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前朝权贵奢华成往事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陆原

  ■编者按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工程启动仪式,已于6月11日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那天举行。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贯穿着元明清三朝的42座古建筑,串联着宫苑坛庙和胡同街巷。本版特约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理事陆原,为读者讲述中轴线上曾经发生的系列故事。

  地安门路口至鼓楼之间的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街道。登上鼓楼凭栏南望,远处是中轴线最高点景山上的万春亭,眼底是大街两侧掩映在密集的屋顶和树木之中的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两侧的胡同格局始于元朝,东边的胡同横平竖直排列整齐,西边则在什刹海的南北两岸形成了白米斜街和烟袋斜街。带上地图,背着相机,我一次次地游走于地安门外大街两侧,去胡同间搜寻历史遗迹。

  地安门路口至鼓楼之间的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最北端的街道。登上鼓楼凭栏南望,远处是中轴线最高点景山上的万春亭,眼底是大街两侧掩映在密集的屋顶和树木之中的胡同。地安门外大街两侧的胡同格局始于元朝,东边的胡同横平竖直排列整齐,西边则在什刹海的南北两岸形成了白米斜街和烟袋斜街。带上地图,背着相机,我一次次地游走于地安门外大街两侧,去胡同间搜寻历史遗迹。

  ■寻找明朝的肃宁府

  我经常对比着明朝、清朝、民国等不同时期的北京地图,参阅着《京师坊巷志稿》和《燕都丛考》等记述北京胡同历史沿革的书籍,去探究胡同里的隐秘。我找到位于南锣鼓巷东侧的寿比胡同,有一条向东通往交道口南大街的分支,以前被称为肃宁府胡同。《燕都丛考》引述《天咫偶闻》说,“交道口西有巷曰肃宁府,明魏良卿封肃宁伯居此”。《明史》记载,魏良卿是魏忠贤的侄子,魏忠贤的老家就在河间府肃宁县。魏忠贤原本家贫无赖,因逃避赌债当了太监,得势以后将众多魏家亲属提升为高官显爵。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假借破获间谍有功,使侄子魏良卿受封为肃宁伯,并由皇帝赐予宅第,此后不满一年魏良卿又晋封为侯爵和公爵。魏忠贤被崇祯皇帝治罪悬首于河间府城门以后,魏良卿也在北京被斩首。这些背景史料引发了我去寻访肃宁府胡同的兴趣。

  一个夏日的早晨,已经成为旅游商业热点的南锣鼓巷尚未开始一天的喧嚣。我从鼓楼东大街走进了南锣鼓巷北口,然后向东拐进了菊儿胡同。由于菊儿胡同是北京市第一批将危旧房屋改建成居民小楼的地方,地形变化与地图标注不尽一致。我在寻找寿比胡同入口的时候,幸好巧遇了一位正在胡同里巡查治安的志愿者杜大姐。与杜大姐聊天中得知,杜大姐的祖父杜保铭是北京南苑航空学校1914年第一批毕业的飞行员,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在寿比胡同买了一座四合院居住,现已61岁的杜大姐就出生在寿比胡同,她对这一带非常熟悉。杜大姐说南北走向的寿比胡同与向东分支的肃宁府胡同原本是相连的两条胡同,1965年被合并为交道口南头条,“文革”期间一度改称为大跃进路九条,“文革”之后又统称为寿比胡同。杜大姐告诉我,现在的寿比胡同向东分支的那一段胡同里,并排着7号、9号、11号三座古老的院落,那就是昔日的肃宁府。

  按照杜大姐指点的路径,我顺利地找到了寿比胡同7号院。这是一座高大巍峨的广亮大门,门外地势开阔,门前有一株粗壮的古槐。斑驳模糊的门墩抱鼓石上,隐约看得出松树和麒麟的样子,似乎是寓意“麒麟送子”的纹饰,色泽黯淡的朱漆门楣上还残存着尚未脱尽的彩画。最令人惊喜的是在门框上方,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蓝底白字门牌,还能依稀辨认出“肃宁府胡同2号”的字迹。

  院内的东西厢房全都接出了小房子,遮挡着视线让人看不到面阔三间的北房全貌。但是当我绕到北房的西山墙下,却发现这座磨砖对缝、合瓦起脊的房子不仅很高,而且进深也很大,用脚步测量了一下共有14步,约合8米。看见我举着相机不住地拍照,住在西厢房的王大妈走过来告诉我说,这里原来是中院,过去在大门的门道摆放着两条长长的懒凳,前院东边对着大门是一道影壁,中间是垂花门,垂花门里边迎面是四扇屏门,进入中院要走两边的台阶,中院西南角有过一株很大的太平花,北房前边还摆放过一对大鱼盆,这些现在已经全部消失了。这里的后院在1952年是一家搪瓷厂,那时王大妈在搪瓷厂里制作自来水水表的表盘。后来搪瓷厂迁往了通县,王大妈就住进了中院的西厢房。

