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自春秋起流传于京西门头沟大山深处的古幡乐,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文化部定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而今,能够演奏这种音乐的老艺人只剩下一位,且因年老体衰已演奏不全,绝世曲谱也只剩下一本,已经残破。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正在设法努力拯救这种濒临灭绝的音乐活化石。 ?? ??目睹 ??没有专门场地 ??演奏队伍老化 ??古幡乐目前能追溯到的源头是在庄户村和千军台村,从前,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幡会,古幡乐因而得以流传。本周记者驱车近两个小时,来到山中的庄户村和千军台村,找寻这种音乐活化石的踪影。 ??走进庄户村村委会的办公室,记者看到,这里有一间房子是专门为练习古幡乐准备的,屋子中间放着一张大桌子,周围一圈椅子,墙上挂着几张乐谱,乐器也摆放在桌子上。据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村里没有专门演奏古幡乐的乐队,“玩儿这玩艺儿的全是业余的,平时都要上班,如果遇到演奏活动,再凑到一起,也没个固定的练习时间,而且年轻点儿的很少,最小的也有38岁了。” ?? ??只剩一位老艺人 ??曲子已经奏不全 ??门头沟区文委文化科科长董秀森介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国内就搞过民间文化十大集成,民间音乐就属于其中一项。区文化系统在1983年至1984年间对门头沟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大普查时,才发现这里还保留着这种古幡乐。当时能演奏古幡乐的老艺人还有二三十人,可是到了20年后的今天,只剩下刘显然老大爷一人了,现在也已将近九旬。 ??记者来到刘显然家。他住的是一间很破旧的房子,除了一铺炕外,屋里大部分都堆满了杂物,桌上放着一台很破旧的小电视机。刘显然身体还算硬朗,说话有点不清楚了,我们请他为我们演示一下古幡乐,他已经不能吹奏出完整连贯的曲调,演唱也记不大清需看着曲谱了。 ??刘显然说,自己年纪大了,很多曲子都忘了,只有看着曲谱才能哼唱下来。像古幡乐这种民间文化,历来都靠一代一代地口传心授,光有工尺乐谱还不行,乐谱上净是艺人们才能看明白的特殊符号,别人根本看不懂,得由老艺人给你把调子哼出来才行。实际上,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就意味着古幡乐慢慢滑向灭绝的边缘。 ?? ??绝世曲谱仅存孤本 ??残破不堪一碰掉渣 ??在刘显然老人家里,记者还看到了一本绝世曲谱。打开紧紧包在曲谱外的塑料布,露出了蓝色绸布封面的一本书,书页已经发黄,手一碰就掉渣,记者不敢多翻。据村里人介绍,这是惟一幸存下来的一本原始曲谱,是祖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里面有吹谱28个、打谱30多个。 ??据老人介绍,这本曲谱在他大约17岁时传到了他手里,推算起来也就是1934年,能够保留至今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在“文革”破四旧时,刘显然将它埋在山里才没被毁掉。而千军台村的乐谱没有能保留下来,所以古幡乐的原始曲谱只有这么一本。 ?? ??问题 ??幡会古庙残破 ??村民集资修缮 ??在庄户村头有一座古庙,这是每年正月十五走幡会的起点。这座古庙在幡会中意义重大,祭祀神灵的“挂幡”就是在这里举行的。记者看到,庙外正对庙门有一株巨大的古槐树,古庙大部分都已经坍塌,古庙左侧僧侣居住的偏房也已经坍塌了一半。庙外堆着一些沙石和砖料,据说是村里集资准备维修古庙用的。 ??记者问庄户村村民:“自从古幡乐受到政府的关注以后,村里有什么变化吗?”村民们都说,没什么变化,村里人一直都不停地往外迁,剩下的都是走不动的。参加幡会的人越来越少,没以前热闹了。就是听说古幡乐政府也开始重视了,村里人合计了一下就集了点资想把庙给修修。 ?? ??村民大批迁徙 ??幡会年年萎缩 ??据了解,早年每年一度的幡会,是演奏和传播古幡乐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幡会的规模已经大不如前,所以古幡乐的传播也大受影响。记者在走访这两个村子时,发现很多村民都已迁到门头沟城区,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没迁走的年轻人也都出去打工了。 ??很多村民都向记者表示,庄户村和千军台村村民的主要收入靠的是煤矿,但是近年来随着小煤矿的关闭,这两个村内有过两次大的迁徙,大部分村民都迁移到门头沟城区居住。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原来两个村共有两百多户村民,如今剩下的只有一半,几乎都是老年人。早年古幡乐最鼎盛的时候有三百多人表演,光是举幡的就有一百多人,现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幡会规模要比以前小多了,而且一年不如一年,勉强能有一百多人参加,只能维持一个走会的过程和场面。” ?? ??观点 ??幡乐文化价值重大 ??保护缺少经费支持 ??古幡乐有多大的文化价值呢?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刘德海说:“古幡乐表现的是孔子的故事,以前从没听说过儒家音乐在民间也有留存,这种音乐过去只有祭祀时在孔庙中才能演奏,京西古幡乐的发现算是填补了儒家音乐的空白。”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幡乐,门头沟区文委已经专门组建了一个二十多人的京西古幡乐乐班,乐班成员都是从庄户村和千军台村迁出来的村民,都会演奏古幡乐,区文委提供专门的场地,定期培训。 ??董秀森说:“经过大家的努力,古幡乐终于能够立项了,但这仅仅是个开头,为我们的保护提供了机会。但是现在主要问题还是缺少经费,区政府还没有拨钱下来,我们只有自己贴补,服装都是文委自己掏钱做的,所有的乐器都是艺人们自己带来的。仅有的一点活动经费,还都是从别的专项经费中挤出来的。没有经费我们的很多计划都难以实施。” ?? ??老村民希望整体抢救 ??文化局将拨款10万元 ??董秀森说:“我们初步打算组建正规乐队,重点扶持发源地,建设我们自己的演奏场所,而且还要找年轻人来学,请老艺人来教,让古幡乐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我们还处在一个宣传的阶段,没有走上市场,也有个别村民还不理解我们的工作目的,保护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老村民们则认为,古幡乐的演奏与表演是一体的,包括吵子班、吉祥班和音乐班。现在门头沟区文委抢救的只限于音乐部分,完全放弃了表演部分,古幡乐的保护就不是完整的。虽然现在存留下来的表演形式基本上不是古幡乐最古老的表演样式,可也有些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也是有价值的民间文化。 ??据了解,门头沟区保护古幡乐的报告已经上报北京市政府,市文化局答应拨10万元经费。董秀森说:“除了上级拨款,我们还希望通过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使古幡乐在资料保存、人才培养、曲目保留与创新、演出场所建设等方面得到加强。” ?? ??措施 ??文化部立项重点保护 ??已整理出一批古曲谱 ??据门头沟区文委文化科科长董秀森介绍,门头沟区文委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古幡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组织民俗专家深入山区,搜集、整理了一大批第一手资料,录制了当年老艺人们的演奏。那本惟一保存下来的古曲谱中的曲目,经门头沟区文化委员会整理,大部分的曲目已经抢救了下来,有三十多首。经过研究整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专题性著作《门头沟民间音乐集成》。 ??2004年3月份结束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会议上,京西古幡乐又被文化部定为全国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这在北京是惟一被立项保护的民间文化遗产,受到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实习记者郝洪捷/文 ??信报记者张珂/摄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4:01 , Processed in 1.07495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