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御生堂 实物见证中医五千年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吴明靖



▲御生堂老药铺恢复景观

■御生堂博物馆馆长、白家第十三代子孙柏杨

■御医白永祥给皇帝的药方

■巨型灵芝标本

  馆名: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地点: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街1号王府公寓2-35特点:以几十万件实物见证中医药史北京最好的医药博物馆收藏方向:中医药馆藏文物、医方、中医药资料、器皿等建馆时间:一九九九年镇馆之宝:御生堂给皇帝治病的药方

  私人博物馆是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盛世兴收藏”,时代经济快速发展,使大众收藏渐成气候。而私人藏品的不断累积,催生了私人博物馆的诞生。与此同时,一些公立的有特点的博物馆改建风潮也正趋热。截至目前,本市已经有注册博物馆160多家,荣登全国博物馆数量榜首。

  据悉,国家已有规定,对“私博”在资金上给予补贴,同时将出台针对“私博”的管理细则。

  我们推出“观摩特色藏馆”系列报道,是为了通过一个个“博物馆始作俑者”的故事,折射出一个经济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执著。

  名医白家的第十三代子孙创办博物馆

  6800平方米存有文物几十万件

  御生堂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初为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的白氏药铺。雍正八年(1730年),白家第七代传人白凌云由地方官员保荐到宫中担任御医,颇得帝后赏识。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凌云告老还乡。乾隆感念其医术医德,赐“御生堂”牌匾,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白家老号遂正式更名为“御生堂”。御生堂集中医医堂、中药药铺和收集古董珍玩的商号于一体,享誉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等北方广大地区。

  1999年,白氏后人把清代御生堂的老物件以及多年来收藏的中国历代中医药文物汇聚一堂,在北京丰台花乡创立全国首家民办中医药博物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由白家第十三代子孙柏杨任馆长。创办当年就在天津举办了轰动一时的“御生堂百年中医药文物珍藏展”;2002年在世纪坛成功举办“御生堂百年广告珍藏品展”;2006年初展出千余件古代陶瓷狗玩具以迎接狗年的到来。

  目前,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已迁至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公寓,是一座崭新的四层建筑,面积达6800平方米。2007年春节之后即将开馆的文物陈列分为八个部分:清代御生堂老药铺景观、历代中医药用具、古代中草药标本、古代中草药包装及器皿、历代中医药书籍及报刊、近代名医医方医案真迹、明清中国各地老字号药庄资料和百年中医药商标广告。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文物几十万件,馆藏的医方和老广告各有20余万张,还有近3万件与中医药有关的玩具。

  展厅入口的墙上挂着历代名医图,从汉代的张仲景到清代光绪年间的吴尚先,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圣”、“药圣”尽列其中。24张画像按年代排列挂满了一面墙,从画像面前走过,犹如在历史中穿行,思绪也被拉回古代。

  唐山地震时从房上掉下了御用药方

  朱砂佛珠、桑叶帽子各有各的妙用

  展厅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复原的清代御生堂老药铺景观,红色棋格门窗衬着乾隆亲笔题写的黑底金字匾额。门前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幌子以三角形和方形木块组成,木块上有圆形和半圆形图案,据说代表的是丸散膏丹四大中药类型。挂幌子的铁钩状似仙鹤,意为长寿。幌子最下方坠着鱼形木饰,取其谐音为“愈”。

  “御生堂”鼎盛时期分号达百余家,遍及京、津、晋、冀、内蒙等地,地方官员曾把御生堂的杏林美德作为地方吏治的政绩上报朝廷。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御生堂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扁鹊再世”、“杏林在望”等。透过笨重的老药柜、精致的金银药器和厚厚的老账本,依稀可见御生堂当年声誉良好、生意红火的景象。

 作为清代的著名药庄,御生堂有不少独门绝技。朱砂佛珠是御生堂早年制品。朱砂含有汞、砷、砒等成分,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朱砂珠用蓝色麻线包裹,挂于颈部或戴于手腕可治皮肤病,专供宫中太监或有身份的老者使用。

