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圆明园还是一座“植物园”

2024-6-19 17:11| 发布者: weiwei |原作者: 刘永加|来自: 北京纪事

摘要: 清代“万园之园”花枝俏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清代因地制宜、平地造园,园内挖湖堆山,广植树木花卉,出现了“百花齐放”花枝俏的奇妙景观。堪称大植物园清代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 ...
清代“万园之园”花枝俏

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清代因地制宜、平地造园,园内挖湖堆山,广植树木花卉,出现了“百花齐放”花枝俏的奇妙景观。

堪称大植物园

清代鼎盛时期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占地5200余亩。从清康熙年间开始兴建,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朝皇帝一百五十多年的经营,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堪称当时的皇家植物园和珍稀动物园。

这些景象有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保存下来的三百年前的《圆明园内功则例》中收录的一份“花果树木价值”的清单,可以看到记录的当时八十余种植物的购买清单,成为了解圆明园植物种类的原始资料。还有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样式房图档”,是圆明园施工的总设计图,其中十余份带有植物标注的设计图,可以看到当时绿化设计,其中慎德堂前的牡丹,保合太和殿前的凌霄花等都是花果树木价值清单中没有提到的。

圆明园 ·《四十景图咏》局部
乾隆九年(1744)由清廷画师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对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等四十个景区的特色植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图中可以辨别出有白玉兰、泡桐、绦柳、黄栌、睡莲等植物种类。

综合各种资料,可以得知圆明园就是一个大植物园,其中既有名花异草,也有北方常见树种花卉。圆明园内分布着植物风景特色成名的牡丹台、竹子院、梧桐院、杏花村、桃花坞、芰荷香、君子轩、松风萝月,以及深柳读书堂等多处景点。全园植物,除了松、竹、柳、荷、梧桐、侧柏、国槐、枫树、海棠、山桃、文杏、玉兰、牡丹、月季、菊花、兰花、藤萝等百余种乡土花草树木之外,还引进培植了江南的梅花与芭蕉,塞北的敖汉荷花与乌沙尔器,五台山的金莲花,新疆的桑树,南亚的波斯桃,西洋的含羞草等20余种树木花卉。

圆明园内的珍稀动物,则有白猿、麋鹿、朱鹮、仙鹤、孔雀、天鹅以及五色锦鲤,仅西洋楼养雀笼一处,常年笼养的各种鸟类,就有400多只。

真正达到了“二十四番风信咸宜,三百六十日花开竞放”。所以,圆明园内有四时不尽的繁花、蓊郁葱茏的绿树,与层层冈阜、潺潺流水和鸟语禽鸣,交织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大自然美景。

乾隆诗中的探春花

正因为圆明园内花木繁多,再加上时间长久,而且圆明园又遭遇破坏,今天一些花卉已经无法复原,有的甚至绝迹。但是,通过史料记载,和诗歌资料的佐证,对于圆明园的一些花卉身份也是能够得到印证的。

在圆明园历史档案史料《花果树木价值》中,记载了当时采购的一种叫作“探春花”的植物,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疑问,因为今天人们所知的“探春”花,根据植物学特征,如今的探春多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而在北京则很难度过寒冷的冬季,又怎么会出现在圆明园呢?

乾隆皇帝酷爱吟咏赋诗,他对圆明园情有独钟,正是他对圆明园不断地进行扩建和改造,才使之成为“天上人间诸景备”的“万园之园”。所以,乾隆皇帝特别喜欢圆明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园中度过的,因此他的御制诗中有大量圆明园的诗作,初步统计约有2300余首,其中涉及景点植物的360余首。这些诗虽然文学价值不是很高,但是却记载了大量园内植物的史料,是了解圆明园盛期植物种植情况的宝贵资料。

乾隆帝曾吟咏过一首“探春花”诗,诗是这样写的:“宝粟堆枝翠叶飘,年年长自报青韶。隐辞残腊偕梅蕊,逗漏阳和先柳条。无事冶容争丽景,别余芳气散疏寮。庭前试问春来未,坐对方知春信饶。”乾隆帝在诗中向人们介绍了这种探春花开花很早,先于柳树抽芽,又与梅花相伴的情况,显然和今天的“探春”盛放在晚春时节的花期是不相符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探春花,我们还发现乾隆的另一首探春诗,题目叫《探春花再索宝君和》,诗中写道:“本是丁香种,先从腊尾开。一丛疑积雪,繁蕊欲欺梅。”这首诗简直就是花卉的科普诗,对探春的特性观察描写非常细致周到,即这种探春花与“丁香”同种,花色“一丛疑积雪”为白色,再加之初春开花,据乾隆帝所写的这种“探春花”的如此特性,正与今天的“香荚迷”十分吻合。而香荚迷,花白色而浓香,花期极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早春花木。这样一来,我们通过乾隆的两首诗,终于揭开了圆明园里探春花的身份之谜。

恒春圃育花正当时

清代,圆明园内建有多处花洞和薰花房,有四时花房、茉莉花房、兰花房、菊花房等。这种专门的花房,即小型的温室,叫恒春圃。乾隆曾有《恒春圃》诗:“四时皆有花,因号恒春圃。”当时来自江南园林的花木无法露天栽培,就栽植于恒春圃中供观赏,恒春圃中“四时皆得趣,无日不看花”,真是鲜花种类繁多,四季花开,姹紫嫣红啊。

