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百姓 发表于 2009-7-25 22:21:00

有种说法:与时俱进。农耕文化进步到工业文明再飞跃到信息社会,不只中国。欧洲也一样。难道人家不需要建地铁?不需要建设现代化的设施?不需要高度公路?看一看伦敦,特别像罗马城,千年古城甭说古建连街道格局都完好保存,而北京除了故宫,天坛,清漪园还算留了下来,其它的连皇陵都被刨开遗骸全被挫骨扬灰了。

痴人 发表于 2009-8-11 10:35:00

<p>拆与再建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不能让陈旧的事物阻挡时代的发展,当然在制度下,这种阻挡也是毫无意义的,大概也只能用起缅怀的字眼。</p>
<p>看了楼主的文章,想起在外地读书时偶然翻起老舍突然之间泪流满面,四年再不敢碰。或许是在北京住的久了,这座老城留给我的感动已经深深的烙在骨子里。也许是饭后老人得意的唱出一句京戏,自娱自乐的西皮快板,也许是儿时在长满青苔的城墙根儿下逮金刚玩的场景,北京总是留给我一些只言片语的场面,在记忆力久久挥之不去。</p>
<p>城市留给人最深印象的应该是文化,北京的文化在哪里?在二环边残破的城墙上还是翻盖的格格不入的永定门城楼里?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给予精神文明的强烈打击,在上世纪的战火与政治斗争中,北京已经是苟延残喘,如今,老城又在机器轰鸣中饱受着面目全非的痛楚。</p>
<p>整个城市的规划似乎在经济飞速发展中暴露出严重的问题,在崇尚物质文明时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住建设的脚步,于是,我们有了林立的高楼,有了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有了更多的人口、商场、住房,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失去。当物质满足不了需求后,又反过来追求精神文明,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制造出很多让人看上去不尴不尬的建筑与改造。</p>
<p>城市品牌的核心应当是文化,没有文化的繁华是无法在人心中立足的。</p>

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09-10-15 11:49:00

<p>我们再怎么写&nbsp; 那些文盲 无知&nbsp; 无耻之徒&nbsp; 也不会看得懂的</p>
<p>我觉得国家应该立法&nbsp; 当然是等到&nbsp; 执政者 摆脱文盲 无知之后了</p>
<p>胆敢发表&nbsp; 破坏文化 的胡言乱语者 一律正法</p>

old81 发表于 2009-11-27 15:03:00

迁都

&nbsp;讨论来讨论去,拆还是不拆,没完没了,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迁都好,把首都迁往西部不发达地区,即可保留老北京,又可带动西部发展。

ifrom49101 发表于 2009-11-29 18:47:00

梁思成先生你瞑目安息么?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梁思成先生你瞑目安息么?</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老舍先生你对北平的感想是否太古老啦?焉知故宫可设新巴克咖啡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font>&nbsp;</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假如梁先生能活到今天,那么梁先生的主张保留16个古城楼的文保、城建方案会被采纳吗?是否还会推倒内城的古城墙来修筑内城的环城地铁?还是绕开内城古城墙、古城门楼而另建新地铁?那十六个城门楼还会只剩下德胜门?推倒以后又重修个别城门楼的情景吗?那高瞻远瞩\睥睨四方\雄恃中央的皇城是否就得以保留?今天的北京地图是否就不会只留下空有其名的城门楼遗址的地名了?</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800000" size="5">&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我是在1966年"红卫兵"大串联期间目睹了西单以南\中央广播大楼南面,至大前门之间的, 与西长安大街平衡东西走向的古城墙陆续被推倒, 由地面用挖土机挖地几十米深来修筑北京的第一条环城地铁的. 当时接近至大前门正阳门箭楼西边的一小段古城墙还未全部推倒,我还攀爬上去眺望观光古城墙风貌。&nbsp;</font></p>

土城 发表于 2010-1-4 16:51:00

值得深思

豆角胡同 发表于 2010-1-29 15:28:00

<p>我是一介草民,我只能用相机给我儿子留点儿老北京的影子.</p>

护国寺 发表于 2010-6-4 19:43:00

您说的好我赞同,北京的文化是要好好保护了,首都和北京没矛盾.保存文化历史给后代很重要.

