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赏心乐事谁家院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自打清同治年间,北京就有了票房。所谓票房,就是京剧发烧友(习称票友)聚在一起,你拉我唱,自娱自乐。清唱不过瘾,于是粉墨登台,那就是“票戏”了。

  京剧风雨兼程二百余载,之所以成为“国粹”,票房功不可没,盖因它是培养京剧人才、弘扬京剧艺术的一方沃土。借得梅花一缕魂。在京剧历史上,浸淫票房多年的票友“下海”从艺,成为名角儿乃至一代宗师者不乏其人。

  京城的每一处老宅,都能读出一段涂有历史色彩的悲喜故事。今天跟您讲述的便是发生在四合院里的票房往事。


  上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前期的北京,您要是在胡同里遛弯儿,一准儿能听见不知从谁家院子里飘出来的胡琴声。那琴声透着那么悦耳,那么悠然,那么闲适,浓浓的京味儿便悠悠地酽在心头。

  “袁家票房”位于西城辟才胡同内梯子胡同(后改云梯)4号院。这是一所有十八间半房的中小型四合院。红漆大门坐北朝南。门前一片开阔地,足有八百多平方米,这在北京的胡同里不多见。院分三进。宽敞的前院呈长方形,方砖甬道,迎门立一荷花石座的山水盆景,有西房两间,一间门房,一间厕所。穿过垂花门,进入中院即主院,北房三大间,前廊后厦,两侧各配耳房;东西各两间厢房,西房配大半间耳房为女眷厕所;南房五间,最东头一间为门厅。后院不大,仅东房两间,正中一人多高的葡萄架,两株玫瑰香葡萄攀缘其上,每入秋,紫络满架,垂珠凝香。

  在我四岁的时候,北京刚解放,该院搬进来一户新街坊。女主人姓丁名桐华,长得慈眉善目,又白又胖,所以我打小就叫她“胖妈”。儿时常见她挥毫泼墨,时不时还伴着留声机来几段梅派青衣。直到胖妈的老父亲丁 瑜先生搬进4号院,才知道,敢情胖妈是大名鼎鼎的山东巡抚丁宝桢的重孙女。今天知道这位因诛慈禧的宠信太监安德海而有名于时的“丁大人”恐怕不多,但提起他首创的“宫保鸡丁”,那真称得上是家喻户晓。也正是因为这道名菜,为京城著名川菜馆峨嵋酒家赢来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相赠梅花图和“良厨能事也千般”的赞誉。这是题外话。

  该院的男主人姓袁名季远,不仅工书善画,与齐白石、陈半丁、宁伯龙等书画大家亦师亦友,也喜皮黄,最欣赏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那时节,夫拉妇唱,遂成家中乐事。膝下二子,老大袁庆枢,老二袁庆ケ。由于家庭熏陶,哥俩自小就对京剧爱之弥深,老大喜弹月琴,老二独爱京胡。每逢周末假日,全家人聚在一起,时有票界友人欣然参与,或低吟高唱,或说戏侃谈,其乐陶陶,热闹非常。有道是“主雅客来勤”,袁家主人谦和笃厚,善交好客,以致票界朋友纷至沓来。从此袁家票房“开锣”,人气与日升腾,恰似春云乍卷。

  写到这儿,读者也许会问,你怎么对4号院如此熟悉?这里有下情回禀:旧居与袁宅仅一墙之隔,我与袁氏昆仲是发小儿,岂有不“门儿清”之理。言归正传。话说1954年,梨园名家、坤生孟幼冬(“冬皇”孟小冬之胞妹)率河北省京剧团进京演出。胖妈跟她是老朋友,欣然借房,于是孟幼冬和她的养母薛老太太搬进此院居住。时隔不久,胖妈、吴姨和我母亲与孟幼冬情投意合拜了干姐妹,所以我一小儿就管她叫“四姨”。那时的我可没少听蹭儿戏,坐在长安大戏院、天桥剧场的乐池里,过足了戏瘾。还记得当时在北京戏校已小有名气的花脸演员孟俊泉(郝寿臣的学生、一级演员、已退休),也曾到过4号院,看望他的姑妈孟幼冬。正是由于孟的到来,院里的京剧气氛骤然变浓。夏夜院中纳凉,一起搭上一出戏很是平常,虽未经磨合,却能唱得珠联璧合,俨如菊坛消夏晚会。