恒春圃丨图源圆明园遗址公园
恒春圃的另一个功能就是根据时令向园内提供花卉果木,包括盆栽观赏和插花,主要用于室内外摆花等。“布置花台与竹御,一室之中宛琼圃。”在乾隆的御诗中,记载了清辉阁、方壶胜境、思永斋都种有热带的芭蕉,这些芭蕉平时都种在花房中,到夏天才移到室外。

清代卓越的温室园艺技术,使得大量来自异域的草木花卉在圆明园落地生根,南方的罗汉松、栀子、山茶、夹竹桃;塞外的落叶松、敖汉荷花;新疆的桑树、葡萄;南亚的波斯桃等等营造出一个四时花开、包罗万象的“万园之园”。

此外,圆明园北侧顺目天一带,还设有学圃,即露天的苗圃,其内培植苗木、果树、蔬菜等,用于帝王皇子等学习农作,观赏农时,体验重农思想。

荷花成为亮眼景点

荷花在圆明园的栽植有300多年的历史,也是圆明园种植数量最多植物之一。圆明园水面面积达2000亩,约占全园的四分之一,素有“因水成景,借景西山”之说,为荷花的生长创造了条件。

长春园


在乾隆时期圆明园以“莲、荷”命名的建筑有:一是芰荷香,又称观莲所,雍正八年(1730年)已建,乾隆三年(1738年)称“多稼如云”。二是荷香书屋,今濂溪乐处。三是莲风竹露,天然图画的一处景点。四是青莲朵,位于藻园的一处园林建筑。五是芰荷深处,位于今天的廓然大公。六是竹深荷静,位于汇芳书院。

而以“荷”命名的景点是曲院风荷。曲院风荷位于福海和后湖之间,是一处模仿杭州西湖同名景观的园林,与西湖十分相似。乾隆曾写诗赞赏:“香远风清谁解图,亭亭花底睡双凫。停桡堤畔饶真赏,那数余杭西子湖!”这里是圆明园观赏荷花的主要景点之一。

圆明园四十景图-曲院风荷

濂溪乐处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圆明园中面积最大的园中园,也称慎修思永,雍正年间修成。乾隆因为欣赏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故将此景点命名为“濂溪乐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中对濂溪乐处的描写是:“苑中菡萏甚多,此处特盛。小殿数楹,流水周环其下。每月凉暑夕,风爽秋初,净绿粉红,动香不已。详细胡十里,野水苍茫,无此端严清丽也。左右前后皆君子,洵可永日。”

圆明园四十景图-濂溪乐处
濂溪乐处中心岛建有“慎修思永”建筑群,并向湖中延伸出一个“香雪廊”,廊的两侧水上布满了荷花,走到这里可以欣赏到荷花美景,皇帝夏季乐于到此乘凉赏荷。雍正帝感慨于此,作了《湖亭观荷》诗:“馆字清幽晓气凉,更宜澹荡对烟光。湖平水色涵天色,风过荷香带叶香。戏游金鳞依密荇,低飞银练贴芳塘。兰桡折取怜双蒂,殊胜陈隋巧样妆。”生动地描述了圆明园内荷花的盛况。

镂月开云的牡丹

现在的圆明园,已经有上万株牡丹,每年盛开季节,引来八方游客赏牡丹。那么在清代盛期的圆明园牡丹主要集中在哪儿呢?据档案史料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冬,内务府官员把汉中梁州所进的5种牡丹花样培育的牡丹方一件,奉旨交给圆明园总管太监,选址在镂月开云等处试栽种。

镂月开云,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九州清晏之东,后湖的东南角,原名“牡丹台”,是以种植观赏牡丹为主题的一个景区。雍正帝在他继位前,就对此景十分欣赏,曾赋诗写道:“叠云层石秀,曲水绕台斜。天下无双品,人间第一花。艳宜金谷赏,名重洛阳夸。国色谁堪并,仙裳锦作霞”。金谷,指金谷园,在洛阳,为西晋权臣石崇的花园。

圆明园四十景图-镂月开云
到乾隆时期,依照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四字题额的惯例,在乾隆九年(1744年)改名为“镂月开云”。取自唐代李义府诗句:“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比喻工艺精巧。在乾隆九年御制《镂月开云》诗序中,对此有描述:“殿以香楠为材,覆二色瓦,焕若金碧。前植牡丹数百本,后列古松青青,环以杂蘤名葩,当暮春婉娩,首夏清和,最宜啸咏”。可见,该景区金碧楼台,春赏牡丹夏观花,是赏景咏诗的好地方。

“镂月开云”的牡丹不仅独冠群葩,是帝后赏花的绝佳首选,更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佳话。“镂月开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当时圆明园还只是四皇子胤禛的苑囿,名为牡丹台。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帝曾五次临幸四皇子胤禛花园游赏进宴,其中大多选在谷雨至小满之间牡丹的季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三月二十五日,正是牡丹花开时节,康熙帝在雍亲王胤禛的陪伴下到牡丹台,意外地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皇孙弘历,即乾隆帝。立即被弘历过人的天资和超越年龄的沉稳谈吐吸引了,当即决定带弘历随自己移居畅春园中,在宫中抚育他长大成人。康雍乾三朝天子历史性地汇聚一堂,据说是雍正巧用牡丹花会促成的,从而改变了雍亲王胤禛和小皇孙弘历的命运,甚至影响了大清王朝的命运。

对此,乾隆皇帝印象深刻,他登基后,在乾隆九年(1744年)赋诗《镂月开云》,感叹“犹忆垂髫日,承恩此最初。”并亲笔题写“纪恩堂”匾额悬挂于“镂月开云”之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0-18 11:47 , Processed in 1.13808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