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说千道万,你仍是最具魅力的城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晓春

    北京和北京人的确有许多地方惹人讨厌,原因就是北京和北京人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北京也一定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外省市的人蜂拥而来了。前面,我们从大的方面,相对抽象地讨论了一些北京城和北京人的特点,尽管浅显但笔者相信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可是对许多来京不久的北京人来说,他们可能来不及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兴趣比较深入地体味北京,日常生活中他们会遭遇很多的不愉快,碰到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人或事,这就很容易使他们烦恼;有些时候,来旅游的或暂时来工作的,可能是带着遗憾离 
去的。还有一些,可能本来是带着许多美好的憧憬而来的,但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就很失望,产生许多困惑。

  笔者没有能力使他们消除这些遗憾或困惑,正如笔者没有能力改变任何一个北京人或北京的任何一种缺憾一样。然而作为一个"东道主",尽管自己也觉得有些不自量力,但还是忍不住给外地的朋友说些解心宽的话或一些解释,因为相信与笔者有同样心情的北京人一定很多:心存歉疚可还有些委屈。总会产生一种想把那些要离去的人拉回来的冲动,道歉也好辩白也好哪怕您给我俩嘴巴呢,千万别误会……实在不行您一定再来,我们……我们北京不都这样……我们还有好些好的您没瞧见呢,您听我说……

  有个署名"阿克"的写了一篇《故宫,你不该如此霸气》的文章,列数了神武门工作人员的种种愚蠢与霸道。是事实吗?绝对。

  一个叫朱必克的小姑娘喊出了"我对你好失望,你让我好失望!"

  她在《北京,你让我心痛》的文章里,叙述了在王府井东安夜市吃小吃时发生的"故事":被欺负惯了外地游客的流氓打了,报警之后却给总想息事宁人的警察糊弄,最后窝窝囊囊地离开了北京,回家还不敢对父母讲。

  北京的社会治安状况有一些问题是事实;北京的警察整体上素质很高,但一段时间内对一些以"外地人"为主的团伙感到棘手也是事实。所以她喊"你们太无能,太不解人情,是你们助长了流氓的仗势欺人!"固然有些小孩子的偏激,但所受到的伤害和感觉到的不公正却是绝对的。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北京的"大公交"、"小公共",餐厅、旅馆,职介、婚介,北京的交通、卫生、建筑、制度等等,都有很多需要改进、改善的地方。所有这些,都会给外地来京的人造成诸多的不快,都很容易给人留下恶劣的印象。

  不能不承认,许多的不良状态不良行为并非北京所"独有",但有些却真的带有某些"北京特色";北京的有些犯罪,的确是针对外地人的。比如前不久媒体揭露的"黑中介",正是把那些人生地不熟又急于求职的外地人当作欺骗、讹诈对象的。所有这些,我们该怎么向那些对北京一向抱有好感的外地人解释?

  笔者的"解释"可能很没有说服力。

  首先,北京的情况正在改善。

  笔者注意到,被外地来京人员所批评、痛恨的现象,有些正在减少,有些已经消失;这是急于想告诉外地朋友的。商业、服务业的许多"不正之风"改善得尤其显著:许多歧视性规定已经取消,那城内"宰你没商量"的"小巴"也已取缔;针对外地人的犯罪已经引起重视,治安状况也已有很大改善;交通设施正在完善过程中,大规模的城市综合治理也已初见成效,环境,尤其是外地人最敏感的城乡结合部的卫生也有很大改观。"脏、乱、差"这一扩充型城市、发展中城市、转型型城市的典型特征正在消失。一句话,北京正在逐渐成熟。

  外地人,尤其是曾经在过去来过北京的外地人总爱进行比较,无论是北京的城市环境还是这里的人。有些的失望,正是从对比中来的。20世纪50~60年代北京的宁静、肃穆一旦被喧嚣、浮躁所代替,遗憾与失望就是一种必然。而必须意识到的是,北京也和全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在近十几年来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阵痛,它真的曾满目伤痕,真的有些"不伦不类"了,有些的"古老"真的是再也找不到了:包括那些曾经感觉亲切的东西。然而"不破不立","旧"的消亡必然意味着"新"的产生,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所谓"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引起混乱是必然,但产生出"崭新的文明"、"崭新的文化"更是必然。

  所谓的崭新,正是逐渐完善的城市功能与逐渐成熟的北京人。

  而相对完善的城市与相对成熟的市民,给客人的可能是更多的新鲜感而绝不是郁闷。

  如果用周期来说,远的不提,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年,北京的"破"可能大于"立";如果我们以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考察一下北京乃至全国的变化,也许就会发现,可能正是二十来年之后,有些东西才真正地建立起来、完善起来。相对而言,北京的"起步"可能比一些沿海城市晚一些,那么许多人提到的广州如何如何,珠海如何如何,上海如何如何等,现在北京不正也如何如何了吗?

