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民巷50号中国农工银行 ■原中央银行部分旧址 ■西交民巷的中资银行一条街 清末民初时东交民巷与西交民巷里汇聚了众多的银行,然而两者不同的是东交民巷因被划为了使馆区,故街内多为外资银行,而西交民巷中则雄踞着众多的中资银行。在西交民巷东段不长的街巷中就汇聚有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北洋保商银行、中央银行、中国农工银行、中国实业银行、国华银行等当时著名的银行。据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以前,各银行竞相在西交民巷选址建楼,颇有做成银行街之想,嗣以市面衰落,遂一蹶而不复振。不过即便如此,现在西交民巷的街头还留有一些旧时银行老楼,显示出这条古老的街巷,曾是旧京的“银行街”。 在西交民巷东口,就是著名的大陆银行高大宏伟的办公大楼。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创办人是谈荔孙。民国初年,大陆银行与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组成了雄霸一时的“北四行”。大陆银行的办公大楼是在1926年竣工的。这座大楼坐北朝南,是典型的西洋古典式建筑。该建筑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立面为西方古典式,三段划分。基座用大块花岗石砌造,上层檐口挑出,入口大门做重点装饰,三层拱门内嵌券柱,两侧做科林斯壁柱。楼顶设有钟楼,钟楼上为穹顶,比例适度,轮廓优美。钟楼顶上是圆形的子母钟。整座大楼外观非常壮观宏伟,是我国建筑师设计西方古典式建筑质量最高的一座。大楼与西交民巷周围的建筑相映成辉,成为天安门地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大陆银行的办公大楼不仅外观宏伟精美,楼内设备也是富丽堂皇的。在楼口处建有一个木质的旋转门,虽然现在看来是有些窄小,但是在当时估计一定是先进而时髦的。大楼营业厅有大理石柜台,楼顶镶嵌彩色玻璃。现在这座大楼被中国银行使用着,如果您有时间去西交民巷的中国银行办事,可以去看看这座银行老楼。 大陆银行西侧就是北洋保商银行。北洋保商银行是一家中外合资的银行,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总行设在天津。北京分行是1912年成立的,地址在前门外打磨厂,三十年代迁到西交民巷并新建了这座银行大楼。从外观上看保商银行的大楼与东交民巷里那些资本雄厚的外资银行建筑没什么区别,大楼是一座三层建筑,立面用花岗石作希腊柱廊,檐口突出,具有十足的坚固感,是典型的现代银行建筑。这座老楼到现在还依然保持完好,现在作为中国钱币博物馆使用。 西交民巷的中资银行里大清银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大清银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银行,其原名户部银行,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905年9月27日),当时就设在西交民巷的“巡视中城御史”衙署原址。此后,因户部改名度支部,户部银行遂更名为大清银行。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将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此后,中国银行北平分行就在大清银行旧址办公。 1928年民国政府建立中央银行,1931年中央银行在西交民巷30号设立北平办事处。中央银行大楼为自南而北的长形二层楼,入口做半圆外廊,檐外做女儿墙。现在西交民巷里中国金融出版社发行部就是原来的部分旧址。 我去西交民巷探访时在大楼的入口处,发现在门楣上还依稀留有原来的鹰形标志,进到楼里可以看到四面墙壁上还镶嵌着大块的大理石,一派富丽堂皇的样子。在一排排书架后面,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金库”的入口,就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旧时银行金库的样子。这一切都向人们显示着此楼原来的用途。我与店内营业员攀谈得知,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楼里的模样一切都还是原来的,就连楼外窗户上的铁护栏都是原来的没有改变过。 ■五星啤酒创始人张廷阁的宅院 在西交民巷西口靠近北新华街处有一座大门紧闭的四合院。这可不是一般的四合院,它是北京城里为数不多的几座挂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四合院。单从院门上看,这座院子就比胡同里其他的四合院气派了许多。原来这座四合院就是著名的五星啤酒创始人张廷阁的宅院。五星啤酒是北京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只是近些年衰落了,要搁早些年它可是“雄霸京城”的品牌啤酒。五星啤酒最早是由双合盛啤酒汽水厂生产的。