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溯源 京西古道按照功能可以分作:商道、军道和香道,后者以妙峰山香道最为显著。从有明一代开始,每年的农历四月上半月,前往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庙的香客络绎不绝,难度不同、风光有异的各条香道,最后在金顶“合龙”。无论贫富与贤愚,香客们一同在香道沿途(免费地)使用公共设施,并恪守着相同的“交通规则”。 在盘山公路建成之前,前往妙峰山碧霞元君庙的道路主要包括山前线(平原路段,可乘车、马、轿,清末出现火车和汽车等新交通方式)和越岭线(登山路段,只能步行或乘山轿)。北京的香客常从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出发,一般走中北道、中道和南道登顶;香山一带的香客多走中南道、门头沟山区香客多走岭西道;天津香客则多选择老北道和中北道。京津地区以及外省香客往返妙峰山的时间从3天———3个月不等。如今,这些古香道大多湮灭,成为徒步爱好者的穿越之路。 徒步、爬山虎——交通方式二则 有关香道的条数,清代的富察敦崇曾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有四条,即:南道、中道、中北道以及老北道者。但根据京西古道研究专家袁树森、齐洪浩和安全山等人的踏勘,妙峰山香道还有中南道和岭西道。目前,这六条上山香道有三条在海淀区内,另三条则在门头沟区内。 随着通往山顶的公路修成,如今大多数香客或乘或驾,大多足不沾地就到了金顶。鲜有香客还继续在古香道上践行,斑驳残旧的古香道成了登山旅游者的最爱。 从山下向山顶望去,数次整修的盘山公路仍是极尽曲折。据妙峰山下涧沟村的老人回忆,解放前每逢庙会时节,大量香客挤在更为盘曲狭窄的香道上缓慢上行。站在山下仰望,崎岖山路上打扮各异的香客构成了一道道涌动的风景。 前往妙峰山的人群采用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在平原路段,人们可以选择乘车、骑马或坐轿,清末出现的火车和汽车为进香者提供了“现代选择”。待到行至山前,香客只能将车马寄存,而后徒步登山。 除了“徒步一族”之外,在上山的香道上,另有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也被富有者或年迈者选用。山轿,也叫山舆,当地俗称“爬山虎”。涧沟村今年76岁的赵贵英老人回忆说,爬山虎是一种轻便的凉轿,是山路上的代步工具,它的样式是:在一个圆背木椅的外侧,绑有两个长杆,木椅上有人字形的布棚,用以遮阳。在椅子的旁边也挂有痰盂,还有专门为客人掸去身上尘土用的掸子。 不成文的香道交通法规 在崎岖、陡峭的山道上,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香客上上下下,在香道上既没有什么“交通警”指挥,也没有“红绿灯”,但是却并没有发生什么交通事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据熟悉香道掌故的妙峰山景区管理处王德凤副主任介绍,早年间香道上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交通规则”是朝顶进香之人必须遵守的,否则就会被人笑话“不懂规矩”。首先,“回香”让“保香”,“回香”指在娘娘庙进完了香、下山的香客,“保香”指上山朝顶进香的香客,也就是说下山的香客要给上山的香客让路。 香客在同一香道上同一个方向行进时,后面的人也不准超越前面的人。如果遇上“行大愿的”,即以自虐身体的方式上山进香还愿的香客,比如一步一叩头的、插耳箭的、双臂吊挂香炉的、身背马鞍的、戴手铐脚链扮成罪人的,所有的人都要给他们让路,静静地靠向路边,请“行大愿的”先过去。 