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2002-12-1 12:00| 发布者: 孙彦博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久居高楼林立、马路纵横的都市,似乎与大自然相距迢迢。突然,从楼外传来“卖蝈蝈儿,卖蝈蝈儿”的声音,接着便有一片清亮的虫鸣入耳。就在那一瞬间,心头似乎蔓上了一片绿意。

  听叫

  听虫鸣,何其惬意的享受!

  古人对各种昆虫的鸣叫声似乎特别敏感,《诗经》和《礼记》里都有不少记载。在后来的诗文中,这也屡屡见之,比如“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南朝·颜延之《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蝉移高柳进残声”(唐·韦庄《听赵秀才弹琴》);再比如“花暖蜜蜂喧”(唐·杜甫《蔽庐遣兴奉寄严公》)。

  养蝈蝈儿可是老北京四合院里不少人的爱好。以前,麦收之后,胡同里就会出现卖蝈蝈儿的小贩。他们大多是将蝈蝈儿装在秫秸或麦秸编的笼子里。这笼子的样子很花哨儿,有圆的、方的,还有三角的,甚至八角的。远远的就能听见蝈蝈儿清脆的叫声,这叫声吸引了许多四合院里的人,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掏出了钱。这蝈蝈儿的价钱倒是不高,《燕京岁时记》中就有“京师五月以后,则有聒聒儿(蝈蝈儿)沿街叫卖,每只不过一二文”的记述。

  这些蝈蝈儿多来自河北易县、涞水一带,个儿大且叫声清脆悦耳。买蝈蝈儿的人绝少买一只,大都买双个儿,一是老北京人有成双成对的习惯,双为吉利数,二是两只蝈蝈儿可以相互戏逗,叫得更欢。买回来的蝈蝈儿笼子大都挂在屋檐、门楣、窗前、院子里的葡萄架或海棠树上。打那以后,蝈蝈儿的鸣叫就成了四合院里最动听的声音,这声音能陪着人们入冬。

  北京人选蝈蝈儿有不少讲究,一是要选全须全尾、叫声悦耳的蝈蝈儿;二是要选颜色正、品相好的蝈蝈儿,一般多选黑、绿、青三种;三是要选善动爱跳的蝈蝈儿,越是活泼爱闹的蝈蝈儿就越有人缘。按季节来说,这蝈蝈儿又有夏秋之分,立秋前为夏蝈蝈儿,立秋后为秋蝈蝈儿。要是碰到善养的主儿,将蝈蝈儿养到隆冬时分也没问题。早年间,为了买到一只上品的蝈蝈儿,一些有钱或有身份的人会不远百里地跑到河北、山东,甚至东北,花高价购买。

  如今的北京人大多住上了楼房,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让蝈蝈儿鸣叫。一来二去,北京城里卖蝈蝈儿的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只有在庙会和少数的花鸟市场里才偶见有卖蝈蝈儿的。他们的身边多数聚着些人在挑着心仪的蝈蝈儿,一边挑一边讨论着,再往边上看,还站着些孩子在瞪着眼睛渴望得到车架后的蝈蝈儿笼。

  斗虫

  北京人除了听叫,还喜欢斗蛐蛐儿。蛐蛐儿,也叫蟋蟀或促织。旧时每至秋天,斗蛐蛐儿便成为四合院里普遍玩乐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有斗蛐蛐儿之好。但过去,一般北京人养蛐蛐儿大多斗而不赌,斗的就是一份乐趣,即使挂点儿“饷儿”也不过是一包烟、半斤杂拌儿糖而已,大赌的极少。

  蛐蛐儿虽小,但讲究也多。同样是斗蛐蛐儿,在四合院里也分三六九等。最下等的是几个小孩子蹲在自家的院子里或门道里斗蛐蛐儿取乐。装的器具无非是瓦罐、玻璃瓶,那蛐蛐儿也不是什么上等货色,多是自己逮来的“棺材板儿”、“老米嘴儿”。中等的是一些文人在家中斗蛐蛐儿,以娱乐为主,以蛐蛐儿会友。上等的则是达官贵人在四合院中设案,请些贵友贵客聚会,以博雅趣,但斗时多挂赌局。

