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每一营(约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合用药9000斤,重八钱铅子90万个;步枪、大连珠炮200杆,合用药675斤;盏口将军160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1000骑兵。可见明朝军事实力相当强,有重炮,有很多使用火药的攻击武器。可以看出明军装备的"现代化"和"机械化",比起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弓箭刀枪的清军来优势极大。人数方面,明朝军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既达180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200万,正统以后保持在120万的水平。而清军入关前最多也就15万八旗兵。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首先是军事制度。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军的兵和将不是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一旦作战,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其次是兵源问题。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俘获的敌军变成垛集军的来源。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的战斗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结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再者是养兵问题。明朝实行军事屯田制度,的确是自力更生,不花国家的钱。但是在战争时期是行不通的,如果皇帝以可以屯田为借口克扣军饷,很容易导致兵变。军人生活已经困苦不堪,还要克扣正常开销,只会使得军队缺乏训练,战斗力更低,毫无斗志。战争时期军饷是极其严重的问题。神宗天性贪财,熹宗宠用的魏忠贤贪财,那些权位极高的太监也贪财,要发达的人只能以钱来谋升官,升官后自然要千百倍的剥削回来。军队的管理也是这样,军官大肆贪污,虚报兵数,于是军费开销越来越大,户部无钱,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赋税。就这样矛盾越来越激化,军事问题却没有解决。政治上的战略直接影响着战争的战略。 明朝重文轻武,军队的统帅基本都是文人出身,比如袁崇焕,也是进士出身。文人中出真正的帅才很不容易,明朝的运气很好,明末抗清有三个名将,功勋卓著:熊廷弼是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6年)的进士。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公元1604年)年的榜眼(进士第二名)。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进士。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可是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其他的文人统帅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明朝的战略基本上是防守型,所以袁崇焕能够以几千士兵防守住后金13万大军。明朝的长城是很有名的,长城就是典型的防守型战略思维产物。但在是野战的时候,明朝优势兵力却难以击败清兵。明朝后期缺乏积极进取的皇帝,战略谈不上积极进取是很正常的,加上体制和实力的约束,后期已经无法开展进攻战了。明军所谓的超级装备,在某些条件下就变成了不利因素。红衣大炮是从外国传来的,制造这些装备需要大笔的开销,为了避免损耗和外流,一般这些装备都保存起来。可是到了战争的时候,士兵不会使用这些火炮,经常发生击中自己人的事情。更可笑的事,府库管理由太监把持,要使用火炮抗敌,还要向太监们行贿。于是军事技术上的进步完全被政治腐败抵消了。可见政治上的腐败完全能够抵消军事实力、军事装备的优势。这样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变成了危害自身的劣势。从战略上看,战争没打就已经胜负分明。如果不改变明朝腐败的制度,或者说不改变专制的制度,纵然是积累了战术层面上的胜利,也只是苟延残喘。明朝的腐朽注定了整个王朝国家的没落。明朝的溃败不是靠某个英雄能够挽救的。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英雄注定了悲剧的命运。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3 , Processed in 1.090416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