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25-7-23 16:39:11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4 13:31:09

24【彼岸】过了古稀之年,走动交往大为减少,包括亲戚之间,出行不便,同城登门都不多。现在有网络连接,视频上见个面,有了现代的通讯工具,门到门的拜访就省略了,如同现在书信被替代掉,电话被压缩了一样。网络的音频、视频、留言,方便联系又隔断了联系,人们欣然接受着正在发生的一切。与大洋彼岸的老弟通了视频。分别又是一年,问问今年能否还出行,过到这边见一面?不好说了,老弟正在等待身体检查的结果。感觉不是太好,等结果出来再说了。老弟那不时地咳嗽两声。“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老头也一样,老弟拄上拐棍了。一家人的兄弟姐妹都过了70龄。国人的人均寿命74,由此算来,都到了多事之秋。老弟他们戴口罩的几年还走南闯北,航班邮轮走着。转眼就出行不易了。年岁饶过谁。老弟那里养了两条小狗,小狗也是出行的障碍,以十天八天为限,托付给商家不宜长期。四条腿的拖了两条腿的后腿。每日的遛狗,是强制锻炼的由头,走出去再走回来。这次两条小狗都见到了,黑狗老了,十多岁了,粘人,人前人后跟着,蹿到了沙发背上端坐,小白尚年轻,蜷在屋外的地面上晒着太阳,人过来也不理不睬的。跟着弟妹的视频去看看她的菜园子,还是种在几个长方形的大木箱子内,比早些年差了,几畦大葱无精打采,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也没大收拾。目光越过院墙,远处是一线海景。我说人去楼空人丁不旺太冷清了。就俩人俩狗。弟妹说,现在什么都好,这里冬不冷夏不热,看我们穿的还挺多,现在就缺个好身体……弟妹的身体不错,老弟差了,有时就在自家院子里溜弯遛狗。往你们那边去,我们是不想了,太远,还有签证的麻烦。你们呢只要有好心情好身体就能成行。可千万别勉强,身体第一。只要活着就有见面的希望。又聊聊老哥和小弟,我们几个离着近的,也是好几年没见面了,不戴口罩了,也难得一见。老哥,年龄最大的反倒身体最好,小的反倒最差。老弟说,现在几个全都活着就是好。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5 15:50:27


25【爬坡】每天上下午出门溜弯,累计不过三五千步,比在北京要少一半的距离。力气不少费,体力的付出只多不少。沿着主路走,爬坡费劲,下坡也费点劲,一路没有台阶,缓坡,有的地段约莫40多度的坡道,路旁隔着百多米就有个黄色的大箱子,里面放置着融雪剂,每年总有若干冰雪的日子,弯道多,坡度大,防止滑车。下山容易,年轻人没问题。腿脚不利落的,长长的坡道要小心应对,不比平地的安心。身体稍往后仰,向后坐的态势。上坡呢,费劲了,一路上行数百上千米,气喘吁吁了。我们一直没往山下走。邻居老俩口,都是80上下的年纪,有遛狗的习惯,要开上车子下山,找块平坦的地方。有捷径可走,山间小径,土路,走本事速降下山的,比盘山走大路要快得多。山路难走,与老伴走过一次,林地里面只能单人通过的小路,四下里东拉西扯灌木丛磕磕绊绊,进深三五十米,走不下去了,下到山底还有一二百米,知难而退,原路返回 。脚力不行,还有心脏的负荷。住在山上,年轻时山景风光的,上来下去的当锻炼身体了,到了老年就多有不便,以车代步的,像邻居老人,真要到开不动车的时候,大概出行也难了。小辈的刚在这里度过一春一夏,冬天的滋味,山上风高气温低,下雪天呢,要是连续下上几天雪,连续几天雨的日子不少见,开车、骑车都是问题,要换上冬日的轮胎或者系上防滑链。平日里,我们被困在山里了,出门只左右两个方向,往南去。往北,走不远,直接下山沟。只能东南、西南两个方向游走,这两个区域曲曲弯弯的小路几十条,串联起上百户人家,每天走上一条两条,这些日子走熟了,不会再迷路。大方向把握住,有的地方走不通,死胡同,走回头路再绕,反正就为溜弯,没有对错之分,时间差不多了,或者飘下雨来就往家的方向折返,雨大了,找棵大树底下避会儿。路旁不乏可供庇护的大树,枝叶密布不透光不透雨。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6 15:05:50