  有些的丑恶,可能是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同时也是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被消灭的。如此说来的话,那么笔者祈求的,就是忘记那些不快吧,北京正变得越来越美好!

  其次,如果我们从稍为深一些的层面上考察,就会发现北京的文化也正趋向成熟。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北京"排外"的空气正变得越来越稀薄。新的人,新的观念,造就了北京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对北京的冲击,确实使北京人一度陷入困惑。但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这里的人有能力完成自我更新,重新"找到自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北京原有居民思想的改变,再就是外来新鲜血液加入后的产生的"化合作用"。

  一方面,北京正变得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适合居住生活;另一方面,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困惑、迷乱之后,所谓的"气定神闲"已初露端倪了。其表现,就是一方面使来到这里的人感觉更方便,更舒适;另一方面,是这座城市越发地焕发了文化都城的活力,更自信,也更亲切友好了。

  在这里我们不妨拿北京与深圳做一个比较,深圳可能比北京更不具备"地方色彩",更开放,更前卫。有些地方可能使来到这里的人感觉更方便,更不容易产生"异乡"的感觉。而北京呢,也许会给来到这里的人施加某种压力,使人们更多感受到的不是它的豪华、现代,而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深邃,整个国家的庄严,全部历史的凝重。同时,它又不过分地严肃:大学区与高科技园区毗邻,商业街与开发区并存,总之现代化之外文化的氛围更浓一些。

  在这一大的环境或进程中,过去的一些弊端也好,陈年的渣滓、毛病也罢,很难立足。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希望的是所有来北京的外地人,如果你遭遇到了某些不快,可以尝试着多看一看,稍微地耐心一点,把普遍存在的人的弱点与某种地域概念加以区分,也许心情就会好一些。

  再次,地域之间的差异,包括人文的地理的,存在,应该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观察和感受的角度和你自己的心境。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东西,有些是好的,有些不不好的;但也有些是说不上好坏的。比如你心境不好,真的可能就觉得连北京的地名都俗;可如果你心境好,江南的梅雨可能就不那么讨厌。

  笔者到南方最感难受的就是那里的潮湿,可那里的许多人浑然不觉;而一向不大懂得南方人为什么总是抱怨北京的"灰尘多"。但浑然不觉可能并不是一种愚蠢。地理上的差异可能 
演变为新奇,也可能变为苦恼;人文上的差异就更是了:北京出租车司机可能特讨厌特庸俗,但也可能挺滑稽,挺可爱。有些气质上的差异,历史造成的特征等,本来就没有是与非的标准,那么有些的不舒服感觉是不是也可以变成"有保留的欣赏"呢?

  上海作家王安忆在她的《两个大都市》有一段精彩的对比很有意思:"北京是感性的,倘若要去一个地方,不是凭地址路名,而是要以环境特征指示的:过了街口,朝北走,再过一个巷口,巷口有棵树,等等的。这富有人情味,也有点诗情画意,使你觉得,这街,这巷,与你都有些渊源关系似的。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是凭亲闻历见认路的,他们也特别感性,他们感受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可以说是过目不忘。但是,如果要他们带你去一个新地方,麻烦可就来了,他们拉着你一路一问地找过去,还要走些岔道。上海的出租车司机则有着概括推理的能力,他们凭着一纸路名,便可送你到要去的地方。他们认路的方法很简单,先问横马路,再弄清直马路,两路相交成一个坐标。这是数学化的头脑,挺管用。"

  由此她引申出:"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此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

  北京人,还不要说王安忆的代表作,光看看她的两篇小文《两个大都市》和《"上海味"和"北京味"》就能基本懂得两地之间文化的差异,从而一定少了许多虚妄;而一旦再加上余秋雨的《上海人》,说完全消除两地之间的成见、偏见可能不行,但基本消除是有希望的。我们当然没有王安忆、余秋雨的水平,没有他们那样宽阔的视野、敏感的体味能力,但他们的态度却一定要学的。

  多一点文化,也许就少一点狭隘;多一点宽厚,也许就少一些不愉快。当然我们可能就多不了文化也没那么宽厚,那多一些"麻木"少一些"联想"也行。

  比如笔者前面举过四川的小姐反感北京的小公共车售票员一事,文化习惯上的不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真的可能容易造成误解。而那小姐一旦不那么敏感,至少可以给自己一个好心情。前面提到的女孩的在北京的受委屈,当然值得同情也为之气愤,可笔者还是想告诉她,她遭遇的不幸与北京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时真的有些焦急地想辩解,北京那样的人不多,他们也决代表不了谁。

