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及发展趋势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孔繁峙

  在我国辽阔的地域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北京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景观,在长达3000余年的城市建设和850余年都城发展的漫长岁月里,孕育和造就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文明,并为当今的北京保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1987年以来,北京地区先后有6项具有代表意义的重要历史文物建筑及人类遗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其中:有我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并代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最高水平的明清皇宫;有在世界上发现考古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人类50万年前生活、居住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有被世界称为人类建筑史上伟大奇迹的万里长城(北京地段长达629公里);有现存古代建筑规模最大、保护现状最为完整的皇家御苑——颐和园;有独具特色的中国明清皇家祭坛建筑的杰出范例、集历史传统工程技术与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天坛;有中国古代历史上地上、地下建筑体系完整、布局严谨、规模宏大、体现中国封建社会最高丧葬制度的皇家陵寝——明十三陵。

  上述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的名胜古迹,早在其当初所处的世界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即已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与广泛的知名度,当今在获得人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殊荣后,其本身固有的崇高的历史价值,就更为世界所普遍认同,从而确立了无可争议的国际地位。截止到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我国被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多达29项,在世界上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北京地区所分布的世界遗产已达6项,占全国世界遗产总数的20?6%以上,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居全国的首位。?

  从历史上看,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资源形成的基础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是不多见的。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较,北京占有历史与地域的突出优势:一是,在时间与空间上,北京是我国历史上,隋唐后历经分裂而形成高度统一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元、明、清三代大一统国家的都城,有长达700余年延续不断的都城建设发展史,为北京地区创造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内容种类之丰富,价值之珍贵,在全国是不多见的;二是,历经元、明、清各朝创造发展的大批皇家宫殿、御苑、寺院、陵寝等建筑群落,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始终是北京最具特色和最有影响的传统建筑,而其中的宫殿建筑群更是北京所独有。在联合国教科文所确定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明清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这6项世界遗产项目中,皇家建筑占其四;三是,北京是全国历史传统文化汇集之地,数百年来,保留和融汇了我国56个民族及世界的优秀文化。其中,明清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历史建筑群,更是汇集了全国的古西侧外坛墙?内侧残存夯土现状代建筑艺术精华。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北京的世界遗产项目,是我国千百年来历史传统文化发展的结晶。

?
         

 

 

 

 

 

西侧外坛墙 内侧残存劣土现状

         
 

 

 

 

 

 

 

十三陵——裕陵三座门

 

 

 

 

 

 

         
十三陵——茂陵明楼

  一、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规定的标准,世界文化遗产是各国历史上人文景观中的杰作与精品,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崇高、重要的历史地位。我国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最早是融汇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保护——文物保护事业之中。?

  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就十分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尤其是在历史文物的保护上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做好北京地区文物的保护工作,自1957年开始,北京地区先后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文物大普查,将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传统建筑、墓葬、遗址等统统列入保护范围。同时,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第一批市级和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一大批重要的历史文物建筑、遗址等名胜古迹,均被首批公布为北京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标志着明清故宫、长城等在内的一大批各类传统建筑、遗迹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被国家确认并正式列为政府保护的历史文物。1961年,国务院又将北京地区包括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在内的一批文物建筑、遗址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昭示着北京地区的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一批重要文物单位的历史价值得以提升,并在全国范围内给予明确定位。
?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为保护包括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在内的各类文物建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及人力、物力,采取和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管理方法和措施:?