26【85英里】朝气蓬勃看晚辈的。一早5点半小辈的俩口就出门了,自行车跟着上了车。今天公司司庆活动,活动热点是自行车运动,自愿报名参加。大众的一拨大拨轰,车程两个小时,上午照常上班,午后出发,从公司旧址骑行到新址,公司正在搬迁,没有两三年搬不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让员工体会公司的成长吧。员工可以骑上自己的车,或者骑上公司租来的车子。还有一拨小众,小婿参加的是小众车队,名单上共10名骑手,车程85英里(1 英里 ≈ 1.6公里)跟着两台保障车。小婿提前打点行囊,食物和修车的工具都要自备。早上七点半集合出发,预计全程需要七八个小时。怎么会这么长时间呢?因为是活动不是比赛,也没啥奖励。路线设计为骑行拜访公司曾经的旧址,四十多年了,公司不断发展,迁址多次,直到去年又开始迁往新址。骑行旧址新址串联下来约85英里的距离。公司年年有类似活动,在司庆的日子,在季节交替的时段,记得他们去年是露天烧烤,可以带上家属聚餐。今年或者是个大日子,逢五逢十的,主要还是新旧交替新里程,整出仪式感的新内容。普天下大同小异,仪式少不了,大的传统发扬,像我们的重走长征路的仪式感。小的如企业文化传承,我曾服务的公司这些年,年年庆典,自娱自乐,表彰发奖章,慈善捐款,程式化了。晚间回来问及骑行情况,大众车队骑行1.5小时,红灯就停,不紧不慢地骑。小众车队十人都安全抵达,会不会到了一地就要拜一拜,说说陈年往事,物不是人也非。没想到的是,老板也参加了骑行,老马识途,老板60多岁了,也85英里,老员工领衔骑行带着这些后辈。小婿进门时还穿着号衣,印有公司标识的运动服,贴着反光条,风尘仆仆的样子。告知,全程跑了5.5个小时。嗓子沙哑了。累的?小婿说这一路说活太多了,边骑边聊。加入公司的时间不长,好些部门的人都不认识,这是个好机会。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7 17:39:29


27【酒吧】傍晚7点多进到酒吧。酒吧开在闹市和街头巷尾,但凡有些人流的地方就能有它们的立足之地。类似国内的茶馆,老舍的茶馆,周边居民聚会聊天的场所。经营内容这边以水酒为主,从喝的意义上有类同,茶馆也在进化,提供简餐的现在也有了。山底下的这家“吧"应该归于pub而不是bar,后者更为热闹,年轻人载歌载舞的。路边山脚下的老房子,店面由低到高,低处木桌木椅,高处的吧台,琳琅满目的酒柜,顶上原木的房檩,灯光灰暗,一桌桌的食客们被酒精充斥得志得意满的样子,话比酒密,十来张小桌的房间里,嗡嗡嗡蜂房般。我们这边的偏房内,六七张桌子都空着,正好图个清静。都是四人的小桌,店员拉过一张过来拼桌。一人一份菜谱递过来,也不管我们看得懂看不懂。小辈的也是头次来这家,点些什么好,家里的晚饭已备好一会儿回去吃,来这里小坐,只为了见识见识当地的酒吧文化,吃点开胃的小菜。店员理解了来意后,推荐了"西班牙小碟菜"量不大,种类多,商量来商量去的,说了好一阵子才定下来。来点啤酒,俩人喝,我要了当地的,另一杯爱尔兰啤酒。店员递过来威尔士啤酒,玻璃杯内浅浅的,示意品尝后再确定要不要这种,抿了一小口,苦的,没什么好,没什么不好的,既然来了酒吧。学生点了橙汁。窗外人多,食客们大都在室外呢,狭长的空间,两排,十多张桌子,七八张阳伞撑着,座位满了,夕阳下,好天气,室外痛快。看过去,大多是中年人,穿着随意,有背心裤衩的,几个壮汉像是刚从工地下来,喝一阵再还家。有一家子来的,见到两个少年,来进食晚餐。多来这小酌的,呼朋唤友,谈天说地。窗前的四位,一人一杯,干喝,不见佐餐的小菜,就这一杯,且聊着呢,到我们走的时候,他们还是人手一杯,滔滔不绝。大概就是街坊四邻,周末来此小聚的。室外风凉,不限抽烟,几位瘾君子喷云吐雾的,见着一位女士不时地仰天长啸状,将烟气喷向天空,她这是怕污染了同桌的人。


