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区有三条以抗日将领命名的街道,这就是竖立着醒目的路名牌、颇有名气的张自忠路、赵登禹路、佟麟阁路。 张自忠路在北京市城区东北部,属东城区管辖,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全长700多米,宽12米。为连接地安门东大街至东四十条的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路旁两侧商业虽不甚繁华,但这条路在北京历史上是很有名气的,特别在近代史上占有其重要地位。此路原名铁狮子胡同,在明张爵著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就已有记载。据查考明崇祯帝的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府即在此,因门前有一对铁狮子,故以得名。清乾隆时在街北建有和亲王府、多罗贝勒府、和敬固伦公主府等,以后相继成为清代王府显贵所居处之地。清末民国初在此改设陆军部、海军部,北洋军阀时期,段祺瑞的临时执政府就设于此地,1926年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就发生在执政府门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八一五”抗战胜利后才更名为张自忠路。 赵登禹路与佟麟阁路,在北京城区中部,属西城区管辖。为纵贯南北城区的一条主干道。赵登禹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全长1860米,宽13米。佟麟阁路北起复兴门内大街,南至宣武门西大街,全长1040米,宽10米。追溯这两条路形成的历史,元代曾是金水河的故道,由和义门(今西直门)引护城河水东流,经南折至小河漕再东流经甘石桥直至太液池内。明代成为一条南北向的排水沟渠,统称河漕,大致以辟才胡同为界的北河段称北沟沿,南河段称南沟沿。民国后逐渐改为暗沟,1921年始辟筑成路。仍沿用南、北沟沿之名,“八一五”抗战胜利后分别更名为赵登禹路、佟麟阁路。 北京是历史古都,也是名流精英荟萃之地,明、清以来的官衙府邸,名人宅院更是数不胜数,但以人名留下街名的,还真是极为少见,那么这三个人有何功绩,值得以地名之碑留为纪念呢?这就需要简介一下他们三人的生平事迹。 张自忠字荩忱,山东省临清人,生于1890年,1940年牺牲于抗日战争。他原为冯玉样部下,历任营长、团长、师长、军长等职。抗日战争初期临沂之战曾大败日本王牌军板垣师团,接着又与日军血战台儿庄,1939年转战于襄河与敌连战七天七夜,奇袭敌人炮兵阵地。1940年在一次阻击敌人大规模的进攻中率先士卒,多次迫敌败退,在敌人增援包围之下,身负五处重伤,仍浴血督战,把中华儿女的热血,洒在了杏儿山下,以身殉国,受到了爱国人民的崇敬。周恩来同志在一篇追念文章中指出:“张上将之殉国不仅是为抗战树立了楷模,同时也是为了发扬我们民族至大至刚的气节和精神”。 佟麟阁字捷三,河北省高阳人,生于1898年,1937年壮烈牺牲。原为冯玉样的部下,曾任师长、副军长等职。“七七事变”爆发,积极主张抗日,当时任二十九军北平南苑驻地指挥官。日军挑起卢沟桥战争后,他立即下令坚决应战,号召将士誓与桥共存亡,遂令金振中率部奋起抗战,随后在南苑召集紧急军事会议,部署战斗任务,他提出了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的号召。7月28日他亲临战地,在大红门一带率兵英勇抗击日军,在腿部负重伤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不幸又遭敌机轰炸壮烈殉国。 赵登禹字舜臣,山东省菏泽人。生于1890年,1937年壮烈牺牲。原为冯玉样部下,历任旅长、师长等职。1933年率部在长城喜峰口攀登绝壁,奇袭敌营战功卓著。“七七事变”时任132师师长,在南苑驻地与日军展开了激烈战斗,挥舞大刀亲自砍杀日军60余人。正当他率部经过大红门时遭日军袭击,身中五弹,仍浴血奋战,不幸壮烈殉国。 以抗日将领的名字命名街道,不仅仅是以地名的丰碑,追忆抗日阵亡烈士的业绩,表达北京人民对抗日爱国将领的崇高敬意和纪念。而且也寓意激励后人,永远铭记沉痛的历史过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气节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