  1?建立了专职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部门就最先对故宫、天坛、颐和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重要文物单位设立了保护管理的专职机构,全面负责文物单位及景区内安全、管理、维护和开放接待等诸项工作,使各项文物单位在开放接待中得到有序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天坛、颐和园等一批国内著名的皇家坛庙、苑林,是我市在建国初期最早成立管理机构并对外开放的名胜古迹,也是始终由市园林局管理的古典苑林,均设立专职机构,全面负责天坛、颐和园等文物建筑与古树名木的保护及开放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的需要,各遗产项目的管理机构根据自身保护、管理的特点,不断增设和扩展新的保护管理职能。如故宫博物院,在原有的保护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还根据故宫古建筑多、维护修缮任务重的实际需要,在北京地区最先在内部成立了较大规模的古建修缮工程队,常年对故宫的文物建筑开展修缮工作。此后,又根据故宫文物建筑的安全和古建筑防火的特殊需要,先后成立了专项负责故宫保卫的公安机构和消防组织,使故宫的各项保护管理机构趋于完善。北京八达岭等地段的长城和十三陵的管理机制,曾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过程。建国初期,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这两处名胜古迹最初分别由市园林局和市文化局设立机构,直接领导,后分别转交延庆县和昌平县政府管理。80年代初,为进一步加强对这两处文物景区的保护和开放管理,以适应日益显现的国内旅游发展的需要,市政府决定成立八达岭、十三陵特区,设立了直属延庆县和昌平县政府管理的、集景区的文物、公安、工商等职能为一体的管理机构——特区办事处,全面负责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整体景区内的文物保护、对外开放、治安管理、工商审批等各项管理工作。此外,由于长城在北京区域内长达629公里,分布在北京的6个行政区县的崇山峻岭之中,为不断加强对长城整体的保护,自80年代后,北京市除了在怀柔慕田峪、密云司马台等长城开放地段设立了专项管理机构外,在北京地域长城沿线的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等区县的乡镇部门,都设有兼职人员负责长城的保护工作。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在建国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是由科研部门以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为主并兼顾开放接待的一处古人类及古动物化石遗迹。为进一步加强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及整体区域的保护工作,自2002年始,将原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柱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管理的猿人遗址的保护、管理、开放工作,正式转交给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并于当年成立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保护管理专职机构和专项管理人员,及时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及遗址保护工作,使这处世界著名的古人类遗址步入了专项保护工作的管理体制。
?
  据初步统计,在北京地区的这6项世界遗产项目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共有人员4000余名,其中直接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维护、管理、接待的各类人员为1100余人。?

  2?坚持遗产项目的维护保护工作。由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砖木结构耐久性能差,因此,定期对历史建筑开展维护与修缮,是保护历史建筑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早在建国初期,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在国家财政艰难和全市百业待兴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拨出专款,对北京地区一大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抢险、维修保护。其中对明清故宫、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大规模的遗产项目,几乎年年都进行局部的维修保护工程。据有关记载,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抢修十三陵长陵棱恩殿毅然拨出22万光洋的巨款,维修保护了长陵棱恩殿这座无比珍贵的历史建筑。50年代后期,鉴于1957年7月31日长陵棱恩殿被雷击起火的教训,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从这一年起,陆续对全市的一些高大古建筑安装了避雷针(见《当代中国·北京文物事业》第二节),使全市包括十三陵、天坛、颐和园、故宫等在内的一大批重要的文物建筑避免了雷电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
  据《北京园林志》记载:截止到20世纪末,国家先后对天坛、颐和园的重点建筑开展的较大规模修复工程超过20项,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使这两处珍贵的皇家御苑始终处于较好的保护状态。
?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全社会对首都文物保护的关注,北京地区文物保护维修工作出现了持续发展的趋势。这其中最突出的,是出现了社会集资维修文物建筑的好势头。“由《北京晚报》等六个单位发起的‘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社会赞助活动,首次突破了多年来保护文物单靠国家投资的做法。特别是邓小平亲笔题词之后,赞助活动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和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支持”(见《当代中国·北京文物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以修复长城为主题而开展的义务作画、献字、义演、捐款等高潮,经济发展较落后的贵州省各界人士为保护长城一次集资达30万元人民币。据1987年统计,用上述各类集资款,首次大规模修复八达岭地区的长城2000余延长米、敌楼7座;修复慕田峪地区的长城2000余延长米、楼15座。同时,政府也拨出资金,严格依照世界遗产的保护标准,按照自然残状加固保护了密云司马台长城,使长城的保护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十三陵的保护修缮工作,是在做好各陵现状保护防止人为破坏的同时,积极利用社会和国际友人的赞助,全面修复了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的昭陵,使这座重要的建筑得以复原历史面貌。
?
  自2000年以后,我市进入了对文物建筑开展大规模的维修保护时期。市政府决定,自2000年至2002年间,每年由市财政拨出1?1亿元人民币,三年拨款3.3亿元人民币,专项用于全市文物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这在建国以来都是绝无仅有的。经过三年的努力,经过修缮保护的各类历史建筑达到98项。在此期间,对北京地区世界遗产项目的资金投入也是历史上所不多见的。特别是在社会各方支持下,先后完成了遗产项目中一批重点建筑的维修保护。其中,故宫的古建筑修缮工作,是在国务院直接关注下,于2002年首先对著名的武英殿建筑群开展了全面的修缮工作,并初步完成了武英门、武英殿、工字廊、敬恩殿、焕章殿、凝道殿、浴德堂、恒寿斋、值房等15座建筑以及月台、丹陛、石栏板、望柱地面、围墙等较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天坛的修缮保护工程的重点项目,是对天坛的五组大型核心建筑之一——神乐署的前殿、后殿、左右配殿、环廊等建筑,进行全面修复工作,使天坛的主体建筑得以完善;此外,配合永定门大街的整治,又完成了天坛西侧外坛墙的复原建设;颐和园的重点修缮项目,是完成了园内著名的历史建筑群——耕织图系列建筑的复原工程,使颐和园早期损毁的局部建筑恢复了乾隆时期的历史原貌;北京地段长城的修缮保护工作,是以排除墙体险情为重点,开展了局部地段的抢险工程,以保证墙体安全。几年来,先后对平谷将军关长城、密云古北口长城中的望京楼、鹿皮关、怀柔黄花城、九眼楼、门头沟沿河城长城等地段,因多年失修出现险情和塌陷的墙体、垛口开展了排险、加固工程;明十三陵是北京地区修缮任务最重的遗产项目,市、区政府共同投资,完成了其中的德陵明楼、方城和康陵明楼的修复与加固工程,此外庆陵的明楼、方城及御碑的修复工程也即将完工。据初步统计,近几年,北京地区在上述世界遗产项目中已完成的重点修缮工程超过20处,已投入的资金超过1.8亿元人民币。?

