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阳平”或“平阳” 会馆名称仍悬疑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程南



阳平会馆大门

在窗外阳光的照射下,老戏楼的旧颜显露无遗

老戏楼二层破败的旧围栏,已被崭新的原木围栏取代

从戏台向坐席观瞧,主看台的雄壮彰显出当年看戏人的尊贵
摄/大飞


  私家戏楼规模宏大少记载 铅华褪尽封闭修缮探真容———

  探险时间:12月16日

  探险地点:前门外小江胡同阳平会馆

  探险目的:揭秘老戏楼装修进度

  探险结果:老会馆东西厢房修缮基本结实,老戏楼装修已近半程

  ●会馆溯源

  阳平会馆,位于崇文区前门外小江胡同(原小蒋家胡同),始建何时已无文献资料可考,据推测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之前。阳平会馆戏楼是保存较完整的清代风格会馆戏楼,其三层戏台规模宏大、雕梁画栋、富丽考究,再加上位于二层的“天井”和底层地面的“地井”设计,足可与宫廷戏楼相提并论。阳平会馆与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戏楼并称为“四大戏楼”。但由于阳平会馆属于晋商的私家戏剧会馆,外乡人一般很难进入,因此阳平会馆的建筑布局说名、曾上演的剧目和登台名伶均没有文字资料记载。

  解放后,阳平会馆及戏楼一直作为北京同仁堂集团的药材库房,整体建筑也因此得以保存,戏楼于1984年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崇文区政府在市文物部门的支持下,以相当于600余万元资产的置换,将阳平会馆划归当时的区文化文物局管理,并于2002年正式开始修缮,二期修缮工程原计划于今年12月26日竣工。但据崇文区文委文物科的工作人员介绍,按规定,文物古建修缮不能在冬季进行,因而现在处于停工锁馆状态。

  ●会馆探险

  老会馆修缮现场全封闭 无意闯入探秘无人之境

  笔者多次致电崇文区文化委员会,均被告知,须等到会馆戏楼修缮完成正式对外开放后才可接受参观与相关采访,目前任何与修缮工程无关的人都不能入内。出于很想了解目睹会馆旧貌及装修进度心理,笔者决定前往阳平会馆一探究竟。

  会馆正门挂着一把铁锁,几乎无缝隙可言。偏门没有锁扣,估计是从里面用门闩拴上了。抱着撞大运的心理,笔者试着推了推偏门,门居然虚掩着,只在左边的门后挂了块木板当挡板。

  由于前门地区拆迁改造,小江胡同内的居民已搬迁,空无一人的阳平会馆内安静得只能听见风声。从偏门穿过走廊来到正门,走廊上还铺着用来保护新铺地砖的席草。正门右边墙上挂着的电表仍然在运转,显示度数为1751。

  从正门往里走,东西厢房大体修缮完成,没来得及油漆的木格窗户和新铺的青砖地板虽已落满灰尘,却仍散发着簇新的气息。

  正房沿廊下的两边墙上分别刻着精致的雕花。正房与戏楼仅一墙之隔,但没有门直通戏楼,只能透过一扇圆圆的月亮窗窥探戏楼内部的景象。

  ●揭秘戏楼

  麻雀在老戏台上嬉戏

  要去往戏楼,得走出正门,顺着一条南北向的走廊进入。戏楼为歇山式建筑,戏台位于东面,呈方形向场中心突出,分上下3层,沿着台阶走上离地约半米厚的戏台,上能看见方形的“天井”,下有铺着木板的“地井”。戏台高度足以和皇家戏台相提并论。

  戏台的对面是两层看台,四角新架了陡峭的木梯通往楼上。戏台的二层有前轩式包厢,应是当时的“雅座”了,并从左右两侧延伸开来,呈“凵”形环抱着戏台,三面护栏有雕花栏板装饰。

  整个戏楼的修缮并未“伤筋动骨”,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做了修整和加固,房梁仍是一个需合抱的整根原木。南北两面的菱花窗也保存较好,只在一些破损的窗户上进行了加固。北京的风很大,吹得窗户不停吱呀作响,给空旷和悠久的会馆平添一份神秘和肃然,偶尔还有麻雀从木棂窗飞进,落在戏台上嬉戏。
 ●会馆前世

  自娱自乐 私家戏剧会馆只为老乡服务

  在有关正乙祠和湖广会馆的记载中,名伶上演的名剧为戏楼增色不少。同为京城“四大戏楼”之一的阳平会馆,却没有这样的“热闹场面”。

   据北京史研究会会员王永斌介绍,史料上并没有任何关于阳平会馆上演过什么剧目,有哪些戏班、哪位名伶登台的记载。其中原因在于,会馆既为来京赶考的举子和在京候任官员提供馆舍,又是同乡议事聚会、宴客娱乐的场所。会馆戏楼早期和神庙结合在一起,用作同乡祭神祈福的场所,后来在重要节日的聚会或同乡中的富贾政客做寿时,也会请戏班来戏楼唱大戏,更多是“堂会”的性质。

