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精锐藏“洞府”避铁骑 青砖浸“米汤”显绝艺

2002-12-1 12:00| 发布者: 陈洁

地道灯盏有100多个,全部仿照宋代的灯盏制作

从张坊镇大街通往镇子西北方向,全长大约为1500米。现在,战道仅清理出了500米,供游人参观

战道指挥室里的摆件多是出土时的原物摄/隗合军

杨宗保穆柯寨定情  牵出禁止通婚家规     任阁老挖战道祭祖  遗留“金头”游走谜案
精锐藏“洞府”避铁骑 青砖浸“米汤”显绝艺

      一提起地道,大家都会想到抗战题材的电影地道战。其实早在几百年前,京城西部张坊古镇就有一个防御北方强敌入侵的地道。1991年镇上修公路时,发现了古代战道遗址,经过修复,现开放成为北京地区惟一一处地下古代军事设施,为京城探险爱好者们提供了猎奇、探秘的乐园。

排水井 通气孔  战道设计极为周全
      如今,张坊古战道的正门在古镇东门的城楼下边。进了城楼转几个弯便开始往地下走,大约下降四五米,眼前突然一黑,定神一看,已经进入青砖砌成的战道了。这里的战道高2.3米,宽2米,可以并排走三个人。
青砖红灯 战道深不可测
      幽黑的战道虽然已被整修过,但置身其中还是能感受到阵阵阴气。在微弱的光线下,砖墙泛着淡淡的青色,灯光散发出朦胧的红色,映着地上的一摊摊水印,战道里的一切好像看得清,又好像深不可测。想当年,这狭小的地下空间里,全是手持武器的兵将,他们不仅要在战道里巡逻、驻守,还要时刻倾听地面上的动静。
       战道的墙面全部由青砖砌成,每块砖都上下错缝,顶部采用立砖顺砌的方法。由于修葺时,工匠在白灰中添加了糯米汤,使整个战道都磨砖对缝,堆砌得十分平整。文物专家就是根据墙体的砌法推算出战道诞生于宋辽时期。
      战道里的微弱灯光来自搁置于战道两边小暗槽里的灯盏。在宋代,战道主要靠麻油灯照明,所以战道墙体上有平均排列的暗槽,油灯放在槽里,起到路灯的作用。
       现在,战道里一共安装了100多个灯盏,每个灯盏都点有一个小红灯泡,向战道深处观望,真好像旧时的油灯一样。另外,张坊在开发战道时,专门请工匠复制了宋代的灯盏造型,忠实地还原了兽头形、烛台形等灯盏的原貌。

卧室厨房 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张坊战道的军事“身份”,使里面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战时,战道主要起地下通道的作用,为了不堵塞“地下交通”,钻入战道的兵将们主要在战道两侧的各种房间内活动。
       宽逾2米、长逾3米,配有火炕的藏兵洞是兵将们的主要藏身之处。驻军时,军官睡在炕上,士兵们只能席地而卧。砌藏兵洞的砖与战道中的其他砖不一样,是一次性烧制的孤行砖,这种砖内粗外窄,砌在一起非常坚固。可惜,据村中老人说,孤行砖的烧制技术已经失传。
       战道生活区也是个洞状房间,其作用相当于食堂,里面放着出土的石碾子、升、斗等古代器具。战道里稍微宽敞一些的地方是驻兵时的休息厅,遇到战事,这里便成了两队人马“错车”的场所。在战道的出口处还有一个类似于大厅的空间,兵将集合和发布命令全是在这里完成的。
      战道内还有个深水井,据说这口井主要起排水作用,所以井口处是整条战道地势最低的地方。另外,战道里还配有专门的厕所,不过里面什么设施都没有。专家说,当年兵将们在战道里如厕时用的是马桶类器具,上面配有盖子,以免战道里有异味。即便出现异味,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战道中还配有不少通气孔,这些小孔暴露于地面的部分都有遮盖物,水进不来,也不引人注意。
      张坊战道的另一端,与入口相似,也修有一座城楼,这城楼过去是古镇的西大门。出战道登城楼,能尽览古镇全貌,让人有出土上天的感觉。

 战道钩沉
为避辽国骑兵锋芒 宋军修筑军用地道
      1991年,张坊在改造村中道路时,发现了一条地道。文物专家看过后,宣布:“这是一条完整的地下军事设施,在房山县志上有过记载。”其实,张坊的老辈儿人都知道镇子地底下藏着一条古战道,但具体在什么位置、怎么个走向,几乎没人能说清楚。
      专家们经过进一步考证认为,这条地道大概建于宋辽时期,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惟一一处古代地下军事设施,它从张坊镇大街通往镇子西北方向,全长大约为1500米。现在,战道仅清理出了500米,供游人参观,其余1000米仍没有发掘。
      根据专家考证,在张坊不远的河北永清县境内也有古代地下战道。永清县战道贯通11个村落,覆盖面积达到300多平方公里,纵横延伸于地下,犹如迷宫。有人曾猜测,张坊战道可能会与永清战道相连,不过这种说法目前仍无法考证。
     至于为何在张坊修建军用战道,有专家认为,房山是宋辽的边界地带,张坊镇就是当年两国交兵的战场。辽国的骑兵十分勇猛,让宋军的步兵吃尽了苦头,有时一次交锋,宋军就会损失上万士兵,丢弃盔甲不计其数。为了弥补兵种上的劣势,宋军想出了修建战道当掩体的办法,来对付辽军的骑兵。