28【小菜】英人习惯泡酒吧,民间重要的交际场所。看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多有描写,有些大师来此寻找创作的灵感,各色人等来此寻欢作乐,喝点小酒怡情减压。但是别遭遇足球流氓,当代的这种场合多有电视转播设施,球迷们聒噪不安,要是本地球队的主场,赢了,输了都有麻烦,至少这顿饭消停不了。多年前,我们赶上一次,吵吵闹闹不胜其烦,我们也振作起来,吼了一阵子抗战老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痛快。酒吧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场所,想与当地人混熟了,来这种地方,有酒的助兴,不认识的也认识了。我们就是看景吧。日常溜弯走出去半个小时,有时一路都见不到人,碰到个遛狗的老人,一声morning 打过招呼,哪家的门口停下台车,有老人拎着购物的袋子关门开门。如此多精壮的汉子,泡吧的女士远少于男士,小百人簇拥在这不大的空间,热热闹闹,轻松愉快,周末是美好的,社区是温馨的,尽管面前都是陌生的面孔沉浸式体会。啤酒,果汁上来了,小杯的啤酒,大杯的果汁。很快小碟菜上来了,不光小碟,还有小碗。小木托,小木托如同泥瓦匠手中,与瓦刀配套使用的木托,只小了几号。上来三样,炸鱿鱼、鱼饼、鸡柳,名字叫不准,没有合适的译文,名副其实的小,鱼饼、鸡柳不过包子大小的体积,刀叉切割,一人一小块,尝尝味道。学生来之前已经下肚一张自制的馅饼,否则这点不够他一人吃的。后来上来的丸子,小碗内三个,比乒乓球小,墨西哥饼,比全聚德的鸭饼要小,还半生不熟,上面点缀着些许肉条子,没品出什么好味。意犹未尽,学生点了薯条,我们点了蔬菜沙拉,以为是一大盘子,结果上桌的是一小碗,黄瓜片,洋葱片、柿子椒丁、奶酪粒,杂拌儿。小菜下肚八九样,半饱。付费八十多镑。没有消费,这种小吧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出店门九点了。店里店外还满满当当的,我们大概是头一拨离去。晚餐还要回家解决。一锅鱼,一锅菜,大锅菜实惠。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7 17:40:20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7 17:41:42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8 15:57:25

29【本周151】●NHS 医生罢工潮持续:截至 7 月 27 日,英国初级医生的五日罢工行动已进入第三天,且政府与医生工会达成协议的前景渺茫。同时,资深医生工会也在举行投票,打算为争取加薪举行罢工行动。NHS 负责人警告,医护人员罢工行动可能持续到圣诞节。根据 2024 年的最新数据和欧洲多国的对比分析,英国初级医生的收入水平在欧洲处于中等偏上位置,但仍落后于部分高福利国家和医疗体系完善的国家。英国初级医生的收入构成与实际水平 2024 年英国政府与医生工会达成协议,初级医生的基本工资从 2022 年的 29,384 英镑提升至36,616 英镑(约 41,000 欧元),这一数字已高于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此外,英国初级医生还可通过以下方式增加收入:额外津贴:因加班、周末值班或临时替班,通常可获得25%-30% 的额外工资,实际年收入可达 45,770-47,590 欧元。临时工作收入:通过第三方机构承接临时替班工作,每小时薪资可达 25-60 英镑,显著高于正常工作时的 12.97-14.94 英镑 / 小时。若综合计算,英国初级医生的实际年收入范围约为 4.5 万 - 6 万欧元,部分高负荷工作者甚至超过 7 万欧元。影响收入差异的核心因素医疗体系结构:北欧、德国等国家通过高税收支撑全民免费医疗,医生薪资由政府直接保障,稳定性高。英国 NHS 虽为公立体系,但长期面临财政压力,导致初级医生薪资增长滞后于通胀,实际收入在过去 15 年下降了 26%-35%。职业吸引力与政策导向:荷兰、瑞典等国通过高薪吸引医学人才,同时提供完善的职业发展路径,而英国因罢工和薪资争议频发,人才流失问题凸显。法国、意大利等国因医生短缺,近年虽尝试加薪,但基数仍较低。生活成本与税收:北欧国家虽收入高,但税收占比达 30%-40%,实际可支配收入与英国差距缩小。南欧国家收入低但生活成本也较低,而英国房价和日常消费较高,抵消了部分薪资优势。
●Space Forge 卫星成功入轨:当地时间 6 月 28 日,首颗完全在英国威尔士开发的太空制造卫星 ForgeStar-1,随 SpaceX 的 Transporter-14 拼车任务发射并成功入轨。这是英国首次将航天器送入轨道。●F-35B 战机从印度起飞:7 月 22 日,英国皇家海军 “威尔士亲王” 号航母上的 F-35B 战机在印度特里凡得琅机场滞留了整整五周后终于起飞离开。该战机因恶劣天气和机械故障被迫紧急降落印度,随后经历了数周的维修困境。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9 15:39:44