  3?控制外围的建设工程,保护世界遗产周边的历史环境。为在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世界遗产周边的环境景观,北京市自80年代初期,即对市级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逐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周围的建设控制地带,做出明确规定,并在全市公布实施。如故宫周围历史环境的控制,是以宫城护城河(筒子河)外沿为边线,自内向外分别划定了: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规划绿地);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传统四合院平房区);三类建设控制地带(为规划建设中的九米区);再向外则是四类建设控制地带等等,其外围的建设高度、体量、色调均不能对故宫造成景观影响;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的保护,是将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出土地点——龙骨山鸽子堂及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及分散在周围的化石出土地点分别划定为保护范围,其四周大范围的山地,都按其历史原貌划定为山林绿地,严格禁止进行各类建设工程;北京地段的长城均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为保护其原有的自然环境,将墙体两侧各200米范围内确定为城墙的保护范围,其外侧能对城墙构成影响的范围内为建设控制地带,在上述区域内的山林、地形、山石、原有植被均不能任意改变,以保持长城及周围原有的自然景观;天坛、颐和园均以原有围墙为保护范围,紧邻围墙的一定区域内要求保持历史传统景观,尤其是颐和园西侧园内游人视野所达的玉泉山、香山这一景观区域,严格控制建设工程,要保持和恢复历史上传统的田园风光的景观效果。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天坛、颐和园围墙之外的3公里范围内,都为世界遗产项目外围的建设控制区;明十三陵总体环境的保护,是以各陵的原有建筑区域为保护范围,其外侧均为历史上山林绿地。同时,为了突出明十三陵的整体保护效果,将历史上明代曾修筑围合陵区的原陵墙残迹及走向,确定为十三陵总体建设控制区的外部边沿,其结果,是使十三陵神路、大宫门在内的80余平方公里的历史陵区得以控制和保护,从而使十三陵延续数百年的外围景观环境得以继续。
?
  为保持和恢复世界遗产周边外围的传统环境,自2000年以来,北京市以世界遗产项目为重点,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整治工作,均取得了部分区域性的效果,曾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所开展的重点环境整治项目有:完成了故宫城墙外侧占用单位、住户的搬迁,各类杂乱建筑的拆除清理,筒子河治理,清淤,堤岸石的修复,围房的整修、复建等工程,初步恢复了故宫外围局部的传统面貌;继续清除和治理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外围产生污染的各类石灰窑、石灰场,搬迁了影响环境的村民住户,拆除和清理了遗址附近的杂乱建筑,绿化了裸露的场地和山体,使遗址的外围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完成了天坛北部围墙外侧的大批商家店铺及西南围墙外2000余户居民、百余个单位的搬迁,清除了大批的杂乱民居建筑及简易楼房,使天坛外部环境得到局部的改善和恢复;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这两处遗产景区,也先后开展了以改善环境为主的较大规模的迁移经营单位,拆除部分严重影响遗产景观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加和恢复景区的绿化面积,使遗产区域内原有的自然景观环境逐年有所改善和提高。
?
  4?制定和实施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的规章及法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针对不同时期文物保护中的问题,曾制定和颁布了有关文物保护的行政规章,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的文物事业的发展。“文革”结束之后,针对法制建设不完备给文物事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沉痛教训,注重加强文物保护方面的法规建设,逐步公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的法规:1981年11月,经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部《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1982年11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公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根据法规实施的经验和问题,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3年,经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长城保护法》,这是我市第一部专项的文物保护法规,对北京地区长城的保护提供了法规依据。此外,市人民政府还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和公布了一批专项的文物保护规章。如先后制定和公布实施了:《北京市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定》、《北京市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规定》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严格控制颐和园、圆明园地区建设工程的规定》等。自1987年,北京的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项目后,北京市开始贯彻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公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国际性的遗产保护准则,并依照公约中的各项相关规定,做好各项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
?
  随着北京地区文物保护法规建设和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及执法检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文物执法监督部门依法定期对全市世界遗产项目的保护及安全状况进行巡视检查,保证了文物法规和《遗产公约》的贯彻落实,从而促进了北京地区遗产保护工作的稳步发展。?
 
