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代皇后册立与八旗大姓氏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潞

    后是皇帝的配偶,但皇后的内涵却不仅仅限于“帝妻”一层,因此,册立皇后之礼一向都被列入历朝典章,成为朝廷大典。清代也不例外,“册后之礼”赫然列在《大清会典》第11项嘉礼。清朝自太祖努尔哈赤至德宗载湉11帝,共有28位帝妻得到过皇后的称号。〖1〗不过,同为皇后,差别却很大,有的是经大婚册立的嫡皇后,有的是死后才追谥的皇后;有的4后同属1位皇帝,有的却仅1后属l帝;有的皇后属同宗同族,有的与其他任何1位皇后都无家族联系。本文拟通过考察她们册立的途径、礼仪、原因以及她们与皇帝个人、朝中政治集团的关系等等,探明皇后内涵中超出“帝妻”的内容以及清代立后与八旗大姓氏族之间的关系。

一、立后的途径清代28位皇后,因所属皇帝的状况及其自身的差别,乃是经由不同的方式戴上后冠的。大致可分为册立的嫡后、继后与追谥的皇后几类,而每一类中又各有差别。

(一)册立的嫡后在宗法社会的一夫多妻制中,正妻被称为“嫡”。清代嫡皇后是通过冲龄皇帝大婚或成年皇子即帝位后册立当年嫡妃而被确认的。经大婚礼册立的嫡皇后有5位,即顺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孝惠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孝诚后赫舍里氏、同治孝哲后阿鲁特氏、光绪孝定后叶赫纳拉氏。成年皇子继帝位后册立当年嫡妃为嫡皇后的有3位:雍正之孝敬后乌拉纳拉氏、乾隆之孝贤后富察氏、嘉庆之孝淑后喜塔拉氏。清帝嫡后中,还有一位既非大婚而立,又非由嫡妃而立,那就是后金时期册立的第一位中宫,太宗皇太极之孝端后博尔济吉特氏。不过,她在世时仅称清宁中宫,死后才称孝端文皇后。

(二)继立的皇后清代嫡后除极个别的死于皇帝身后(如皇太极的孝端后),大都先于皇帝离世。无论从礼制上还是皇帝个人情感上,中宫都不应虚位久缺。嫡皇后死去,就有继立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被册立为后的有7位:康熙孝昭后钮祜禄氏和孝懿后佟佳氏、乾隆继后乌拉纳拉氏、嘉庆孝和后钮祜禄氏、道光孝慎后佟佳氏和孝全后钮祜禄氏、咸丰孝贞后钮祜禄氏。

(三)追谥的皇后在清代皇帝中,除道光、咸丰二帝为嫡后与继后所生外,其余全部出自先皇帝妃嫔或先皇帝为皇子时之王妃。嗣皇帝在其生母死后,通过上谥号的方式给生母以先帝皇后的名份,既是传统礼制,也是现实需求。母以子贵得到皇后之称的共7位:皇太极母孝慈后叶赫纳拉氏、顺治母孝庄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母孝康后佟佳氏、雍正母孝恭后吴雅氏、乾隆母孝圣后钮祜禄氏、嘉庆母孝仪后魏佳氏、同治母孝钦后叶赫纳拉氏。
    以上谥号追立皇后这一方式,清代不止施用在嗣皇帝的生母身上,在特殊的情况下,另有5位帝妃也是由此法被追谥为皇后的:太祖大妃乌拉纳拉氏被追谥为武烈皇后、顺治皇贵妃董鄂氏被追谥为孝献皇后、道光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被追谥为孝静皇后。在一般情况下,成年皇子继帝位后,均以自己最初的嫡妃为皇后,但道光与咸丰二帝为皇子时的嫡妃在他们即帝位前都已逝去。尽管人去楼空,成例却不可违反,道光帝即位之初,仍追谥嫡妃钮祜禄氏为孝穆皇后,咸丰帝即位后,也追谥嫡妃萨克达氏为孝德皇后。

二、册后礼仪的寓意册立皇后之仪,是清代二十五项嘉礼中第十一项,它是皇帝嫡妻登上后位前必不可少的“法律程序”。经大婚礼而立的皇后当然要举行此礼,未经大婚礼而继立的皇后,无一例外地也都一一予以弥补。清代册后礼始行于皇太极确立五宫制时的崇德元年。内容主要包括
(1)皇帝御殿阅皇后的册、宝文;
(2)派使臣前往待封皇后宫中授册、宝(大婚皇后受册宝在母家,继立皇后受册宝在本宫);
(3)文武百官上表庆贺。这三项主要内容从崇德年间确立至清末基本无变化,其核心是使臣向皇后授册宝与百官朝贺。
    确立一位帝妻的位置,本属宫闱中事,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册后仪仅仅是项表示喜庆的繁文缛礼还是蕴涵有更多的寓意?这应从封建社会的等级系统着眼分析。当时社会中各类等级主要存在于二大系统中,一是从朝中至地方的诸种官僚系统,一是家庭中的人伦系统。官僚系统中等级的确认,是通过职务、权力、俸禄以及象征权力的印章等体现出来,家庭中的等级则是与血缘相关的辈份联系在一起。作为帝妻的皇后,本应仅具家庭系统中的等级身份,如母辈、祖母辈、子媳辈等,然而,皇帝集夫权和皇权于一身的特殊地位又使皇后的等级兼备了官僚系统的特点。对后宫而言,皇后居后妃七级中最高一级,负有“昭女教于六宫”的责任;对全国而言,皇后为万民之母,有“母仪天下”的义务。在这个层面上,“皇后”已超出帝妻之义而成为一种地位与职务的象征。这一点,在皇后册文中表述得十分清楚。
    皇后的册文,因个人特点不一,其措词略有差别,但每件册文的内容都包含有三项:对立后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意义的认识、皇后家世和个人特点、对皇后的要求等等。如顺治认为,册皇后的意义在于“两仪作配,后德兆于坤成,百世延禧,王化则基于内则”;康熙认为“道法乾坤,内治乃人伦之本,教型家国,壶仪实王化之基”;雍正认为“道原天地,乾始必赖乎坤成,化洽家邦,外治恒资乎内职”;乾隆认为“乾坤定位,爰成覆载之能,日月得天,聿衍升恒之象”。〖2〗总之,皇帝们从一开始就未将册后仅视为个人家事,而是提到“人伦之本”、“王化之基”的高度来认识,更有甚者如乾隆,竟将册后的状况与王朝的兴盛覆亡联系在一起,足见当事者本人从来都是将其视为重大社会生活的。应该说这种认识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一脉相承。
    立后并非仅属皇家私事,它对社会的意义是否确如皇帝们渲染的那样呢?皇后以最高地位统治六宫,当然与皇帝特权相关,但它亦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一夫多妻的婚姻传统。对一夫多妻家庭来说,嫡妻具有掌管家政、协调各房利益的权力,而权力行使的好坏,对家庭的稳固或多或少都要有些影响。这一点,与身居九重的皇后的作用大体对应。康熙在册文中所说的“内治乃人伦之本”正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认识。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状况,是影响社会运转机能的重要因素。清帝大约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反复地强调“王化基于内则”、“外治恒资乎内职”。从这个意义上讲,乾隆将立后拔高至关乎国家兴亡的程度似乎也不为太过。既然立后对整个社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社会就自然会给予其一种形象的物化的表示。册与宝就是社会对其意义充分肯定的象征,有如官僚系统中颁发的官印、委任状或资格认可证书等等。而一般家庭中嫡妻资格的承认,则只需通过花轿、拜堂即可。至于册后礼中百官上表朝贺一项,庆贺之意还是表象,通过朝贺,向天下宣示“乾坤定位”新秩序的确立才是此举的真正目的。所以康熙特别指出,册后礼仪“典礼于斯,而备教化,所由以兴”。〖3〗

