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拉胡同19号院的垂花门头
■明朝时京城的灯市就在灯市口大街 现在的灯市口大街在明代直至清初是极为繁华的地方,那时街道两旁高楼店铺、酒店食肆鳞次栉比。店铺里所售物品从珠宝玉器、古玩字画到日常的生活物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因此这里平日游人不断,甚是热闹。 到了每年的农历春节,这里还是京城的灯市所在。灯市期间白天为市,晚上放灯。从灯市口到东四,搭起许多灯棚,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灯市口名之由来也是因灯市而起的。明朝灯市自每年正月初八至十八。其中以上元节这一天的灯最盛,因此又有十四日试灯,十五日正灯,十六日罢灯之讲。每年到了灯节这几天,等到太阳落山时灯市上的灯就点起来了。明朝时灯的种类繁多,有纱灯、纸灯、麦秸灯、走马灯等等。灯上的绘画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百花如梅、兰、竹、菊、桂花、牡丹等;有鸟兽如凤、鸾、龙、虎等;还有鱼虫、十二生肖等无所不包、无所不有、颜色鲜美、形象逼真。张居正在《元夕行》中对北京的灯市之美有诗赞曰:“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 明朝的灯市不但灯美,还有笙箫鼓乐表演和耍杂耍的,如蹬坛的、翻筋斗的、打碟子的。不光如此,灯市上还有放烟火的,五颜六色的烟火与流光溢彩的明灯相映成辉,那真可谓是火树银花不夜天。 然而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时,雍正皇帝曾下令内城禁止开戏院及旅店,商人迁出内城。因此京城的灯市遂移至外城。灯市虽然移走了,但是留下了灯市口的地名记载着当年的繁华。 ■同福夹道里的佟家府第 在灯市口大街的北侧,有一条曲折的小巷叫同福夹道。明时此巷路西是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府邸东墙,因而清乾隆时称东夹道。到宣统时因清初安北将军佟国纲、内大臣佟国维的封地在此,此巷又称佟府夹道。民国时取其谐音改称同福夹道。 《京师坊巷志稿》中佟府夹道条目记载,顺治时孝康章皇后之兄,安北将军佟国纲,康熙时孝懿仁皇后之父、内大臣佟国维,皆封一等承恩公,其赐第在此。在同福夹道里,佟家是最为显赫的人家。清初佟家就有“佟半朝”之称。佟国纲、佟国维,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佟图赖之子。佟图赖的女儿佟佳氏顺治年间被选入宫,封为佟妃。这位佟妃就是康熙皇帝的亲生母亲,因而佟国纲、佟国维兄弟就成为了康熙皇帝的亲舅舅。佟国维是康熙年间的内大臣,其女嫁给了康熙皇帝,被封为孝懿仁皇后,那时的佟家真可谓权倾朝野。佟家的府第甚是宽广,几乎占了灯市口大街路北的半条街。府内建筑富丽堂皇,花园景色秀丽清幽。但是从雍正后,佟家就逐渐衰落了。偌大的府邸也改变了模样。 北京近代较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当属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贝满学校和育英学校。贝满是女校,育英是男校。这两所学校都在灯市口公理会教堂附近。 公理会创办的贝满学校,其创始人是来中国的传教士艾莉莎·贝满夫人。贝满夫人于1864年在灯市口大街北面的大鹁鸽市胡同设立贝满女子小学,后来逐步发展,到1895年,已初具规模,开始成立四年制女子中学,校名为贝满女子中学。 1902年,校舍往南扩建,校门建在灯市口大街路北公理会大院内。1905年,在贝满女子中学课程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大学课程,名为协和女子大学。后因学生增加,遂于1916年将协和女子大学移到佟府旧宅。1926年贝满学校的高中部也从灯市口大街搬到了佟府旧宅。 记得以前听过贝满学校的校歌:“你永远记得我们佟府么?它便是我们第二安乐家。静静的曲巷门前少人喧,深深的庭院丛树碧无瑕。朝阳里琅琅诵破万卷书,笑语间尽是手足情欢洽……累累的紫藤迎风弄清影,修修的绿竹戴雪尤潇洒。明月下共述鹏程万里志,高歌中一吐慷慨激昂话。” 据曾经在学校学习过的校友回忆,原来学校是青瓦灰墙,大门是檐牙高啄、红柱绿椽、彩绘缤纷的。门道中间有一块汉白玉石,洁白的石料上有天然的黑色花纹。据说如果往玉石上泼些水,玉石中间就会出现一个坐像观音,这真是太神奇了。大门内原是一个小院,有三个门通向后院。中间的是二门,两侧的是通向东、西跨院的门。二门是个精美无比的垂花门,走进去,第一进是大殿,名叫“训怀堂”。第二进名“紫萝轩”;第三进是“翠竹馆”。西跨院为学校的操场、食堂、宿舍等。那时整座校园里还处处留有佟府旧宅的痕迹。 后来几经变迁贝满学校演变成现在的166中。现在我们再去同福夹道里的166中,校园里再也找寻不到当年的佟府旧宅了,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现代化教学楼。 ■从育英学校到二十五中 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的育英学校,也在灯市口大街路北。育英学校始创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由美国出资,公理会管辖。校务由美国人管理。“育英”之名出于《四书》“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育英学校以“致知力行”为校训。1918年教会派华人李如松任校长。1919年又派了一个叫邵作德(中文名字)的牧师来做副校长。他们管理这所学校直到1948年。 育英学校可以算作是当时的“贵族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显贵、资本家和富豪的子弟。