德意志 发表于 2010-8-8 13:01:00

说得好!谁拆北京,谁就是北京的罪人,就得千刀万剐!

奇点 发表于 2010-8-20 10:23:00

以各种理由要 拆散北京的人,那些理由都站不住脚。崇洋媚外的,去伦敦看看,有多少几百年的老建筑。

曲艺迷 发表于 2010-8-17 11:56:00

顶楼主,保卫北京!

固伦和敬公主 发表于 2011-1-19 23:25:00

如果我有十双手,肯定竖起20个大拇指。

长在胡同 发表于 2011-1-19 12:25:00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变成某些人为了个人眼前能看到的利益而不管不顾了.

牛仔 发表于 2011-2-19 21:03:00

现在的北京不伦不类的拆了干净,眼不见心不凡!

999luckybird 发表于 2011-7-27 09:22:00

拆北京的人会被历史唾骂

铁哥 发表于 2011-7-31 14:04:00

现在的问题是,无论你想不想拆,已经拆了

简体英文 发表于 2011-5-11 15:53:00

&nbsp;
中国式大拆大建(节选)
2011-05-11 08:22:27 来源: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北京) 
http://focus.news.163.com/11/0511/08/73ORA78J00011SM9.html
近年来,在政绩工程和GDP崇拜的驱动下,各地纷纷大拆大建,有些遭拆除的建筑,寿命仅仅20余年。
2010年2月,江西南昌著名地标五湖大酒店被整体爆破,建成仅13年;3月,落成不满10年、耗资3000多万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沦为了“短命塔”;7月,位于北京建国门黄金地段、建成刚20年的凯莱大酒店停业拆除,而一年多前,该酒店还投资了上千万元进行重新装饰和布置。
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建筑“出生即死亡”。安徽合肥维也纳花园小区1号楼,在正常建设了16层而尚未完工时被整体爆破。按市政府的说法,该小区影响了合肥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山景。这个16层的庞然大物“死亡”时,不足一岁,还是“婴儿”。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新建面积达20亿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钢筋,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30年。而根据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100年。
同时,另一组数据显示,英国、法国、美国的建筑统计平均使用寿命分别为132年、85年和80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柏乃感慨:“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的建筑。”
在从事爆破工作、戴着安全帽的毕国成眼里,相比那些“楼脆脆”、“楼歪歪”,&nbsp;1982年开工、1988年建成、拿过鲁班奖的辽宁科技馆,实在是个“楼坚强”。它的钢筋含量是普通建筑的150%,剪力墙和钢筋密度之高远远超出预料。因此,原定的1200余个炸药孔被迫扩充到了1889个。
这样的“钢铁战士”死在自己手上,连毕国成都很心疼。
可在范柏乃看来,很多建筑不是倒在爆破工手上,而是倒在对政绩工程和GDP盲目追求的某些人手上。
学者通常把国内建筑短命现象的原因,归纳为“四说”:&nbsp;“质量说”、“规划说”、“政绩说”、“暴利说”。范柏乃认为“政绩说”更值得关注。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导董黎明承认,有时候,我们的规划本身患了“近视”,缺乏远见,但说到底,更大的问题出在“政府想法太多上”。
一届政府一个想法,规划改来改去。所以有人称:“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橡皮擦擦,最后全靠领导一句话。”人们把“规划跟着领导变”形容为“三拍”: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二拍胸脯,我负责;三拍大腿,又交学费了。
“美国,换个总统,还是美国,我们的城市,换个领导,就要变个样。”范柏乃说。
在他看来,为了给大拆大建找“好听、动人”的理由,政府越来越学会了包装,造概念,什么“标志城”、“月光城”、&nbsp;CBD、CLD,反正,“拆一次创造了GDP,再盖一次又创造了GDP”。这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著名的“挖坑理论”,当国家经济萧条时,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一挖一填间创造了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社会财富并没增加。
在这些政绩工程里,一些建筑不得不“被死亡”。比如武汉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投入使用仅仅10年,便被拆除,理由是该馆位于即将动工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和纪念碑之间,不得不为武汉耗资200亿元打造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计划”而“献身”。
范柏乃表示,其实,这些建筑就算已过时、建筑功能发生改变,本也可以做到“二度开花”,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798。
一些建筑完全可以“不死”,比如,原来的大学搬走后,可协商转让给中小学使用;有些空置的办公楼可改为商务楼或廉租房。“可政府就是不干这些‘傻事’,而是炸楼把地卖给开发商。”
很多时候,一个个画着圆圈打着叉的“拆”字背后,还隐着另一个字:利。多数“短命建筑”的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身影。五里河体育场拆除后,以16亿元的价格进行地块拍卖,投资19亿元新建一座奥林匹克中心。13岁的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被拆后,其置换出的土地以24.6亿元的天价整体出让用于商业开发。
不难猜到,一些“短命建筑”身上有腐败基因。比如,著名的“楼脆脆”事件中有“官员股东”,而且检察机关发现房企的董事长侵吞4000多万元国资。再如,某市的“世纪巨蛋”因结构性重大安全隐患被拆除,人们叫它&nbsp;“腐败巨蛋”。
专家感慨,现在城市大拆大建,政府只算经济账,不算文化账、历史账、人情账。而且经济账也算的是个人的“小账”、区域的“小账”,就没算全国的“大账”。如果全国能提高建筑40%的使用年限,以2006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例,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约234.14亿元,使用年限增长20年共节约资金约4682.86亿元。
范柏乃说,“短命建筑”是老话题了,这几年两会年年提,批评声一片,可地方政府还是&nbsp;“比谁拆得快”,刹不住车!
走遍了大半个地球的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刘维新说,他从没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现在这样大运动式地“拆了建、建了拆”。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建筑短命”现象严重违背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不是城市。
有网友评论说:我们活活把中国建筑这部“古代史”写成了“现代史”。
在巴黎,拆一幢房屋比建一幢要难得多。初到巴黎的中国人常常惊叹:古老的建筑躯壳里,竟有着如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卫生间安装了防漏电的人感应开关,厨房现代化厨具一应俱全。
英国同样如此,连电线杆都受保护。有的案例让人动容不已: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它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需3500万英镑。
英国1967年颁发《城市文明法》,其名称直译是“有关市民舒适、愉悦的法律”。即把保护历史街区当成使市民精神愉悦、心情舒适的必要条件。日本从1919年制定《城市规划法》起,陆续制定了许多有关法令,至1979年,已有关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规400多种。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百年住宅”的建设构想,建设房屋时使用的都是标号40以上的混凝土。在布达佩斯市,政府明文规定所有门面建筑超过50年的一律不准拆迁;法国政府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立了标记予以保护,“每一个老建筑都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证”。
&nbsp;(本文来源: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西四 发表于 2012-2-15 00:59:00

