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木偶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未知

    木偶戏是艺人操纵傀儡来进行表演的剧种。它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主要在民间流传。木偶戏源于古代武俑,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儡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又云:“窟儡子,亦云魁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齐后主高纬尤所好。”说明至少在汉代已有了木偶戏这种戏剧形式,后统称傀儡戏。在北京地区的演出活动见诸记载的始于唐朝。20世纪30年代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改称“木偶戏”。北京的木偶戏有“提线”、“杖头”、“布袋”三种操纵方式。

    唐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傀儡戏日趋兴盛,丧礼祭盘傀儡盛行。唐人封演撰《封氏闻见记》中《道祭》载:“天宝后送丧,祭盘高至八九十尺,用床三四百张,穷极技巧。大历(766年-779年)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今北京)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突厥斗将之战,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象。良久乃毕。縗絰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这段记载生动地描述了唐代显贵送丧的习俗,道出了唐时北京地区的傀儡戏已很具规模了。此后,在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傀儡儿》词两首中,描述过以傀儡表演崔莺莺的故事。

    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傀儡戏除杖头、提线、布袋等品种外,宫内表演的“水傀儡”更具特色。《酌中志》、《明宫史,钟鼓司》均载:“水傀儡,其制用轻木雕成海内四夷蛮王及仙圣将军士卒之像,男女不一,高约二尺余,止有臀以上,无腿足,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人之下平底安一榫卯,用三尺长竹板承之。用长丈余阔一丈深二尺余方木池一个,锡镶不漏,添水七分满。下用凳支起,又用纱围屏隔之。经手动机之人, 皆在围屏之下游移转动。水内用活鱼、虾、蟹、螺、蛙、鳅、鳝、萍藻之类浮水上。圣驾升座向南,钟鼓司官则在围屏之南,将节次人物各以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另有一人执锣在旁宣白题目,替傀儡登答赞导喝彩。或英国公三败黎王故事,或孔明七擒七纵,或三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之类。唯暑天白昼作之。其人物器具,御用监也。”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水傀儡”的制作、操纵、演出以及节目情况。

    清代木偶戏最著名的则属“大台宫戏”,它是木偶戏发展到清代最为辉煌的一种艺术形式。从乾隆到同治年间(1736年-1874年),是“宫戏”最为盛行的年代。柴桑的《京师偶记》载:“其木偶长三尺余,台周围障以蓝色布,高逾人顶。其上则设戏场,朱栏绣幌,华丽谲皇。每一木偶以一人举而弄之,动作身段与真无异。后方围书画屏集,内行弦板列座,念唱与场上精神相合。”大台宫戏的演出班社有两种:一是应召进宫演出的民间班子;一是由太监组班到民间学习几出戏后,回宫专供皇室后妃娱乐的班子。大台宫戏所用的声腔、音乐、脸谱俱学人戏。在声腔方面,初以昆腔、乱弹为自己模仿的主要腔调,后来京剧正式形成,便把京剧定为自己专用的唱腔,成为北京木偶与其他地区木偶的最大不同之处。当时演出的本戏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折子戏有《连环套》、《二进宫》等等。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1874年),北京民间流行的木偶戏还有两个品种。一种是由5人组成的“大傀儡子”,俗称“大苟利子”(“傀儡子”的讹音)。这种木偶戏演唱京剧,行当整齐,文武场配备完整,唱念做打都模仿人戏,节目有《大香山》、《五红图》、《玉虎坠》、《春秋配》等。类似一种次于“宫戏”的中、小型班社,它的演出多是承应堂会,辛亥革命后衰亡。另一种是广为流行的小型民间木偶戏“苟利子”(又名“单人班”、“扁担戏”)。《一岁货声·耍傀儡子》载:“一人挑担鸣锣,前囊后笼。耍时以扁担支前囊,上有木雕小台阁,下垂真蓝布围,人笼皆在其中。笼中取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有八大出之名:《香山还愿》、《铡美案》、《高老庄》、《五鬼捉刘氏》、《武大郎诈尸》、《卖豆腐》、《王小二打虎》、《李翠莲》。”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苟利子即傀儡子,乃一人在布帏之中,头顶小台,演唱《打虎》、《跑马》诸杂戏。”这种“杖头”与“布袋”混合使用的单人木偶,表演时口衔竹哨,既学人的语言,也作音乐伴奏。唱腔多是河北省的土梆子,也杂以大鼓书、莲花落、太平歌词等曲调。台词是京白韵白兼用,乐器伴奏不用丝弦,只有大锣、小锣和扁鼓陪衬节奏,曲调和旋律、过门,都用哨子(俗称“口琴子”)吹出。常演剧目有《桑园会》、《河间府》、《锯大缸》等20多出。当时北京的东西南北城都有扁担戏演出。

    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由于京剧兴盛,常被召进宫中演出,“宫戏”日趋式微,木偶戏班社也仅存“金麟宫戏社”一班。日本人小泽爱国在《世界各国的人形剧·中国》里说:“金麟班宫戏,以灯彩砌末戏最为拿手,武戏之傀儡,刀枪并举,转动灵活,与真人无异。普通昆曲皮簧,亦均能演。”金麟班社址在北京西城护国寺街口,全班有演职人员80余人,一直延续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才宣告解体。

    民国期间(1912年-1948年)的30多年中,北京木偶戏的演出活动,前期尚有承应堂会的“金麟宫戏班”和皮影、木偶“两下锅”的“天富社”以及“大苟利子”、扁担戏等;到后期就仅剩下小型的“苟利子”(扁担戏)在街头流动演出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北京的木偶戏仅有阎殿臣、阎凤舞等少数扁担戏在演出。1951年1月,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了舞台美术系木人戏研究组,在组长刘露的组织领导下,制作排演了《杜鲁门的生活》,并首次和日本木偶界“文乐”进行了资料交流。1952年10月,苏联文化代表团功勋演员、国际木偶艺术大师(“联合国国际木偶联合会”主席)奥布拉兹卓夫访问中国,在北京演出了他的单人木偶戏《醉汉》、《卡门》等节目,民间艺人阎凤舞也演了扁担戏《王小二打虎》、《猪八戒背媳妇》。1953年1月,中央文化部调辽西文工团木偶剧队来京,与中央戏剧学院木人戏研究组合并,成立木偶剧团,附属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团长吴村的领导下,学习了湖南祁阳的民间杖头木偶戏的表演方法。1955年4月1日至10日,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了全国第一届木偶戏、皮影戏观摩演出。木偶剧团参加演出了《石龙子》等剧目。观摩演出后不久,正式组建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1958年中国木偶艺术剧团下放北京市属。“文化大革命”期间,木偶剧也一度停演,粉碎“四人帮”后,很快恢复了创作演出活动。木偶剧团建立以来,积累了《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等一批剧目,受到几代少年儿童的欢迎,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

    北京的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要演出形式,兼演布袋木偶和扁担戏。1957年首创了袖珍幼儿木偶戏,专为幼儿园创演了一批幼儿木偶戏。进入90年代,又挖掘并恢复了“大台宫戏”的演出。由于木偶戏的演出形式生动活泼,内容通俗易懂,不仅受到儿童的喜爱,在成年人中也有许多观众,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演出市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22:18 , Processed in 1.11090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