三、立后与后族的政治影响从“清代皇后一览表”(见后)中可以看出,清列后的姓氏相当集中。对于清皇室与满洲氏族的关系,宗室昭槤有过一番议论:“满洲氏族以瓜尔佳氏直义公之后、钮祜禄氏宏毅公之后、舒穆禄氏武勋王之后、纳兰氏金台吉之后、董鄂氏温顺公之后、辉发氏阿兰泰之后、乌拉氏卜占泰之后、伊尔根觉罗氏某之后、马佳氏文襄公之后,为八大家云。凡尚主选婚以及赏赐功臣奴仆,皆以八族为最云。”〖4〗
    尽管昭槤在此犯了一个统计上的错误--他列举了九个氏族,却归纳为“八大家”,但他作为清朝鼎盛时期的宗室贵胄,对当时婚姻与大氏族间关系的概括,应该不是凭空臆断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从清列后的家族分布可以看出,她们集中来自博尔济吉特氏、叶赫纳拉氏、钮祜禄氏、佟佳氏、乌拉纳拉氏诸姓氏。如果我们不把“尚主选婚”仅拘泥于“八大家”,则可以肯定,清代皇后的册立与其家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八大家”之说可作为我们研究清列后与其家族关系的一把钥匙。
    清代自天命初至光绪末近300年间,政治风云变幻莫测,豪门大族的地位并非一成不变。如“八大家”中曾被太祖在天命年间封为股肱“五大臣”的瓜尔佳氏直义公费英东、董鄂氏温顺公何和理、钮祜禄氏宏毅公额宜都的家族等,都经历了一个由盛至衰的过程。
    清代28位皇后,来自博尔济吉特氏等14个姓氏的家族。后族的命运与“八大家”的命运相同,随着朝代的更迭,也经历了盛衰之变。而大族的盛与衰,又与清廷在当时的境况与需求联系在一起。后金与清初二朝,政权处于初创阶段,战事频仍。凡能在维护与巩固清政权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家族,即使非“八大家”,也会在朝中获取显赫地位,甚至成为后族。这在后金与清初册立皇后的一系列活动中是很明显的。到了清末,由于叶赫纳拉氏慈禧的主政,后族操纵皇后的册立,表现得就更为直接。另外,有些皇后得以继立,与她们的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与作用息息相关。
    太宗皇太极嫡后博尔济吉特氏孝端,为蒙古科尔沁部亲王莽古思之女。天聪年间,后金的主要任务是统一漠南蒙古各部,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成为后金的主要支持者。皇太极在崇德元年制定内廷五宫制时,在众多的妃嫔中果断地选择了博氏一门的孝端、庄妃、宸妃姑侄三人,同时为五宫人选,孝端嫁皇太极时间最长,且为庄、宸二妃之姑,在博氏家族中影响大,被定为中宫嫡皇后,而宸妃尽管最受皇太极宠爱,也只被封为关睢宫宸妃。
    顺治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与继后孝惠,分别册立于顺治八年与十一年。在政权尚不稳固的入关之初,清廷不能离开蒙古诸部的支持。这两次册后,由多尔衮与孝庄一手包办,将孝庄母家姑侄二人娶入皇宫,出现了所谓亲上加亲的皇后,蒙古科尔沁部蒙古成了清廷有力的大后方。
    康熙嫡后赫舍里氏孝诚,其家族主要成员在后金时期就已是朝中名仕。孝诚的曾叔祖希福巴克什为太宗皇太极的首席文官,掌管史籍的翻译编繤与典制的制订,官至弘文院大学士。祖父索尼,在皇太极病亡,改朝易代时诸王的严重冲突中,维护了皇帝所辖两黄旗的利益,保证了皇权顺利地过渡到皇太极之子手中。进入多尔衮摄政期后,两黄旗与多尔衮正白旗的冲突,使这个家族遭到革职籍家的厄运。唯其如此,在多尔衮被追黜后,赫氏家族才受到偿还家产、加官晋爵的礼遇,同时,也为数年后顺治帝临终托孤,索尼成为首选辅臣铺垫了道路。在康熙冲龄即位,辅臣鳖拜擅权专政,皇权一度不稳的情况下,倘非赫氏家族的耿耿忠心(孝诚的三叔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曾参与康熙智擒鳖拜的绝密计划),清初的政治局面就有可能显现另一种景象。康熙以孝诚为大婚嫡皇后,完全是这个家族世代为皇室倚持重臣之故。大婚以后,皇室对赫氏家族器重有加。但自孝诚叔父索额图获罪,其家族成员或以株连问罪,或以小隙夺官,这个家族如树倒猢狲散,再也未能兴复起来。
    康熙的第一位继立皇后钮祜禄氏孝昭,也是由于家族在朝中的显赫地位才得到凤冠。钮祜禄氏一门自太祖时就与皇室重重联姻,几成一家。孝昭之父遏必隆,为太祖时五大臣之一宏毅公额宜都之子,其母为太祖四公主。额宜都有子16人,个个骁勇善战,在以征战为主要政治活动的后金与清初时期,他们均为朝中重臣,遏必隆由此也为顺治托孤四辅臣之一。在康熙与鳖拜的较量中,很关键的一步是使遏必隆保持中立。利用选秀女之机,将遏必隆的两个女儿先后纳入宫中,既难为人抓住口实,又是合情合理地利用钮祜禄氏家族力量的有效途径。果然在鳖拜最嚣张时,遏必隆没有助纣为虐,而是“缄默不言”。〖5〗在鳌拜获罪后,虽有大臣弹劾遏必隆,但康熙还是予以相当的宽宏,“念其无结党之事,止革去太师衔,并将后赐之一等公革去。”〖6〗然很快就复赐一等公品级。其入宫的大女先封为妃,十六年一跃而为皇后,二女在孝昭死后也被封为贵妃。为表示对这个家族的重视,康熙还待命为遏必隆建家庙,并御制碑文:“念尔勋旧大臣,兼核历朝典则,落成之日,用锡丰碑。昭国家不忘故旧之恩。亦皇后永怀顾复之念。”〖7〗
    清代立后受后族直接干予的,还有清末同治与光绪二帝的大婚。关于孝钦(慈禧)操纵此二帝选后的情况,已有多人论及,故不赘述。