  御生堂还发明了一种用桑叶编织而成的帽子。桑叶有祛风清热,凉血明目的功效,采集霜冻之后的桑叶编织成帽,在感冒或上火时配合药物使用,可以疏散风热并清肺润燥。帽子的形状类似清朝官员的凉帽,形如圆锥,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

  雍正、乾隆年间,白家第七代传人白凌云担任御医长达25年之久。继白凌云之后,御生堂还出过一位叫白永祥的御医,他开给同治皇帝的医方至今保存完好。不过御医开出的只是初方,待御医们集体讨论后,送皇帝御批后方可下药。药方需放在一个专门的匣子里呈给皇帝,匣面为黄色锦缎,显示着皇家的尊贵。

  柏杨馆长说,他们原来不知道祖上保留了御用医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时候,住在当地的白家后人的房子被震塌了,从房顶上掉下两个大箱子,里面装的就是给皇帝的药方以及御医专用的呈匣、包针筒的刺绣手帕。

  收藏的龙骨上记述了商代的军中疫情

  吃了几次闭门羹,才从老药农手中求到了“山药王”

  神农是传说中的百草之神,手捧灵芝的神农石像摆在展厅的醒目位置。白家在河北有自己家族的祠堂,神农石像原来供奉在那里。土改时祠堂被拆,石像被一户贫农分得,农民用来垒了猪圈,后来白家找到石像并买回运到北京。据说这尊明代石像是国内最大的石雕神农像,线条简练却生动传神,农业博物馆的贾文忠先生看后赞不绝口。

  神农石像背后的墙上挂着中草药标本。虽然已过去一百多年,这些植物标本仍然保存完好,连叶片上的脉纹都清清楚楚。草木类为国药大宗,这些标本都是原草,是御生堂教导学徒识药辨药的教学工具。旧时药铺不论药材有毒无毒,能卖不能卖,都要预备齐全,因此有些标本是平日难得一见的奇花异草。

  在御生堂还可以看到当年使用的龙骨、熊胆、珊瑚、犀角等名贵药材。龙骨也就是甲骨,是一味药引。难得的是,御生堂的龙骨上刻有文字,讲的是商代时边关军中发生瘟疫,军医诊断及治愈的事情。

  御生堂陈列着几件非常抢眼的巨型药物。有一个大玳瑁,龟壳和脸盆差不多大小。还有一件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灵芝,和一把撑开的伞差不多大。据柏杨讲,原来还有一支大人参,人参和灵芝都是从长白山中买来的,不过人参献给皇帝了。白家祖上每年都去长白山采药买药,偶然救了一位长年生活在野外的奇人,他为报答救命之恩,就把从悬崖绝壁上采来的珍贵药材都送给了白家。

  除了两件祖传宝贝,还有一株前些年从河南买回的大山药。据《神农本草》记载,河南怀庆府的山药最为名贵,这株粗如水桶的山药就来自怀庆。一般而言,现在的山药都是当年就入药,只有铁棍粗细,称为“铁棍山药”。这株大山药已经生长了一百多年,重达30余斤,中科院植物所的专家见到此物都惊叹不已。巧的是山药长在岩缝中,形如大象,正好可以表征河南的简称“豫”字。

  大山药是柏杨从河南伏牛山中一户采药世家买来的。年过古稀的老药农带着孙子在深山里寻到此物,如获至宝捧回家,药农们认为是传说中的“山药王”现世。消息传开,想得到此宝物的人趋之若鹜。柏杨的一个记者朋友下乡采访得知此消息通知了他,柏杨立马赶往河南。

  在柏杨之前,很多人找到老药农重金求购大山药,老人都没答应。柏杨连去几次也吃了闭门羹。后来他琢磨过来了,老人虽然缺钱,但更舍不得宝贝被人拿去制成食品或药品吃掉。柏杨再次找到老人,说明自己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让宝贝永久保存在博物馆。老人被他的诚意感动,这才把大山药转让给他。

