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绣像刘公案》里刘罗锅是美髯公 “众位乡亲都散去,西的西来东的东。不表乡民扬常(应为“长”)去,但说大人刘圣公。书要剪结(应为“简洁”)方为妙,哩遛罗梭(应为“啰里啰唆”)不中听……” 上面那段话,不是高元钧的快书,也不是郭德纲的段子,是我从一本小书上抄的,书的名字叫《绣像刘公案》,这“刘公”就是大家熟知的刘罗锅。 这本书是光绪甲午年夏天刻的,不是什么有名的刊本,印这本书的叫“文裕成”,是那时的书坊,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出版工作室。不过,那时不需要出版社的书号,只要有钱,印点这种俗书卖卖,是没有人干涉的。这本小书不是小说,也不是传记,而是鼓词,说说唱唱,很有趣味。 买书的不是我,是我的一个朋友。我跟他借来看,不是为了解刘墉的故事,而是因为前面的几页图,也就是书名里的“绣像”。这里不但有刘墉(刘青天),还有和珅(何申),看惯了电视剧里的李保田和王刚,忽然再看这个,觉得更加有趣。 虽然画像的人也是自个琢磨的,并没有可信的照片做参照,但因为是同朝的事情,所以衣服鞋帽这类东西都还差不多。不过作画的人地位低微,见识不广,分不清官服上补子的图案应该有所不同,堂堂的和大人跟刘罗锅补子几乎一样,都是云水纹。另外,书里错别字也多,从我抄的那一段就能看得出来。反正是给普通百姓看的,大家能明白意思就成了,和珅两字在这里刻成了“何申”,大概乾隆朝的时候他们也不敢这样乱刻。 不过,这本书里的刘墉跟和珅,却打了一个配合战,拿下了国太(山东巡抚)。大意是和珅跟国太有亲戚关系,本来是一伙的,结果刘罗锅用了点计谋,使俩人成了对头。最后和珅以官方身份去拿人,刘墉则以微服私访的形式出现,在济南府碰面,惩办了国太。 刻书地黄邑应该是山东的黄县,朋友说卖书的是烟台人,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刘墉(1719—1804)是山东诸城人,书里的国太在山东做巡抚,山东人说山东事,画山东人、刻山东书、山东人卖,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顺便说一句,刻书时中日甲午之战已经爆发,半年之后,临近的威海卫就失陷了。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45 , Processed in 1.06967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