四、立后与皇后母家姓氏门第
    清代自雍正朝后,进入守成阶段,皇后的册立与政局的关系开始拉开距离。从雍正至咸丰,五朝均为成年皇子即帝位。雍正朝形成了册嫡王妃为皇后的模式。以后代代相因,立皇后成为立王妃的一种延续,在皇后人选的确立上失去了充分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由于皇权与政权的日趋稳固,皇室对大族已不过份倚重,清初的大族势力逐渐削弱,无人具备与皇权相抗衡的能力。后族势力的衰弱,对立后一事很难再直接介入。尽管雍、乾、嘉、道、咸五帝皇后,不少仍都来自大族,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迁,后族已不能形成朝中政治集团。换言之,这一时期立后的背景,与皇权不稳的清初与清末时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政治色彩减弱,后族的主动参与降至最低。立后对于后族的意义一般限于门第高下、姓氏是否匹配这个层面。
    在这一背景下所立之后,有由嫡妃册立或由嫡妃追谥的5位皇后,还有继立的4位皇后。
    清代第一位由嫡妃册立的皇后是雍正嫡皇后乌拉纳拉氏孝敬,其嫁年不详,但在康熙三十六年时为胤祯生长子。而此时,胤祯仅是个尚未封藩建府的普通皇子(他于得子后第2年才获一生中第一个爵位--贝勒)。孝敬父费扬古祖上与“八大家”中乌拉纳拉氏布占泰同居一地,不过,一方面不能明确费扬古家族与布占泰家族有否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布占泰家族在被后金征服后,随着其侄女太祖大妃乌拉纳拉氏的殉葬以及亲子多尔衮的失势,一直未能出任清廷重臣,作为同姓氏的孝敬之父费扬古,最高官衔也不过为步军统领、内大臣,并非当朝权贵。孝敬先为皇子嫡妃,后为皇后,不在母家的门第,而在母家为满洲大姓氏族。〖8〗
    乾隆嫡后富察氏孝贤,于雍正五年被册为皇子弘历嫡妃。孝贤母家虽不为“八大家”,但属满洲大族。孝贤之父李荣保的地位并不很高,可是李荣保祖、父、兄都是朝廷要员。祖父哈什屯为顺治初年议政大臣,忠心捍卫皇权,敢于与摄政王多尔衮对抗,父米思翰任户部尚书、议政大臣,他继承祖风,也曾为维护皇权与辅臣鳌拜周旋。兄马奇为康熙朝理藩院尚书、二等伯爵。雍正为弘历娶富察氏家族中地位最微的李荣保之女为嫡妃,是看中了这个家族的名望,希冀博得“钟祥勋族,秉教名宗”之誉。而富察氏家族也不负皇恩,成为后族以后,接连出几名重臣。
    嘉庆嫡后喜塔拉氏孝淑,祖上阿塔在后金时期仅为正白旗包衣,其家族繁衍七、八代后,至嘉庆朝,孝淑之父和尔敬额也不过才是名总管内务府大臣,〖9〗并非豪门大族。孝淑于乾隆三十九年被册为颙琰嫡妃。从她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以及成婚时颙琰年仅14岁的情况分析,这次婚姻应是经由选秀女途径为皇子所指的婚姻,与女方家族背景及朝中政治毫无关联。而到颙琰受禅继帝位时,太上皇弘历仅是依册嫡妃为皇后之成例,命嘉庆立孝淑为后,似乎并未考虑孝淑母家门第之高下。因此,尽管孝淑出身包衣,也还是戴上了皇后的凤冠。
    道光与咸丰父子二人为皇子时所册的嫡妃,在他们继帝位前都已病亡。道光之钮祜禄氏孝穆后,于嘉庆元年旻宁15岁时被册为嫡妃,十三年病亡。道光继帝位后,追谥钮祜禄氏为孝穆后。孝穆父布彦达赉为“八大家”中额宜都六世孙〖10〗。分析嘉庆为旻宁选此出自“八大家”的钮祜禄氏为嫡妃的原因,与嘉庆欲密立旻宁为储君的思想有关。嘉庆帝仅生过5子,长子于乾隆四十五年殇,二子即旻宁,三子绵恺生于乾隆六十年,四子绵忻生于嘉庆十年,五子绵愉生于嘉庆十九年。而在旻宁被立为储君的嘉庆四年,嘉庆帝仅2位皇子可以考虑,事实上,只有旻宁是唯一合适人选。因此,嘉庆元年为旻宁选嫡妃实际上潜合有预选皇后之意,嫡妃母家门第则必得认真考虑。钮祜禄氏家族伴随着清廷自额宜都起至布彦达赉。轰轰烈烈已延续六代。尽管雍正朝后再未形成政治集团,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家族依旧名声显赫,对选后立后来说,“诞自名门”、“缵缨望族”这一意义显然是具备的。
    咸丰孝德后萨克达氏于道光二十七年指婚给16岁的皇子奕詝为嫡妃。其父富泰为太仆寺卿。奕詝在婚前头一年已被秘密立为皇储,为他所选嫡妃亦即未来的皇后,按照常理,即使母家门第不显,氏族名望必高。如昭槤所说:“满洲旧俗,凡所婚娶,必视其氏族之高下。初不计其一时之贫富。”〖11〗萨克达氏虽不如八大家姓氏昭著,但也属满洲大族,因此,小小的太仆寺卿竟也堂而皇之地攀上了皇亲。
    雍正至咸丰5帝,除雍正生前仅立过1位皇后外,其余4帝均有继立皇后,有的还不止1位。继立的皇后为乾隆之继后纳拉氏、嘉庆之继后钮祜禄氏孝和、道光之一继后佟佳氏孝慎、二继后钮祜禄氏孝全、咸丰之继后钮祜禄氏孝贞。继立皇后与册嫡皇后的情况有些相近之处,其选择余地较追谥皇后大,这种选择集中表现在后族的姓氏上。
    乾隆继后乌拉纳拉氏,原是乾隆为宝亲王时之侧福晋,乾隆二年封娴妃,十年晋贵妃。孝贤皇后病逝,中宫虚位,当时六宫妃嫔,以娴贵妃乌拉纳拉氏与纯贵妃苏氏的地位为最高。尽管苏氏任宝亲王侧福晋及诞育子嗣都早于乌拉纳拉氏,但乌拉纳拉氏属满洲大姓氏族,苏氏仅为普通汉籍平民之女,皇后的凤冠势必落到乌拉纳拉氏头上。乌拉纳拉氏之继立为皇后,是清朝后妃制度走向规范化的体现。顺、康、雍三帝,仅康熙继立过皇后,以后中断,继立皇后未成规制。因此,在册立乌拉纳拉氏为皇后时,乾隆特别标榜“应效法圣祖成规,即以娴贵妃纳拉氏继体坤宁。”〖12〗自此,这种作法才成定制。乌拉纳拉氏的结局并不完满,因忤逆于皇帝,死后仅以皇贵妃礼安葬,且无谥号。
    嘉庆继后钮祜禄氏孝和,于嘉庆二年在嫡后孝淑死后奉太上皇谕册封为后。孝和得以继位中宫,固然与她在嘉庆元年册封时的地位有关--孝和为仅次于皇后孝淑的贵妃,但更重要的是她的姓氏出身。颙琰为皇子时,入侍藩邸者,以年份和生育情况论,嫡后孝淑最早,其次是诚妃刘佳氏、莹嫔侯佳氏,最晚才是孝和。孝和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入侍藩即时间不详,17岁(乾隆五十八年)初育皇七女。显然,母家门第低下且为汉军的諴妃和莹嫔的名次不可能列前,孝和虽入宫晚,又小嘉庆16岁,但作为八大家中宏毅公钮祜禄氏额宜都六世孙女(孝和之父恭阿拉为额宜都五世孙)。〖13〗在后妃中的排位当然名列第二。可以说,是名声显赫的钮祜禄氏家族,使孝和第一次册封就成为贵妃,当中宫虚位以待时,她未经皇贵妃之阶就一步登上皇后之位。
    道光帝继后佟佳氏孝慎,早在道光为皇子时,于嫡妃钮祜禄氏孝穆死后,便以其高贵的出身--孝慎父杭州将军舒明阿为康熙舅佟国维之元孙〖14〗成为顶替孝穆嫡妃位置的继妃。旻宁继帝位册封皇后,依规制,嫡妃孝穆被追谥为皇后,而原为继妃的佟佳氏孝慎自然成为继后。道光帝另一位继后钮祜禄氏孝全是孝慎病逝后妃嫔中地位最高者,她被封为贵妃已有8年,紧随其后的是当时尚任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孝静。孝全母家与宏毅公额宜都同姓同族,虽无资料判明属其后裔,但孝全之父颐龄是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其家族与皇室的关系应是相当密切的。而孝静母家仅为蒙古下五旗。无论从个人地位还是家族名望来说,都只能是孝全继任皇后。
    咸丰继后钮祜禄氏孝贞,于咸丰二年十月册封为皇后。是年二月咸丰第一次册封妃嫔,当时仅贞嫔(孝贞)、云贵人与英庶妃3人受封,以孝贞的等级为最高。孝贞母家与宏毅公额宜都同姓同旗,其父穆杨阿是广西右江道,姓氏与地位都远比云、英二人高。显然,贞嫔应是皇后的候选人。贞嫔于五月晋为贞贵纪,十月立为皇后。
    至于因嗣皇帝生母的背景而获皇后之称的孝慈、孝庄、孝康、孝恭、孝圣、孝仪、孝钦诸后。其家族对她们获取凤冠的意义仅在于能否为她们入宫铺平道路,而能否为皇帝生育子嗣,其亲子又能否承继大统,则完全在个人的境况与机遇了。
    皇太极母叶赫纳拉氏孝慈,为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万历十六年,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14岁的孝慈嫁与努尔哈赤。孝慈一生仅生皇太极一子,且于29岁便病逝。她在努尔哈赤妻妾中的地位与作用均不突出。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为了政治需求,努尔哈赤宁愿立才娶二年的少女乌拉纳拉氏为大妃,而直到孝慈去世,也不愿明确给她妻妾中的最高地位--大妃的名份。孝慈在崇德元年才被追谥为太祖高皇后,并不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的天聪年间随即追谥,也足见倘不是皇太极高度集权,南面称孤,孝慈便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称。
    顺治母孝庄,由于其母家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为后金时期牢固的盟友,13岁便嫁给皇太极。虽然她为皇太极生了第九子福临,但若无皇太极逝后朝中的权力争斗,阴错阳差地使皇位继承权错过八位年长的皇子落到幼小的九子福临头上,孝庄是不可能得到皇后之称的。
    康熙母佟佳氏孝康,得到皇后之称的道路与孝庄如出一辙。她同样以母家势力先为顺治之妃,并生皇三子玄烨。孝康之祖佟养性于天命年间率族归顺,为三等轻车都尉,追赠一等公;叔祖佟养正娶太祖子阿拜之女,赐号施吾里额附;父佟图赖任兵部尚书,“身经百战,体遍创伤”,加太子太保;兄弟佟国纲、佟国维亦效力军前。佟佳氏一族对清廷的创建立有汗马之功,但是,对于佟佳氏获皇后之称,顺治若在天有灵,却难以接受。无论是佟佳氏还是玄烨当年均不在他心上。仅仅因顺治23岁便死于天花,玄烨恰又得过天花,而皇室又不愿将皇权转让给旁支这个机缘,才使玄烨得以继位,佟佳氏获皇后之称。
    因亲子继统得到皇后之称的雍正母吴雅氏孝恭情况略有不同。差别不在母家对清廷有否重要作用,而在亲子谋取皇权的能力。孝恭后吴雅氏门第卑微,为内务府包衣。〖15〗身为包衣大之后的吴雅氏孝恭,经由选秀女之途进入宫中,于康熙十七年生皇四子胤祯,十九年被册为德嫔,二十年晋为德妃,此后40年间再无升迁,直至胤祯继帝位,吴雅氏死后被追谥为孝恭仁皇后。
    在追谥的皇后中,乾隆母钮祜禄氏孝圣、嘉庆母魏佳氏孝仪、同治母叶赫纳拉氏孝钦三者的情况相近,无论是在嗣皇帝继位还是追谥皇帝生母为先帝之后诸事,都不存在歧义,因此,她们被追谥为皇后,未经任何风波与周折。

