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ou 发表于 2025-9-11 19:02:10


tiantou 发表于 2025-9-12 21:42:50


98【起楼】遛弯的路上有户人家正在起楼。施工一个多月了,还没竣工。小工程改造,房屋的主人在小楼的一侧,进出楼门的走道处拔地而起增设居室。原来的楼门楼梯是自下而上向内凹进去的,这凹进去的向上空间,被充分利用起来,齐着外墙面砌墙往上,一层没有太大的空间,二层,三层,每层有七八平米的空间面积,底层可做储藏室,上面的做居室。这不是把自家的楼门堵住了,没关系,绕过去走后门,进门上楼。这家的底楼是车房,二楼三楼为起居室和卧室。如此改建,增添了两间小房。里子比面子重要。这家大概是获批改建的吧。所占的空间完全在自家的宅基之上,也并未超高。英人自然有深宅大户,但普通住宅区中的人家住房并不宽裕。宽裕的是老人家们,子女长大离巢单过,原来的住房就剩老俩口了。也有一家三代同堂的,挤在同一栋楼內,后来添人进口,就得想办法了。隔壁的邻居在车房上面加了二层。这边的设计是向上要空间。因为都是尖顶的小楼,顶楼的天花板之上被利用起来,通常为仓库,有下拉式便携梯子通向楼顶。也有的家庭安装上固定梯子,成为楼上楼,自建了第三层楼面,斜面的屋顶上开出"老虎窗",充当卧室的,晚间可以睡觉数星星了。沿途能看到有两家开出天眼的。小家小户的只能精打细算过生活。眼看着这家起楼。施工场地狭小,堆满建材,空心砖,管材,小型的水泥搅拌机,施工专用的移动厕所也到位。两位工人协作,搭起脚手架,支上梯子,各种建材要扛着上行,砖头、瓦片,防潮和保温材料。一桶桶搅拌好的水泥要扛着爬上直梯,也蛮吃力的。看到封顶了,瓦片铺上,就等着装玻璃了,慢工出细活。 英国独立智库决议基金会 2024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英国人均住屋面积为 38 平方米。其中,英国首都伦敦的人均居住面积为 33 平方米。另外,2022 年英格兰地区自住业主的房屋平均使用面积为 111 平方米,私人租户的房屋平均使用面积为 76 平方米,社会租户的房屋平均使用面积为 66 平方米。中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 —2020》数据,到 2020 年,中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 41.76 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 3.2 间,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 111.18 平方米。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 36.52 平方米,乡村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 46.8 平方米。

tiantou 发表于 2025-9-12 21:53:55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99【洗衣房】房屋挪作他用的很普遍,最明显的是车房改仓库。据说早年美国硅谷的不少创造发明来自家里的车房,车房改成白手起家时的实验室。这边的家庭原本家家都设计有车房的,紧贴着小楼有间“小耳房”。但现在看下来,约莫一半以上都成了家里的库房,街面上的一侧停了不少的车。车子天天开进开出,进库出库有点麻烦。更主要的是家居年头长了,杂物太多,又不愿意占用自家的绿地,杂物就只能堆进车库。车子呢,停在车库前的空地或者干脆停在马路的两侧,骑在马路牙子上,只要没画着黄线处的路边就可以泊车。双向单车道的路面,会车的时候只好相互礼让,好在山上的的车子本就不多,彼此邻居的,你停我也停,习以为常了。我家的车房内也堆着杂物和5辆车子,自行车。汽车泊在车房门前,没占据公地。不少人家的车房为工具房,这边的人动手能力强,也是因为人工费太贵,不少人家里的电路、上下水管线和房屋的简单维修都要自己做,再加上园艺的工具,工具类的家伙就不少,车房就是个修理车间。见到过不少家的,拉开车房们,满满当当的,没有四轮车容身的地方。新起楼这家对面的邻居,车库经常打开着,它里面排着四五台洗衣机,不是家用的那种,至少中型的,这应该是处洗衣房。自家有一台机子就够用了。大概率他家或者是外接了洗衣业务,或者是给自家开办的商号承担洗涤业务。没见他们晾晒,晾晒在家里的后面的院子里,外面也看不到,大概率是烘干,到了现在多雨的季节,晾晒几乎不可能。有一日,走在另外一处,高地上俯视见到人家晾衣绳上飘着一溜长围裙,像是厨师用的那种,6条红的,4条绿的。或许是承包了某家酒吧的业务。我想起海南居住时底楼居住的邻居,门前小院拉着几条晾衣绳,经常挂得满满的,都是蓝色的长毛巾和方巾,外包了商家的洗涤业务,女主人看着两个还没上学的孩子,靠着这个营生补贴家用。