  北京人玩的蛐蛐儿多是产自山东德州的“墨牙黄”、宁阳的“铁头青背”和“黑牙青麻头”,也有北京西北郊苏家坨的“伏地蛐蛐儿”、黑龙潭的“虾头青”和石景山福寿岭的“青麻头”。蛐蛐儿斗时讲究用夹、钩、闪、躲墩、抱、箍、咬、掐、滚等招数。养蛐蛐儿需要盆,斗蛐蛐儿也需要盆,且极讲究。四合院里的普通百姓多用木笼、竹笼饲养,斗的时候多用澄泥盆或陶罐。蛐蛐儿的一般拼斗并不引人入胜,而好的蛐蛐儿则不然,其称谓也美——“翅震大将军”、“红须元帅”、“巨无霸”、“无敌王”、“花斑豹”等等。

  中秋前后是四合院里斗蛐蛐儿的高潮,两只小蛐蛐儿的拼斗能引来十几人围观和喝彩。得胜的蛐蛐儿震翅鸣叫,主人顿觉脸面增光。若平分秋色,数战未决胜负,主人则拱手言和。小小的蛐蛐儿为四合院里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瓶瓶罐罐的乐趣

  玩家画像

  王朝晖,一个商人,却无商人的市侩,颇有几分道骨仙风。他好斗虫,每年七八月间必会玩虫、饲虫,还乐于收集各种瓶瓶罐罐,乃至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在北京玩虫的圈子里,王朝晖绝对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人物了,但你却不一定听说过他,因为他养的“宠物”与众不同,蟋蟀是也!走进王先生的家,你会觉得很“普通”,没有那种虫子满天飞、蛐蛐儿满地跑的场面,甚至你都不会发现任何关于蛐蛐儿的东西。直到走入他的收藏室,看到他一件一件拿出他的“宝贝”,你才会发现,这简直就是一个宝库啊!虽论数量不是很多,但论品相,却绝对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要介绍王先生的收藏,就不得不先说说养蛐蛐儿的标准配置。别看一只蛐蛐儿不起眼,但要养好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唐朝养蛐蛐儿的人都用笼,后来因为无法控制蛐蛐儿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到了宋朝就改为蛐蛐罐儿了。延续至今,蛐蛐罐儿有南北之分,且外形有很多不同,北方蛐蛐罐儿多注重材质,而南方则比较偏向于造型与外观。

  说起来,现在比较知名的蛐蛐罐儿就是清代制罐家赵子玉的“子玉罐”。赵子玉为康熙时人,所制的都是澄泥细罐,质地细腻润滑,有人说摸着就像处子的肌肤一样。现存子玉罐的真品已经不多了,清后仿子玉罐者众,有些仿制极精,几乎可以假乱真。北京的真品子玉罐一共就20多个,而王先生收藏的子玉罐就有十多个,不但数量可观,而且还都是子玉罐中的上乘之作。如今,王先生仅用手摸就可以分辨出子玉罐的真伪来。

  说到这养蛐蛐儿的装备,当然不仅蛐蛐罐儿一样。同其他生物一样,蛐蛐儿不可缺少饮水,因而在虫盆中必须放置一个小型的储水器皿,就是通常所说的水盂。水盂多为瓷制品,其形状以半圆形为主,也有其他形态的。水盂的大小型号也要与蛐蛐罐儿配套,大罐儿配大盂,小罐儿配小盂,这样就不会因为过大的水盂占用过大的面积,影响蛐蛐儿活动了。而与水盂相对应的就是蛐蛐儿的食板。给蛐蛐儿喂食的时候,不能将食物直接放置于罐内,一是容易弄脏蛐蛐罐儿,二是容易被蛐蛐罐儿吸去食物的水分,导致食物干硬,进而使蛐蛐儿挨饿或是伤到它的牙;再者就是换食或者清理的时候也不容易。因此要先将食物置于食板上,再放于虫罐中。

  吃饭和喝水的问题都解决了,接下来就是住房的大事了。有些蛐蛐儿生性怪癖,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交尾,而非要在小环境中“亲热”,这就需要借助铃房了。而到了深秋,天气寒冷,养蛐蛐儿的人也会在虫罐儿内放置铃房,使蛐蛐儿可以有个栖身之地。铃房多与虫罐儿配套,可以和罐壁紧紧相合。

  不光有以上这些蛐蛐儿用的设备,还有专门在搬运蛐蛐儿时用的过笼、给蛐蛐儿称重量的秤、哄蛐蛐儿用的绒球、给蛐蛐儿开牙的茜草以及专门放置茜草的草筒……这些王先生都一应俱全。由于水盂和饭板数量众多,王先生还特制了存放的盒子。

  王先生一件一件地拿出他的珍藏,从清朝的子玉罐到明朝的万里张,他是那样地小心,仿佛看着孩子一样看着每个罐子。从王先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每一件藏品的珍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30 , Processed in 1.07405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