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2002-12-1 11:00| 发布者: wwgoi

2006年2月26日采访手记

    上周日去采访了一个以保护北京老文化财产为宗旨的拍摄组,并随着他们一行在前门西侧的胡同里转悠了三个多小时。这期间看到了老北京胡同的本来面目,听到了对胡同民居的很多介绍,同时也感受到了北京胡同文化的内在价值。

    从晨报上知道了这个拍摄组,后来鬼子老板说挺有意思,要我找一下联系方式要去采访。到网上查找了一番才知道,原来这个胡同拍摄组缘于一个叫“老北京网”的网站,里面的内容大都是介绍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好多连我都不是很熟悉。站长自称“掌柜的”,本名张巍,29岁,别看年纪不是很大,可是介绍起老北京胡同来可是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而且还十分的专业,比如胡同里大杂院的基本结构,标准的四合院什么样,有什么讲究,什么样的院子过去是武官家,什么样的院子过去是文官家,甚至哪家出过状元他都能考究出来。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掌柜的”张巍上学时的专业是厨师。

    周日那天大概来了30余人参加此次拍摄活动,大部分都是北京人。12点钟,在“掌柜的”的带领下,大家开始了这次拍摄之“旅”。由于前门东侧即崇文地区的胡同已经被拆的差不多了,这次选择了西侧宣武区。

    漫步在胡同里,你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享受着那里的宁静,品尝着独有的文化底蕴,把自己置身于那一片古色之中,就仿佛自己又回到了20多年前的儿时光景,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份亲切,一份释然。不错,这是一种家的感觉,根的所在。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文化,在世界也是独有的,现在可以说一种文化遗产,她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历史的记载。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文化正在人为的慢慢消失,这个财产正在强制性的被毁灭。为了迎接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北京市正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拆掉老房危房,建路扩路,实施的重点当然也就是南城崇文、宣武两个地区,政府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在这里提出一个疑问:这个“新”字,到底该怎么理解?“新奥运”的“新”好说,关键是“新北京”那个“新”。

    浏览一下老北京网,你会发现很多已经消失的风景,“掌柜的”建网的目的也就在于此:留一些纪念,留一些感情。同时他也想借此号召更多的人参加进来,等多的人行动起来,一起向社会呐喊:请为我们保留下这份遗产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据“掌柜的”介绍,49年建国时,北京有大约3600条胡同,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历史渊源,自己的特色。北京申奥运成功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改建,近两年来矛头指向了老胡同。由于胡同里的房子历时年代比较长,大都被划入老房危房范围,开始了大规模的拆迁。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到2008年全北京的胡同估计只剩下500多条。

    “掌柜的”说:“现在世界大多国家都在保护文化遗产,类似的事情在西方欧美国家是不可能发生的。你看吧,前门的一块砖差不多都比美国历史长,人家如果有这个的话高兴还来不及呢,可咱们呢,居然还上赶着都拆了。再看看政府的做法,把老四合院拆了,盖新的,你说那新四合院有什么用,站地儿不说,房价还那么高,那只是个住人的地儿,没别的价值了,因为那已经不是文化了,也就骗骗老外们成,好比后海那块……”

    他也表示了自己的无奈,自己毕竟只是个老百姓,他的言行根本不能左右政府的政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把那些老景儿都拍下来,而且还得尽快拍,因为拆迁的速度比想象中快的多,可能昨天刚拍完一处,第2天再去就已经了成废墟了。此时的“掌柜的”一副悲愤交加的表情。“掌柜的”表示,他将在年底前制作出一幅完整的概念图,一幅关于老北京特有的地理风貌图,到时会把图贴在网站上,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观赏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拍摄组里有一位60上下的老人,每过一处比较古老的大门时都会驻足凝望一会儿,并且会走进去看看。于是我上前跟她聊了几句,得知她来自长春,儿子在北京读研,此次是来陪儿子的。她说自己非常喜欢旅游,对老北京的胡同文化情有独钟,这次来北京看到很多胡同都被拆了,真的很心疼,感觉太可惜了。当然政府有他自己的难处,保留这些老建筑与建设新北京在某些方面本身就是矛盾的。然而她下面的话又引起了我的深思。“我很同情政府的做法。你看,住在胡同里的人,生活不是很方便,取暖、供水、交通方面都有很多弊端,你说住在这里的人会不会也想搬进高楼大厦呢?他们住在这里会不会觉得不公平呢?我希望的是政府能够有一个两全或者比较两全的措施,能修缮的尽量修缮,能保存的尽量保存,毕竟是一种文化;不想住在这里的可以搬走,想留下的也应该允许他们留下,也就是说要尊重个人的选择。如果像现在这样的一刀切,那就不太好了。

    看来还是年龄大的人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北京的城市规划其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只是从一个观赏角度来看,几年来北京一直都在变化,速度之快别说外国人了,连我这个北京人都为之惊讶,隔三差五的就有一幢楼起来,今天还是泥泞的土路,过几天就已经是宽敞的柏油马路了,这些让人看了都会感到欣慰。可是细看北京的大建筑,尤其是地处显眼的高层建筑在外观上有很多弊端。开车在二环路转一圈看看,很多高层建筑的顶层有一个亭子的结构没,看一个还不错,中西结合,可是如果接二连三的还这样,那是什么感觉?再说那个司法大楼,管司法的嘛,应该庄严些,于是朝外的一面是深灰巧克力色的,可朝内的一侧又变成浅的发白的颜色了,因此被人戏称为“黑白脸”,那可是国家司法部啊。还有妇联那两个楼,连在一起呈M形,只不过中间是圆的,那又有点像什么呢?……

    好像扯的有点远了。再回到原来的话题: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随行采访,拍摄组的参加成员大都持这样一个观点:支持政府为迎接奥运会建设新北京的想法,但建设新北京不等于就是要拆除老建筑,不能在破坏老北京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建议在二环路以外的地区重新规划建设。老北京的胡同和那些老四合院都应该给予保留并且保护。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心声吧,“新北京”的“新”应该就是如此吧。

    从表面上看,城市的改建与重新规划同保护文化建筑遗产似乎是矛盾的,要想改变城市面貌,使之焕然一新,势必要除掉那些古老的房屋,否则高楼大厦中间夹杂着矮小破旧的房屋,让谁看着都会觉得不美观。这确实是一个麻烦点,不是我把责任往政府上推,作为政府,如果这个都不能处理好的话……当然政府有他的政策,有他的做法,单凭几个人的呐喊是无济于事的。政府也曾做出表示:胡同不会全被拆除,一些历史文化悠久的会被保留下来。可“掌柜的”认为:这又有什么意思?单留下来那些还能叫胡同文化么?还不如都给拆了,留下那么几条只能是让人回头看了更加痛心……

    现在北京还在不断建设着,胡同儿还在一点点消失着,“掌柜的”张巍一群人也还在不辞劳苦的奔波、拍摄、呼吁着。他们不求名,更不求利,求的可能只是一点对自己的慰藉,对他人的慰藉。当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再亲身看到那些消失了的文化时,至少我们还可以再拿出来些什么给他们,让他们也能体会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音容笑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4 23:32 , Processed in 1.105212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