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拂去尘埃 始现珍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孙彤 孙永红

 


■工人正在清理雕花


■东四六条6号“厚德载福”四字之谜前的院门

■东四四条11号修复前的院门

■东四四条11号修复后露出美丽的浮雕 ■本版摄影/郝飞



 
 
  在东四六条胡同上班有20年了,有一天忽然发现它变了:墙面一水儿地灰了,院门一个个地亮了。门楣上被封藏了很多年的砖雕又重现了:有万字不到头的,有喜鹊登枝的,有连珠的,还有葡萄的等等。大门是用朱漆重新油饰过的,连过去隐约可见的“富贵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都闪着光亮出来了……

  东四作为市政府最早确定的25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之一,有那么多的文物古迹、民俗民风,有那么多的胡同名居、轶事杂趣,还有那么多被列为国家级,市、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未来几年,可能将是胡同经历沧桑巨变的岁月。但是,这几百年的胡同历史,几百年的胡同文化,几百年间胡同里发生的故事,却应该保存起来,应该流传下去,这也是我们所盼望的。

  老北京是什么样儿?是在史书里、在档案里、在为数不多的画册里、在上了年纪人的记忆里。而现如今的老北京街景,就像在摄影家暗室的显影液里,在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新北京人和逛北京的中外朋友眼中慢慢地显现出来了。文物保护专家称赞,建筑学家称赞,各级领导称赞,沿街商户称赞,住在胡同的居民百姓称赞,走过、路过的人们同样称赞:老北京回来了!

  正好北青报邀请做“临时主编”,我当然乐得接受,是想和更多的读者朋友分享这一份京腔、京韵、京味……

  2002年我们出版了《东四———胡同里的故事》,那是一本记录和讲述发生在东四这块皇城宝地故事的小书。现在又开始着手《东四———胡同里的故事》续集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了,希望把您所知道、了解的东四胡同故事、名人轶事、历史传说、儿童歌谣以及老照片、图画甚至实物告诉我们,我们将如实地记录下来,和您一起保留这一段历史,保留这一份深情。我们的通信地址:东城区东四六条17号;邮编:100007;邮箱:sunyonghong2006@sina.comdsjdhyj525@sina.com

  真的,希望您到东四来,来走走真实的胡同,来看看胡同的真实。

  ■东四平房区现有胡同与清乾隆时期地图所绘格局相差无几

  北京胡同的名称有许多讲究,胡同名称的本身就是一段微缩了的北京历史。有这样一些胡同的名字,看上去干巴巴的,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如东城区东四头条、二条直至东四十二条。这样的胡同在起名字的时候倒省事儿了,叫起来却容易搞错。比方“东四十条”往往会被人叫成“东———四十———条”,似乎那里居然会有四十条并列的胡同似的。

  如果到东四这十几条胡同里走一走,不难发现许多挂有“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宅院,说明它们颇有些来历。比如东四四条的五号院,是清代同治年间礼部侍郎绵宜的旧宅;东四六条63、65号院,是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崇礼的旧宅,由于院内建筑极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现在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在崇礼旧宅东边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规模较小的四合院,门牌号码是55号,则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七君子”之一沙千里的住宅。此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在东四地区长期居住,一直居住到他辞世,叶老生前最喜欢的是他院内的两棵海棠树,每到春季花枝摇曳,清香宜人,他总要打电话邀请好朋友谢冰心、臧克家等一起来赏花。1988年,94岁高龄的叶老辞世,一株海棠树也随之枯萎。

  打开历史的尘封,一座座名人故居,一个个趣闻轶事,一幅幅市井画卷,都涌动在东四的胡同中,院落里。自元朝定都北京后,胡同、四合院成为了北京民居的主要形式,至明、清,逐步形成规模,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而东四三至八条的胡同肌理保持完好,胡同走向有如“鱼骨”,是北京旧城典型的院落与街巷生长模式。目前,东四平房区现有的胡同与清乾隆时期地图所绘格局相差无几。