双合盛啤酒汽水厂创建于1915年,有人说这家啤酒厂是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啤酒厂。张廷阁就是这家啤酒厂的东家。 张廷阁不仅制造了五星啤酒,他的宅院也是名冠京城的。张廷阁的宅院就在西交民巷87号。87号和北新华街112号原来是一处宅院,87号是住宅,112号是花园。整座宅院坐北朝南,东院为广亮大门,进门是影壁,影壁旁边是由太湖石精心叠成的内院门,门上的一块太湖石上还有乾隆皇帝癸卯新正御笔题诗一首。由假山入到内院,院中有北房三间,东西耳房各两间,东厢房五间,西边为廊与花园相通。再后为三进院落。西院为花园,前有太湖石假山,山上镶嵌汉白玉题字刻石,其中竟也有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是“普香界”,还有嘉庆皇帝御笔题写的“护松扇”、“翠潋”和“排青幌”等。花园后是中西合璧的花厅,厅前有汉白玉石栏杆和一对石狮子。院内还有硅化木、石雕等。想想张廷阁只是一介富豪,他的宅院怎么会有了皇帝的题字?原来张廷阁宅院里的太湖石、石刻和石雕不是院里的原物,据说是圆明园的遗物,所以就难怪上面会有皇帝的题字了。 ■原是旧沟的北新华街 北新华街在西交民巷西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长街,街北起西长安街,南至前门西大街。旧时此街原为河道,俗称旧沟。清代河边道路称河漕沿,又称东沟沿。1913年将沟填平修筑道路。路于1918年竣工。路虽然修好了,可是却没有名字。当时准备在前门与宣武门之间新辟一门,门初定名为新华。于是门北的这段道路就定名为北新华街,门南的道路则为南新华街。也有人说是因街在中南海新华门外而定名为南、北新华街的。 街的名字起好了,但是辟新门之事却搁浅了,直到1926年,这座新门才辟成。在起名时为了避免与中南海的新华门重名,这座新门就命名为和平门了。但是街名还是叫原来的北新华街和南新华街。 ■东安福胡同里住着“香妃”的“娘家人” 在西交民巷北侧靠近西长安街的地方有一条东安福胡同。东安福胡同东西走向,东起石碑胡同,西至北新华街。明代此街与北新华街以西的西安福胡同为一条胡同,属大时雍坊。1913年建北新华街时,将其分为了东西两部,1965年将回回营并入,定名东安福胡同。回回营在胡同北侧,据说乾隆皇帝的宠妃“香妃”的“娘家人”就住在这里。 在清朝宫廷的传闻中“香妃”的故事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有关她的传说很多,说她来自新疆回部,美貌绝伦,遍体生香,因此被称作“香妃”。其实,据《清史稿·后妃传》记载,乾隆皇帝确有一名新疆回部的妃子。只是她可没有遍体的香气,也不叫“香妃”,她是乾隆皇帝的容妃,据说她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居新疆叶尔羌,回部台吉和扎麦女,其族为和卓,故称容妃为和卓氏。乾隆年间新疆发生回部叛乱,容妃的家族是当地回部的首领,反对割据,协同清军平息了这场叛乱。乾隆皇帝鉴于容妃家族在平息叛乱中有功,而将容妃的家人召入北京,封官赐爵。 容妃随同家人来到北京后,于乾隆二十五年被选入宫。初入宫号和贵人,累进妃,封号为容妃。容妃被纳入宫中后,受到乾隆皇帝的无限“恩宠”。 有人传说乾隆皇帝在瀛台南面建宝月楼供容妃居住,因楼与回回营隔街相望,这样容妃在此楼上就可以眺望有自己族人生活的地方,以慰乡思之情。事实上这些传说都是人们美好的意愿而已,与事实相去甚远。宝月楼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因瀛台之南地域狭窄,乾隆认为建楼可以使人产生视觉美 感而营建的。容妃是乾隆二十五年进宫,在建楼时乾隆还不知有容妃其人,就更谈不上是为其建楼了。因此这种说法只是传说而已,作为笑谈罢了。 ■藏着文昌阁的西文昌胡同 西文昌胡同在西交民巷北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清代因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阁建在此地,故胡同也被称作了文昌阁。 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文昌封为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他是天上掌管考试功名的最高神灵,堪称文章之神,谁要是得到他手上之笔一点,便过目成诵,文如泉涌。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他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想想原来以科举考试定功名,而文昌君又是掌管科举考试的神明,掌握着天下读书人的命运,那是多大的权力呀。因此元明以后,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逐渐普遍。各地都争相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墨客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祭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由此可以想见当年有着文昌阁的西文昌胡同该是多么热闹的处所呀。 