30【博物馆】从老居搬到新居,这边离着威尔士首府卡迪夫近,历史遗存多。周末去看圣费根国家历史博物馆(St Fagans National History Museum)。半小时车程。博物馆坐落在圣费根城堡和花园内,我们到的晚,事前又没做功课,到了地方,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开放时间,门口的游览图上标着好几十个景点。走下来,十有七八都没看到。城堡是16 世纪晚期的,我们连影子都没见。参观了建成不久的新馆,一座平面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一层。这家博物馆有些资历了,1948 年起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占地100 英亩(1 英亩 ≈ 6.07 亩),林密草青,牧场上游荡着肥羊,一派田园风光。园内搭建了 40 多座不同时期的建筑,复原数百年前原住民的生活场景,农舍、牧场、学校、教堂,不少建筑是迁移再建过来的。急匆匆,走过若干老居。一栋三百多年前的木架、泥墙、草顶的房舍,黑乎乎的室内分割出若干居室,锅碗瓢盆灶膛,已然有精密的挂钟立在墙边。房后有围栏,圈羊拦牛,菜园子已经荒芜。另一处,二百年前的石头房子,同一大屋顶下,农人和牲畜一分为二,共进一个门。这种状况,至今在我们东方的地面上还能见到。在贵州,我参观过少数民族村寨,寨子里的竹木建筑,牲畜住楼下,村民住楼上。英国农人生活进化的早一些,木架床,儿童木摇篮,有了当代家居的影子。途径教堂,本地乡村小教堂,各种设施齐全,少了唱诗班的位置和管风琴。一路下来,磨坊,鞋匠的作坊,一位师傅身着围裙正在纳着鞋底子,估计他这里可以定制皮鞋。部分作坊的产品在园内的小市场有售。走到最后一处,一溜平房,斗室一间间,这里浓缩和集中展现了当地居民生活的发展,一间一个时代,以家居物件标志一个年代的过往,刀耕火种的早期,家徒四壁,柴火壁炉,围炉烧烤取暖,数百年的演化,最后的一间已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场景。行走间令游客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先辈人的生活,我们曾生活在最后的那个场景中,卡式录音机,黑白电视——家庭围绕的中心,墙面上的挂历——是戴安娜王妃还活着的年月。

31【家园】先参观博物馆的室内部分。只看了两个馆,头一个综合馆,没想到的是一进门里,看到的是中文方块字,颇有些冲击力“威尔士是……我们的家”一面墙的内容述说此地华人的生活,幸福且艰辛的,也感谢这边土地。他们有世代的华裔,也有近年迁徙过来的新人。自上个世纪初,这里就有了华人社区,早期主要是海员落地生根,到四十年代过来的人多了。展柜中有当地华人协会的致辞,毛笔繁体汉字,老前辈或是港台过来的老人家书写。这边的展览颇费些笔墨,需要用英文和威尔士文两种语言呈现,这一面墙,三种文字了。这个馆的主题大概是美好的威尔士,人类的大家园。转过去,印度教的一尊大型雕塑……印度裔社区远比华人社区要大得多。往里去,几个玻璃展柜,当地考古发现,挖掘出的古人类化石。一具复原的雕塑,23万年前,身裹兽皮的古人。世世代代,征服和被征服在这边土地上轮流上演,出土的锈迹斑斑的刀枪剑戟和战争牺牲者带有剑伤的遗骸。人类走到现代。一面墙上醒目的大字neverforget(千万不要忘记)大幅配图:人们在房屋废墟上抢救下面的受难者。二战?,不像,这里没有遭遇大轰炸。看下面的解说,是和平年代,上世纪六十年代本地发生矿难,垮塌的山体,埋葬了上百名学生,配图的周边,密密麻麻环绕着数百张小纸贴,观众留言,还有凭吊逝者的家人们的话语。不大的展厅面积,展示家园的古往今来,有美好也警示天灾和人祸就在家园的周边。走入另一间展厅,琳琅满目,陈列着当地传统生活用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厨具、家具、农业工具、从生产到生活,从出生的摇篮到送葬的冥具……值得一一仔细品味,可惜时间有限,走马观花,多匆匆略过。室内应该还有多个展馆,新馆的占地面积不小,我们走到之处不过四分之一吧。穿堂而过,进入露天地。这家博物馆是欧洲著名的露天博物馆。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9 15:43:58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9 20:26:43

32【讲解】有些老居配备有讲解员。不问不讲,就待在一旁。观众有明白事理的,本乡本土,熟悉历史,一看就明白。外乡人就不一定,所见囫囵吞枣,不知就里,开口发问,会有不少收获。来到间小教室,一战前的乡间小学。黑板、课桌。课桌数排,前高后低,低龄的前排就坐,能坐下二三十人,大概是复式教学。讲台上,几件教具,小个的是石板,我们上学时人手一个,识字和计算的工具。上课摇响的铜铃,我也曾听到过一两年。有不认识的物件,不明用途。弯曲的是根藤条,黑板上好像也挂着一根。我发问,这根藤条是否用来惩罚学生的。是这样的,讲解员回答,她又从桌上拿起个小东西,一条细绳拴着个小牌牌,木制的,上面篆刻两个字母W N,讲解员说:这是挂脖子上的,知道干什么的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自问自答:W代表威尔士语言,N代表不,不允许,这个牌牌是警告学生在课堂上不许说威尔士语,只能说英语,如果有学生违反规定,就要将木牌牌挂在他的脖子上以示惩戒,如果在放学前,还被听到说威尔士语,属于屡教不改的,就要执行手杖,那藤条就派上用场了。一席话,挺有意思的。对百年前威尔士当地的学校教育境况多了些许的了解。要是没有介绍,至多看到学校的样貌,至于教学管理和教学内容,哪里会知道这些生动的细节。但尚不知这种教学手段,是否存在语言的殖民暴力,不会仅仅是为了推进语言的学习吧。体罚学生有传统,我们的私塾和早年的学校,用的是戒尺,我们的父辈都挨过打手板。到我们这辈,明显的体罚至多是罚站。到现在,快乐教育,表扬为主,学生禁不住批评的不少,上到高中、大学的,每年都有跳楼的报道。如果早点受到惩戒,学生成长中的小挫折,或许少些人生后来栽下大跟头。桌上还有另外两个小器具(见图)结构复杂些,猜不出来它们的用途,里面肯定有不少的故事,我们没时间再发问。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9 20:28:36