  因而,观看会馆戏楼演戏的多是同乡,会馆戏楼便如同一个私家戏剧会馆,上演戏曲也是按照晋商的口味确定的。

  王永斌表示,正是由于会馆戏楼的内部性和非公开性,使得会馆戏楼不像民间戏园子,有公开的海报或节目单,因此没有史料记载也在情理之中。

  财力雄厚 戏楼上演家乡戏曲

  清初就有山西伶人在北京活动,可见山陕梆子在清初已活跃于北京。财力雄厚的山西同乡在北京建立的会馆也为数不少。据《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一书记载,山西籍会馆在京建的数量较多,如颜料会馆、临汾会馆、临汾西馆,皆建于明代,太平会馆、襄陵南馆、河东会馆、晋翼会馆、浮山会馆,皆建于清朝。

  会馆研究者王强在《会馆戏台与戏剧》一书中写道:在全国范围内,山陕商帮投资最大、人力、财力最集中之处自然是北京。山陕会馆及山陕会馆戏台最多者也是在北京,而山陕梆子在京掀起的轩然大波也必然是影响较广的。因此,阳平会馆内规模很大的戏楼,肯定有山陕戏剧上演。而且,数量众多的会馆及所知的会馆戏台,可以解释山陕戏剧迅速传到北京的原因:正是众多山陕商人观众的需要,商路的流通使“秦腔”、“乱弹”迅速传到北京并产生影响。

  ●会馆谜案

  始建时间:仅能从横匾推测?

  王强,会馆研究者,著有《会馆戏台与戏剧》

  由于阳平会馆至今尚未发现碑志,也没有建造时间的文献记录,因而关于会馆始建时间也没有定论,只能通过细节推测。

  阳平会馆戏楼中存有一块书有“醒世铎”的横匾,落款为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据史料记载,王铎生于1592年,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去世。明天启壬戌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曾为明末福王东阁大学士,清顺治时为清廷礼部尚书。只有根据这块横匾,才能推测阳平会馆始建年代在清顺治九年(1652年)之前。

  名称:阳平会馆还是平阳会馆?

  彭泽民,会馆实地考察与研究者

  通常资料中提起阳平会馆,都会加一句:“也称平阳会馆”。由于没有碑志和确切记载,该会馆到底叫“阳平会馆”还是“平阳会馆”也在研究者中争论不休。

  有一次我在探访阳平会馆时偶遇一位老先生,他是梆子戏迷,对梆子的发展历程、名角等都说得头头是道。我无意说起了“阳平会馆”和“平阳会馆”之争,老先生不假思索地说:“嗨,这还不简单!这会馆是山西阳曲和平定两个县的合馆,叫‘阳平’或者‘平阳’不都是一回事,哪个念着顺口就叫哪个呗!”

  老先生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虽然他所说的也没有佐证,但至少说明我们在考虑问题时总是钻牛角尖,一条路走到底,其实走出来,让思路开阔一些,换个思维方式,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专家点评

  戏台规模可媲美宫廷戏楼

  彭泽民,会馆实地考察和研究者

  故宫宁寿宫戏楼和颐和园中颐乐殿大戏楼等最负盛名的宫廷戏楼都是三层建筑,而且都修建有专为特技表演设计的“天井”和“地井”,表演时演员们借助绳索和滑车上天入地。而阳平会馆戏楼也是三层建筑,同样有“天井”和“地井”的设计,在当时的会馆戏楼中可谓绝无仅有,其规模之大可与宫廷戏楼相媲美,也足见晋商的财力和势力之大了。

  会馆戏楼使京剧采百家之长

  汤锦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

  由于宫廷戏楼只为皇族提供服务,会馆戏楼在民间便有了发展的空间并逐渐繁盛起来。据统计,北京会馆中有17个建有大小不等的戏楼,其中以阳平会馆、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戏楼最为著名,而各个会馆最初上演的必然是家乡的地方戏剧。一时间,梆子、汉剧、豫剧、昆曲等多种曲艺形式在各个会馆戏楼中上演。发展到后来,各会馆之间也会互借演员,渐渐打破了地区的界限,使京剧能博采各家之长,成为国粹。

  ●会馆逸事

  “天井”作用

  不只是“落神仙”

  刘庆德,77岁,打磨厂胡同居民

  听老人说,过去宫廷里演戏的戏楼都有好些“天井”和“地井”,可以用来演神鬼戏,“神仙”从天而降,“鬼怪”可从地下钻出。这阳平会馆的三层戏台也有“天井”和“地井”,都说这是用来演神鬼戏的,但依我看用途肯定不止这一个。一出戏结束,把幕布拉上,就可以通过“天井”把存在上层的道具吊下来,方便布景和演员换装;通常“天井”都能起到扩音作用,没准这戏台的“天井”也能扩音并产生共鸣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2:45 , Processed in 1.10961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