tiantou 发表于 7 天前

99【洗衣房】房屋挪作他用的很普遍,最明显的是车房改仓库。据说早年美国硅谷的不少创造发明来自家里的车房,车房改成白手起家时的实验室。这边的家庭原本家家都设计有车房的,紧贴着小楼有间“小耳房”。但现在看下来,约莫一半以上都成了家里的库房,街面上的一侧停了不少的车。车子天天开进开出,进库出库有点麻烦。更主要的是家居年头长了,杂物太多,又不愿意占用自家的绿地,杂物就只能堆进车库。车子呢,停在车库前的空地或者干脆停在马路的两侧,骑在马路牙子上,只要没画着黄线处的路边就可以泊车。双向单车道的路面,会车的时候只好相互礼让,好在山上的的车子本就不多,彼此邻居的,你停我也停,习以为常了。我家的车房内也堆着杂物和5辆车子,自行车。汽车泊在车房门前,没占据公地。不少人家的车房为工具房,这边的人动手能力强,也是因为人工费太贵,不少人家里的电路、上下水管线和房屋的简单维修都要自己做,再加上园艺的工具,工具类的家伙就不少,车房就是个修理车间。见到过不少家的,拉开车房们,满满当当的,没有四轮车容身的地方。新起楼这家对面的邻居,车库经常打开着,它里面排着四五台洗衣机,不是家用的那种,至少中型的,这应该是处洗衣房。自家有一台机子就够用了。大概率他家或者是外接了洗衣业务,或者是给自家开办的商号承担洗涤业务。没见他们晾晒,晾晒在家里的后面的院子里,外面也看不到,大概率是烘干,到了现在多雨的季节,晾晒几乎不可能。有一日,走在另外一处,高地上俯视见到人家晾衣绳上飘着一溜长围裙,像是厨师用的那种,6条红的,4条绿的。或许是承包了某家酒吧的业务。我想起海南居住时底楼居住的邻居,门前小院拉着几条晾衣绳,经常挂得满满的,都是蓝色的长毛巾和方巾,外包了商家的洗涤业务,女主人看着两个还没上学的孩子,靠着这个营生补贴家用。