tiantou 发表于 2025-7-29 20:29:34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33【古堡】博物馆无缘见到古堡。后一日专程去看古堡。预报没有雨,走到半路雨泼下来,水淋淋的世界,雨中游了。 莽莽苍苍暗色的建筑群为绿水环绕,比我们的护城河要宽泛,水中天鹅大雁水鸭子精神抖擞。触目惊心的是,城垣之上的一角为兵燹所毁而开裂,墙体向一侧倾斜摇摇欲坠形成巨大的豁口。热兵器刚刚问世,什么样的火炮有如此大的威力,像是天雷劈开,地震摇动的。看铭牌上的介绍,卡菲利城堡(Caerphilly Castle)建于13世纪,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时期,为抵御威尔士人的进攻而建。现今是英国第二大城堡,排在温莎堡之后。城堡毁于英国内战期间,1648 年议会军的进攻导致了城堡东南塔楼的崩塌倾斜。随着威尔士的臣服和内战的结束,城堡要塞的功能不再必要。城堡逐渐被荒废。 18 世纪后期,布特侯爵家族对城堡进行修缮保护。20 世纪初,第四代侯爵继续投入,使城堡逐渐恢复生机。1950 年,布特家族将城堡移交政府。2021 年起,威尔士政府投资800 万英镑对城堡修复、开发,包括城堡的大厅、水门通道等,于 2025 年 7 月 15 日重新向公众开放。过木桥,进城堡。(成人12.5镑 学生8镑)。城堡采用同心圆结构,厚重的城墙环绕,内城被外城拱卫,建有粗壮的塔楼和坚固的门楼,城堡由广阔的环形水带共同构成防御系统。来到东南塔楼巨大的豁口前,一片烟气缓缓升起,深坑下面卧着两条巨龙,青龙和赤龙,张牙舞爪,与哪吒缠斗的那两条龙相似,大概是此番修缮新添加上的项目吧。进入塔楼里面,沿狭窄的石梯上行,一气登上5楼顶,这里居高临下,对面的小镇都在眼底,一夫当关之处,雨中朦胧,早就没有了硝烟。下行参观一间间斗室,四壁皆空,当年的物件不见,厚厚的墙壁上箭孔依然,不像我们城防当中方形的孔洞,这里是狭长的缝隙,杀伤敌手更要有效地保护自己。人来人往,来到底楼的大厅,是王们接见宴请宾客的场所,今人翻新布置。可以去王座上坐坐,换上朝服拍照……城堡发生过许多重要事件,显赫的人物轮番登场。可惜没有讲故事的人。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6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6 天前

34【龙】去年来这里的校园看了场音乐神话剧《史瑞克》,里面有条红龙看守着囚禁公主的城堡,龙显然是恶势力的代表了。英国的文化中龙代表着邪恶,从中世纪开始,英雄屠龙的神话被反复吟唱。小雨霏霏中,城堡深坑中的巨龙吞吞吐吐冒着杀气,在此添加这等神兽是何用意?述说着古堡曾经历的惨烈过往?没人给出答案,匆匆的路人,只小孩子愿意驻足看个稀奇。在室内的展馆,空空荡荡,也见不到讲解员。本地公园博物馆,去过几处,收费的这是第一家,收费了却不提供相应的服务,走下来一趟,脑子空空的,索然无味。网上查找到龙的文化含义。在英国文化中,“龙” 的意味并非单一,而是随着历史、地域和文化语境的变化,—— 它既是邪恶的象征,也是某个民族身份的标志,更是奇幻文化中的经典元素。在英格兰,早些年,龙是 “邪恶与异教” 的符号,广为人知 “圣乔治屠龙”:圣乔治(英格兰守护神)用长矛杀死了一条威胁村庄的恶龙,拯救了被献祭的公主。这一故事诞生于中世纪,是基督教对 “异教力量” 的隐喻 —— 龙被赋予 “贪婪、暴力、反上帝” 的属性,而屠龙则象征 “正义战胜邪恶”“基督教征服异教”。而在相邻的威尔士地区,龙是正面形象 “民族身份的图腾”其国旗正中便是一条红色的龙,象征威尔士人战胜入侵者。龙旗飘飘随处可见。威尔士的国徽、体育队徽都有红龙现身。城堡为英格兰人抵御威尔士人所建。分久必合,统一于联合王国之下。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狭窄的小岛子,内忧外患,打打杀杀数千年,整合为一体。龙的文化含义保留下来继续张扬。一个民族的遗存顽固不化,多民族的融合,亦彼此影响和接纳。龙在英国文学中的形象也在演变,重塑。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中,龙不再是单纯的 “邪恶”,而是魔法世界“神秘与力量” 的复合体。威尔士,从来就是龙的崇拜者,龙是独立不屈和力量的象征。

