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区修葺过的古老胡同面貌焕然一新。可是窄小的街巷中依旧有安装了小马达的收废品小三轮穿梭喧嚣,棋牌室尽是“哗哗”麻将声,店铺也多是小发廊和简陋的小卖部。老北京的叫卖、京式娱乐、中华老字号……老北京胡同原有经济形态亟待恢复。 北京市老城区建城已有800余年,她独特的胡同文化、以及由胡同文化衍生出来的民俗民风,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为了更好的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一年来,各城区胡同整治方案陆续出台,东城区出资800万元整修了62条胡同,西城区更是投入数千万改善胡同居民居住环境,各街道也纷纷出资,力图打造一批精品胡同。眼下,经过修葺的古老胡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墙壁上的残破之处已被修补一新,全部粉刷为青灰色;四合院门楼的房檐大多年久失修,上面的油彩早已斑驳,露出原木颜色,如今也已被朱漆重新刷过;建筑队还对院门进行了粉刷和装门钉工作。 在老北京的胡同基本恢复了原有建筑风貌之后,整体文化氛围的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各种与民风民俗相协调的传统商业亟待恢复。如何“留住城市的记忆”,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体验胡同深处、城市角落的历史与文化,全面展示首都北京古老的历史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让老北京叫卖重新出现 记者在东四头条至十四条以及什刹海地区做了个调查:间隔不到1分钟就会有一辆、或是两辆至五辆不等的一队小三轮,操着各地口音呼喊着“收废品嘞”“有破烂的卖嘞”,从胡同穿过,其中有的甚至骑着公安部门明令禁止的燃油小三轮,在窄小的街巷中穿梭喧嚣,即便犄角旮旯他们也无处不及。由于这些人具有较强流动性,因此北京老城区内到底存在多少这样的小三轮尚不得而知。 年过半百的胡先生回忆起解放初期的废品买卖:当年的废品回收工作人员统一穿着白大褂,推着平板车,居民卖的废品由他们分类整理装入麻袋。价目表也是统一的,牙膏皮多少钱1斤、旧报纸多少钱1斤,绝对周详,没有公家想不到的类别。工作人员临走之前还要将场地打扫干净,说话也是和声细语,绝不大呼小叫。 而老人们则回忆起了老北京的叫卖:听到小皮鼓梆梆响着,四合院里的居民就知道收旧货的小贩来了。刘爷爷说:“精品胡同工程不能只恢复建筑风貌,如果允许有照收废品的存在,也就同样该酌情恢复那些京味叫卖的小商贩了。” 午后的阳光透过大北房的窗子温暖地照进屋中,胡同深处渐渐传来“酱豆腐,臭豆腐”抑扬顿挫的叫卖声,韵味悠长,居民们纷纷拿起自家的碗罐走出院外,为冬日的涮锅准备几块儿作料……这在几十年前,还是老北京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人为老北京叫卖做了个总结:用词讲究,形容词、动词、感叹词用得精到,合辙押韵吸引人;语调强弱、语句快慢拿捏得恰到好处,声音婉转而有穿透力,该干脆的地方决不拖泥带水,转折拐弯要圆滑;唱词的编写极富想像力,让听者从中感受到老北京特色的市民经济生活色彩。 胡同中的老居民呼吁恢复走街串巷的小贩,但不是小三轮收废品。李奶奶说:“地道的京式叫卖把商业变成了艺术,这才是胡同文化的魅力所在。而现在的收废品的小三轮没有规矩约束,叫人不放心,应该让他们退出胡同去。” 但现实的问题是,没有了小三轮谁来收废品呢?目前一些正规的废品回收公司推出电话预约和网上预约然后上门服务。但现在看来,这两类服务方式很难被居民接受。一位贺女士告诉记者,我看到宣传单上说开设了书报回收业务,就给他们打电话,但催了两次也没人来,不得已,只好卖给小三轮了。相比于复杂的预约服务,频繁在居民区内出现的黑三轮显然便捷得多。 让京式娱乐灯火重明 走在胡同中,记者寻着“哗哗”麻将声,发现不少门口挂着火红招牌的棋牌室。记者了解到:棋牌室大量存在源自这种手段赚钱较快,因此众多经营者一窝蜂涉足。一位在东四一带开棋牌室的王先生,此前经营着一家小饭馆,生意惨淡,看到周围有人开棋牌室生意兴隆,受到启发,他立即把小饭馆关了改成棋牌室,尽管和另一家棋牌室比邻而居,但生意照样不错,一天到晚满座。他得意地告诉记者:每张桌子每天最少收入200元,“来钱快着呢,第一个月就赚了上万元”。于是乎,“棋牌室”遍地开花,仅在什刹海一带就有150余家。记者在东城区一条胡同走了200来米,居然看到4家棋牌室。 这种经营场所的大量存在源于它们能为店主带来丰厚利润,但京味娱乐场所却由于利润微薄,投资者极少。 曾几何时,京味文化的经营场所例如谜馆、聊天室等已经绝迹,书馆、茶馆、曲艺园由于获利微薄也不多见。相比而言,曲艺茶园由于座位多、票价高,数量还算最多的。一位在鼓楼外经营曲艺茶园的老板说:“20元低票价,评书、曲艺欣赏与茶座相结合的娱乐场所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好评,然而只能容纳几百人的场地扣除演员出场费(大多还是象征性地给)以及各项成本——最贵的就是房租,就算顾客再多,一场下来也难赚钱。