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手法西化《我这一辈子》类似《追忆似水年华》很多描写直入角色内心——— “我之所以要把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搬上话剧舞台,是因为我发现老舍的作品除了具有平民化的特质,还有西方化的一面。”李六乙昨天在人艺排练场接受采访时说。 李六乙认为此前的改编者对老舍作品的理解不到位,他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舍曾经在英国生活过六年,在美国和新加坡分别生活过一年多。那时正是西方文艺思潮非常兴旺发达的一个时期,他受到了很多这方面的影响。但他的这个人生阶段,在老舍研究中一直是空白。” “比如《我这一辈子》是一部关于回忆的作品,回顾了‘我’的一生。这种感觉非常类似西方那个时代很流行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作品风格完全不同,但它们所追求的本质有相同的地方。”李六乙说。 “我们一直把老舍的平民化风格当作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在我看来,他的笔法、平民特性,都是他作为一个作家最基础的素质,而不是他思想的唯一特点。”李六乙说。 导演李六乙认为,老舍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创作手法上。 比如《我这一辈子》里前半部分经常把记忆、幻觉、梦境穿插在一起;后半部分,不可知的成分越来越多,具体的故事越来越少,很多描写都是直接进入角色内心。 李六乙又以老舍的小说《月牙儿》为例,认为书中对心理的描写也是十分游移不定,非常注重人物心理状态的描写。这种写法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并不常见,老舍的京味作品中蕴涵着洋腔。 业内说法 今天上午,记者电话采访了老舍纪念馆业务部的王红英。她介绍,老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历,在学术界的确还没有专门研究过,只有人零零散散地提到。 当年老舍曾经在英国的东方学院任教,教授中文,并编写了《言语声片》等中文教材。在那个时候,他也读到了很多西方的文学著作,受到了一些影响。 在英国任教过程中,老舍创作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在素材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带有西方文学的痕迹。 老舍自述 在《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一书中,老舍提到了西方文学对自己的影响。 我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可是对外国小说我知道的并不多……况且呢,我刚读了《尼考拉斯·尼柯尔贝》和《匹克威克外传》等杂乱无章的作品,更足以使我大胆放野;写就好,管它什么。这就决定了那想起便使我害羞的《老张的哲学》的形式。 ———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 《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些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心理分析与描写工细是当代文艺的特色;读了它们,不会不使我感到自己的粗劣,我开始决定往“细”里写。 ———我怎样写《二马》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04 , Processed in 1.08772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