tiantou 发表于 6 天前


100【本周159】●吓人一跳,我的手机嗡嗡嗡嘶叫。9 月 7 日,英国向 8700 万部手机发送紧急警报测试,强制触发 10 秒警报声和震动。尽管政府强调这是灾害预警系统演练,但部分民众抱怨惊吓儿童,甚至有人误报警方。该系统未来将用于极端天气或公共安全事件。●贝鲁政府因信任投票垮台,勒科尔尼接任总理9 月 8 日,法国总理贝鲁在议会信任投票中以 194 票赞成、364 票反对失败,成为第五共和首位因信任投票下台的总理。其推动的 440 亿欧元财政紧缩计划(含养老金冻结、取消公共假日)引发 84% 民众反对。抗议者在巴黎街头打出 “要么让我放假,要么让你下台”“贝鲁,把你的紧缩计划吞下去” 等标语。9 月 12 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将法国主权信用评级从 AA - 下调至 A+,理由是政府倒台暴露政治分裂,削弱财政整顿能力。法国公共债务已达 GDP 的 114%,财政赤字 5.8% 远超欧盟上限,偿债成本预计 2030 年突破 1000 亿欧元。●9 月 13 日伦敦爆发的大规模反移民示威活动。这场由极右翼活动家汤米・罗宾逊组织的名为 “团结王国” 的游行吸引了超过 10 万名参与者,成为英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右翼示威之一。示威者高举英国国旗和圣乔治十字旗,高呼 “把他们送回家” 等口号,要求政府收紧移民政策、限制非法移民涌入,并对首相斯塔默的执政表示不满。部分参与者还穿戴支持特朗普的 “MAGA” 帽子,举着纪念被枪杀的美国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的标语。游行过程中,抗议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 26 名警察受伤,至少 25 人被捕。与此同时,约 5000 名主张 “反对种族主义” 的民众在另一条路线举行反示威活动,双方一度对峙。冲突反映了英国长期存在的移民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分裂:移民压力加剧:官方数据显示,2025 年通过英吉利海峡偷渡至英国的移民人数同比上升 14%,庇护申请量创历史新高(截至 2025 年 3 月达 109,343 人)。民众普遍担忧移民挤占就业机会、福利资源和公共服务,尤其是低技能行业的本土工人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经济与民生困境:工党政府上台后,未能有效缓解生活成本危机、通胀高企和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反而因过度关注乌克兰冲突被批评 “政策失焦”。民众将不满情绪转嫁到移民身上,认为政府对移民的 “宽容” 加剧了自身困境。极右翼势力崛起:极右翼组织者长期通过社交媒体和街头活动煽动排外情绪,并将此次游行包装为 “言论自由的庆典”。国际因素介入:美国亿万富翁马斯克的 “意外现身” 为事件增添了国际关注度。他通过视频连线呼吁英国 “更换政府” 并 “解散议会”。

tiantou 发表于 5 天前

101【巷道】参观威尔士国家煤矿博物馆(Big Pit National Coal Museum)。坐的是当年的吊笼下行。吊笼十个人就满载了,我们当日最后一批,七人,大胡子导游带着。入笼之前先披挂上,安全帽,矿灯卡在头盔上,电池背在身后,还有个与电池盒相似的东西也挂上——这都是当年矿工下井的装备。奇怪的是,游客的相机、手机都不能带到井下,交到柜上保管,以防电池引起的万一。吊笼下行,黑暗笼罩,不快不慢,咣当一声停稳。大胡子说这是地下90米。下面有人接应,哗啦啦扯开门,进入主巷道。没有顶灯,全靠头顶上的这盏照明,八个顶灯,巷道内看的清楚,有约一个半人高,弧形钢,工字钢支撑,十多公分粗的原木和木板条,填充在钢架之上,透过支撑的架子,里面是黑亮的煤层,厚厚的。往里走,有支巷道,则主要由圆木支撑,高度也低了些,人能直起腰来。地面平坦,铺着窄轨,运送人员和煤炭的老旧矿车靠在一旁。大胡子开讲矿井的前世今生:上上个世纪,威尔士南部的矿井开发,铁矿、煤矿。这片大山富含铁矿和煤矿,开矿炼铁炼钢。早年的矿主投资办矿,招募矿工,开辟生活区……采矿、运输全凭人力和牲畜,我们脚下的矿井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才出煤的,仍然是尖嘴镐,榔头,铁锹,笨重的推车,人装马拉。照明靠煤油灯和蜡烛,井下最危险的一是塌方,二是瓦斯逸出,早期报警系统依靠带到井下的小鸟,小鸟报警后井下人员迅速撤离。我们在领取矿灯地方的大笼子中见着三只,白雀、黄雀,笼中鸟现在成了员工们的宠物。巷道内滴着水,又走到一处停下,我的头盔撞到了顶棚。这里是马厩,巷道被拓宽,两边凹进去的地方石壁上凿出一个个牲口槽子,拴马、喂马的地方。我溜达到深处的巷子中,灯光下是一个个小间,小作坊,制作修理马具的,钉马掌的地方……大胡子带着走到一扇门前,巷道中隔着不远就是一道门,门要随时关闭,让大家关掉矿灯,体会一下当年矿工们的日常。漆黑一团,万籁俱寂,什么都看不到,听到的是滴水声和自己的心跳。静了好一会儿,冷得让人打哆嗦。隐隐约约听到声响,门被打开了,晃动着一盏盏灯光。是上一支参观的队伍回头了。脚步声近了,突然一阵惊叫和爆笑,我们黑暗中的一小撮吓到了对方前行的游客。