五、皇帝个人因素导致的立后
    上文已述,册立皇后是一种政治行为,但这种行为又有别于一般的政治制度,它建立在夫妻关系的人伦基础之上,也就难以避免地涉及夫妻双方的感情。皇帝所处的是一个多妻制家庭,众多的妃嫔中谁能登上皇后的宝座,显然并不取决于她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制度,取决于皇帝本人的感情与能力。清列后中,有4位是由皇帝个人力量的推动而被立为后的。这种个人的力量,有夫妻间爱情的动力,也有名份的需求。
    出于爱情被立为后的有二位,一位是顺治孝献后董鄂氏,一位是康熙孝懿后佟佳氏。前者已有多篇文章论及,此不赘述。后者孝懿,与康熙是亲姑舅兄妹,孝懿之父佟国维是孝康幼弟、康熙舅父。佟佳氏一族与皇室有多重纽带联系。孝懿成为康熙第二位继立皇后,其家族势力固然重要,但若无康熙对她的感情,也不会有康熙这第三次立后。
    康熙嫡后孝诚死于十三年,十六年继立的皇后钮祜禄氏孝昭很快即逝,此后“中宫久虚”,长达12年,直到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孝懿临死前,才匆匆为孝懿行册立中宫之礼。
    孝懿之所以在死前被册为皇后,康熙说是“奉皇太后慈谕:皇贵妃佟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著,鞠育众子,备极恩勤,今忽尔遘疾,势在频危,予心深为轸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宠褒。”〖16〗应该说,这是康熙借皇太后之口说出了自己一直不便说的话。
    孝懿佟佳氏入宫时间不详,第一次出现时身份就很高,是在康熙十六年,其时为玄烨即位后首次大规模册封妃嫔,佟佳氏被封为贵妃,仅次于同时被册的皇后钮祜禄氏孝昭。康熙二十年,后宫第二次“调级”,佟佳氏被晋为皇贵妃,代理皇后,主六宫事。从佟佳氏升迁可以看出,康熙对她是相当宠爱的,称她“温惠恭良,壸仪茂著”。也就是说。佟佳氏从皇贵妃升至皇后,不存在她本人品格上的障碍,仅是时间问题。不想这一次晋升竟一拖8年,直到佟佳氏弥留之际。这8年间,“九卿诸臣屡以册立中宫上请”,但康熙却“朕心少有思维,迁延未许。”〖17〗我们不知道康熙“思维”什么,又为何“迁延”,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绝非政治原因。此时佟佳氏一门都为朝廷重臣,孝懿伯父佟国纲为国捐躯,父亲佟国维被皇帝正式尊称为“舅舅佟国维”。而上述“慈谕”所表述的“深为朕惜”的歉意却反映了障碍来自康熙本人的心理--愈爱愈要克制。孝懿死后,康熙对她的感情喷发而出,他“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写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玄烨痛叹孝懿之死为“惊璇霄之月坠,伤碧落之星沈。物在人亡,睹遗褂而雪涕;庭虚昼永,经垂幕以怆怀。”他悲吟:“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18〗从这些饱含相思、追念之痛的诗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康熙对孝懿至深至爱的感情。在这种难以割舍的感情驱使下,才使康熙做出明知孝懿已入弥留之际,却还要匆匆为她赶行册后礼的反常举动。这既是为爱妃,也是为他自己。
    清代出于名份需求被追谥为皇后的,第一位是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乌拉纳拉氏孝烈。她原是乌拉部部长之女,与皇太极之母孝慈一样远嫁建州,也是一次军盟的结果。面对大事扩张的努尔哈赤,乌拉部为保住疆土,只得将年仅12岁的孝烈献给年近50的努尔哈赤,不久,孝烈被立为大纪。她生有阿济格、多尔衮、多铎3子。努尔哈赤死后,诸子争权,实力强大的皇太极等人为遏止多尔衮势力的发展,依当时女真社会尚存的殉葬之风,逼迫孝烈生殉。至此,孝烈似已“盖棺论定”。然随着皇权斗争的发展变化,死去27年的孝烈在顺治七年却突然被追谥为武皇后。此时,当初的幼子已成为手握大权的英、睿、豫三大亲王,独掌摄政权的多尔衮离皇帝之位越来越近。顺治六年,多尔衮自封皇父摄政王,第二年,追谥生母乌拉纳拉氏为孝烈武皇后。但随着多尔衮后来的被追黜,孝烈也就被褫夺了谥号。
    因名份需求被追谥为皇后的,还有道光帝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博尔济吉特氏于道光第二继皇后孝全死后的当年,由静贵妃晋升为皇贵妃,咸丰五年七月病亡。孝静之被追谥为皇后,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咸丰帝在其生母孝全死后由孝静抚养长大,母子感情不薄,但是,仅感情并不能令孝静被追谥为皇后,最重要的是孝静亲子奕訢是咸丰初年重臣,软弱的咸丰在奕訢的屡屡要求下,只好作出让步,打破礼制,先封孝静为皇太后,死后又追谥为皇后。


