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文保5年投入6个亿 旧城保护两线三城多院落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佚名

    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3年投入3.3亿元对北京市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建筑进行了抢险修缮。在此基础上,2003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推出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连续5年每年再拿出1.2亿元资金用于全市的文物保护。

    从3年3.3亿到5年6个亿,北京文物建筑修缮创下了百年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纪录。同时,几年间,市政府的巨额投资还拉动了各区县财政和社会各方面用于文物保护的配套资金近60亿元。受惠于巨额资金的投入,圆明园、颐和园、历代帝王庙、天坛等文物保护单位彻底消除了文物建筑或被长期占用或年久失修的历史欠账,钟鼓楼、香山团城等修复后重现历史风貌,后门桥、莲花池、皇城遗址公园、明城墙、永定门等成为北京城新的历史人文景观……

    6月10日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北京的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保护文化遗产和改善人居环境该如何两全?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这些问题在人们的眼前显得更为清晰。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北京”系列报道,将北京文物保护的真实记录以实地采访和当事人口述的方式再现出来,试图为读者打开一扇展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状况的橱窗。

    数字

    巨额投入消除历史欠账

    正在全力以赴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一方面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正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昂扬姿态,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另一方面,北京也正在破解着所有文明古都共同面对的永恒课题——如何既要保护古都风貌,又要改善旧城居民的居住条件,把水、电、气等现代生活必备的条件引入旧城。

    尽管对于保护和发展的争议不断,但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步伐却没有因此停滞。历史文化和蓬勃发展的生机始终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北京城特有的城市个性。

    “从建国之初到1990年,平均下来,北京每年的文物保护经费仅有四五百万元;从1991年到2000年,这个数字跃升到了千万元;而从2000年至今,北京平均每年的文物保护经费达到了创记录的上亿元。”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处长王玉伟告诉记者。

    据介绍,从200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3年投入3.3亿元对全市百余项市级以上文物建筑进行了抢险修缮。在此基础上,2003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推出了“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在2008年奥运会前,连续5年每年再拿出1.2亿元资金用于全市的文物保护。

    从3年3.3亿到5年6个亿,北京文物建筑修缮创下了百年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记录。同时,几年间,市政府的巨额投资还拉动了各区县财政和社会各方面用于文物保护的配套资金近60亿元。受惠于巨额资金的投入,圆明园、颐和园、历代帝王庙、天坛等文物保护单位彻底消除了文物建筑或被长期占用或年久失修的历史欠账,钟鼓楼、香山团城等修复后重现历史风貌,后门桥、莲花池、皇城遗址公园、明城墙、永定门等成为北京城新的历史人文景观……

    北京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也在文物保护的热潮中受益。2003年初,市政府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停止在旧城内以拆除四合院、胡同的方式开展的危房改造项目和一切开发建设工程,保护好旧城内的每座四合院和每条胡同。随后,通过调查,文物部门在危旧房区域内先后确定了658处有条件的四合院实施了挂牌保护。

  现场

    一场小雨的考验

    “没关系,塌不了的,我们都习惯了。”5月27日上午,经历了一宿的小雨,崇文区龙潭西里36号李金华的小平房又开始漏雨了。

    这是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红砖垒起来的小平房,记者看到,低矮的小屋里堆满了床铺、饭桌以及一家三口所有的生活用品,甚至还包括一辆脚蹬的小三轮车。头顶上纸糊的“天花板”已经开裂,而墙壁的一角可以明显地看到一道道黑的、黄的印记,“这是每次下雨的时候房子渗雨留下来的,你看看,今天这雨还不算大,可是这湿印子又出来了,”40岁左右的李金华站在屋子里,双手不停地揉搓着,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今天我就没再找房管所,每次漏雨他们来看看,补一补,可是下次还会漏,这房子都五六十年了,就这样了,”说完,李金华又把记者带到门口,指着门槛让记者看。与低矮的院子相比,这个水泥垒筑的门槛足足高出了三四十厘米,很是显眼,但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滋润”下,雨水已经浸透了水泥,并开始爬过门槛,向屋里蔓延,“这还不算什么,要是下中雨的话,积水有时候有半米高,直接可以漫到屋里。”