102【矿区】一支20人的参观队伍过去后,巷道内又静下来。后面的一段,巷道进入了电气化阶段,电力驱动的缆车,通讯系统、照明系统、安全系统都出现了。大胡子从腰间拽开那个小小的盒子,揭开我们背负的盒子之谜:用它捂住口鼻,可以在瓦斯弥漫的情况下赢得一个小时的逃生时间,这个小设备因费用太高,上个世纪中期才引进使用,在北欧的矿井中早几十年就配备了。还应该有更现代的采煤设备在前面。队伍没有继续前行,我们比上支队伍的参观线路要短,就此回头。后来我在文字材料上看到了,到上世纪60 年代矿井已采用链式切割机;到70 年代更先进的液压支架和滚筒式采煤机,煤块经输送机直接运出井下。大胡子介绍Big Pit 矿井在1920 年代的巅峰时期雇佣人员达1400人,年产煤炭超过25 万吨,产品远销欧陆和南美市场。后来由于安全标准和工人福利的提高,生产正本上升,加之进口煤价的竞争,本地的煤矿失去了市场,最终于1978年关闭了矿井。大胡子滔滔不绝。他是煤矿关闭前一年出生的,但他在巴斯干过采煤工,所以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惜我十有八九听不明白。这里导游大多身强力壮,多是煤矿工出身,讲他们自己,讲他们的前辈,今天煤矿成功转型,成为国家级的博物馆,矿工新生活。参观过程50分钟,暗色中我们走过前人在地下深处走过的道路,地心一游,捧起乌黑沉甸甸的煤块,被千百人传递过抚摸过,没了棱角,没有粉尘,看采煤工作面的技术迭代……遗憾的是没有走到前面,实地见识。我们也终于升顶,见到了阳光重获温暖。上行,山顶上是展览馆,早年矿工们的食堂、澡堂,后来改建成展馆。展区的导游册子上有十几处展出点。我们又到晚了,入口封门,出口处络绎不绝的游客。只能看看展区的外景地。高大的竖井,蒸汽车头……一台早年的提升设备(见图),设计精巧:金属支架下两个巨大的圆洞,一边一个大吊桶,用来提升深井下面的煤炭,下方的吊桶满载煤块之后,上方的吊桶开始注水,水桶的重力将另一侧的重物提拉上来。一个发明制造出蒸汽机的国度也不乏能工巧匠。

tiantou 发表于 5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4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4 天前


tiantou 发表于 4 天前

103【远眺】站在矿区的高处,远山近景,一张长条的提示牌,图示游客看到的场景。远山,大多平顶的山丘,深褐色,富含铁质,明显人工堆砌的“山头”是被弃掉的巨量煤矸石的堆积。不远处是早年的钢铁厂,烟囱折断,高炉成废墟,庞大的工业区显示着昔日帝国工业化的辉煌……2000 年,Big Pit 所在的布莱纳文工业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因其完整呈现了 “煤炭 - 钢铁 - 铁路” 三位一体的工业生态。工业遗迹还包括 18 世纪的工人住宅、马车道和运河系统……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供今人回顾和瞻仰。看当年的照片,进入现代的煤矿,尽管披挂整齐了,但出井的矿工各个都是煤黑子。煤矿工是经济生活中最高危的行当。国内过去有许多忆苦思甜的报告和展览不少都出自这个暗无天日的地下。工作环境艰苦可想而知,生命的安危,动不动就“冒顶”葬身地下。近代的技术革新,工人福利改善,但年年矿难不断,小煤窑更是层出不穷的死伤。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在90米深的地下巷道中,大胡子说上一段祖爷爷辈的艰难时世。早年这里的矿工被迫接受长时间的劳作,工时12个小时,通常一家人都在矿山谋生。两代人,父母带着孩子下井,甚至有五六岁的孩子在井下劳作,小孩子担当隔离门的开启,一只微弱的蜡烛攥在手中,暗色中不断开关木门,让人车通过。蜡烛烧完了,在黑暗中枯坐等候,有声响过来,矿灯过来的恍惚,提醒小童再次开启。这种状况直到十九世纪中期,禁止妇女和童工下井后才终止。矿主支付的不是英镑是代金卷,只能在矿区的商店、酒吧消费,又一层的盘剥。受苦受累更甚的是矿马,数百匹长年服役,4龄时开始井下生活,拖拽沉重的矿车,忍受井下的噪音、潮湿环境和粉尘危害。一旦下井再无出头之日,不少矿马老死井下。直到后来矿工享有每年两周的休假,矿马们才得以轮休,定期升井见到太阳。博物馆是煤炭业的缩影,记录了工业文明的起点和发展。煤炭仍是当今主要的能源,中国占据5成以上。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大规模引进煤矿综采设备,煤产量迅速提升并出口。此起彼伏,英伦进入衰退期。数年之后,八十年代初,Big Pit 变身煤矿博物馆。“这里不仅是一座煤矿,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与精神象征。”