1952年年底,育英学校中学部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 当年的贝满学校一度曾与育英学校只有一墙之隔,所以现在的二十五中校园里,还有原来贝满学校的一些老建筑。校园南部的旧楼是邵氏楼,楼建于1930年是以副校长邵作德之名命名的。邵氏楼之北是贝氏楼,楼建于1870年,是贝满夫人等女眷居住的宿舍楼。贝氏楼之北就是贝满中斋,楼建于1910年是当年贝满学校的教学楼。 ■同福夹道里的曹家新楼 同福夹道里原来在166中后面,还有一幢颇为宏伟的小楼,据载这座小楼就是民国时期任交通总长等职的曹汝霖家的新楼。原来曹家旧楼在赵家楼,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一把火烧了“赵家楼”,将曹汝霖宅邸的东院基本焚毁。6月10日总统徐世昌颁令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不久曹家就避到天津德国租界居住了。赵家楼重修后,曹汝霖及全家搬回北京仍居此处。 ■门庭显赫的锡拉胡同 锡拉胡同在王府井大街西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明朝胡同属南熏坊,据说此胡同旧时有专为宫廷服务的锡镴作坊,胡同以此得名锡蜡胡同。清朝属镶白旗,宣统时胡同称锡拉胡同。“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人民路六条,后恢复原名。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清朝“内务府武备院所属帽作局在南”。传说慈禧太后幼年时也曾居此巷。 旧时因胡同地近紫禁城的东华门,所以许多朝廷高官为进宫方便,纷纷选择此胡同居住,因此昔日的锡拉胡同里权贵豪门鳞次栉比。有清末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军机大臣及体仁阁大学士鹿传霖、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还有民国时期原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等均曾居于此巷。 ■锡拉胡同里的甲骨文发现者 清末锡拉胡同里除了居住着当朝的权贵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光绪年间著名爱国学者、收藏家王懿荣。 王懿荣,山东省福山人,出生于书香官宦家庭,光绪五年中举人、六年中进士,授翰林,后任南书房行走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一生酷爱研究金石,喜欢收藏古玩文物。为了购买这些古玩文物他不仅平日花去自己的薪俸,甚至连妻子的嫁妆,首饰也典当了。在王懿荣一生的研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甲骨文。 光绪二十五年(1899),王懿荣偶然得病,大夫给他看过病后开了药方,药方中有一味药叫“龙骨”,这是一味十分平常的药,吃的人很多,但是谁也没有注意到龙骨有什么特别。当家人从药铺将药买回后交给王懿荣时,他无意中发现龙骨上竟刻有类似篆文的文字。他觉得很奇怪于是就派人将药铺中带字的龙骨全买了回来,后来王懿荣又陆续收集龙骨达1500片之多。经过不断地研究,王懿荣认定,龙骨上的文字是比金文更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而这些龙骨王懿荣为其断代为商代。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懿荣被任命为京顺团练大臣,就在这一年发生了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的事件,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入东安门,国破城丢,王懿荣不甘心受辱,决定以身殉国。他先喝毒药自尽,结果未死,最后他带继室、长媳等人从容投井而死。据说这口井上还曾建过亭子,立过石碑纪念这位忠烈之臣。 ■发生在锡拉胡同19号院的暗杀事件 锡拉胡同19号院现在是幼儿园,如果时间倒流到1948年,这里曾是北平市政府招待。1946年6月,何思源辞去北平市市长之职后,曾经搬到这里居住过,而且也是在这里,他险些遭到特务的暗杀。 当时何思源一家六口搬到锡拉胡同后就住在19号院第二进院落的正房。何思源与两个男孩住在外间,何夫人与两个女孩住在里间。 北平解放前夕,何思源拥护解放军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为此他每天奔走呼吁。何思源的行为引起了国民党的不满。1949年1月16日,特务窥测到了何思源卧室的准确位置,当天夜里,就在何家卧室屋顶上安放了定时炸弹。 1月17日凌晨炸弹起爆,顿时弹片横飞,房倒屋塌。何思源的小女儿何鲁美被炸身亡,何夫人和大女儿及两个儿子均被炸伤,何思源本人胳膊受伤。虽然何家被炸,但是并没有动摇何思源为和平奔走的决心,他继续为和平工作着。最终1月20日,傅作义将军接受了北平和平解放的条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在金鱼胡同西口内,东安市场北门东侧就是著名的吉祥戏院。有句老话叫东吉 祥西长安,这个“东吉祥”指的就是金鱼胡同的吉祥戏院。吉祥戏院是清光绪年间内廷大公主府总管事刘燮之出资兴建的。戏园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业,开始时称为吉祥戏园。初建时戏园规模不大,只能容纳观众七八百人。戏园虽小,但是东家刘燮之却能请来众多名角捧场,谭鑫培、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吉祥戏园不光有众多的名角捧场,它的建立在当时还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清朝初年规定,一切娱乐场所均不许建在内城,而吉祥戏园“竟敢”打破旧制将戏园建在了内城真可谓“胆大包天”。 