 二、世界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经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我们取得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在国家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方面,北京的世界遗产项目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北京的世界遗产保护方面仍存在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

  1?自然风化与腐蚀的威胁,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历史岁月造成的自然风化对文物及世界遗产建筑的影响与破坏是普遍存在的,近年来有发展的趋势。由于历史建筑长期处于日晒雨淋及现代工业形成的酸雨的潜在威胁之中,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环境污染的影响与物理风化的作用在日益加重,使历史建筑表层的油漆彩绘过早剥落,构件腐朽。如天坛的祈年殿、三音石、故宫的建筑群及历史价值较高的三大殿的栏板、望柱等众多珍贵的石刻表层,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物理风化现象。此外,现代生产、生活造成的空气粉尘等飘浮物所形成的酸雨,在不断加剧自然风化的破坏作用,已经成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遗迹安全的严重隐患。著名的世界遗产项目——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自上个世纪20年代后期发掘以来,一直处于露天状态,数十年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已对遗址整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2003年10月上旬,中国科学院及文物界的专家,对原有的考古遗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全方位的地质调查,这也是周口店被确立为世界文化遗产后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的地质病害及保护状况的调查。专家组在对周口店遗址群中有学术价值的27处化石发掘点的勘察中,共发现有21处遗址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危险隐患,其中特别危险的隐患多达8处。著名的猿人洞、鸽子堂洞顶等遗址的山体出现裂隙,致使岩石松动,部分岩体石块有滑落的迹象。据专家分析,一旦这些地区遇到暴雨,有的遗址洞顶将有塌方的危险;若连降大雨形成了泥石流,将会造成部分遗址的滑落,其后果将是彻底毁坏这处珍贵的世界遗产。?

  2?遗产地中商业化倾向问题仍时有显现。首先是个别遗产地的上级行政领导,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在遗产的保护利用的管理工作中,指导思想有偏差,将文化遗产视为创收的经济实体和经营单位,把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变更为企业经营的运行机制,而将应承担的遗产保护的首要职责和发挥遗产社会效益的第一目标,降为经济目标的附属地位。在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上,个别遗产地的管理者,偏离了国家“保护为主”的工作方针,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常此以往,最终导致了遗产地及周围地区开发强度过大,经营性建筑过多,商品经营规模过大,商业气息过浓,破坏和影响了遗产地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风貌。如个别的长城开放景区内,各种以经济创收为目的商业设施过多;索道缆车、金属滑道及附属建筑等现代设施,与长城的历史建筑及传统气氛不协调。个别遗产地的门区外,或挤满了各种商品摊位,或形成道路两旁的摊位长廊,严重影响了世界遗产对外开放的参观环境。?