如果后面来了抬山轿的,香客也要让路,因为轿夫很辛苦。轿夫要向前面的香客打招呼,请他们让路,请求的方式也是“香道式”的——喊声“您虔诚!”、“您多虔诚!”或“虔诚了您哪!” 茶棚连缀成完善的交通设施 除此之外,香道沿途还会遍布一些茶棚,所谓茶棚就是由去妙峰山朝顶上香的人开办的,多建在香道沿途,会免费给过往香客提供茶水、米粥、馒头、住宿、照明灯笼、缝补衣服和鞋子等服务,因为茶水是必备的服务项目,故统称为“茶棚”。 茶棚分作三种:松棚、芦棚和永久性茶棚。松棚用松枝搭建而成,用完也不拆除,任由风雨侵袭直至倒塌;芦棚属于一次性建筑,庙会结束后随即拆除;永久性茶棚常常利用香道沿途的庙宇,或者专门修建而成。 香客行至茶棚,可以免费享用粥、茶、馒头以及其他服务,但和行路时的“交通规则”一样,茶棚里也有“讲儿”——凡是进茶棚者,必须先参拜茶棚内的“娘娘神码儿”。大小茶棚都因此设有执事,守在茶棚入口,一边吆喝一边监督不懂规矩的香客。京城叫卖大王臧老爷子也参与了今年的清茶老会,他至今还记得“先参驾来,参完驾来落座来喝”等吆喝。 茶棚不止是针对香客的接待处,同时也是碧霞元君的行宫。茶棚的执事人代表碧霞元君行事,对香道上的特殊人群施以特殊援助(比如对于行大愿者的救助)并助其登顶得偿所愿。救助特殊进香者这一事实也表明,香会组织在妙峰山上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是以茶棚为中心的。 记者按照当地村民的指示,先后奔赴大风口茶棚、庙儿洼茶棚、抢风岭等茶棚遗址,惜乎大多只剩下断壁残垣。唯有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保存相对完好,让人可以依稀联想出当年的盛况。 “香道交通经济”——涧沟村 位于建有娘娘庙的莲花金顶山下的沟谷中,一个小村在每年的四月初苏醒过来,行人如织的数条香道正是在这里交汇。涧沟村在明代名为三义涧,后称三叉涧,1943年改称今名。涧沟村是妙峰山香道的枢纽,在此聚集的香客从村西南的一条香道继续上山抵达娘娘庙。唯有西道不经过涧沟村,而是从大云寺直接到半山腰处的灵官殿,但仍然有部分段落与涧沟至山顶的香道重合。 按照传统的进香规矩,朝顶进香香会和香客必须要先到灵官殿“报号”,然后才能去娘娘庙进香,因而人们必须要从这里上山。这条香道从涧沟村西南上山,一路直到灵官殿都是石板路,从灵官殿往上走,坡度比较平缓,因而没有铺砌石板,沿着路就能走到娘娘庙的西门了。 庙会经济在涧沟村的发展由来已久,顾颉刚在《游妙峰山杂记》中记述了自己在涧沟村的“震惊”体验,在经历了漫长的山路之后:我们到涧沟吃饭。饭馆分荤素两种。都是支布帐,铺地席的,桌子就是炕沿儿。我们进的是素馆,席地而坐,颇有新意味。 现今,新修的公路还是要经过涧沟村,因此涧沟村“香道枢纽”的位置至今仍未改变。当地村民王德全回忆说,解放之前来山顶上香的人数已经相当可观,在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来这里上香的人数减少了很多,而后来这里通了公路以后,来这里的游客人数逐渐增多,与解放前的香客人数相比,也是有增无减。因为看到很多人来这里没有地方落脚,一些村民就开始在自家留宿一些游客,如今发展成了触目皆是的“民俗接待农家院”。 没有资本开设农家院的人家,也会在香道沿途出售一些香和妙峰山的特产,比如黄芩茶、野菜、玫瑰花等。在上山香道沿途摆摊的赵贵英老人描述,由于山顶所卖的香价位稍高,一般上山的人都会在香道沿途买些香,碰到庙会之类的游人旺季,每天的收入也是相当可观。 在劳顿与热望的煎熬过后,面对同要陡峭、曲折的香道,下山的路人们却身心轻松。上山的时候他们打招呼都会互道“虔诚”,这声问候里饱含着彼此鼓舞的意味;而此刻进香完毕,插戴绒花、纸虎和纸蝴蝶的下山的香客们,会彼此致意说“您戴福还家”。