西文昌胡同的2号就是文昌阁旧址,但是阁已无存了,只留下了地名。1911年胡同改称西文昌阁。1965年定名为西文昌胡同。 ■宗学胡同与右翼宗学 文昌阁既然建在了此地,那么附近自然少不了学校了。清代赫赫有名的右翼宗学就建在了文昌阁之南。因为右翼宗学的缘故,宗学北侧的胡同就被称为了宗学夹道。 右翼宗学据《清史稿》载,顺治十年,八旗各设宗学,选满洲生员为师。凡未封宗室子弟,十岁以上,俱入学习清书。雍正二年(1724年)定制,左、右两翼设满、汉学各一,王、公、将军及闲散宗室子弟十八岁以下,入学分习清、汉书,兼骑射。以王、公一人总其事。乾隆年间定每届学生学习五年,学习期满拣选大臣合试两翼学生,钦定名次。乾隆十一年,定两翼学生名额,左翼七十人,右翼六十人。嘉庆初年,又增右翼十名。嘉庆十三年,两翼各增学生三十人,这样每翼的学生就足百名了。 右翼宗学是在乾隆年间由小石虎胡同移至此地的,1902年其又由此地移往西四受壁胡同。1911年后宗学夹道也改称宗学后身,1965年改为宗学胡同。此外,右翼宗学也于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三中学”,又搬至祖家街。 右翼宗学从宗学胡同南侧迁出后,宗室觉罗八旗第八高等小学堂成为此地新的主人。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绪皇帝发上谕,将宗室、觉罗、八旗等官学改设为中、小学堂;各省驻防官学、书院也一律改为学堂,在京还设立了八个八旗小学堂,依数目字排列,如宗室觉罗八旗第一小学堂,由此往下推,直到宗室觉罗八旗第八小学堂。这些小学堂专收宗室、觉罗、满洲、蒙古、汉军旗籍子弟读书,其他汉人绝对不收。八旗小学堂实际就是当时的贵族学校了。在八旗小学堂里教授的科目有读经、算学、地理、历史、格致、体操等。学堂学生无所谓毕业年限,每年选择优秀学生考试,升入宗室觉罗八旗高等学堂读书。 宗室觉罗八旗第八高等小学堂设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设立后就选择了右翼宗学旧址作为自己的校址了。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堂改名为京师官立八旗第八高等小学堂。民国一年又改称京师公立第八初高两等小学校,民国五年称京师公立第七高等小学校……1979年定校名为东绒线小学。2001年7月东绒线小学与东栓小学合并,更名为长安小学。 ■南文昌胡同里的马神庙 南文昌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因为胡同里原有一座马神庙,因此胡同在清代被称为马神庙。胡同改名叫南文昌胡同是在1965年。因为其北有东、西文昌胡同,于是马神庙也随着改叫了南文昌胡同。不过当年的马神庙还存有踪迹,南文昌胡同8号就是马神庙的旧址。 明清时期京城中的马神庙很多。马神庙顾名思义供奉的是马神。明初时供奉马神是因明朝政府推行马政,百姓养马可以代替赋税,地方官有收马上交的义务,因此大家都希望马匹健康、繁殖旺盛,所以各地都建有马神庙,甚至在太仆寺和为皇帝管马的御马监等处都建有马神庙,供奉马神,以求保佑马的健康。当时祭祀马神甚至列入国家典仪之中。后来虽然马政衰落了,但是对马神的祭祀未减。清朝建立后,清朝统治者从马上得了天下,对马更是重视。据《清稗类钞》记载:“关羽、马神诸祀,满蒙汉军旗人一律举行。其祭品,牛羊豕杂牲皆有之。”清朝时对马神的祭祀和对马神庙的营建,可以说达到了鼎盛。而祭祀马神的日期在清代也固定下来了,即规定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为祭日。 ■前细瓦厂里有博济庵 前细瓦厂在西交民巷的北侧,因明代的细瓦厂建在这里,胡同在细瓦厂门前,故明代称为细瓦厂南门,清代改称前细瓦厂。1965年与谈志胡同合并,定名前细瓦厂胡同。 前细瓦厂里17号是一所与众不同的院子,其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院门之上有一石匾,上书莲花山下院,下书博济庵。这说明此院原来不是民居,而是一座庵庙。据记载博济庵原是一座尼僧庵。尼僧庵说白了就是尼姑庵。庵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十五年重修。庵内有殿房二十六间,原来还有木释迦佛一尊,泥关圣像一尊,泥童两尊,供桌两张,香炉两个,铜钟、铁磬和大鼓等物。此外还有石碑两座。 不过我现在去探访时博济庵已是普通民居了,庵的山门被改为了院门。院里挤满了搭建的房屋,大殿里也住进了人家。即便如此,在庵原有的殿房上,我还是看到了漂亮的彩绘,只是年代久远已经失去了艳丽的颜色,变得暗淡了。 ■前细瓦厂里住着“算盘高” 我与在院门口乘凉的大妈攀谈起来,得知大妈一直是这里的老居民。她向我介绍说原来这个院子与13号是一家,后来分成的两个院子。院子里原来还有一个雕刻精美的大影壁,可惜现在看不见了。当我问到这么好的房子原来是什么人居住时,大妈一脸的自豪,骄傲地说“算盘高”就住在这里。据大妈讲当年算盘高家极是有钱,这里的一大片房产都是他家的。看这院子的气派,还有院里的精美建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17:04 , Processed in 1.1236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