  2002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世界再一次把目光聚集在这块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土地上,而菖蒲河公园、明城墙公园、皇城遗址公园的建成,向世人展示了北京的另一种魅力。时任东四街道工委书记的袁燕生意识到,传承、保护、挖掘是我们的责任,要通过我们的保护修缮,让青年人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外国人看到北京的神韵。在他的带领下,经过一年的努力,一座座古朴的门楼、一块块精美的砖雕重现在人们眼前,一段段历史的记忆被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唤醒。

  ■“胡同修缮整治要对得起历史,禁得住专家评阅”

  如今,当你行走在东四胡同中,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你会不时就看见一座独具特色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让你流连忘返;也许你会停在一个院落前,猜测一下大门上门联的内容、影壁上词汇的读法与含义……然而,如果你在年初来,这些景象仍是掩盖在岁月的尘埃下,这里的胡同依旧是一片灰色与杂乱。为了给在这里居住的百姓创造一个优美整洁、恬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东城区委、区政府、东四街道办事处决定对东四头条至九条进行一次全面修缮、整治工作。

  在这次整治工作中,除有拆除违法建筑、清理规范广告牌匾、修缮粉饰胡同外墙等以往的整治内容外,为了更好地体现东四三至八条这片儿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突出它的文化、人文底蕴,还增添了保护、挖掘的内容,对九条胡同中保护较好、特点突出的门楼、门窗、拴马桩等具有北京特色、四合院特色的建筑元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传统施工工艺进行修缮,使其尽现原貌。街工委书记袁燕生不止一次地强调:我们整治不是搞破坏,如果做不好,宁可不做。我们要对历史负责,对后代负责,要禁得住专家的评阅。

  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东四街道办事处在着手修缮之前,专门聘请了古建专家作为此次整治工作的顾问和技术总监,确定修缮试点,在试点修缮成功后,才大面积推开;公开招用有古建修缮资格的施工队伍,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工艺。并且制定了修缮整治规划,使整治工作有章可循。而这一切都为整体修缮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保障基础。

  施工中,每一个环节,都精工细作,和泥、贴砖、抹墙,活儿做得细致、地道。瓦当的选用,油漆彩绘的图案都严格按照规制,不越雷池一步。在恢复砖雕的时候,全部由老工人凭手感,用锤子和小钉把敷在上面的水泥一点一点抠掉。稍有不慎,就会使砖雕受到损坏。要想把一个中型门楼砖雕全部抠凿出来,大概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在此次整治修缮中,共有437个门楼得到恢复,制作安装旧式花窗、窗扇1119个,恢复影壁3处。为了使胡同整体效果统一,减少现代元素的影响,修缮中还尝试着给裸露在胡同中的空调装上了带有“福”字的铁艺罩;为一些商家制作了有传统特色的雨搭。经过整治修缮的深入,胡同中人们以往熟悉的东西又回来了,古老的房屋又恢复了生机,过去被人们忽略的砖瓦,现在吸引人们驻足观看,老百姓由衷地感叹:原来我们的胡同这么漂亮。

  大家没想到的是,办事处为此已投入资金400万元。这对京城的一个基层单位来说,实属不易,确实难得。

  ■“四字之谜”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

  随着修缮的完成,一些鲜为人知的遗迹和故事也浮出了水面,不少有趣的往事被人们想起、传说,为这次修缮工程增添了一层文化色彩。

  位于东四六条,有一个二进院落,院落不大,引人注目的是它的门楼和院内房屋建筑风格颇具西洋风范。院内建筑屋顶均为合瓦过垄脊,但南房明间檐下有西式装饰。院门开正中,为大式卷棚瓦悬山顶,箍头脊排山勾滴,西式券门,两侧砖墙覆筒瓦,檐下出砖椽及冰盘檐,门柱是石笋,此种形式在北京宅院中颇为罕见,这就是东四六条6号。

  在这次修缮中,不仅使原来门楼上一串串的葡萄显现出来,就连院内门楼上的四个异体字也现出真身。这四个字在1966年“文革”期间被人用水泥封上,才得以保存下来。本来这次修缮是不修院里面的,但应院主人张老先生的要求,办事处决定让施工队进院修复。当施工人员用钉子钉进水泥中,再沿着水泥裂缝把字剥离出来后,人们不仅惊呆了:这四个字,每个字的笔画都很少,没有人认得出来。

