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从一九四六年来北京就住在金鱼池周边,牟家井的一个鱼塘改建的大院里。大院离金鱼池东岸不到一百米,那时的金鱼池已是初具规模的湖,水面有两公顷左右,与现在鼓楼地区的西海差不多大。金鱼池东靠牟家井,西边有三四米高的土丘,现在218厂的后门街,南靠天坛北大街,北靠西晓市街后身,水面东西长,形如躺倒的元宝,又像一个“凹”字,北岸中部伸进一块地,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岛,岛上有观音庙一座,坐北朝南,两进的院子,红墙灰瓦,方砖铺地,庙的东墙立着旗幡两根,上方架着斗形长方幡,周围柳树环绕,每到春节过后,善男信女,烧香的求佛的,很是热闹。 金鱼池周边也是成排的柳树,尤其是东南角,有一片四十多棵的柳树林子,有的树一个人抱不过来。这片柳林每到夏天,柳叶垂地树荫一片,中午常有拉三轮、拉排子车的在柳荫下睡觉。这里也是我们捉知了的好地方,这里的知了落得低、叫得响,我们几个小伙伴,带上自制的胶和竹条竿,到这里来粘知了,常常是顺手就能捕到几个。 有名的龙须沟就起源于金鱼池的东岸,离水岸有五六米远的龙须沟有一米宽、一米深,沿东岸从北边过来,直到南边,到了南岸沟向东延去,是条纯粹的排污沟。它的功能也可叫干渗沟,没有常年的流水,平时排到这的污水,经过风吹日晒加上地渗就成了干沟,每到雨季后,存水的地方经过日晒就成了臭沟。 记得第一次看到龙须沟是和同院一个发小,那时才六岁,两个无意间出了院门,出了胡同,到了大街,记得街上没什么人,上了街又往前走,看到一条沟,觉得很宽,也过不去,再往前看就是湖水,在沟边玩了一会儿,看到街心来了个挎着篮卖花生的,我们就买两文钱的花生回来了,这就是第一次看到龙须沟,第一次看到金鱼池,后来叫大人知道了,还吓唬了我们一顿,说有拍花子,专拍小孩,把小孩弄晕了带走,此后有两年没有去过,到了上学,同学多了,就在一起去过金鱼池,这时龙须沟已没了,过往的人也多了。 金鱼池给周边的人们带来欢乐,一九五八年以后,金鱼池周边修了水泥栏杆,岸边也用大石块砌了坡,水也进行了清换,并放了游船供人们游玩。 金鱼池周边,东西南面都是马路围绕湖边,没有房子,只有北岸房子最多,沿着北岸一字排开。这些房子大都坐北朝南,出门就是水岸,每到春暖时节,清水泼地柳枝摇摆,很有江南水乡味道。每到夏秋之际,太阳落山,这里的人们喜欢把炕桌在门前一放,摆上饭菜,坐在小板凳上用晚餐,这里的人们在用餐时,从不避路人,也不嫌路人通过。晚餐后便是喝茶乘凉聊天,直到深夜。 金鱼池东西南面的马路,很少有车辆通过,夏天的傍晚显得特别宽敞安静,周边的人们,吃完晚饭,陆续来到岸边,手里拿着板凳、扇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天纳凉。我们小孩,一般三五个围坐在大人周围听故事。 冬天金鱼池结了冰,有关部门在池的中部凿开几个洞,冰面上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用木板在底下固定两根铁丝就成了冰车,坐着或蹲着两手拿着撑子划,也有在冰上抽汉奸的、推铁环的。 金鱼池的水据说没有与河流连着的水系,只有五六年清理一次,每次清理都把水抽干,清理后注入清水。金鱼池的底都是连成片的方格子,每个方格子差不多三见方,一看就知道是养金鱼时留下的痕迹,这种方格子距地面约有两米深,可能是由于下面蓄水的缘故,加上地势低洼被养鱼人弃之,就形成了金鱼池。有经验的大人,在水满后可以沿着水下的方格垄从东岸走到西岸,而水也就齐胸深,可见对底下的了解,这些人大都是东岸的养鱼人家,这些人家大都是竹篱笆院,院子很大,十几个水泥砌的方池子还有大木盆,很有规模。 金鱼池周边,有很多类似金鱼池的地势,尤其是东岸,很多大院、四合院都建在低洼的坑上。 这样的院子,院外大多有一个排水坑,排水坑临着街面,通过墙下面水眼与院子相连,每到雨季,把院内的雨水汇集到坑内,雨后慢慢渗完,赶上雨水大时,院里坑里都是水,就用斗给抖出去,斗是用荆条编的筐,抖水要用两根绳子,将斗拴在中间,两个人拿着绳子的两头,将水一斗一斗地悠到路面上。 金鱼池周边地表水很丰富。那时,吃水都是靠井水,我们住的牟家井地区,水井水面距井口也就一米多深,那时金鱼池周边都是土路,路面上都泛着潮气,尤其是早上,路面的潮气好像挂着水珠。 那时人们都有清扫自家门前的习惯,包括大街的门前,路面很干净,也有拾破烂的背着筐,手里拿着小棍,小棍前头有一个针,走街串巷,见了废纸,哪怕是一小张废纸也拾到筐里,所以大街小巷潮湿干净总如清扫过一般。 一九六六年大批简易楼拔地而起,金鱼池也被夷为平地,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金鱼池消失了。前几年在危房改造中,又拆除了简易楼重新建起了新小区,小区内也修了一个养鱼的小池,此时的金鱼池,也已经是今非昔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