  与7号院并排的9号院是一座广亮大门,11号院是一座蛮子门,看来这三座相连的院落过去都属于肃宁府的府邸。虽然三座院落全都被后建的小房子挤得狭窄杂乱,但是在檐角椽头到处都残留着斑驳黯淡的油漆彩画,揭示着旧日权贵风光不再的奢华。

  ■在南锣鼓巷59号,昔日的洪承畴府邸尚存三间祠堂

  南锣鼓巷59号,是一座不显眼的小门楼,然而挂在小门楼旁边同样不显眼的一块说明牌,却告诉人们这里是洪承畴府邸的一部分,安装在门口的一对青石门墩是从此院出土的,院内还有当年洪府祠堂遗留的三间房屋。

  洪承畴是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人,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24岁时考中进士,十余年后升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是从三品的道员。后来崇祯皇帝赏识洪承畴的军事才干,派他去镇压起义军,逐步提升至巡抚、总督等要职。《清史稿》记述,洪承畴的部下俘获了闯王高迎祥,又将继任的闯王李自成打得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从此洪承畴被誉为文武全才的重臣。

  崇祯十四年(1641年),洪承畴率领吴三桂等八个总兵官共十三万兵马救援锦州。面对实力强大的清军,洪承畴本想结营固守避免决战,不料生性急躁多疑的崇祯皇帝却派人前来督战,洪承畴被迫进军,损兵折将五万余人,只好退守锦州城外十八里的松山城。半年以后,清军攻占松山城,洪承畴被俘投降清朝。由于在松山城兵败被俘的将领多数拒降被杀,崇祯皇帝误认为洪承畴也已为国殉难,就在都门之外为洪承畴设立了祭坛。北京正阳门的瓮城里原有两座小庙,西为关帝庙,东为观音庙。相传崇祯皇帝为洪承畴设立的祭坛就在东边的小庙,意在让他与关公一样成为战神,守卫京城大门。后洪承畴降清的消息得到证实,朝廷才将东边的小庙改为观音庙。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尽,这天是1644年4月25日。到5月14日,多尔衮率清军出师征伐明朝时,洪承畴随行。5月18日,清军行至辽河才得知明朝已经灭亡,多尔衮询问进军方略时,洪承畴献计说,不如将进军的名义由征伐明朝改为征讨李自成,布告沿途各州县官员,凡开城投降者升官加级。洪承畴预测,“李自成今得京城,财足志骄,已无固志,一旦闻我军至,必焚其宫殿府库,遁而西行”。6月6日清军占领北京城,7月4日多尔衮下令恢复了洪承畴原在明朝拥有的兵部尚书等官衔,让他佐理军机政务。

  ■按位置推断现在的南锣鼓巷59号只是洪承畴府邸的后门

  洪承畴降清以后被编入镶黄旗汉军旗籍,他居住的地方在清朝正是镶黄旗辖区。民国时期的《燕京访古录》记述,“洪承畴府第,在后门外(地安门外)方砖厂东口外路东,今府已废,惟府门外之二铁狮巍然独存。府后门在南锣鼓巷,尚居洪氏子孙”。原来南锣鼓巷59号只是洪承畴府邸的后门,而正门位于方砖厂胡同东口的路东,那里现在是南北走向的南下洼子胡同,但是在清朝却叫作铁狮子胡同,显然是因为洪承畴府邸门前的两个铁狮子而得名。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又授予洪承畴“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官职,派他去坐镇江宁(南京),镇压和招降抗清武装。顺治十年(1653年),洪承畴又出任云南贵州等五省经略,率军征战西南。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占领云南以后,洪承畴保荐吴三桂镇守云南,自己因眼病发作,返回北京休养治疗。

  顺治十八年(1661年),69岁的洪承畴退休,被授予可以世袭四代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这只是正三品职衔,而他原本是一品大员。民国时期的史学家孟森说,洪承畴在攻占云南以后因畏惧汉奸骂名,不愿乘胜追击已经逃出境外的南明永历帝,于是借眼病为由要求回京休养,因此失去了清廷的信任,所以退休时所得封赏甚薄。

  洪承畴府邸的旧址西起南下洼子胡同,东至南锣鼓巷,北抵黑芝麻胡同,南达沙井胡同,占地范围很广,但是现在仅存祠堂的三间房屋,其他部分已经化为民居。昔日洪府门前的铁狮子和铁狮子胡同的名称,也都早已消失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2 , Processed in 1.12639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