tiantou 发表于 5 天前

35【四队】偶尔看看足球。少年、青年时亲历亲为过一段,所以挺感兴趣。对六十年代,年维泗那代老球员略知一二,还去过几次现场观赛。后来的中国球队越踢越差,大赛没中国什么事儿。现场有好几十年没去了,电视实况转播基本不看,看看射门集锦。国际大赛中,世界杯、欧洲杯赛,常见英国球队,英格兰队球坛劲旅,代表英国队出战,偶尔也能看到威尔士队也在场上,英国一个国家,几个球队参赛,心有疑问不求甚解。在国际足球赛事中,英国并非以一个 “英国队” 参赛,而是分别以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支队伍独立出战。为什么有这种独特的制度安排。网上给出了答案:一是历史根源,这是主要的:现代足球起源于 英国,而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足球协会均在国际足联(FIFA)成立前就已独立存在,英格兰足球协会成立于 1863 年,世界上第一个足协,奠定了现代足球规则的基础。国际足联的成员资格通常以 “国家” 为单位,但英国四地的足球协会因历史贡献和早期影响力,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均被接纳为国际足联的独立成员。此外英国全称为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四个具有高度自治权的 “构成国” 组成。这种政治结构使得四地在体育、文化等领域保持相对独立。为什么英人不四合一,组成一支英国队参赛,集中各队的优秀球员集训上场,问鼎冠军的机会就大多了。多年了,他们都是我行我素,各踢个的。看到他们的参赛记录。成绩最好的英格兰队,世界杯,欧洲杯赛中多次获得冠、亚军,屡屡进入八强。苏格兰成绩其次。威尔士队属二流水平,多次参加世界杯、欧洲杯赛,其最佳成绩,最近的一次:欧洲杯2016 年四强(击败比利时、俄罗斯等队,半决赛负于葡萄牙)。球队如此,文化有异,离心力一直在,这些年北爱消停了,苏格兰独立的支持率持续攀升。2023 年民调显示,苏格兰独立支持率首次突破 50%(YouGov 52%、Ipsos Mori 53.1%)。2025 年 5 月的数据显示,53% 的苏格兰人支持未来五年内举行公投,34% 反对,13% 未表态。62% 的苏格兰人认为 政府忽视苏格兰利益。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36【往事】日子无聊,网上搜电视剧看。电影电视剧都挺多,看了部《哪吒出世》。神话儿童故事搞得如此复杂,成人的神话,现在的人越来越无聊,吃饱了撑的,有钱有闲有技术干什么去,编排这些花里胡哨的故事。古人编得,今人也编得。编得上亿人观影,制作人赚的盆满钵满。又看了电视剧《东北往事》,短片,一会儿一集,一会儿一集,两个晚上看了二十多集。十多分钟就是一集,然后是不短的片头和片尾,颇影响观看效果。什么意思,是碎片化阅读的今天为适应大众群体,是编者和演员太想扬名立万了,一遍遍地广而告之,好烦。有过东北的生活经历,偏爱东北的题材。你言我语的东北唠嗑听着亲切。故事讲的是九十年代东北小镇的往事。集春集团总裁马如龙遇袭重伤失忆后,在陈红姑娘经营的服装店当小工,后经营商业配送业务。在经历了创业的艰难,马如龙逐渐恢复记忆,开始了复仇行动,巧取豪夺收回集团各个板块的业务…… 看到二十多集,小小的厂子,开始造汽车、造发动机。快到新世纪了,汽车巨头们你争我夺的,哪有这种小企业生产整车的可能性?片子中,陈红姐妹与男主的好感转化为恋情,争夺开始了。可想而知的俗套子。小镇的往事就是俗套子的故事,不看也罢了,就此打住。年代剧,只读取这一小段。身居大城市,我辈所不知道的,社会底层曾经的过往。人民公社解体后,基层失范,沉渣泛起,底层的乱七八糟,各显其能,经商办厂的恶性竞争,尔虞我诈,黑社会横行。能人办厂,无所不用其极,男主马如龙被追杀,也是事出有因,他弄出下作手段搞垮对手,逼得对方跳楼。一报还一报。又是三十年过去,当下的社会环境好些了吗?不知道。知道的是贪腐层出不穷,上上下下。网文见到“居然之家”的汪总几天前跳楼了,没听说过其人,家里的好几件家具从他家购进的。经营出了问题,又被约谈喝茶。现实比影视故事曲折波澜得多。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37【本周152 】●北京发生暴雨造成灾害损失人员重大伤亡。其中 7 月 23 日至 29 日,降雨持续时间达147 小时。全市平均降水量 210.4 毫米,其中密云区平均降水量 366.6 毫米,怀柔区平均降水量 229.9 毫米,平谷区平均降水量 347.9 毫米。洪涝灾害共造成30余万人受灾。截至31日,因灾死亡44人,失踪失联9人。