  小学快毕业时,袁家哥俩还将我们几个年龄相仿的小兄弟组织在一起,取名“青青京剧团”。暑假时,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地点就在前院,观众自然是胡同里的一帮小伙伴。戏码虽不多,可一点不含糊,脂粉涂脸,炭笔勾眉,上衣斜穿,长巾缠腰垂带,持刀拿棍,扑跌翻打,一水儿的武戏。我和马荫柏的《三岔口》,庆枢大哥的《石秀探庄》,杨 煌的《真假李逵》;大轴戏是庆ケ二哥的《时迁偷鸡》,因为有“铁门槛”和“吐火”,最受欢迎。作为“袁家票房”的一景,虽时隔近50年,胡同里的老街坊还记得当时情景。

  1956年以后,院里的票房“一分为二”,老般大儿的(指六七十岁的一般老年人)在北屋,以学唱余(叔岩)、梅(兰芳)为主;袁氏兄弟和喜爱京剧的学友则在南屋,效仿的是当红的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一院之内,老少戏迷,互不相扰,各得其乐。我痴迷京剧,就是在那个时候熏出来的,至今深爱不已。我的启蒙戏是《铫期》,叶瑾良大哥(后得汪本贞先生真传,被尊为全国票界净行琴师之楷模)一板一眼地教我,并为我操琴。及至1958年,老一辈的票房活动日见萧条,而少一辈的票友队伍兵强马壮,于是从南屋移至北屋正堂,紧锣密鼓,乐此不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庆枢、庆ケ和叶瑾良、陈幼生、韩桐仁几位大哥,凡假日,朝夕琴不离手,以苦练为乐事,精心于每一弓,潜心研磨京胡大师们的技法,诸如裘派花脸之挺拔苍劲,张派青衣之柔中有刚、华丽纤细。兴之所至,或专攻一派,或兼学他派,琴艺突进,以致成为京城各大票房盛邀的常客。

  某周日,大家正尽兴演唱,只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推着自行车走进院中。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京胡演奏家、长期为裘盛戎操琴的汪本贞先生。汪先生就住在胡同口外的辟才胡同。他是骑车路过,被琴声吸引进来的。他的出现对于这些迷恋京剧的青年人来说,恰如今日追星族见到了自己崇拜的偶像,前呼后拥地将先生迎至上房。汪先生听了两段之后,决定加入票房,并表示每周日若无演出,下午两点准到;如果白天有演出,散了戏也赶来。这下可把大家高兴坏了。得遇良师,无不喜出望外,那心情好似春风骀荡,秋月舒晖。

