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是西城区属全民所有制企业,曾被授予"北京市优秀食品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等荣誉称号。它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天福号。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至于它的来历,这里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中原大地连年干旱,寸草难生。山东掖县有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爷爷叫刘凤翔,孙子叫刘抵明,这些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爷俩随着逃荒的人群,千里迢迢,一路步行来到京城。 他乡异客,举目无亲。刘凤翔祖孙二人在京靠打短工艰难度日,常换栖息之所,后在一家出售席箔的人家租到一间小房子。这家老妇人靠着囤积一些苇席零售,以求蝇头小利维持生计。 俗话说:"穷帮穷,搭帮干"。 刘凤翔由于有了相对稳定的住所,就想从长计议,找一个比较稳定的营生,他同老妇人合计,何不做点熟肉小买卖呢。 刘凤翔想到在家乡时,每逢乡里乡亲有红白喜事,他常去帮忙做些杀猪煮肉的活计。于是,他到肉市进货,在家里加工成酱肉、酱肘,做起了小买卖。日积月累,手头稍有积蓄后,便在西单牌楼东北角处租下一间小门面,每天夜晚加工煮肉,第二天卖熟肉以维持温饱。 肉铺所有的活计都靠祖孙二人承担,每天从早到晚,里里外外,爷俩十分辛苦。一天晚上,刘凤翔由于白天太忙、太疲劳了,就吩咐孙子看锅,自己先睡一会儿。不料,孙子看了一会儿锅也睡着了。等他醒来看到半明不灭的更灯时,急忙打开锅,不禁目瞪口呆,汤已经不见了,肘子煮得软烂如泥,孙子吓坏了,心想:这下可惹祸了,非挨骂不可。 孙子试着将肉从锅里铲出放在窗前晾凉,这时肘子肉变得黑中透红,用手摸摸,不沾手,依然有弹性。他用小刀切了一块儿尝尝,不仅不糊,而且味美异常。这时孙子才敢向爷爷如实禀告经过,爷爷尝块肥的,肥而不腻,尝块瘦的,瘦而不柴。刘凤翔抚摸着小孙子的头说:"明天这肘子不愁卖不出去。" 第二天,西单牌楼西边刑部有位官员差人到这儿来买肘子。这位老顾客一看酱肉的颜色深了,犹豫不决不敢买。刘凤翔忙说:"这是特意加工的,您尝尝。"买主尝后说味道不错,大加赞许,买了些肘子。快晌午时又打发人来买。傍晚衙门来人传话:刑部老爷爱吃今天的肘子,因为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味道香。 祖孙二人忙总结经验。孙子刘抵明仔细回忆:什么时候用旺火,什么时候用温火。他们试着用新方法制作肘子肉。爷孙二人废寝忘食,有意识调整煮肉时间,甚至每天加工两锅肉相互比较有何不同。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终于有一天,刘抵明一掀锅盖惊叫道:"爷爷,那天的酱肉就是这种颜色!"爷孙二人喜出望外。从此,他们就按照这种方法加工肘子,小店生意更是日渐兴旺。这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加工上精益求精,出锅后的酱肘呈鲜亮的酱红色,软嫩清香,凉透的肘子皮仍然绵软如初。再用万寿山六朗庄荷叶包装,添一股荷叶清香,成为京华的一道佳肴。 生意兴旺后,刘凤翔反复琢磨店铺应该有个字号,买卖才能更加红火。一天,他到肉市进货,边走边思索着字号的事,当他走到一个旧货摊时,顺便浏览一下这里的商品,忽然眼睛一亮,旧货摊上有块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字颇有功底,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喜上眉梢,“天福",这含有"上天赐福"之意,用这字号招揽生意真是太好了。 天福号的酱肘子一举成名,再加上"天福号"的牌匾悬挂在小店门楣上,店里顿时生辉,甚至有不少文人墨客常到此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京城食客都愿意到此购买肘子,一传十,十传百,许多大宅门闻讯更是谴人去买,甚至贵族府第,也派听差骑马去买天福号的酱肘子,天福号的名声在京城不胫而走。 天福号的酱肘子名气越来越大,连皇宫内院都派人去买。相传慈禧太后非常爱吃天福号的酱肘子,还特别发给天福号一块进宫腰牌,规定每日每时送入宫中。天福号的酱肘子又酥又嫩,不腻口,不塞牙,形成了”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回味余香"的特色。成为"贡品"后更名扬京城。清朝状元陆润痒还特为天福号题词"四远驰名"。 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因连年战乱,天福号也遭厄运,生意萧条,面临倒闭。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新生,老师傅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技术接班人,使老字号的美食得以延续和发展。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六十年代因建西单服装大楼拆迁而停业,1979年重新开张,人们对它分外钟爱,每日一早四方顾客接踵而至,列队等候。 几经搬迁,北京市天福号食品厂现位于西城区西内大街马相胡同西巷6号。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要求,该厂投资4千多万元在顺义天竺空港工业区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肉食品加工基地。现如今许多商场、超市都设立了销售天福号食品的专柜,人们尽可以经常购买、一食为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