●法国今年因高温导致溺亡人数大增。法国公共卫生署 8 月 1 日发布公报称,该国 6 月 1 日至 7 月 23 日期间共报告 702 起溺水事件,造成 193 人死亡,两项数据分别同比上升 50% 和 45%。仅 6 月 19 日至 7 月 6 日热浪期间,就有 86 人溺水身亡,而 2024 年同期这一数字为 36 人。溺水事件主要发生在法国本土南部和沿海区域,且大多数溺亡事件发生在未开发或无人监管的海域、河流和湖泊中,各年龄段均有溺水和溺亡事件发生,其中 18 岁及以上人群的溺水事件和溺亡人数占比最高。为应对 高温天气和溺水事故激增,法国政府采取了多维度的系统性措施:一、高温天气应对措施强化预警与跨部门协作。法国气象局在 2025 年夏季多次发布橙色高温预警,覆盖全国约九成人口,提醒民众减少户外活动,尤其关注老年人、儿童等脆弱群体。公共空间避暑保障。政府延长图书馆、公园、文化中心等开放时间,并临时开放超过 1000 所学校作为避暑场所。巴黎等城市推进 “凉岛” 项目,通过绿化改造、增设饮水点、推广白色屋顶和隔热窗等措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劳动保护与工作环境优化。要求企业采取措施降低员工中暑风险,包括改造办公室通风条件、为户外工作者提供防暑设备并缩短工时。二、溺水事故预防措施针对性安全教育与宣传。重启 “关心他们,不要让他们离开视线运动“重点提醒家长看护 6 岁以下儿童。新增针对 65 岁以上人群的宣传活动,向老年人传递游泳风险提示,强调健康和体能限制。全年龄段建议:呼吁公众仅在有救生员监管的区域游泳,避免在水闸、暗流区域等危险地带活动。水域监管与技术应用。巡逻与执法:警方和消防部门加强对等热点区域的巡逻,使用无人机和巡逻艇监控违规游泳行为。本 年夏季,巴黎开出 数十张罚单,并对二次违规者采取更严厉措施。安全设施升级:巴黎在 2025 年 7 月开放三处塞纳河游泳区,配备救生员、浮标和紧急救援设备,并在开放时段暂停船只通行。这些区域通过浮桥和更衣室等设施引导公众安全游泳。水质改善与长期规划。政府投资 14 亿欧元清理塞纳河,建设污水处理厂和雨水储存设施,以提升水质。市政府计划到 2025 年将塞纳河游泳区的水质达标天数提升至 80% 以上,为长期开放水域游泳奠定基础。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总理菲利普要求加强中小学游泳课程,尤其是针对 6-12 岁儿童,目标在 2027 年前实现所有小学生掌握基本游泳能力。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38【乘车】来英国几趟,头次乘火车。进趟城,卡迪夫Cardiff 。卡迪夫,威尔士的首府,要是独立的国家,这里相当于首都。车子直接开过去要40多分钟。改交通工具,从纽泼特市中心乘火车过去。将四轮车停在火车站旁的停车楼,七拐八拐进了车站。这趟中转,时间上还不如直接开车过去节省,费用大概差不多。火车票5人往返30镑,只一站地。小地方小站,车站里没几条线,还要走天桥,还是老派,腿脚不利落的有电梯上来下去。进到站台,火车尚未启动,紧走几步就近上车。家人说不必着急,只要站台上有人上下就不会开车的。不像咱国内,急吼吼的,说停两分钟,到点就开,车不等人。上车,身后车门关上。车厢內有空座,但位置不对,是头等车厢的,我们买的普通票,退出。往右面车厢去,看过去里面满满当当的。不往里去了,就在车门处站立,12分钟的车程。车子突然扭动了一下,扭矩有点大,大概是遇到扳道岔的,没有精神准备,身子跟着扭动,赶紧抓住扶手,差点就闪了腰。说英国的铁路不好,这回算是有了体验,咱们坐高铁习惯了,平稳、高速,许久没经历这种路况。想这英国是火车的发源地,瓦特发明了蒸汽车头,现在倒让后发的发展中国家超越了。注意看了边上的头等车厢(见图),远没有高档的意思,就是宽松些罢了。注意了沿线的设施,头顶上拉着线,已经是电气化铁路。城际之间的沃野,绿林、草场,黄色比绿色多,有了秋景。时间差不多了,到了城市的郊区,沿线大量的连排房,几间十几家二层的小楼挤挤插插挨在一起。这就是政府为低收入者提供的廉价住房,空间小,但实惠。广播通知,车子鸣笛,呜呜的叫了长长的好几声,这是通知前方车辆进站,让车厢內的人起身做准备。车里的人开始打点行装。稳稳地停下来,下车,车厢与站台有高差,老人小心别踩了空。车厢內的人下空了,卡迪夫是终点站。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0:01