  展出的藏品,早自新石器时代的骨针、石页

  收集之全,全仗整个家族的齐心协力

  大部分医科大学和医药科研机构都建有自己的医史馆,北京之外的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有中医名家或出产珍贵药材的省市也陆续建立了中医药博物馆,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规模最为宏大。总体而言,多数中医药陈列馆都是文献为主,实物较少,而且民办的中医药博物馆更是屈指可数。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特点恰恰在于以实物见证历史。馆藏物品之丰富让人难以想象,众多专供宫廷御用药品、药具,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参观之后赞赏有加。北京市文物局的专家看后表示,这是北京最好的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展出的中医药用具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年间,数千件展品不仅展现了御生堂药铺的兴衰历程,也精缩了中国中医药数千年发展变化的历史。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会用兽皮缝制衣服,针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先民用石刀削制动物骨骼制成骨针,用于缝纫和治疗疾病。博物馆内展出了新石器时代颜色和大小不一的骨针,还有用来放血和破痈的玛瑙石页。据考证,这些有锋刃的石页由一次性打砸制出。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针具发展渐趋复杂和完备,形成了九种针形,分别用于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故称“九针”,现代各种针具即由九针发展而来。御生堂不仅藏有完整的“九针”,还有各种不同长短、不同质地的针灸针具。

  最早医和巫是不分家的,中医与巫术也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博物馆收藏了不同时代的卦筒和卦签,最齐全的是民国年间的一套竹制算卦用具。

  至于道教以及炼丹术、养生术,更是与中医密不可分。博物馆藏有明代石质的八卦纹炼丹碑,此碑一面为八卦纹饰,另一面有炼丹用炉、盒、壶图案。碑的旁边陈列着若干盛丹的瓶子,其中有几个宋代的白釉褐彩丹瓶,瓶肩有四系,瓶身书有“长生不老”四字,用来装“长生不老丹”,反映了宋代炼丹业的兴盛。

  前来参观的人几乎都问过柏杨馆长,御生堂这么多文物是怎么保留下来的。柏杨认为靠的是家族团结。御生堂的分号众多,白家后人也分散在各地,虽然在战火与浩劫中损失了部分传家宝,但各地文物汇总起来还是颇为壮观。御生堂的藏品绝大部分都是白氏祖先收藏的,后代的任务就是传承和保护,每一件文物都凝结了几代人的心血。

  中医离不开葫芦的传说,这里有各朝各代的葫芦上百个

  “文革”中,“内府”药坛伪装作咸菜缸子才得以保留

  民国初年,故宫很多文物流散到民间,御生堂从小太监手里买了一个刻有“内府”字样的宋代黑釉药坛。“文革”期间,白家为了保护药坛,在坛子外面抹上泥掩盖住“内府”二字,佯作装米和腌咸菜的缸才得以保存下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的李经纬教授说,这种药坛目前见到的只有3个,一个在上海博物馆,一个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馆,而御生堂的是最大最完整的一个。

  中医药在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还留下了大量宝贵的艺术财富。因此,挖掘、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中医药文物,成为中医药学界和文博界有识之士的一大心愿。御生堂博物馆除了收藏中医药用具,也有大量与医药有关的卫生器皿,这些具有特色的艺术品展现了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中医学与民俗的水乳交融。

  据介绍,葫芦的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传》。话说有一个神异的老翁,开设了一间药店,在药店门口悬挂了一个葫芦,每到落市后,老翁就跳入葫芦里面不见了。于是,“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变成了一句成语。千百年来,中药店的门前往往悬挂葫芦作为标志,有的中医在诊所的门上也悬挂葫芦,以示开业应诊的意思。御生堂老药铺的门前也摆着一对石雕的葫芦门墩,馆内展示了汉、隋、唐、宋、明、清一直到民国各朝代的葫芦上百个。

  御生堂有一个元代磁州窑生产的白釉褐彩洗三盆。瓷盆直径约50厘米,内侧书有“道德清静”四字,盆底书有“忍”字。民间用其为婴儿洗澡,表达了身受异族统治的无奈,也表达了对婴儿德行操守的期望。

  白家祖上有收集玩具的爱好,柏杨的太祖曾经拿两袋粮食从别人手上换一只高不足3厘米的宋代白釉褐彩袖珍小狗,这在当时可是出了大价钱。

  御生堂的玩具从战国时期到民国末年没有断代,各式玩具至今在山西老家还有几大箱。原来的老药铺中摆着一些,特别受来看病的小孩子喜爱。白家的世交启功先生经常到御生堂看这些玩具,有的实在爱不释手还拿回家玩几天。