六、清代立后的几点特殊之处
    我们已经讨论了后族的政治地位和皇帝本人的态度对立后的作用。这一点,在中外历史上的帝王婚姻中是具共性的。历来帝王的婚姻都逃不出政治的窠臼,甚至到了本世纪,在爱情与王室利益中间,英王爱德华也只能择其一。但是,清代皇后的册立,还有一些不同之处。从“清代列后一览表”可以看出,皇后母家的姓氏非常集中,且全部属于满洲上三族。这种皇后家族集中于少数贵族家庭的情况与清代特有的八旗制、清帝择偶制及秘密立储制直接相关。
(一)选秀女是皇后产生的基础
    清代28位皇后中,属博尔济吉特氏一族的有孝端、孝庄、顺治废后、孝惠4后,钮祜禄氏额宜都一族的有宏宜公孙辈孝昭、孝圣、六世孙辈孝和、七世孙辈孝穆4后,而咸丰帝之孝贞后尽管未知与额宜都的辈分关系,但同姓同旗,亦不排除同族的可能性。佟佳氏一族,出了孝康、孝懿、孝慎3后,叶赫一姓,出孝慈、孝钦、孝定3后。博、钮、佟、叶四个姓氏的皇后,占了清后总数的50%以上。这些姓氏在满族姓氏中位置如何呢?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以下简称《通谱》)载,属满洲的满、蒙、汉姓氏计1114个,分列于80卷中。如果我们以每个氏族收录人物占一卷篇幅者为满洲大氏族的标准,则共计大姓21个〖19〗。清代28位皇后,除魏佳氏孝仪、吴雅氏孝恭、喜塔拉氏孝淑、阿鲁特氏孝哲4人四姓外,博、钮、佟、叶四姓皇后以及其他姓氏皇后全部出自这些大姓氏族。
    一般来说,大姓氏族与皇后母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如发生联系,除政治因素之外,还须具备其他一些条件,才能形成清后母家基本出自大姓氏族的局面,这个条件就是清帝择偶所特有的选秀女制度。
    清帝选择配偶,是在选秀女的基础上最后确立的。选秀女不同于历代皇室选美,它有着严格的界限:“顺治年间定,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秀女,每三年一次,由户部行文八旗二十四都统、直隶各省八旗驻防及外任旗员,将应阅女子年岁,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结呈报都统,秉咨户部,奏准日期,行文到旗,各具清册。”〖20〗这个制度限定了秀女应来自“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之家。这一范围,实际是两大部分,一为八旗官员,一为在旗但还未经编审收入佐领的个别另(零)户军士与闲散壮丁。但由于八旗每三年即对买卖来的或增生的新丁进行编核收审,实际上处于零散状态下的军户壮丁人数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说,秀女基本上是来自八旗官员之家。如果能探明八旗官员与大姓氏族的关系,对秀女的姓氏即能有些基本的了解。
    然而,八旗官员人数繁多,情况复杂,仅《八旗通志·职官志》所开列,就有民职、在京、守陵、各省驻防等诸多类别,且数额各朝又有不同,目前尚不具备统计八旗官员姓氏的条件。所幸《八旗通志》为我们留下了八旗基层行政组织--佐领的有关资料,使我们可以就佐领姓氏的分析寻找八旗官员与大姓氏族之间关系的线索。
    八旗组织结构,同一般呈金字塔形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样,官员的职位同数额是成反比的。八旗官员职位是都统、副都统、参领、副参领、佐领、副佐领等依次递减,但所设职缺,却是依次递增。在京满、蒙、汉八旗官员,每旗设都统1员,副都统2员,参领、副参领额缺同,每旗设16员,佐领副佐领额缺同,但却无定数,要视壮丁多少而定。康熙年间,每旗设佐领100员〖21〗。要透视这众多的佐领与姓氏间的关系,还需通过八旗建制的分析。八旗基层的行政单位称佐领(其管理者亦称佐领,满文称牛录章京),佐领下尚有骁骑校、领催及族长:“每佐领下,每设族长,管束同族之人,其独小族,即令兼管”。〖22〗同族之人,必同姓氏,而佐领下非“小族”者,是在最初佐领兼族长的基础上,随人口繁衍,宗族分化,成为同姓氏的不同宗族。佐领与族长的关系,成为总族长与族长,或兼任族长的关系。佐领的姓氏即佐领下宗族的姓氏。
    佐领名义上是由旗主任命,实则为世袭,绝大多数佐领世世代代掌握在同一家族手中〖23〗。至于什么人能获佐领之职,则视初建时情形而定:“国初,各部长率属来归,授之佐领,以统其众者,曰勋旧佐领。率众归诚,功在旗,常赐户口者,曰世管佐领。户少丁稀,合编佐领,两姓三姓,迭为是官者,曰互管佐领。各佐领拨出余丁,增编佐领为公中佐领。”〖24〗《通谱》所列大族,由于归附早,功勋显,往往掌握很多佐领。如镶黄旗第一参领所属17佐领中,属八大家的宏毅公钮祜禄氏额宜都的子孙,掌握9个佐领,大姓占52%;第二参领所属17佐领中,太祖时扎尔固齐马佳氏雅希禅子孙掌握3个佐领,直义公瓜尔佳氏费英东家族子孙掌握5个佐领,大姓占47%;第三参领所属17佐领中,富察氏孝贤后家族成员掌握4个佐领,博尔济吉特氏掌握4个佐领,大姓占47%。又如正黄旗第一参领所属19个佐领中,八大家内文襄公马佳氏图海家族掌握2个佐领,直义公瓜尔佳氏费英东家族掌握4个佐领,孝献皇后董鄂氏家族掌握3个佐领,大姓占47%;第三参领所属18个佐领中,八大家内叶赫纳拉氏金台石家族掌握4个佐领,孝诚皇后赫舍里氏家族掌握4个佐领,大姓占44%,〖25〗等等。这表明,大姓氏族在八旗基层官员中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
    众多大姓成为八旗基层官员,其家庭必为秀女的重要来源,加之选秀女是为皇室男性成员寻找配偶,不可能摆脱门第影响,大姓官员的秀女入选概率必定高于一般姓氏官员。这样,在选秀女基础上最后确立下来的皇后多出于大姓氏族则为顺理成章之事。

