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巷道】 参观威尔士国家煤矿博物馆(Big Pit National Coal Museum)。 坐的是当年的吊笼下行。吊笼十个人就满载了,我们当日最后一批,七人,大胡子导游带着。入笼之前先披挂上,安全帽,矿灯卡在头盔上,电池背在身后,还有个与电池盒相似的东西也挂上——这都是当年矿工下井的装备。奇怪的是,游客的相机、手机都不能带到井下,交到柜上保管,以防电池引起的万一。 吊笼下行,黑暗笼罩,不快不慢,咣当一声停稳。大胡子说这是地下90米。下面有人接应,哗啦啦扯开门,进入主巷道。没有顶灯,全靠头顶上的这盏照明,八个顶灯,巷道内看的清楚,有约一个半人高,弧形钢,工字钢支撑,十多公分粗的原木和木板条,填充在钢架之上,透过支撑的架子,里面是黑亮的煤层,厚厚的。往里走,有支巷道,则主要由圆木支撑,高度也低了些,人能直起腰来。地面平坦,铺着窄轨,运送人员和煤炭的老旧矿车靠在一旁。 大胡子开讲矿井的前世今生:上上个世纪,威尔士南部的矿井开发,铁矿、煤矿。这片大山富含铁矿和煤矿,开矿炼铁炼钢。早年的矿主投资办矿,招募矿工,开辟生活区……采矿、运输全凭人力和牲畜,我们脚下的矿井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才出煤的,仍然是尖嘴镐,榔头,铁锹,笨重的推车,人装马拉。照明靠煤油灯和蜡烛, 井下最危险的一是塌方,二是瓦斯逸出,早期报警系统依靠带到井下的小鸟,小鸟报警后井下人员迅速撤离。我们在领取矿灯地方的大笼子中见着三只,白雀、黄雀,笼中鸟现在成了员工们的宠物。 巷道内滴着水,又走到一处停下,我的头盔撞到了顶棚。这里是马厩,巷道被拓宽,两边凹进去的地方石壁上凿出一个个牲口槽子,拴马、喂马的地方。我溜达到深处的巷子中,灯光下是一个个小间,小作坊,制作修理马具的,钉马掌的地方…… 大胡子带着走到一扇门前,巷道中隔着不远就是一道门,门要随时关闭,让大家关掉矿灯,体会一下当年矿工们的日常。漆黑一团,万籁俱寂,什么都看不到,听到的是滴水声和自己的心跳。静了好一会儿,冷得让人打哆嗦。隐隐约约听到声响,门被打开了,晃动着一盏盏灯光。是上一支参观的队伍回头了。脚步声近了,突然一阵惊叫和爆笑,我们黑暗中的一小撮吓到了对方前行的游客。 : U. _) Y, c1 j& @* d
3 Q- t, i6 c6 p+ [0 ~* Z
- s2 V0 g( e |! V3 _4 D1 l# z$ w0 h) Y102【矿区】 一支20人的参观队伍过去后,巷道内又静下来。后面的一段,巷道进入了电气化阶段,电力驱动的缆车,通讯系统、照明系统、安全系统都出现了。大胡子从腰间拽开那个小小的盒子,揭开我们背负的盒子之谜:用它捂住口鼻,可以在瓦斯弥漫的情况下赢得一个小时的逃生时间,这个小设备因费用太高,上个世纪中期才引进使用,在北欧的矿井中早几十年就配备了。 还应该有更现代的采煤设备在前面。队伍没有继续前行,我们比上支队伍的参观线路要短,就此回头。后来我在文字材料上看到了,到上世纪60 年代矿井已采用链式切割机;到70 年代更先进的液压支架和滚筒式采煤机,煤块经输送机直接运出井下。大胡子介绍Big Pit 矿井在1920 年代的巅峰时期雇佣人员达1400人,年产煤炭超过25 万吨,产品远销欧陆和南美市场。后来由于安全标准和工人福利的提高,生产正本上升,加之进口煤价的竞争,本地的煤矿失去了市场,最终于1978年关闭了矿井。 大胡子滔滔不绝。他是煤矿关闭前一年出生的,但他在巴斯干过采煤工,所以讲起来头头是道,可惜我十有八九听不明白。这里导游大多身强力壮,多是煤矿工出身,讲他们自己,讲他们的前辈,今天煤矿成功转型,成为国家级的博物馆,矿工新生活。 参观过程50分钟,暗色中我们走过前人在地下深处走过的道路,地心一游,捧起乌黑沉甸甸的煤块,被千百人传递过抚摸过,没了棱角,没有粉尘,看采煤工作面的技术迭代……遗憾的是没有走到前面,实地见识。 我们也终于升顶,见到了阳光重获温暖。 上行,山顶上是展览馆,早年矿工们的食堂、澡堂,后来改建成展馆。展区的导游册子上有十几处展出点。我们又到晚了,入口封门,出口处络绎不绝的游客。 只能看看展区的外景地。高大的竖井,蒸汽车头……一台早年的提升设备(见图),设计精巧:金属支架下两个巨大的圆洞,一边一个大吊桶,用来提升深井下面的煤炭,下方的吊桶满载煤块之后,上方的吊桶开始注水,水桶的重力将另一侧的重物提拉上来。一个发明制造出蒸汽机的国度也不乏能工巧匠。
; D, B3 Z5 Z+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