 古镇溯源
张坊始于西晋 自古便是多民族物流中心
       张坊自古就是京西著名的边关要冲,它位于山区与平原的接合部,西靠太行山脉、南临拒马河,是京城西部重要的门户之一。
       这里的地名最早起源于西晋。当时北方胡人经常进犯中原,这里常年驻有重兵,士兵营房绵延数里不绝,因此当地百姓将这里称为“帐房”,后又取谐音定名为“张坊”。
     张坊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让其成了京城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物流中心。民国前,每月初三和初八的张坊大集,曾闻名京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的商贸往来达到了顶峰。不过,在“七七事变”以后,张坊商业开始逐渐萎缩。
     近年来,周张(周口店至张坊)、涞张(涞水至张坊)、房易(房山至易水)、京原(北京至太原)四条公路在镇上汇集,使这里又成了京西重镇。在历史上,张坊曾拥有12条大街,每条街道都商贾云集。不过,如今只留下了一条大街,并在几年前改造成了镇里赫赫有名的“张坊王府井步行街”,镇上的主要商户都集中在这里,周围村镇的百姓不用去县城,便能买到所有生活用品。而城里来的游客也可以在这里发现不少已经在京城商铺消失的物件,比如做被子的棉絮、做枕头的荞麦皮和各种旱烟叶子。
本版文并图/陈洁(署名除外)

战道之谜
不明用途的“长眼”方石
讲述人:周艳菊,女,30岁,张坊镇村民
      在张坊古战道的藏兵室里摆着一块方石,方石上有排列均匀的长方形凿眼。初看时,大家都认为方石是插兵器用的,但仔细推敲,发现了问题:一是凿眼太小,一般兵器都插不进去;二是方石背面有铸铁,插兵器并不方便。
      战道发掘现场一共发现了三块这样的方石,考古专家判断不出它们的用途。这三块方石一直在战道里展出,等待有人能准确说出它们的用途,但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没有遇到独具慧眼的人。

皇帝御赐的“游走”金头
讲述人:李浩东,男,68岁,张坊镇村民
     听镇里的老辈人说,明朝时镇上住着一位任阁老。任阁老为了去祖坟方便,就把遗留的战道向西挖了1000米。朝廷听说了这件事,以为任阁老私修战道,意欲谋反,立即就把任阁老斩首了。任家的后人不服气,四处申冤,皇帝最终为任阁老翻案昭雪,还御赐金头作为陪葬品。
     这个御赐金头被盗墓者盯上了,任家祖坟数次被盗,但没人能找到那个金头。有人说,任家后人怕金头招惹是非,就把它埋进了战道;也有人说,御赐金头有灵性,会自己游走,所以没人能找得到。伴随着镇上人的议论,御赐金头成了张坊古镇的一个谜。

张坊传说
穆桂英“私奔”  使穆杨两姓不通婚
     讲述人:李志来,男,40岁,张坊镇张坊村村民
    张坊流传着多个与宋朝杨家将有关的故事。镇上的穆柯寨相传是穆桂英的娘家。北宋时,杨宗保奉命到穆柯寨索取降龙木。战时,他和穆桂英产生了感情,两人私定了终身。
     县志上说,穆家纳婿的规矩很多,穆桂英其实是被杨宗保拐跑的。杨宗保罪大恶极,穆家人从那以后再不与杨姓人家通婚。这个规矩一直到“文革”破“四旧”时才被废止,穆氏家族才真正有了第一个明媒正娶的杨姓女婿。

古镇之宝
磨盘柿子 一年7车鸡粪肥是秘诀
讲述人:马远雄,男,35岁,镇政府工作人员
     张坊的地势北高南低,东西有山峦环抱,形成了天然的山前暖区。这里出产的磨盘柿子外形美、色彩艳、皮薄、汤清、含糖量高,自古就是皇家贡品。现在张坊的磨盘柿年产量达600万公斤,公路旁随处可见卖柿子的村民。今年批发的价格是一块钱一斤,一个大柿子能有九两重。
     镇上大峪沟村的柿子树大多有百年历史。今年,村里的王老汉再次成了镇上的柿子管理状元,他种的柿子的含糖量比一般人家多出5%。王老汉说:“我种了一辈子柿子,就相信农家肥最好用,一年7车的鸡粪是柿子倍儿甜的秘诀。种柿子讲究下果后,立即养树,每年一摘完柿子,我就立即追肥。”他今年收的柿子,刚下树就被上门的果商全部收走了。

轻车熟路
    公共汽车: 从天桥乘917路公交车至张坊下车,便可直达古战道遗址。
     自驾车:京石高速—阎村出口下—过房山县城后沿周张公路直达张坊古战道。
遗址门票:20元/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23:52 , Processed in 1.09796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