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丹柿小院的风光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舒乙

 

  1952年秋,老舍夫妇在院内菊花丛中
  北屋正房三间中有两间是当客厅用的,靠东头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兼卧室。东耳房是卫生间,装有抽水马桶和洗澡盆。东耳房的墙外还有一间小锅炉房,内装一台小暖炉,供冬季全院采暖用。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又黑又潮又小,住了几年,又做了一次大改动。原来的东西耳房和东西屋的北山墙之间都各有一块小天井,改造之后,分别加了灰顶,装了玻璃门和纱门。东边的冬天当餐厅;西边的和西耳房打通,成为一大间,还有棚顶上加开了天窗,增加了室内亮度,地面加铺了木地板,解决了"黑、潮、小"的问题。老舍在这间屋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创作了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其中引起轰动的是《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话剧《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欧美亚。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则成为和《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微神》并列的传世之作,是他的小说代表作之一,被译成英、日、俄、保、德、法等多种文字,遗憾的是,《正红旗下》没能写完,1963年以后的政治极左环境使小说的创作被迫中断。
  卧室中有两样东西很值得一提,一是老舍先生自己设计了一个大壁橱,请工人打在墙里,足有六七立方米,是他贮藏字画和小古董的地方。老年间北京胡同里的居民房很少有用整砖砌的,大多是用碎砖头,即所谓"核桃砖",自然是需要相当高明的垒墙手艺。这样的墙一般都很厚,否则难以承重。老舍住的西耳房有很厚的墙,打个洞,塞进一个进深很深的大壁橱倒有先天的条件。第二个特别的东西是老舍的床,那是一张红木的老床,又大又沉,床帮上还嵌着大理石,床屉是棕绳的。他的腰病使他不能睡软床,特意由旧木器行选购了这张硬床。大木床和其他红木家具一起在"文革"时被抄家没收,但文物部门鉴定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万幸没有随便处理,"文革"后又原样发还,成了惟一一件保留下来的老舍用过的古典家具。
  客厅里的陈设是严格按老舍先生的意图布置的,处处表现了他的情趣、爱好和性格。家具方面,除了一张双人沙发、两张单人沙发和一个小圆茶几是现代的,其余的全是红木旧家具,其中穿衣镜是夫人的嫁妆,其他的则是迁进新居后陆续选购来的,有书橱、古玩格、条案、大圆桌、靠背椅、湘绣墩等等。老舍很爱这些家具,擦拭它们是自己每天的必修课。他的妈妈是个满族人,穷,可是爱干净,永远把柜门上残缺不全的铜活擦得明光锃亮,人穷志不穷,活得硬朗。这个好传统被他完全地继承了,自己有了家,自己动手,好强,好体面,于是所有的家具,连同上面的小碗小罐,永远一尘不染。
  桌面上陈设很少,但有两样东西必不可缺,一是花瓶,二是果盘。花瓶中各种鲜花四季不断,果盘中时令鲜果轮流展出。老舍先生本人不能吃生冷,但对北京产的各种水果有深厚的感情,常常买最好的回来进行精神享受,看着漂亮,闻着清香,心里感到舒服和骄傲。
  客厅除了花多之外,就是画多,墙上总挂着10幅左右的中国画,以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为主,兼或有陈师曾、吴昌硕、李可染、于非闇、沈周、颜伯龙、胡佩衡的更换。客厅的西墙是专门轮流挂画处,宛如一个小小的美术画廊,更换率很高,平均两个星期一次。每次展出两幅、三幅、四幅不等。在四幅的组合中以齐白石的两组最为有名。一组是"春、夏、秋、冬",每一幅以一句旧诗为题,如"手摘红樱拜美人"代表春。由老舍先生选诗,由齐白石先生按诗作画。另一组中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和《凄迷灯火更宜秋》图等,也是老舍以四句诗求画的结果,近乎向齐白石老先生"出难题"。齐老人机智巧妙地交了卷,成为罕见的杰作,被誉为"国宝级"的珍品,构图之绝,令人倾倒。《蛙声十里出山泉》图后来被印成邮票,流传五湖四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50 , Processed in 1.08504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