(二)皇后必出自满洲上三旗
    “清代皇后一览表”表明,清后母家除个别来自八旗外部,全部出自满洲上三旗,即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有些原属汉族,有些出身下五旗,她们是在成为皇后或皇太后以后,母家才抬入上三旗的。清人吴振棫说:“按国初各部落与汉人之归附者,分录满、蒙、汉八旗,亦时有改旗……至于建立功勋或上承恩眷,则有由内务府旗抬入满洲八旗者,有由满洲下五旗抬入上三旗者,谓之抬旗。然唯本支子孙方准抬,其胞兄弟仍录原旗。又皇太后、皇后‘阐丹’在下五旗者皆抬旗。‘阐丹’者,清语母家也”〖26〗
    按吴振棫的说法,清代后妃中只有皇后和皇太后母家有抬旗之举,实际上有的贵妃母家也被抬旗。清代皇后与贵妃母家被抬旗者计有佟佳氏孝康、吴雅氏孝恭、魏佳氏孝仪、喜塔拉氏孝淑、博尔济吉特氏孝静、叶赫那拉氏孝钦、高佳氏孝贤皇贵妃、金佳氏淑嘉皇贵妃8人。她们有的由汉军抬人上三旗,有的由内务府包衣抬入上三旗,有的是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清廷对后族实行抬旗始于何时?又为什么规定后妃母家要入上三旗?只有对后族抬旗历史甄别梳理,才会发现清廷对后妃在族别与旗分认识上的变化。
    清代第一位被抬旗的后族为康熙母佟佳氏孝康之家。其母家原为汉军,按乾隆“汉军之初本系汉人”的说法,孝康应为汉族。〖27〗孝康被追谥为皇后是在康熙二年,但无论是当时还是以后20多年,皇室都未提出过为孝康母家抬旗的问题。这说明其时清廷并不看重皇后的族属与旗分。至康熙二十七年,孝康之弟佟国纲才上疏,要求为本“家族籍既恳祈睿鉴,改隶满洲。”得旨后户部复奏:“舅舅佟国纲等,查系满洲,理应将伊及族人归入满洲旗分。但查汉军镶黄旗舅舅佟国纲佐领及伊族人在汉军正蓝旗之十二佐领……若将伊等俱归并满洲旗分,则汉军旗下壮丁缺少。应将舅舅佟国纲等仍留于汉军旗下。现今满洲有授为汉军副都统、参领之例,佟氏族内文武官员仍留现任,照例长转,其编审册内俱开为满洲可也。”〖28〗这次抬旗,严格意义上讲,与佟氏一门出孝康、孝懿二后并无直接关系,而是由于佟氏家族成员的要求。
    第二次后族抬旗,是康熙六十一年对孝恭后吴雅氏家族。在所有被抬旗后妃的家族史上,多少都有过一些记录,唯独孝恭后家族为正黄旗,在清宫文书的记载中只提属正黄旗,毫不涉及其他。孝恭祖父额参之传,列于《八旗通志·正黄旗满洲世职大臣卷》:“额参,满洲正黄旗人,姓吴雅氏,世居叶赫地方,初任布达衣大,累擢至内大臣。”雍正在为其母家颁爵的敕书中说:“仁寿皇太后曾祖额布根者,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太祖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29〗查后金与清初所有官职中,未见“布达衣大”一职,与此发音相近者,仅“包衣大”,即包衣(奴隶)之首领。联系到“抚育禁庭”,正是世代生活于主子家之包衣的特点。不过,若确立此说,还需旁证。关于额森的职务,《通谱》说:“额柏根,正黄旗人,世居哈达地方,国初来归,其长额森,初任膳房总管,历升内大臣。”〖30〗尽管《通谱》与《通志》中关于吴雅氏世居之处不同,但在额森职务上却为孝恭出身包衣之家提供了旁证:膳房总管即是包衣大。这表明,孝恭出身内务府包衣家庭之说是成立的。雍正在赐敕中吹捧吴雅氏为“本朝旧族,创世名家”,无非是想掩盖母家卑微的出身。不过,历史真象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全部被掩盖,《通志》中在涉及佐领编核时便露了马脚:“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奉旨将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及阿萨纳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合编一佐领,以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管理。”〖31〗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是康熙帝逝后第四天,“旨”中所说太后应指雍正母孝恭,而“一等公散秩大臣舅舅伯起”正是孝恭之弟博启。因此,旨中所说“镶蓝旗包衣佐领内太后之亲族”即孝恭之亲族。由此可知,孝恭母家实为镶蓝旗包衣。联系到雍正即位前后朝中尖锐复杂的斗争,他为母族带上“正黄旗创世名家”桂冠的心态便不言而喻了。