  “四字之谜”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后经多位古文字学者辨认,确定其为篆字体的“厚德载福”。据专家们介绍,过去文人喜欢写古怪文字,以显示自己的学问,大概此院主人也有此爱好。

  ■修缮崇礼住宅发现了清朝石墙信箱

  清代大学士崇礼的住宅是由两个宅院和一座花园组成,全院面积近万平方米,此宅占地广,屋宇华丽,在民国时号称“东城之冠”。由于其保存完好,院内代表性建筑颇多,分别于1984年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我国唯一的四合院保护单位。在对其外墙进行修缮时,街道办事处特意请来有丰富古建修缮经验的队伍,根据古建修缮标准进行修缮。修缮时不仅修复了原有的拴马桩,还在临院发现了清朝时期的石墙信箱。还得知对面的64号院,是其所属的花洞和马号,现为一单位办公用处,据该单位职工讲院内还保存一口水井。不难想象当年,此处华盖如云、门庭若市的热闹景象。

  ■八十多岁老房主献出珍藏的影壁造型图纸

  影壁是四合院特有的建筑元素,它既符合四合院的私密性,给人一种曲径通幽感,又可以此体现主人的身份。在东四地区有三个影壁,它们都建在胡同内,与主人的院子相对,足见主人身份的不同,而它们分别都遭到了破坏,有的已经破败不堪,影壁上的字迹已无法辨认,有的已经被拆去一侧,有的已经被盖进违章房中。

  为了修复这三个影壁,街道办事处一边发动群众,寻找影壁造型图纸,一边带头拆除了违章,为古迹的恢复腾出了场地。六条57号院八十多岁的房主孙月汉献出了自己珍藏的影壁造型图纸,施工人员根据图纸提供的样式,进行了原样恢复。在恢复崇礼住宅影壁的现场,每一块青砖都必须经过水磨才能使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磨砖对缝”。

  围观的群众看后讲,这么地道的活儿可不多见了!为了使新修的部分能与旧处接近,还要对旧处进行打磨、冲洗,最后还要上层桐油才算完工。这一道道工序,一个个用心之处,无不体现了施工者对祖先的敬仰,对文物的保护,对历史的感悟。

  ■重新按原样烧制五块“福”字砖替换旧砖

  我们的祖先对生活寄予了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这些美好的祝愿又往往通过一定的吉庆图案,被雕刻在屋梁上、门窗上,起到了装饰和祈福的作用。有趣的是,在东四头条和东四八条有两个院落将五个“福”字装饰到门楼上,暗含有“五福临门”之意。


  头条15号住的是晋商“乔家大院”的后人,他们的门楼高大,样式独特,只可惜“文革”时被破坏,又没有留下图片资料。因此,这次修缮时只能按现存样式修补,五个福字早已不在,只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和遗憾。而与之相比,八条66号的“五福”就相当幸运了,虽然也在“文革”时被当作“四旧”弄成残破,但仍留在了门楼上,让后人有幸目睹了风采。在修缮此门楼时,重新按原样烧制了五块“福”字砖,替换下了旧砖。在新砖装上的同时,也把人们美好的祈盼送上。在场的一位老居民兴奋地表示,愿传统的神韵在日常民生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告别了传统燃煤取暖,采用干净安全的蓄电采暖方式

  在东四的胡同中不仅充盈着历史的繁荣,帝都的巍峨,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家园。东城区委、区政府不仅重视居民外部环境的改善,更是努力改造平房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使平房区居民生活更现代、更方便。

  2003年,东四三至八条,大小二十一条胡同全面进行了煤改电工程。在此居住的5600户居民告别了传统的燃煤取暖,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安全的蓄电采暖方式,从此居民们不害怕煤气中毒和火灾,不再为买煤搬煤发愁。随之,又进行了“一户两表”的改造,至此,平房居民也同居住楼房的百姓一样,水电表实现了分户使用,独立计量,再也不会为水电费的平摊而影响邻里关系。电表的改造同时还进行了增容,夏天开空调再也不用担心电表掉闸了。

  在治标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为负荷沉重的胡同、四合院减负。近两年,通过解危、“微循环”改造,东四地区陆续搬迁了一些居民,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居住困难,也使古都风貌的保护走上了科学完善的道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19 15:29 , Processed in 1.096389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