拆北京 就是短视 饮鸩止渴 杀鸡取卵

飞子 发表于 2012-3-26 22:52:00

我是84年来北京的说话也快30年了,3o年按说也不算太长但北京的变化却越来越让我不i舒服。什么世界城市、人文北京,世界城市就是往毫无特点的"大"去做,人文北京就是越来越少的人文气息,都往没有人气的方向努力,好比前门大街跟鬼街似的,问题到底在哪,我觉得就是决策者中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了解的有感情的人没有了。话又说回来,是否有些传统文化的人也都成不了决策者?悲哀啊,可怜的北京。
周六刚去了地安门,地百还是老样子颇感亲切,对面好大一个工地。什刹海周边胡同小转,收拾的还利落,不是没办法就看做不做了。
07年时走过刚开始拆的大吉片,只有记忆和照片了。

0闲云野鹤0 发表于 2012-7-24 10:09:56

那个《拆》的帖子是最好的反面教材,这那个猪头,迟早会被拉出去枪毙,在当年这种人肯定是汉奸。为什么?因为他对历史无知,对民族无知,对文化无知,对一切无知,结果就是去做汉奸,因为他对古老的一切毫无感情。但最可怕的,他居然敢出来说话。这种人必须铲除。但可惜的是,我们的政府里面有这类认识的人不少……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驳 “拆,北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