清代皇后一览表
                姓 氏      谥号    年号      帝谥     母家旗分
册立嫡后    博尔济吉特氏   孝端    崇德      太宗     科尔沁左右翼
            博尔济吉特氏  (废后)   顺治      世祖     科尔沁左右翼
            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    顺治      世祖     科尔沁左右翼
            赫舍里氏       孝诚    康熙      圣祖     正黄旗
            阿鲁特氏       孝哲    同治      穆宗     镶黄旗
            叶赫纳拉氏     孝定    光绪      德宗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孝敬    雍正      宪宗     正黄旗
            富察氏         孝贤    乾隆      高宗     镶黄旗
            喜塔拉氏       孝淑    嘉庆      仁宗     正白旗

继立皇后    钮祜禄氏       孝昭    康熙      圣祖     镶黄旗
            佟佳氏         孝懿    康熙      圣祖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继后)   乾隆      高宗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和    嘉庆      仁宗     镶黄旗
            佟佳氏         孝慎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钮祜禄氏       孝全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钮祜禄氏       孝贞    咸丰      文宗     镶黄旗

追谥皇后    叶赫纳拉氏     孝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
            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    崇德      太宗     科尔沁左右翼
            佟佳氏         孝康    顺治      世祖     镶黄旗
            吴雅氏         孝恭    康熙      圣祖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圣    雍正      宪宗     镶黄旗
            魏佳氏         孝仪    乾隆      高宗     正黄旗
            叶赫纳拉氏     孝钦    咸丰      文宗     镶黄旗
            乌拉纳拉氏     孝烈    天命      太祖     正白旗
            董鄂氏         孝献    顺治      世祖     正白旗
            博尔济吉特氏   孝静    道光      宣宗     正黄旗
            钮祜禄氏       孝穆    道光      宣宗     镶黄旗
            萨克达氏       孝德    咸丰      文宗    (待考)

    乾隆朝的嫡后与继后母家都为满洲大族,不存在抬旗问题,但对贵妃母家也实行过抬旗,首次关于抬旗的上谕,即是针对贵妃:“雍正十三年九月奉旨:贵妃之外戚,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钦此。”〖32〗此时雍正刚逝,乾隆初政,这条上谕所指非“先帝”贵妃。因乾隆不能对其母妃直呼“贵妃”,但当时乾隆自己仅即位数日,皇后尚未册立,更无论贵妃。分析他在即位之初便下此谕,为的是给他的宠妃大学士高斌之女高氏晋封做准备。乾隆二年,共册后妃5人:皇后富察氏、贵妃高氏、纯妃苏氏、娴妃那拉氏、佳嫔金氏。皇后和娴妃母家为满洲大族,高、苏、金三妃母家为汉籍,高氏曾祖“高名选,镶黄旗人,世居辽阳地方,原隶包衣。”〖33〗要使包衣出身的高氏封号高于满洲大族出身的娴妃,确有必要做点文章,抬旗之举便成为很恰当的措施。
    乾隆二年,在册封高氏为贵妃的册文中,仍称“尔庶妃高氏,笃生名族”〖34〗,这表明此时高氏家族尚未被抬旗。但是到乾隆十年,已称“皇贵妃高佳氏”了〖35〗。单姓:“高”与复姓“高佳”的差别是汉姓与满姓的差别,也是高氏家族已由镶黄旗包衣抬入上三旗的标志。    乾隆朝对后妃母家抬旗还有贵妃金氏,但她从乾隆元年始册嘉嫔至十四年封为贵妃,册文中都只称“金氏”,直到嘉庆四年三月才命“淑嘉皇贵纪一族抬人正黄旗满洲旗分”〖36〗。足见雍正十三年九月之上谕只是对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所言。另婉嫔陈氏、芳嫔陈氏也都被赐满洲姓为陈佳氏。
    至此时,清皇室为皇后母家抬旗是各有初衷,并不具共性,而后族属汉军或内务府包衣或下五旗者均抬入上三旗,这一共性,则始自嘉庆朝。
    对嘉庆来说,皇后母家是否抬旗是个很突出的问题。其生母魏佳氏孝仪、嫡后喜塔拉氏孝淑,均为内务府包衣出身,倘若前朝无皇后母家抬旗之举,嘉庆也未必非要为母后和皇后家族抬旗,但既为“祖制”,便应恪守。不过。孝仪、孝淑家族抬旗状况却无明确记载,只是嘉庆二十三年有对孝仪等家族汉姓改满姓的记录:“主位之母家,如高斌、温布花沙布等已入满洲旗分,均曾各赏满洲姓氏书写矣。唯《玉牒》内孝仪纯皇后、慧贤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之母家姓氏仍以单字书写,著交宗人府于《玉牒》内孝仪纯皇后之母家书写魏佳氏,慧贤皇贵妃之母家书写高佳氏,淑嘉皇贵纪之母家书写金佳氏。”〖37〗
    孝仪出身为汉籍,已有嘉庆明谕,但旗分在官文书记载中不一。《通谱》中说属正黄旗包衣,其祖上“魏氏绶恩,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归来年份无考,其曾孙五十一,原任内务府总管,元孙清泰(即孝仪父),现任内管领。”〖38〗《八旗通志》中亦说属正黄旗包衣:“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一参领……第三管领,系康熙三十四分立,以包衣大武士宜(即五十一)管理,武士宜升任内务府总管,以包衣大泰清管理。”〖39〗但《清史稿·外戚表》中却说属镶黄旗。联系到雍正十三年九月:“著出包衣,入于原隶满洲旗分”的关于抬旗上谕以及孝淑母家由正白旗包衣抬入正白旗的情况,可知孝仪母家被抬入的应为正黄旗。
    孝淑家族原属正白旗包衣:“阿塔(孝淑高祖),正白旗包衣人,昂果都理巴彦同族,世居长白山地方,国初来归。”〖40〗其母家何时抬旗不详。孝仪于乾隆三十年晋皇贵妃,四十年逝,直至六十年因乾隆禅位嘉庆而被追谥为皇后,册文中仍称“懿皇贵妃魏氏”,未见抬旗。尽管她们的家族抬旗时间不详,但从嘉庆对他绝大多数汉纪均赐满洲姓,顺康雍乾四朝仅个别汉妃改满洲姓看,为出身汉籍或内务府包衣之家的后妃家族拾旗至此已成定势。
    嘉庆朝后,母家被抬旗的皇后还有恭亲王奕訢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孝静:“咸丰五年十月谕:孝静皇后丹阐著抬入正黄旗满洲。”〖41〗自何旗拾入未详。叶赫那拉氏孝钦:“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42〗其母家原属镶蓝旗。〖43〗阿鲁特氏孝哲:“同治十一年十月乙卯懿旨:皇后之母家抬入镶黄旗满洲……十一月癸未谕内阁:正蓝旗蒙古都统灵桂等奏皇后母家抬旗请旨办理一折,著将崇绮本身一支抬入镶黄旗满洲。”〖44〗据此,可知孝哲母家原为蒙古正蓝旗。
    在清后母家抬旗历史中,虽无明文表述,却隐含着皇室对汉籍、内务府包衣及下五旗的鄙视。个中缘由很显见:清代特有的八旗组织是在主与奴为社会基本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每旗中,旗主对旗下人拥有人身权力,而直辖于天子的上三旗又是下五旗之主。至于由包衣组成的内务府正黄、镶黄、正白三旗,本身就是为皇家服务的奴隶机构。随着朝代的演进,满汉间、各旗间的通婚势在难免,然八旗结构的制约,使主权、尊卑的关系并不因进入宫门得以改变。皇后作为掌管后宫之主的皇帝嫡妻,必须“出自名门”,方能与帝辉映。前述清后产生的诸种途径又无法确保其家族必然高贵,抬旗遂成为不费周折的两全之法。