  几年来,我们仍看到,北京地区各遗产项目的管理部门,在不断采取多种形式的环境整治措施,先后拆除了一批早期形成的对遗产造成影响的商业建筑。同时,在着手解决遗产管理体制的企业运作机制问题,使当初遗产地存在的上述问题已有了很大改观:如天坛西侧祈年门外存在多年的近百米长的摊商问题,随着南中轴线环境整治已全部清除;八达岭、十三陵管理部门均先后投入巨资,拆除了一批景区内影响观瞻的旅游商店,外迁了大批商亭等经营设施,管理单位并为此承担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使以往存在的遗产地商业化倾向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个别遗产地中早期形成的部分商业和旅游设施,还需进一步创造条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拆除或外迁。?

  3?遗产地周边历史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项目所处的历史环境,基本上为历史时期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大类别。其中故宫、天坛坐落于明清旧城之内,数百年来,其外侧周边均为传统民居四合院;处于城外郊区或远郊深山区域的颐和园、周口店、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遗产景区,其周边历史上多为山林绿地。但经过整个20世纪以来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特别是近几十年的北京城市与乡镇的建设,北京旧城及村镇的历史面貌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上述世界遗产项目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并公布之时,其所处的周边环境已较历史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普遍出现和不断产生的现代化“因素”正在逐步改变和更换着已延续数百年的面貌,对世界遗产的整体环境已经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护和恢复世界遗产周边的传统环境,各级政府部门作出了很大努力,拆除违章建筑、整治环境,采取措施严格控制遗产周围的建设,防止新的建设影响遗产的整体环境等。但是,现实情况是,随着当前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城市设施与生活居住条件的不断发展,各遗产地周边传统环境的整体保护工作仍面临许多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如构成故宫周围历史风貌的原有成片的胡同、四合院因年久失修破旧,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而在去年开展的皇城南池子改造试点工程,曾引起社会的关注与争论。当前需采取一条可行的方式,对胡同、四合院平房区进行整体维修、保护;天坛周边外围环境的保护,如何在首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情况下,保持和恢复其传统环境的问题;处于远郊的世界遗产项目也在不断遇到当地乡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如颐和园周边由于乡镇、单位建设的不断扩展,其外围已有城镇化趋势;明十三陵景区内分布的11个自然村落多达两万余人口,因自然增长而必然产生的“村落膨胀”现象及生产、生活,已开始对陵区整体的历史环境造成威胁。?

  三、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

  目标及发展趋势

  1?实现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近期目标是完成“人文奥运”规划中的文物保护计划。北京申奥工作的成功及全市为在2008年成功地举办奥运会而开展的各项筹备工作,又为北京的文物保护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在全市实施的以整治“两线”景观、恢复“五区”风貌、再现京郊“六景”为核心的“人文奥运”总体规划中,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八达岭长城、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一批具有北京历史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已成为这一文物保护计划中的主体,从现在开始已有计划地对上述世界遗产项目中的核心建筑实施维修保护工作。其中最令人瞩目的维修项目是开展和完成:故宫的午门及城楼、延禧宫、乾隆花园、后宫诸院等一批主体建筑的维修与保护,使故宫的整体建筑在奥运会前重现乾隆时期的盛世风貌;颐和园将对园内的排云殿、佛香阁、长廊等著名建筑开展维修;天坛将对园内的祈年殿及所属配殿等标志性建筑开展全面维修与油饰;对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开展的保护工程,是对发现猿人化石的鸽子堂及猿人洞抢险及加固,在不改变遗址原状的前提下,采用高科技手段,排除险情,解决重点部位的风吹日晒及酸雨等自然、物理风化所造成的影响,并使上述遗址恢复历史状态;对北京长城的保护重点是,采用国际通行的残状保护的方式,完成密云司马台长城的残墙加固保护,同时将开展密云古北口瓮城、鹿皮关长城的修复及怀柔、门头沟地段的残墙加固等工程,使北京长城恢复和保护其原始雄劲与历经数百年风雨岁月的沧桑面貌;十三陵的修复保护工程,将在完成康陵、庆陵、德陵修缮工程的基础上,将继续按年度计划,逐项完成泰陵、裕陵、茂陵、景陵、永陵等陵区重点建筑的维修、加固保护工程,以使明十三陵的全部帝陵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
?
  启动“人文奥运”规划中的文物保护计划,是北京市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修缮文物项目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是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历史性突破与发展,其作用及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全面对我市世界遗产项目中的经典建筑进行维修保护,将会取得举世瞩目的影响及效果。?