    李金华家所在的这一片平房区叫龙潭西里低洼院,总共130多户,三四百口居民。雨后的这里坑坑洼洼,积水遍地,在附近高楼的映衬下,更显狭窄和闭塞。虽然地处市中心的崇文区、一墙之隔就是龙潭湖,但是这里的居住条件绝对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困境

    都市里的角落

    “到现在已经接到30多个报修电话了,今天算少的,因为改造搬迁,很多人最近没住这里,”出了李金华的家门,记者又给前门房管所打电话询问情况,“现在接到的报修电话只能暂时登记下来,我们的工人还不能出动,下雨天房顶被水泡过了,一踩一个坑,很容易把房子踩漏了,”房管所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解释。

    曾几何时,被老北京引以为豪的四合院平房区,已经成了“城中村”的典型。危旧房最为集中、人口密度最大、基础设施长期滞后,更要命的是,因为胡同街巷狭窄、房屋结构不合理,水、电、煤气等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很难引入;而一旦发生火灾,连救火车都开不进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烧联营”。“我们就像头顶上顶着雷子,天天提心吊胆的,随时可能引爆,”一名前门街道的工作人员坦言。

    而根据房管部门的统计,目前全市四合院建筑的危房率已达到60%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全市危房率每年仍以10%的速度在增长。

    抉择

    “老北京”的去与留

    “认为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的那些人,肯定不是住在我们这样的大杂院里的。”一位家住四合院的居民曾经向记者抱怨,“三四口人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因为电力负荷不够,夏天热得要死也没法用空调,冬天冷得直打颤还要跑公共厕所,都说北京是大都市,可这样的生存条件在好点的农村都不多见。”

    显然,“推平头”式的大拆大建对于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是不现实的,但是对于是否旧的就是好的、就应该原样保留的看法,理想和现实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介绍,北京旧城是一座占地62.5平方公里的特大型历史城市,城内既保存着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又有封建社会遗留的杂乱建筑及历史“糟粕”。北京所要保护的是旧城的历史精华,保护构成历史名城的古都格局、整体框架和传统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遗迹,同时要改造历史上落后的、不适应时代发展及现代生活需要的部分。如反映老北京落后生活环境的“龙须沟”和传统四合院民居中落后的市政、卫生设施等,必须在改造更新中将其抛弃。

    对于当前四合院存在的年久失修、房屋破旧、居住拥挤、设施落后等现实问题,孔繁峙认为,只有通过采取疏解住户、人口外迁、逐年开展危旧房维修的方式,进行逐步改造,恢复和重建传统四合院和胡同的活力,才能达到保持现存四合院、胡同的传统布局和形制的终极目标。(记者丁肇文)

  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谈旧城保护

    北京总体规划修编明确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首都城市新区域建设的发展布局,旧城的建设发展将逐步外移,这样,北京旧城深化保护的问题将提到我们面前。北京旧城的保护应体现出古都保护的重点,突出历史名城的特色,可以设想为:保护旧城的两线、三城、多院落的基本构想。

    “两线”指的一是南北中轴线,二是东西朝阜线,中轴线汇聚了最具北京古都传统特色的建筑,也是北京名城保护的核心内容;东西朝阜线则是旧城内历史建筑最多、最富有传统特色的景观大街,是旧城的精华所在。

    保护“三城”指的是皇城、内城和外城。其中皇城为历史院落保护圈,按照历史格局及原貌严格保护皇城内以四合院为主体的传统建筑,特别是保护好分布于紫禁城、景山周围的成片的四合院、胡同、街巷的原有格局。内城为传统街巷保护圈,要全力保护内城自元代以来发展形成的以四合院为主体布局构建的各类传统院落、胡同、街巷及方格式道路系统。外城为传统景观控制圈,要保护好以现状护城河为标志的外城轮廓及城墙走向,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外城的城市建筑高度,从宏观上控制外城的整体景观,以突出和展示外城的传统城市特色。

    从北京名城保护规划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北京旧城整体的宏观保护,还应突出具有北京特色的以四合院布局为主体的城市传统建筑形制。首先,要重点保护好占旧城总面积21%的已公布的30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即分布于全市的皇城、内城、外城等不同区域多达16000余个传统院落。其次,是对旧城内现存的各种类型的传统平房区给予充分重视,通过开展整治、维修、适度疏解人口,提高市政设施水平和环境质量,逐步恢复原有的院落格局,并建成“宜于人居”的传统建筑居住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7 08:19 , Processed in 1.08503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