  今天的北京所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当然有原因;与其他的城市相比,必然有他独有的特点。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北京,从感性上说,自然不外首都、文化中心、繁华大城市、挣钱比较容易的地方等。所以才使海内外的英才趋之若鹜,到这里来一展宏图;五湖四海的生意人蜂拥而至,到这里来发财;穷乡僻壤的农民到这里来淘金,挣些辛苦钱。

  然而仔细考察也许会发现,北京与许多城市比较,优势并不很明显:说现代化,可能不如大上海;论新锐生机,恐怕逊于广州、深圳;居住的舒适很可能比不上珠海、青岛,平民化、物价更不如天津;九省通衢的武汉地理位置一定比北京优越,西部新首都重庆的发展机遇可能更大于北京;西安比北京更古老,大连比北京更干净……

  好在已经有人对这一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并已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了。马振邦先生撰文指出了选择北京有五大理由,即:空间大,环境优,包容性强,文化底蕴深,语言障碍小。他在《生活在北京的5大理由》一文中举了不少人的例子,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理论性、权威性。

  空间大。马振邦先生举的地产商周伟峰的例子,但是相信凡是到北京来创业的有志者之士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北京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不光是房地产业。北京能给人们提供的最广阔的空间,就在科技、文化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脑力劳动,知本家的天堂。无数国家级的、世界级的科研机构在北京,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在北京都有他们的代理机构、研发中心;商业的、金融的、文化的公司总部设在北京,中国的"硅谷"还在北京;此外尚有国家的行政机关、职能部门等,也在变革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迎接甚至渴望着新锐们的到来。

  紧接着,甚至与空间大密不可分的就是环境优。这里对有用的人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而且门槛特低,气氛也更宽松。这里可能比其他纯商业化类型的城市更少一些紧张,没有太多的剑拔弩张,也更带些轻松。马先生说这里有两绝:六必居的酱菜和中关村的IT业--很形象也很传神。是的,北京是充满生机与竞争的,但同时它还给你提供一份精致与闲适,它能使生活既紧张又颇多情趣。所以说北京既抽象又感性,正是这个道理。

  包容性强,体现在北京文化的东西碰撞南北融合后的博大与深厚上。少见多怪在这里没什么市场,争妍斗艳才是主基调。正如北京的餐饮,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兼容并蓄,甚至一家餐馆里也是生猛海鲜与炸酱面俱备。无论你来自何方,文化背景有多独特,马先生讲话,哪怕藏文化呢,在这里照样能找到知音,照样能招摇过市而决不会引起嘲笑。

  与包容性紧密相连的,就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社会文明程度显然要比别的地方高出许多,这种文明程度表现为市民的知识结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社会秩序化程度等等。特别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使得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生活在北京的5大理由》作者马振邦)

  我们知道,产业投资必然要考虑成本,而许多国外的大厂商把他们的生产基地选择在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而一切文化、知识类型的生产要考虑的则一定是某地的人的知识结构与整体素质。知识的繁荣一定提高当地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则必然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两者互为因果,相得益彰。

  基本没有语言障碍,是北京的另一个优势。

  一般地说,北京应该是普通话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所谓的"土话"已近绝迹,这虽然使一些老北京人黯然神伤,但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所有人的交流。马振邦先生说他自己当初所以先选择了上海而后又改北京,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方面的。

  有意思的是,粤语,这一本来相对于北方人来说"鸟语"一般难懂的语言,现在基本普及了。有一段时间,甚至不是广东人拼命学普通话,而是全国人民拼命想听得懂粤语。然而情况正在或已经发生变化了,香港人现在正拼命地学习普通话,除了政治上的原因,更多地在于经济、发展上的考虑。笔者接触过几个利用暑期来北京进修普通话的港人,他们说他们所以如此努力,除了一些当地的引导性因素外,更多地是想在今后个人有更大的发展;不一定非是到大陆发展,因为当今的社会地域的限制正越来越少,而普通话,不光大陆,甚至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语言。

  笔者可能有些自我陶醉,北京话稍加改进就能成为标准的普通话。真要抬杠的话咱就试试,一个北京人训练那么几天、几星期绝对胜任播音员;你找个"老广"来试试!

  总而言之,北京的优势是明显的,北京的魅力是无限的。

  还是老话,北京,并非北京人的北京,北京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如果你是北京人,无论是"老北京"还是"新北京",就在骄傲自豪的同时,多一分警惕吧,别给北京丢脸。

  如果你是外地人,那尽量地感受它的博大精深与美丽吧,可同时也还需意识到,它永远不会是尽善尽美的,正如一个人,有缺点的不一定不可爱。

  而深入一些的了解,宽厚一些的体味,正是消除偏见最好的方法。

  笔者夸了北京这么半天,解释了这么半天,可能有太多的地方情结了?那不奇怪,因为,我是北京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1 00:32 , Processed in 1.09666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