  2?制定实施遗产保护工作的长远目标——修订落实遗产项目的保护发展规划。在长期以来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我市一批重要的文物景区,如天坛、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曾根据当初文物保护工作长远发展的需要,经过专家研究论证,分别制定了专项文物保护发展规划,并在以后文物保护利用的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今后,在完成“人文奥运”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目标后,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项目如何继续新的发展,这是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根据遗产保护及发展的需要,我市的各遗产单位,应在以往规划的基础上,依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规定及准则,完善与修订保护与发展的长远规划。针对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保护工作的长远规划要突出以下目标:?

  一是,实现和完善遗产项目历史格局的完整性。以复建的方式重建和恢复遗产早期毁坏的重要建筑。故宫在完成当前大规模修缮的同时,正在研究制定今后长远发展的“故宫保护的总体规划”。按规划的总体思路,在今后完成建福宫一期复建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二期的复建工程,从而完整恢复这处大规模建筑群的整体格局。按照总体规划,将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完成著名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这“三大殿”和“后三宫”及“东西六宫”等重要建筑的维护与加固等保护工程。此外,还在以往开展的筒子河整治的基础上,完整地复建宫城外侧现已残缺不全的围房建筑,以完善明清皇宫历经五百余年历史的完整格局;天坛整体格局保护的重点,是在此次南中轴线整治、恢复祈谷门南侧外坛墙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祈谷门北侧的搬迁整治,实现北侧千余米外坛墙的修复工作。同时,创造条件逐段修复已被占用的东、南两面的外坛墙(见照片),以实现天坛完整的历史格局;八达岭长城保护的长远目标,是逐步实现明代的关城格局,在继续修复岔道城的同时,应注重对明初修筑的“土边”长城的维修保护,在保护利用上,应将最外侧的“土边”长城(是明代长城防御的前沿阵地)、中部的岔道城(明代驻军营地)和八达岭城关组成一体,以恢复完整的明代关城防卫系列的历史格局;明十三陵在完成各帝陵维修工程之后,应逐步恢复各陵历史上的附属建筑——陵监。使帝陵的历史建筑更为完善,同时,要保护好历史上围合陵区的大型建筑物——长达百余公里的明代十三陵围墙遗迹,并创造条件,按历史遗迹逐段恢复明代的外围墙,以最终实现十三陵完整的历史建筑格局。
?
  二是,全部搬迁遗产地保护范围内的占用单位和住户。由于历史原因,我市部分遗产地被社会占用并影响保护开放的现象,已成为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难题。经过市、区政府几年来的努力,文物单位被社会占用的问题已有很大的缓解,但从全市占用遗产地的现实情况看,个别遗产地因被社会占用并与遗产保护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解决难度极大。如天坛的东部、南部及西北部的外坛范围,均被社会单位及大量居民楼所占用,始终影响着天坛对外开放的整体效果。从目前国家的财力看,还无法解决这一大片区域的占用问题。但从长远发展看,数年之后,随着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与提高,可以创造条件,列出计划,逐年开展对占用外坛的北京口腔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二百余个学校、医院、工厂、企业、商场等单位和百余栋居民楼及住户的搬迁,通过复建外坛墙、恢复苑林绿地后,最终实现历史格局完整的天坛;八达岭、慕田峪等长城开放地段的整治重点,是在搬迁长城保护范围内现有的各类建筑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将现在的索道缆车、金属滑道等大型旅游设施全部清除,恢复和保持长城保护区域内的原有景观;十三陵保护规划的长远目标之一,是创造条件,制定计划,将陵区范围内2万余人口的十余个自然村落,逐年迁至陵区保护范围之外,拆除已形成村镇规模的各类建筑,恢复陵区历史的山形地貌及苑林植被,以最终恢复陵区内完整的历史苑林景观。?