吉祥戏园“火”起来,还要从民国八年(1919年)东安门的一场大火算起。这场火虽然未把吉祥戏园烧毁,但因救火,戏园损毁严重。不过戏园却正好趁此机会进行了一番改造。戏台改为时髦的椭圆形舞台,坐椅也进行了改良,将原来的长条椅改为舒适的单人单座。而且戏园里不光是上演传统的戏剧节目,还紧跟潮流加演了电影,增加了夜场演出。吉祥戏院经过如此改造,生意更加兴隆。 ■东安门大街里名噪一时的东兴楼饭庄 在旧京的饭庄里。最负盛名的就数“八大楼”了。这八大楼究竟是哪八家饭庄说法不一,但是东兴楼一直是位列榜首的。这家著名的东兴楼就坐落在东安门大街上。东兴楼开业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主要经营山东风味的菜肴。东兴楼的东家有两位,一位姓刘,在皇宫里管书,外号书刘,一位姓何,是放印子钱的大财主。他们聘请的领东(经理)是当时著名的“经理人”安树塘。东兴楼在安树塘的管理下,由于经营得法,菜品精良,服务上乘,成立不久就声名远噪。甚至传说有洋人拿着东兴楼的照片慕名前来就餐的。东兴楼的菜品里以“槽蒸鸭肝”、“乌鱼蛋”、“酱制中段”、“锅贴鱼”、“芙蓉鸡片”、“奶子山药泥”著名。在所有的菜品里,又以烹调鲜鱼为最。 东兴楼紧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附近居住的又都是达官贵人,生意十分红火。可惜的是成立三十年后,如此鼎盛的东兴楼在其掌柜安树塘病逝后,竟一蹶不振,最后在1944年停业了。 ■王府井大街曾叫莫理循大街 王府井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然而这条著名的街道在清末民初之时,曾一度以“莫理循大街”而闻名于世。在1949年之前,在王府井大街南口墙上就镶嵌着“Morrison Street———莫理循大街”的英文路牌。这段王府井大街叫了莫理循大街是因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莫理循先生曾在这里居住和工作过。 莫理循全名是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生于澳大利亚。他曾是英国伦敦《泰晤士报》的首席驻京记者,1912年又被聘为袁世凯和中国政府的政治顾问。他先后在中国生活了20年,对中国的政局和远东局势极为了解。他亲身经历和参与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著名事件如,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成立民国、袁世凯称帝、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等等。他在中国期间,不仅向世界宣传中国,而且也通过他和袁世凯的特殊关系影响着中国的政局。他曾力劝中国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他认为“协约国”一定能胜利,胜利后,中国就可以参加“和会”,就可以在“和会”上要求废除与战败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1897年,莫理循被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聘为驻中国记者,来到了北京,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他当《泰晤士报》记者时总是第一时间将有关中国的独家新闻报道于世,使《泰晤士报》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同时他也极力向西方世界吹捧袁世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使世界认识了袁世凯,使袁世凯得到了西方世界的支持,为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和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1912年莫理循应中国政府之聘,担任了袁世凯的政治顾问,第一聘期是1912年8月1日至1917年8月1日,第二聘期从1916年4月8日至1922年9月30日。 莫理循在北京工作和生活期间,居住在王府井大街中段路西,大致是现在王府井百货大楼一带。他在北京的寓所里建有一个图书馆,馆里收藏着莫理循收集的有关中国和亚洲的各种图书、杂志、地图等文献达24000多册。这些图书被人们形象地称为“莫理循文库”。莫理循的图书馆里还建有当时先进的防火设施,据说莫理循的图书馆是北京第一家建有防火设施的图书馆。然而1917年莫理循出售他毕生收藏的图书时,他本想把这个“文库”出售给中国的学术团体或合适之人,首先供中国人使用。然而事与愿违,这些图书文献最终被一位日本男爵以35000英镑的价格买下。日本男爵买下这些图书文献后,即将这些图书文献装船运往日本。这位男爵将莫理循的收藏和他自己收藏的图书合在一起,建起了“东洋文库”,后来这些图书文献又成为东京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料。时至今日莫理循留下的图书文献仍是研究中国和东亚地区社会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1919年2月,莫理循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技术顾问参加了“巴黎和会”,他在巴黎和会上尽心竭力地为中国代表团各位成员修改公文底稿,努力为中国代表团据理力争,履行着他作为中国政府顾问的职责。1920年5月30日,莫理循因病在英国去世。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15:23 , Processed in 1.09126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