心满意足的人们或者还会调皮地回望,看洒满余晖的妙峰山顶是否如传说中的一样,有了莲花的形状。 ■ 研究 “行路难”提升“地域等级” ●刘铁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教授 北京城内曾有五座碧霞元君庙,被称为“五顶”,而在妙峰山顶的碧霞元君庙称作“金顶”。妙峰山碧霞元君庙香火旺盛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是约定俗成的。这涉及到一个“地域的等级”的概念,在同类型的寺庙中,肯定会有一座或几座是地位比较高的,这种现象很常见。妙峰山碧霞元君庙设在山顶,离天更近,这种高度也使其显得更神圣。同时人们拜神也需要创造神圣的仪式或活动,而仪式和活动需要空间,香道和山顶就满足了人们这种空间的需求。通往妙峰山顶的香道长且难行,到那里进香更能体现出香客内心的虔诚,这个劳苦劳心的过程也会使人们更加珍惜。 ■ 史实 香道也是红色交通线 ●齐鸿浩,门头沟区博物馆副馆长 在抗战时期,妙峰山前后分别由日军和八路军占领。妙峰山属于两军对峙的边界,是两军拉锯的地方,有利于挖掘敌方信息,加上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多林密,方便转移,于是八路军就在妙峰山山脚下的涧沟村的老爷庙里(现在的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纪念馆)建立了情报站。同时,涧沟村附近的几条古香道在抗战时期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香道很偏僻,隐蔽性很强,那时八路军运粮食、运物资都会走香道。香道上香客常年不断,农民也会通过香道把农产品运出去,这为向外输送情报提供了有利条件。当时许多爱国青年也通过香道走向解放区,走向延安,成为革命战士。 ■ 记忆 “农家乐”老早就有 ●赵贵英,76岁,门头沟区涧沟村村民 我十几岁的时候,涧沟村里的茶棚还有很多,有舍茶的,有舍粥的,有修鞋的,这些都是免费的,也有些做买卖的,像卖豆腐脑的等等,都是收费的。茶棚里住的大都是开茶棚的人,有些香客回不去了也可以在茶棚里留宿。村里那时谁有一两间空房也会用作收费的客房,一般有钱人会来住。“爬山虎”的轿夫每个人可以挣一万块,相当于现在的一块钱。村民们也有给香客背东西或抱香的,收入不固定。 ■ 管理 妙峰香道将成旅游品牌 ●陈连军,北京市门头沟区旅游局副局长 我们对妙峰山香道首先进行的是保护性的开发,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持香道的历史风貌,还原给游客一个真实的香道,因此,我们现在只是对香道进行简单的维护清理,如清除杂草、杂物,对各条香道一一进行整修。同时,我们还会结合历史背景,对香道旁的茶棚遗址进行恢复,给大家展现古香道完整的风貌。对于古香道,我们会结合古村落来进行宣传。香道古道是我们门头沟区新打造的一个旅游品牌,必将成为门头沟区的新亮点。 ■ 行色 “行大愿的”苦行种种 爬香:爬香者带嚼子,背捆马鞍,鞍上驮有“娘娘码”(娘娘牌位),肘、膝上缚有鞋底,由人牵引着一路爬上山顶后,金峰普照燃灯老会或僧人发话:你为老娘娘许愿,功德圆满,老娘娘让你变化人形。爬香者此刻可以站起身来。拜香:拜香者三步或五步一磕头直至山顶。翻砖:翻砖者将手持砖块翻转一次并磕头一次,取“专心致志”和“翻转”之意。披枷带锁:进香者披枷带锁并穿一身红色囚衣,表明自己是一个罪人,祈求得到拯救。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9 , Processed in 1.1027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