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开春,崇文区政府就正式公布了首批崇文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6大类,33个项目榜上有名。这是继国家级、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后,在全市首个公布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北京叫卖是旧时京城从商活动的人们在胡同、街巷等为推销商品和提供有偿劳动的一种口头广告形式。有高亢的吆喝、有婉转的叫卖调,唱段内容涵盖了众多买卖行当,现已成为反映老北京民间文化的一种特色形式。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是一种将礼、乐、歌、舞融为一体的典礼音乐。明洪武元年改称中和韶乐,沿用至今。中和韶乐以“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为特点,被誉为“华夏正声”。代表曲目有《常雩九章》、《圜丘九章》等。
兵部杠箱会兴盛于清代康、乾时期,是可以在故宫太和殿表演的内八档之一,后为民间传统香会。具有杂技与戏剧相结合的显著特色。相关道具有:杠箱、旗帜、鞭、锁、牌、棍、杠子、大锣、小锣、伞等。 同聚公乐云车老会初建于1932年,创始人是齐玉田,在永定门外刘家窑村组织起小车会,1948年正式贺会,现会头是杨环。表演中运用多种舞步表演出开场引车、圆场追车等情节,穿插民歌小调,表演诙谐,具有喜剧色彩。
我国民间绢塑工艺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新中国建立之初,葛敬安等人创造了绢塑人型的新工艺,人物全身及饰品以绢纱、丝绸为主要原材料,创作“海棠诗社”“荷花舞”等一批绢人作品,赴法国巴黎参加国际博览会。
曹氏风筝是金福忠先生的《宫廷风筝图谱》和孔祥泽先生抄录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两部著作结合后形成的风筝流派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曹氏风筝的传人之一费保龄先生亲手绘制的曹式风筝图谱和他亲手制作的风筝实物现有97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于1950年由天津调入北京。作为“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锠,在彩塑形式、内容、材料上发展创新,既表现出传统“泥人张”的写实性,还兼顾当代彩塑艺术的装饰性和现代感,在空间上有小型彩塑,同时也有大型公共作品。其代表作《火烧望海楼》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12、北京补花工艺
北京补花是北京特有的传统工艺,源于唐代“堆绫”、“贴绢”。补花是用棉、麻、纱等有色布料剪成各种图样,然后按设计布局粘贴在以麻棉布为主的布料上,并用针线锁其边缘装饰而成。传统北京补花图案取材广泛,体现了设计制作者祈福美好生活的愿望。.
绢花也称“京花儿”,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装饰色彩的手工艺品。制作绢花的主要原料是真丝织物,也有少量的棉织品,还有染料、铁丝、淀粉等。绢花的制作过程是:选料、上浆、染色、窝瓣、烘干、定型、粘花、组枝等工序。近代制作绢花的知名艺人金玉林,人称“花儿金”,代表作有“十丈珠帘”等。
宫灯是宫廷照明用具。位于前门外廊房头条的“文盛斋”(现为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有限责任公司),始创于清代1806年。其手工生产制作的宫灯,从设计图形,灯体结构,打磨白茬活、涂漆、绘画灯片、灯穗等工序,代表了北京宫灯的最高水平。
都一处烧麦馆由乾隆皇帝赐匾,距今已有268年的历史。烧麦制作工艺复杂,从制作到成品需要16道工序。其擀皮、包制过程均表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欣赏价值。观之:顶部麦穗含食,细腰叠裙,青白透明,亭亭玉立;食之:香而不腻,回味无穷,堪称一绝,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天兴居是由前门鲜鱼口胡同的会仙居和天兴居两店公私合营而成,至今已有144年的历史。炒肝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制成。具有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而不腻,汤稀而不澥的特色。 23、正阳楼螃蟹宴制作技艺 擅长制作螃蟹宴的北京正阳楼饭庄,创建于清道光23年(1843年)。其清蒸蟹选料好,做法和吃法很有讲究,整修好的螃蟹放在缸里,顾客自选,送到厨房放入蒸笼中蒸熟食用。其吃螃蟹的专用工具也独具特色。
盔头,是指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演员表演时头上所戴之头饰,用以表示戏中人物身份、地位等相关信息的“冠帽”的统称。常用的有200多种。由于盔头制作长期以来都是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在历史上没有留下文字资料,属较濒危的保护项目。
料器,古称琉璃,有600多年发展历史,为北京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料器制作分为化料、灯工成形、退火、检验包装等工序。作品类型有料鸟兽和料盆花等。原料配方和形成原理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目前传人稀少,料器技艺处于濒危的状态。
葡萄常玻璃葡萄为纯手工技艺,制做技艺精湛,曾有慈禧亲笔题写“天义常”匾。新中国建立后,“葡萄常五处女”为葡萄常技艺传承做出了很大贡献。葡萄常作品“子孙万代”现在故宫博物院珍藏。
金银细金技艺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工艺的结合。明清两代因宫廷设立了手工业作坊,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轮班到北京服役,使南北方金银细金技艺得以交流,形成了北京金银细金技艺的独特风格。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清光绪年间艺人萧乐安及李茂隆在京开办了近现代首个民间雕漆制造作坊———继古斋。雕漆技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又称“剔红”、“剔黑”、“剔彩”等。
《南庆仁堂药目》载15门658种方剂,“各种丸散膏丹,胶露药酒,亦无不遵法炮制,虔心修合,务求整洁精纯,服用灵效”。南庆仁堂始终保持老店传统的服务特色。
与同仁堂、鹤年堂和庆仁堂合称为北京中药四大家的千芝堂药店开业于明朝万历年间(1596年左右),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千芝堂自己采购药材,自设加工作坊炮制丸散膏丹。无论汤剂饮片还是丸散膏丹,都严格加工炮制,所以它的中成药疗效好,饮片质量高,得到了顾客的交口称赞。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04:35 , Processed in 1.08445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