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城老会馆叙旧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月

    在现如今的北京,知道“会馆”的人越来越多了。有人以为“会馆”就像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其实不然,原因有二:“驻京办”是官方设立,与中央联系。“会馆”则是由在京同乡私人团体设立,属“民间机构”。
    近年来,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飞速发展,所剩不多的会馆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一点点地永远消失了。在会馆集中的宣武区和崇文区,总能见到喜欢老北京的人举着相机或者摄像机满胡同转悠,见着老房子就一通拍照。眼瞧着会馆一个个地被拆除,我这心里真是心疼;好歹也上百年了,怎么也是文物呀。你别看现在的会馆破破烂烂,住着咱普通的老百姓,再往前数个百八十年,这里头住的可都是些有头有脸的人。
    查查每个会馆的历史,大多数会馆都与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有些瓜葛.在历史上留下了无数可圈可点的逸事。叫个“故居”“遗迹”个个名副其实。就说几个著名的吧:虎坊桥路口的湖广会馆是中国国民党成立大会召开地,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是毛泽东1920年来京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是鲁迅写下《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等作品的地方。当然这几个地方是被保留甚至是保护起来了,我说的是那么多还没有被保护起来的会馆是不是也要赶紧采取点紧急措施,先保留下来,然后再保护起来呢?如果会馆真的都拆了、彻底消失了,我们怎么向后人交代呀!
会馆的兴盛与衰败


    会馆始建于明嘉庆年间,它的出现与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密切的联系。明永乐13年(1415年),三年一次的全国性科举考试地点从南京迁至北京。这样每次来京的应试者大约有六七千人,可只录取三百人左右。榜上有名的依然留在北京等候参加殿试。没有考中的,有钱的举子回原籍复习,三年后再来京参加考试;没有钱、路途又远的举子只好留在北京寄宿复习,准备三年以后的考试。一些民户便出租私房给进京赴试的举子食宿。但是这些店铺往往房价昂贵.一般的举子居住不起。举子们落魄的情景引起在京从事经商活动的各地商人的同情.他们便联系同乡和旅京的客商合力购买荒地或官宦私宅修改成文人试馆,解决进京本省举子的寄宿问题。据统计,在今天的宣武区和崇文区靠近内城的地区,几乎每个胡同都有会馆,甚至有的胡同里有一二十家会馆。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到445个,建在内城的不过十几个。所以,把宣武区和崇文区称之为”会馆区”真是名不虚传。
    随后,在北京又出现了行业会馆、商会会馆,这是由各地在京的工商业者或手工业工人所创办,也叫“行馆”。比较著名的有:琉璃厂沙土园胡同的书行的文昌会馆、玉器行的长春会馆、前门外芦草园的颜料会馆、前门外兴隆街的药行会馆、王皮胡同的烟行会馆、东珠市口的梨园会馆等等。
    明清时期,这些会馆曾风光一时。如遇贡院开科考试,每个会馆都住满了应考的举子。到了光绪末年,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后,为收买人心,假装推行新政。下诏废止了科举考试制度。从此,全国各地的考生再也不用到北京应试,这对会馆的影响极大。会馆少了大批的客人,冷清了许多。之后,1906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业公会也随之相继建立。原来的由各地各行业成立的行业会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渐渐地走向了自然解体。
    1928年国都改为南京,民国政府南迁,大批外地在京的官员、商贾也随之南去,会馆进一步萧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了会馆管理制度,到1956年北京各省会馆财产依据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规定全部移交给北京市人民政府。至此.历时近500年的会馆及会馆制度划上了句号。
历史遗迹寻踪


    在老北京旧地图上,会馆是一个标注最为详尽的项目。因为外地游人来京往往以本地在京会馆作为食宿地。而作为给外地游客提供出行指南的地图,详尽标注各省会馆在京地址也就不足为怪了。我收藏有一份民国24年出版的《最新北平市详细全图》,八开大小的一张地图上,就密密麻麻地罗列了四百多家会馆的名称,并注名了具体的街巷地址。
    几年前宣外大街东侧拆迁,我带着相机去给老房子留影。当我来到这里时,北起西茶食胡同南至西草厂胡同,西起宣外大街东至东椿树胡同的拆迁范围内已一片残垣。椿树下三条的尚小云故居已经被卸了门窗,院内一片狼藉。在西草厂胡同路北有一个大门楼,上面有一块汉白玉石制匾额,赫然刻着“安福会馆”四字。据说这个会馆是宣武区现存的几百家会馆中匾额依然悬挂在门楼之上的两处会馆之一。另一处是江夏会馆,在宣武区排子胡同西口路南.这个会馆我去过,可惜会馆的匾额字迹已经模糊了。
    铁门胡同的北口西侧是安庆会馆,我按照老地图和书籍的指点来到这里拍照,门口的大爷说:“这个会馆年头可老了,孙中山、陈独秀还来过这里呢!”我回家一查资料,老大爷说的还真是实情。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1912年亲临这里参加了北京报界为他举办的欢迎会。1917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由其主编的《新青年》也随之迁入北京。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人,便常到安庆会馆居住,联系同乡,宣传真理。你看,一个小小的会馆,如果你仔细地研究,就会有许多历史故事和知识在里面。如果我们拆了这些会馆,我们不是把活生生历史遗迹给毁了吗?
    会馆是北京3,000年历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了会馆,崇文区和宣武区的历史以致于整个北京的历史也许要重新改写呢!
    留住会馆,留住历史遗迹,给我们的后代一些活生生的东西,让我们的历史实物丰富起来。历经500多年,大部分会馆已经破败不堪,变成了大杂院的会馆给成千上万的北京老百姓提供了基本住房。整修是个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以为,即使不能全部整修,宣武区和崇文区也要在会馆相对集中的地区尝试成片成街地修复一些会馆,让会馆继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作用,让会馆这一历史遗迹好好地保留下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6 20:48 , Processed in 1.29067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