(三)立后与立储无关
    在宗法制社会中,以皇后为嫡、妃嫔为庶的重要原因在于皇位的传承制度。自嫡长子继承制逐步确立后,皇后与储君便成为一对以“母以子贵,子以母立”为依存关系的特殊母子。皇后若未能生子,保住后位的办法,常常或是过继他人一子,或将某皇子之母杀掉。吕不韦将怀有身孕的宠姬献给秦庄襄王,宋真宗刘皇后无子杀李忘记,而将其子视为己出……历代宫闱中一幕幕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戏剧,少有不是以立后立储为主题展开的。而这些围绕立后与立储酿成的撕杀,又往往以后族外戚为前台主力或幕后决策。清代皇后与储君的关系不同于历朝。
    清代储君的确立与传位制度的形成经历了天命时期“八贝勒共理国政,共举国主”〖45〗至雍正提出秘密立储一百多年的历史。其间太宗、顺治与康熙三帝都明谕立过皇太子,前二位皇太子,皇太极立宸妃之子、顺治立董鄂妃之子,完全是因为皇帝对其母之宠爱而立,一方面,此二妃都未待二位太子继位就过早死去;另一方面,当时弥漫在后金与清初皇室中的仍是游牧狩猎民族固有的以实力决胜负的气氛,而中原地区以制度确保皇权过渡的作法在最高统治层中几乎没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皇后与储君就建立不起必然的联系。皇太极十分真诚地立无子的孝端为皇后,又十分真诚地立宸妃之子为太子便是明证。顺治朝的情况也是如此。顺治帝废皇后的理由与历代废后差别很大,并非指责皇后未曾生子,只是强调“好奢多妒无能”。无怪汉大臣纷纷上疏反对:“我皇后正位三年,未闻显有失德,特以无能二字定废嫡之案,何以服皇后之心,何以服天下后世之心!”〖46〗
    皇后与太子出现联系是康熙朝。康熙七年立嫡长子即孝诚皇后所生之2岁的允礽为太子,这完全是照搬中原地区历朝立嫡长子为太子的作法,但它与在八旗制基础上形成的诸王林立,拥兵自重的清廷传统却是不相容的。尽管仁慈的康熙对儿子们个个都倾注了心血,无奈年长的皇子大都封藩建府,握有重兵,拥有佐领,怎会把只凭生母差异便轻易获得储位的允礽放在眼中?康熙朝皇室出现仲昆残杀的场面是很正常的。事实已证明,满民族的固有文化接受不了嫡长子继承制,为了避免再度出现康熙朝的惨剧,雍正想出了秘密立储的妙计,从根本上切断了皇后与储君的联系。在历朝的建储史上,常有外戚干预的现象,其实质大都是外戚企图通过皇后控制皇储,进而达到控制朝政的目的。清王朝基本上无此现象,这固然与清帝多数自强有关,但同时与特殊的立储制度也直接关连--储君之母不知为何人,外戚便失去了干预的目标。因此,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这一立后与立储无关的极为特殊的现象。经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皇后的内涵,确实大大超出了“帝妻”之意。首先,皇后是封建社会女性的最高代表,最嘉仪范。皇权对女性品格与行为的规范,常常经由皇后的有关信息传递。所谓“城中喜高髻,四方高一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历来如此。通过册后礼向天下宣示皇后“度娴礼法,柔嘉表范,恭俭克勤,诚孝鞠子”等操行品德,是发挥皇后政治作用的有效途径。
    另外,皇后是皇室与朝中政治集团间一条无可替代的纽带。通过这条纽带,在某种条件下,政治集团可以操纵皇室,而条件更动之后,皇室亦要以此纽带控制政治集团,从而改变朝政局面。因此,确立皇后人选往往成为朝中各派势力关注的焦点。而清代特有的八旗制度以及由此制度衍生出的清帝择偶方式,又形成了清代皇后多出自八旗大姓氏族的局面。

〖1〗因清列后姓氏多有重复,本文以皇后谥号代名。
〖2〗〖3〗〖34〗《皇朝文献通考》卷241。
〖4〗〖11〗《啸亭杂录》卷10。
〖5〗〖6〗〖7〗《八旗通志》卷142。
〖8〗关于姓氏的重要性,详见注〖19〗。
〖9〗《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43。
〖10〗《清史稿》阿里衮传。
〖12〗《清高宗实录》卷318。
〖13〗《清列朝后纪传稿》下,页50。
〖14〗《清史稿》“外戚传”。
〖15〗〖31〗《八旗通志》卷4。
〖16〗〖17〗《清圣祖实录》卷141。
〖18〗《清圣祖御制文二集》。
〖19〗《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列大姓氏族为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马佳氏、董鄂氏、他塔拉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通颜觉罗氏、佟佳氏、那木鲁氏、富察氏、完颜氏、兀扎喇氏、兆佳氏、萨克达氏、乌苏氏、巴雅拉氏、博尔济吉特氏、章佳氏等。〖20〗《大清会典事例》卷154。
〖21〗《八旗通志》卷17。
〖22〗〖23〗〖25〗《八旗通志》卷3。
〖24〗〖26〗《养吉斋丛录》卷1。
〖27〗参见郑天挺《清代皇室氏族及血系》,载《探微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28〗《八旗通志》卷143。
〖29〗《八旗通志》卷150。
〖30〗《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29。
〖32〗〖33〗〖38〗《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4。
〖35〗《清高宗实录》卷233。
〖36〗《清仁宗实录》卷40。
〖37〗《清仁宗实录》卷338。
〖39〗〖40〗《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40。
〖41〗《清文宗实录》卷179。
〖42〗《清穆宗实录》卷131。
〖43〗关于慈禧母家属镶蓝旗,参见俞炳坤《慈禧家世》载《西太后》,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44〗《清穆宗实录》卷342。
〖45〗《满文老档》“天命七年卷”。
〖46〗《清世祖实录》卷77。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4:56 , Processed in 1.078134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