39【进城】卡迪夫是大城市,37万人口,排名英国城市第九。大楼多,出了站口迎面就是bbc的玻璃办公大楼。英人不讲究,环视一周,乱糟糟的各式建筑拥挤在一起,古老和新锐,层层叠叠,像是围绕着交通枢纽摊开的。站前没走出多远就是商业街,这条街的底商大多是饭店餐馆,便道被铺陈出来的餐桌占领,路人走在路中央,这里成了步行街。开车来这里必须停的老远,好几条街成片的都是步行街。街边人气大旺,一派喜气洋洋,餐桌几乎座无虚席,家人,老友在此聚会。一盘小菜一杯酒,有的就是一杯酒,聊着,笑着。看过去,有的酒吧里间烟气腾腾电光闪闪,震耳的音乐传出,跳的唱的,年轻人里面闹着,中年人,老年人外面聊着……我们住的纽波特是小地方,小地方的人呆长了,来到这里也禁不住赞叹:到底是大城市啊!楼高,人多。这还不是最热闹的时段,要是有球赛,橄榄球、足球赛的日子,这边的街道就水泄不通人挤人了。转道进了市场,高高大大的购物大棚,欧洲常有这类大市场,年代久远,祖爷爷辈在世时这里就是鲜鱼水菜市井烟火,以出售吃货为主。一个个小间,小摊,有点像早年北京的东安市场,这里的的摊位更紧凑。各式各样吃的用的,卖工艺品的,卖服装的,还有家小书店。学生进来就往点心铺子走,谁想队伍已经绕到小店的背后,足有三十多人排队,就为这一口吃,要排上几十分钟队,不值当的。刚要离去时,队伍后面一干瘦老头拉住说,你们跟我走,不必排队,你们老人了。他看到我们行走的助力工具。来到前台,前台两人在售货,一位在平台热锅上烙着点心。不好意思加塞儿了。这家是制售当地特色的小点心,买了他的威尔士小饼和蛋糕。走到尽头,卖水产的,也排着队伍,各色海鱼。对面是水果摊位,蓝莓便宜   8.99 镑一大箱,总有三四公斤吧。买了一小包荔枝,这里不多见,一公斤15镑,还算新鲜。出门在外,小花园內打开袋子,小饼还热乎乎的,头次吃刚出炉的小点心,挺好吃,什么都是新鲜的好。回头望,市场门楣上篆刻着1891年。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0:09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0:10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0:11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0:14

40【公园】家人说,卡迪夫可看的三处景点:商业区的街头酒吧。千禧年体育场,这里是威尔士球队的主场,1999 年建成,可容纳 7万 观众,是全世界最大拥有开合天盖的运动场。街头的繁华领教了,这体育场,没有兴趣进场,远远看看它的身影(见图)。再就是卡迪夫城堡。就挨着商业街,有着近2000 年历史,可追溯至罗马帝国时代,后诺曼人在罗马要塞原址上建立起石头城堡,13 世纪被威尔士人烧毁,英国内战中再受重创,18世纪后布特家族对其重修,1947 年城堡移交政府管理。远远望去,城堡高高在上。不愿意攀高,去了围绕城堡的布特公园(Bute Park)。这家公园挺好看的。塔夫河贯穿中心,河中荡舟,观览船,或租个划艇可直达海湾。有足球场、橄榄球场、自行车道、健身功能区。高处是古堡的身影,从后身看,城堡建筑融合了哥特式、阿拉伯式、古希腊式、古罗马式多种风格,外观独特的大杂烩。公园内绿地环绕,扑倒在地光着膀子晒阳的市民。绿树成荫,超过 3000 种树木,高大壮硕的不在少数,树木上挂牌但未标明大概的树龄。不少古老沧桑,城堡两千年,园中的老树总有数百年了。这次认识了山毛榉,高大挺拔,记得美俄,是哪一家拥有山毛榉导弹来着。看到一棵粗粗大大,三四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像是我们的泡桐树,要是开花就容易识别了。树牌上写着公主树foxglove tree/princess tree。这是什么树?上网查找,还真是泡桐树,原产地中国。泡桐树多见,可没见过这么粗壮高大和高龄的,是哪个年代泡桐树漂洋过海来到这边扎根的,推算下来最早道光帝时,国门被大炮轰开以后。还不到二百年呢。来到这边,得到了款待,还有个公主树的别名。早年,西方探险者来中国寻宝,动植物没少搜刮带走,不排除经欧陆迁徙小岛,若是,这泡桐当有好几百年高龄了。
页: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