,雍正八年还晋封弘皙和硕理亲王。但弘皙不甘现状,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首的小集团,还在王府中私设内务府的下属部门如会计司、掌仪司等,违制制作皇帝器物,用乾隆的话说是“自以为旧日东宫嫡子,其心甚不可问”。从乾隆四年(1739年)开始,乾隆开始整治弘皙,先改名“四十六”,削爵除宗籍,下旨永远圈禁。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八日死于禁所王府,终年49岁。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终下谕旨,将郑家庄王府护卫官兵连眷属一律调往福州,并平毁整个王府及兵弁营房。这座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5年的王府从郑家庄消失,只有深埋的城墙遗址可辨当年王府的规制。

    弘皙死后,葬于黄土南店村东土冈之上。乾隆四十三年正月谕旨复入宗籍,复其原名。除弘皙墓外,还有废太子第三子弘晋、第十一子弘昞的墓葬。1960年,此地改为公共墓地,1971年彻底清除,楠木棺材起出,并有玉碗、鼻烟壶、怀表等殉葬品(《清代王爷坟》,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143页-144页)。据说,平西府西南八里的黄土北店村有东岳齐天庙,为弘皙监造,被视为王府的家庙,但今天很可能不存在了。

    看来,北七家不仅有康熙行宫,王府、家庙、墓冢如果保存至今,是可以形成一条小旅游线路的。我观康熙行宫及附属建筑,占地不小,我建议不妨辟开展室,陈列有关清代王府建制的资料,特别是清代仅此一例的毗邻行宫、建于京城外的王府。加上康、雍、乾三朝围绕太子之争的骨肉残杀史实,俾使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本质有所认识,也为旅游文化增加些许文史氛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11:22 , Processed in 1.08616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