tiantou 发表于 3 天前


104【雨中】进入九月,雨水明显多了,预报一周都有雨,有时一下下一天,不能溜弯了。好天就是太阳雨,一会儿雨一会儿晴。居高望远,看着乌云拖着雨幕飘过来,看着顶上的太阳从积云中挣脱出。谁知哪块云彩落下雨,疾步紧走往家赶。如果离着远了,去找棵大树避一时。山上没有避雨的设施,山下至少有公交站的雨棚子。飘过去,荡过来,东边的乌云,西边的彩虹,天天架起彩虹桥。整天没了太阳,阴沉沉,大风刮起,竟然将门前挂在半空的花盆吹落。被夏日灼伤枯萎的草花放开了花朵,又一头栽落地面。塑料的花盆结实,完好无缺,就安稳在地下吧,安度马上过来的冬天。撑着雨伞去接学生。校车落客的点在公路旁,躲进公园候着,避开疾驰的车辆溅起的水花。雨幕中,遛狗的老者,走走停停,小狗在嗅着地面树间的标识。运动场上仨小伙,中学生,雨中狂奔着,笑着喊着,围着转伞打转,这伞不是当年的伞,遮不住雨,小伙们不惧这些,脱光了膀子白花花,上蹿下跳,转起来,越转越快,牵引的绳索与上方的连接处持平了,身体飘起横移。玩着过瘾,看着也过瘾。中学生正是生猛的年龄。雨疾了,敲着伞布叮当响,水洼里泛起水泡,仨小伙跑到滑梯的下方挤作一团避雨。他们早就湿透了。雨住了,小伙们又欢快起来,继续。平日公园内会有些老人孩子,午后放学的时段,学生结伴来这里撒欢。就近入学,中学生不必家长接送了,校外和家外的一段自由的时间。同一个时段,同一批学生走过,这雨天不再进来公园逗留。校车又晚了,雨天堵车。学生下来,背着书包,拎着外衣。我接过外衣,湿漉漉的。怎么还淋雨了?我问。上体育课。学校没有室内的体育馆吗?没有。就在外面跑着,要是雨大了就回教室了吧? 没有。我衣服可以一小时不湿。学生本学期是体育两项,橄榄球 和越野跑。秋后要有比赛,赛前的训练。学校的体育课风雨无阻,老师和学生一样跑在风雨中。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17:07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2:14