我们100至200元一张门票的场次,赚取几百元就是‘高利润’,能不赔本也属不易,小剧场都这样。做这种娱乐形式,和‘棋牌室’不是一个出发点,更多是为了丰富百姓生活,所以也就不可能吸引多少经营者。” 几天前,报社一位京籍前辈高兴地告诉记者:宣武区重张了北京目前惟一的一家书茶馆。记者了解到,评书馆作为京味娱乐的重要场所,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史书记载:“书馆里,茶壶茶叶茶碗全有,常去听书的,有的自带壶碗,存放在书馆……一天说二三十段书。书馆收书钱,早先预备有大小竹牌子,大的听一天,小的听一段,不过一次最少买5个。后来,竹牌子废除了,但最少听5段的传统依然。”耐人寻味的是评书馆的经营:每人票价一毛五,大约相当于现在15元的票价;而开书馆的老板每月书钱能赚到30元,即今天的3000元——这样的收益在繁华地段,只将将够一间5平方米门脸房的房租…… 记者了解到,目前还没有一家私房主开设京味娱乐场所,而高额的房租又使众多有这类经营欲望、然而资金捉襟见肘的人士望而却步。有专家认为,京式娱乐是尚未开发、有很大经济潜力的产业,有识之士可以大显身手。同时有关部门可以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以弘扬魅力独具的京味文化。 让老字号重张旗鼓 采访中记者发现,现在几乎每条胡同都开设至少一家小发廊和两家左右的小卖部,而与它们同属流通商业场所的个体老字号则让胡同里的居民和游客难觅芳踪。 胡同街边的那些小发廊通常客人很少,更多的时候是两三个人围坐着看电视。很多上了年纪的居民告诉记者,他们都不在发廊理发,他们的老理发师每天都会骑着车、带着工具如约而至。这成了胡同里特有的怪现象。 胡同里简陋的小卖部数量超过了发廊,主要经营些饮料、香烟、酒类和各类小食品。与胡同整洁的路面相比,店前的地面脏兮兮的,反差极大。锣鼓巷的周先生告诉记者,这些小卖部经营的商品旁边的连锁超市都有,我们根本不从他们那里买东西,他们的商品卖给谁我们都纳闷。 经常出国旅游的赵女士诉说了自己的不解:“精品胡同的小店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在日本旅游时看到那些住在老街区的人们守着世代相传的独门绝技,忙碌于整洁干净的自家店铺里,小小店铺让人流连忘返。” “我爷爷一出来,顾客前呼后拥!张学良将军的夫人赵四小姐就是他老人家的忠实顾客。” 年近五旬的吴树友先生动情地回忆着父亲讲给他的往事:他的爷爷吴玉庭是东安市场著名首饰行“亚美丽”的创始人。当年自家有四大间房100平方米店铺。 吴玉庭老爷子手艺高超,专做美轮美奂、仅此一件的高档首饰,引得上流社会名媛纷纷追捧;与此同时,“亚美丽”也不忘一般人家爱美女士,一帮“大伙计”专门仿制看似真金白银、实则材料普通的漂亮首饰,价廉物美的商品广受中下层消费者好评。 如今,吴树友先生想恢复买卖,恢复爷爷传下来的手艺,但苦于自家已迁出胡同,而胡同中的房租高得吓人。“像点儿样的40平方米店,年租金50万;15平方米小店,开价1个月1万,我的流水都没那么多,租不起啊!” 如果说街边铺面房价格过于昂贵只是一方面,那么,更让老字号传人们迷茫的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前店后厂”经营方式难以为继。“四合院不再是一般人家能消费得起的了!”吴树友叹着气,“我也很想回到胡同中,重温小时候在锡拉胡同的日子,像父辈一样挑起老字号大旗。但买下一个院子需要太多钱了!”什刹海边的百年老字号“爆肚张”如今也面临着外迁的尴尬:一家房产公司看上了风景独好、游人如织的前海东沿,准备在此处兴建仿古四合院或卖或租。 1883年,张泉才父子从山东来到北京,在银锭桥边卖爆肚,靠着绝活手艺和独家秘方,买卖越做越大,渐渐在什刹海边有了自己前店后厂的小四合院。民国时期银锭桥东的三大字号“烤肉季”、“小楼杨”、“爆肚张”,经历岁月的洗礼后,烤肉季成了大楼,“小楼杨”早已消失,只有“爆肚张”还能基本维持原状。“爆肚张”现在主持工作的是第三代传人张耀兴的夫人李淑琴老人。 70多岁的李淑琴老人说:“我们这种老北京的平民小吃宗旨就是‘不做大、也不赚大钱’,靠的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 ■记者手记 由于老北京商业形态与高昂房租间横亘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一直在胡同中生存的古老业态迟迟不能复业。 老字号的传人们、居民们和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北京CBD在规划,金融街在建设,中华民族独一无二、能够永恒传承的GDP增长点——老北京胡同商业,是否也需要以加倍的热情加以传承、呵护? 据说北京宣武区目前已经做了个政府扶持的好榜样,这也是培育胡同魅力的希望所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8:25 , Processed in 1.07227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