  三是,实现遗产地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一项涉及世界遗产保护的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在国家一级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建议》中指出:“古迹与其周围环境之间和人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极为重要,通常不应受到干扰和毁坏,不应允许通过破坏其环境而孤立该古迹……”和“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看,遗产地外围环境的保护正面临着现代化建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挑战。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外围历史环境的保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部分遗产地外围环境的问题已十分突出,个别区域因城市发展与经济建设而形成的问题,还将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方能创造条件协调解决。在遗产保护的诸项工作中,遗产地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是一项复杂、持久而长远的艰巨工作,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共同维护世界遗产外围的历史环境,从现在起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都应严格控制遗产地周边的各项建设。从北京各遗产地所处的区域环境看,其重点是对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外围传统环境的保护。由政府部门采取严格措施,并依照相关法规,保护好故宫周边大范围的胡同、四合院等平房区形成的传统建筑环境,特别是不能改变皇城内原有胡同、四合院所形成的历史格局及建筑形制,防止出现新的现代化建筑;对天坛、颐和园周边环境维护的重点,是严格执行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景区围墙外侧严禁出现任何建筑,邻近景区的范围内严禁出现超高的现代化建筑,防止外围空间的高大建筑对遗产建筑的历史景观产生影响,以保持遗产地周边留有一定间距的视觉空间背景。?

  3?建立具有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的规范管理准则。北京的各世界遗产项目是北京乃至全国历史文化的代表,由于北京具有国家首都的特殊地位,是我国对外开放和与世界交往的窗口,北京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状况,往往具有国际性影响。因此,北京地区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应代表着管理工作的最高水平,同时,在全国往往会产生示范性影响。所以,北京的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应当要求更严格、标准更高、管理更规范。为此,北京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需要有整体管理的规范要求,有必要建立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统一标准,制定与世界遗产相适应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保护管理准则,以规范和引导遗产保护的各项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的工作主要是:世界遗产的主体建筑、遗迹的维修保护标准;遗产地开放中的保护管理措施;遗产地管理机构的性质规定;遗产地管理人员的素质标准;遗产地旅游接待服务要求,遗产地管理设施建设的规定;遗产地商业设施的布局要求;遗产地内各类服务管理设施建设的形制、高度、色调、面积、数量等规定;遗产地周边传统环境保护标准;遗产地外围景观控制要求等,都应研究制定出明确的规定及实施标准,以规范和提高北京的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4?建立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检查监督准则。北京地区的世界遗产项目分别隶属于中央、市、区(县)等不同系统领导,存在着多头管理和缺少统一标准的问题。为使世界遗产保护标准的规范管理准则在各遗产项目中落实,及时纠正遗产项目管理中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和实施北京地区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检查监督准则。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检查遗产建筑的保护状况,对出现的年久失修、险情等问题,督促管理部门及时维修,排除险情;检查遗产建筑在使用中存在的火险及安全隐患问题,督促管理部门限期改正,消除隐患;检查遗产管理部门机构设置、管理性质、人员素质等方面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对不符合规范的设置,督促管理部门及时调整;检查遗产地内的管理、服务等各种设施的建设高度、形制、色彩、数量、布局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如发现违规现象,督促管理部门限期拆除;对遗产地周边传统环境的保护状况进行检查,及时查处人为改变传统环境的违章现象;对遗产地外围的建控区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查处违章建设问题;对于早期形成的超高建筑,应督促管理使用单位创造条件,列出计划,逐步拆除,并督促实施。?

  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精华,集中体现着北京作为传统城市的文化价值。在全球化文明时代,文化遗产的作用已远远超过传统的“爱国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利用功能,已成为代表国家历史与形象的物质载体,是国家文化的象征。因此,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倍受全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无论是遗产自身的保护,还是外围传统环境的变化,往往都是舆论的焦点。近年来,北京市在不断取得和扩大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成果的同时,遗产及外围传统环境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矛盾也在日益突出。世界遗产的保护是一项国际关注的历史责任,要抓住时代的机遇,在当前实施的“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中,首先完成世界遗产保护的近期目标——遗产项目的修缮保护工作;然后再以更新的理念和措施,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实施遗产项目整体保护的长远目标。?

  (作者为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39 , Processed in 1.22012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