105【一日】录学生一日活动:8:00前出家门.8:25 校车,堵车晚点。9:35到校,到校晚了半个多小时。上午三节课,下午两节课。16:00课后烹调班(自愿参加)学做巧克力球,学生做了12个,拿回家6个,麻团大小,可可粉淀粉颗粒粘合而成的甜品。19:00至20:30 参加住地附近的童子军活动。
新学年,童子军活动恢复。学生升到五年级,四年级以下是童子军的小班,五年级以上升到高一级大班.本次活动是安排下个周末的野营活动,为期三天两宿。低年级小班的学生没有野营活动,但讲授和操练过野外生存的技能,比如野外方向辨别,如何使用指南针,常见的危险识别与防护,架锅做饭……在没有家长陪伴的野营这是第一次。童子军的活动谢绝家长,平日里的活动,家长往往也不在近旁。像这次的活动安排,也无需家长到场,学生要自己记住活动安排事项。但事前,野营详细的安排从网络上已周知家长,由家长决定学生是否参加。同时拉了一张长长的单子。此行程当中需要准备的事项。野外露营,自己动手搭建帐篷,几人,十几人的“大房子”。个人需要的装备,防雨服、登山鞋、防潮垫,睡袋,手电筒、哨子,还要自带两顿午餐,早晚餐要集体准备,大概包括到林地里打野食,饮用水取自河流 ,搂草打柴生火做饭。现在林地里的鲜果、坚果都熟了,也是采蘑菇的季节。食用蘑菇有风险,老师们有辨别的经验。童子军的老师都是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热心公益事业,热心于少年的教育成长。少不了长途跋涉,登山过河,让少年们融于天地之间,自己动手动脑,团队合作,锻炼增长生存的技能。学生求之不得,盼望早日成行,新的同伴,都是高年级的同伴。没有学校老师和家长的约束,放飞一个愉快的周末。家长们多了负担。看着长长的装备单子,七七八八的,网上询价初步估算,配齐了得四五百镑。修旧利废,登山鞋还可以穿,防雨服能凑合,防雨的斗篷没有、隔潮垫没有,睡袋必须买新的,记得他有个哨子,听他吹起过,还能不能找到?盘算下来,外购的预算要二百多。

tiantou 发表于 前天 22:30

106【奖章】学生在壁炉台子上搜罗徽章,银底黑纹,有校徽和 3R的 字母组合。直径一厘米,一共六枚,带摁扣的,一一别在校服的下翻领上。一边四个一边倆。今天学校安排照相,要求穿校服,穿皮鞋,皮鞋与校服配套为正装。开学头一天都没穿校服皮鞋,今天下着大雨要穿。穿校服还要配上徽章。这徽章是学校的激励手段,类似于我们小学当中,做了好人好事的就获得表彰,算是物质奖励了。学校以表扬为主激励学生。褒奖的范围挺大。为班集体增光了,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体育竞技、文娱表演拿到点位;帮助同学解决困难了;身体力行保持周边的环境整洁;个人学习成绩突出……大概被老师记录到,观察到了都可能获得奖励。口头表扬不如这种可视的标志更有激励性。我们小时候没这一套,表扬批评,都在老师口头上。惩罚的极少,像警告处分、记过处分。加入少先队,有前有后,臂章一道、两道、三道,能当上大中小队长就是不小的激励。后者颇有些难得,其实小孩子尤其需要鼓励的。我们这代人得到的太少。我与学生说起“小红花“记得他父母这代人上学时,表现好的,会得到小红花的奖励。好像是小纸片,还有盖在本子上的小红花印章。学生说我们也有,盖在本子上。我们都没见过他的本子,或者是老师的本子。学生说,25个小红花换一个奖章。学校每年都要安排照相,分别为集体照、个人照,记录成长的阶段,有时还印到画册上。我注意到前一次的照片,领口上有一枚同样的徽章,这回多了。学生也是美滋滋的。我想起功勋卓著的老人家们,胸前金光闪闪的,国家级的表彰,众人景仰。小学生们也有这一套,收获的学生也是蛮得意的。我问班里还有比你得奖章多的吗?没有。          多表扬多鼓励的教学方式。于家长,老师们也是报喜不报忧的多。家长与老师做过有限的沟通,说学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学业完成的不错,尤其英语进步特别大,数学现在也不错……可家长满意不起来,不是家长在家里盯着,像乘法口诀这类基础性的知识到现在才勉勉强强。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0:33