  1960年之后,“袁家票房”是越来越火,如日中天,名声在外。各界名票慕名而来,济济一堂,托腔协律,不乐不归。我记得当时的基本成员有,京胡:袁庆ケ、叶瑾良、陈幼生;京二胡:张宝荣;月琴:袁庆枢;三弦:王维孝;司鼓:岳维城、张毓英、魏乃武;大锣:洪英儒;铙钹:吴铭磊;花脸:刘养痴、赵志远(侯喜瑞弟子)、杨怀俭、郭立志;青衣:肖香生、卢志仁(张君秋弟子)、姜汝泰(一水儿的男旦);老生:陈朝正(马连良弟子)、周嘉祺、范广宏、黄慕坚、邢育儒;小生:韩桐仁、孙立生;老旦:刘养愚。这些票友多为文化、知识界人士,其中有几位后来“下海”从艺,成了专业演员。此外,北京中医医院著名妇科专家刘奉五大夫,河北北京师院的白宝华教授,西城工商联的马君良先生,也不时前来一展须生风采。还有两位值得一提,一位是上世纪90年代初外交部京剧学会组织者之一的梁于华先生,另一位是退休于北京京剧院的一级演员陈志清先生。那时节,人才济济,行当齐全,流派花团锦簇,虽不能“一丝萦曳珠盘转”,却弦与唱丝丝入扣,有如拱星托月,称得上是“艺有所源,唱有所宗”,难怪墙外常有路人停车驻足,凝神倾听。说起“袁家票房”红火于当时,庆枢大哥功不可没。他不仅月琴弹得好,能戏甚多,而且热情好交,善于组织。他曾为谭元寿、张学津、叶少兰等名家伴过琴,至今与票界和梨园行的朋友过从甚密。《京剧谈往录(四编)》一书中,有一篇描述上世纪50年代末期前泥洼票房活动的文章,曾三处提到他的名字。文中写道:“一次在票房过戏,唱《搜孤救孤》,樊先生(指樊棣生,上世纪20年代初期‘春阳友会’会长,襄助余叔岩二次成名,票界名教师)司鼓,吕齐操琴,袁庆枢弹月琴,张志平(谭小培弟子)的程婴,王永琪(李春恒弟子)的屠岸贾……这一堂人在当时票界可称得上十分整齐了。袁庆枢是高文静的弟子,在票界颇有名气。”时至今日,六旬开外的袁大哥仍是外交部票房、北京国际票房、西马小区票房的绝对主力,颇不寂寞,数十年以传承国粹为乐事。

  “袁家票房”最精彩的一幕是票房中的三位年轻人拜在京剧大师的门下。1961年,京胡大师汪本贞先生首开山门,收叶瑾良为第一大弟子,袁庆枢拜马连良先生的月琴师高文静先生为师,卢志仁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这一拜师会同时举行,地点在西单北大街玉华台饭庄。最可称道的是,须生泰斗马连良先生主持,谭富英、裘盛戎、李慕良、马富禄、谭世秀等京剧大师盛情捧场。此中有一事需要交代,袁庆ケ未能同拜,非功力不深,乃事出有因。由于他的琴技尽得裘派、张派佐琴之神韵,很得汪本贞、何顺信(张君秋的琴师)的赏识,二位老先生曾多次表示:“不用拜师,庆ケ就是我的学生。”数年后,庆ケ“下海”干起了专业,先应聘于陕西京剧院,后加盟北京风雷京剧团。上世纪70年代,庆ケ与张似云(京二胡演奏家)为张君秋二次出山吊过一年多的嗓子。有一事至今记忆犹新,当年薛亚萍(张君秋得意弟子、张派首席青衣、今旅居美国)还是个小女孩,常来“袁家票房”请庆ケ为她吊嗓。她成名后,还经常跟别人提起庆ケ对她的帮助多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京胡圣手燕守平就曾对我说过,二哥的胡琴没的说,尤其是悟性好,只可惜身染重疾,提前收山了。

  1963年前后,张君秋、张似云、高文静、高玉倩等几位前辈大师,曾数次光顾“袁家票房”。杨博森先生(裘盛戎弟子、花脸名家杨燕毅的启蒙恩师)也常随汪本贞先生前来。幸赖诸多名师指点传授,“袁家票房”才得以在京城票房中异军突起,独领风骚。还有一事实难忘,在汪本贞先生精心辅导之下,由养痴、养愚哥俩主演,袁家哥俩伴琴的《赤桑镇》在京城票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传为佳话。

  世事沉浮难料,1966年后期,神州大地风云突变,从此再也听不见从梯子胡同4号院里传出来的优美唱腔和悦耳琴音了。

  四十多年前的票房往事如烟云旧梦,每思之,恍如昨日。如今,不计工拙,拉杂成文,以追怀有功梨园的众票友(其中有几位已作古)和普及京剧艺术的一方苗圃———四合院中的“袁家票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1 , Processed in 1.07992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