107【琴声叮当】录一段隔代人的对话。姥姥多年没摸琴了,手不那么灵活,叮叮当当弹了好一会儿,慢慢腾腾地弹下来。能听的出曲目。学生听着不满意,自告奋勇手把手的教。钢琴不是这么弹的,看我。学生边说边坐上琴凳,键盘敲起。你来弹。…… 不对不对。学生不以为然。累死了。姥姥打了退堂鼓。你没弹多少就累死了,接着弹。哎呀,我得起来了,咳嗽,哎呀,不行,我得起来走一走。转一圈回来。学生抓住,坐下坐下,接着弹。……哎,笨呢,不是一般的笨,太笨了。换一个,给你来简单的,弹这个。学生起身站在一旁。琴声响起……不是,不是,笨笨姥姥。这个很难了吗,你弹这个。你不是黑我吗。那你来教我呀。我哪能像你学得这么快呀!不是这个,是这个……行了,歇一会儿吧,我这汗都出来了。琴声……这会儿学生弹的,边弹边唱《铃儿响叮当》。你练这两行吧,先。学生督促着。姥姥坐下琴声响起……我是不是该吃药了?琴声……你要教就一句一句的教吧。我的琴特别好,要是不好的吧,就这个,哆来咪发。我去拿一个新的给你看……不弹了,我汗都下来了。不行,再弹5分钟,把这个弹下来。你要是把这个弹下来,我把我的Ipaid送给你。你知道我弹不出来你才要给我。来吧,1 2 3 4 5 6 7 你把手拿起。……我得吃点蓝莓。学生又起身了。你怎么又走了,你得专心教啊。哈哈哈……哎呀我的妈呀。吃个蓝莓吧。往姥姥嘴里塞。不要,不要。要,好吃吧。你还教我吗?我受不了你了。我去找简单的。第一册。几年了学生弹的都是这一册,基础好像也没见打好。1-2-3-4-5-你自己弹吧。我要背了(乘法口诀),7-8-56,8-8-64,8-9-72……
学生教过姥姥两次,没长性, 早就不教了。学生对此没兴趣。弹还是不弹,每天都上演拉锯战。每周的一个下午,在学校学琴半小时,有老师一对一教授(学费另付)回到家中练琴10分钟这学期增加了点。我说不愿意弹琴就不要勉强了,太费劲。当妈的说:太毛糙,弹琴也为了磨性子。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1:12


108【园林】溜弯时听到隆隆的响声,走过去看。声音停下来,狭长的绿地上,停着几台车,园林工作车,一台车上载着小型挖掘机,一俩后面拖着加长的板车,还有台是集采车,高高的车厢带着铁网,远处还有两台,一共五台车。工人歇工了,坐在草地上刷手机,躺着抽烟的,绿地入口处拉着红白条的警戒线,禁止通行,安全第一。地面上躺着几条刚锯下来的树杈子。他们是在维护园林,公共绿地由专人维护,主要是剪草,夏季植物生长旺盛,给草坪剃头,给沿街的树帐子瘦身,不瘦身,挡住车辆的视线或者令路人难以通过。走过这片绿地好多次,绿地上有三个树墩子,其中两个是伐过不久的,鲜亮的锯末还在,枝干都被拖走了。今天的这些人是来伐树的?没有大树,危树可伐了。此路不通,我们绕着走。走远了,听到身后电锯的声音又响起。两天后又来到这个地方,没了人也没了警戒线。五台车,五条汉子,至少在这干过半天,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几棵小树还在,一棵大树,胸径以上的枝杈被削去几根,露着新茬,再就是地面,那三个树墩子不见了。原来留下的,露出地面约半尺的墩子,方圆直径一尺余。现在地面平平展展,完全看不到了,三个方圆一米的同心圆,满是锯末。树根被刨出来了还是被电锯粉碎抹平了?地面的平整度不像动用了挖掘机,否则,绿地的创口会更大些。人家这活做的挺细致,再过一个冬春,草长起来,树墩的位置与周边绿地化为一体。绿地的创口完全修复。这就是几位半天的工作成果(如图)。不好说这效率是高还是低。对比北京的园林队伍,人力投入比这里要大得多。记得家门口的树死了,把树根刨出来,可费了大劲,有的现在还留着树墩子没能更新。城市里的行道树太多,人工绿地更是需要跟进的养护,所谓城市的森林公园,口袋公园。一场大风过后,要刮倒多少树。城市的绿化成本相当高的。这边多林地,自然生长,不乏朽木倒树,大多听凭其自生自灭。需要人工维护的林地面积不大,减少了成本。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1:28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1:29


tiantou 发表于 昨天 22:04


页: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有60年代北京育新小学的老师同学吗?(原楼主: qqqppp)(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