  御生堂展出的玩具都是精心挑选过的,不但造型别致还颇有讲究,大多有典故。古人将鸠鸟称作“不噎之鸟”,鸠鸟玩具的寓意就是祝愿老人和孩子进食流畅。宋代的白釉黑彩牛车则来自一个民间传说,相传汉代韩康卖药言不二价,皇帝请其进京看病,韩康执意乘牛车,路上不忍看到御使们奴役为其修路的百姓,弃车而走,后人做牛车为玩具以纪念韩康。

  宋、元、明、清、民国的陶瓷药罐,您能看到两千多件

  德国“拜尔”一米多的温度计历经百年仍然准确好使

  白家不仅仅开业行医,也注重收集中医药资料进行医史研究。

  东医是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东医宝鉴》是朝鲜著名医学者许浚编纂的医书,于1611年出版,明末清初传入中国。该书辑录了古今中医名家的学说、医案、医术、药物诸方面的众多著述,地位可与中国明代的《本草纲目》相提并论。现在此书已经成为韩国为韩医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依据。御生堂保存了好几个版本的《东医宝鉴》,对中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国医》、《孙仙人杂志》等医药杂志、报刊的创刊号也静静躺在资料展柜里。一百多种杂志报刊有些是白家当年订阅的,更多的是柏杨从旧书市场淘到或从别人手中买来的,有几本杂志封面还写有原来主人的名字。

  旧时南北药材互通有无,各大药庄之间有生意往来,御生堂兼营其他药房的半成品药。细心的白家人把其他药房的药目、药方全部保存下来了,连药材的包装和装药的器皿都没抛弃。

  今天的博物馆里还能看到九芝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等清代著名药房的药目和药瓶,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的医方医案。

  御生堂收藏有两千多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陶瓷药罐,每个药罐上面都有釉下彩书写的药铺名称、地址和药名,这是印证历史记载、整理老药铺资料的重要依据。民国时期的同仁堂药酒瓶上铸有“京都同仁堂药酒”字样,背面是英文说明,“federallawforbidssaleorreuseofthisbottle,madebyTungJenTungTientsinChina”,表明当时同仁堂药酒已出口国外。

  以前办事严谨的老药铺发药时每味一包,包内附着印有药材名称、性质、功效、用法的简单文字及图画的小仿单,以示货真价实、童叟无欺。

  为扩大宣传效果,不少药庄在传统仿单模式的基础上,不失时宜地加入相关的宣传内容,标明堂号和地址。有的老字号还在显著位置特别注明“百年正庄老号”、“仅此一家”之类,仿单的广告宣传作用日趋加强。御生堂收集的老广告以医药仿单为主,涉及烟酒、服装、日化用品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我国近现代意义上工商业广告行为的重要资料。
 据柏杨介绍,御生堂并不是只收藏中医药文物,也有部分西医用品。德国拜尔药厂进入中国时制造的温度计至今挂在博物馆,这支长达一米多的温度计历经百年仍然准确。御生堂有一百多件拜尔药厂20世纪初的物品,2007年新馆开馆之后将举办特展,展现西方医药和传统中医冲突融合的过程。柏杨说博物馆的收藏宗旨是兼收并蓄,他要让御生堂成为中西方医药交流的一个平台。

  仅靠门票无法维持,将展出与养生合二为一

  前来参观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比中国人多

  御生堂源自山西,后辗转至河北、北京,在建国前后有过一段断档期。上世纪八十年代,白家后人决定恢复堂号,光大祖传文化,让世人了解华夏医药医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柏杨先生开始在家族中收集整理祖先遗物,在白氏家族成员的齐心协力下,1999年建成了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旧馆在丰台花乡,那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家的鹿园。旧馆只有几间平房,很多珍贵文物和史料都无法展出。尽管已经加入了北京博物馆旅游通票,可前去参观的民众并不多,而前来交流学习的团体大部分又是免费的。如果仅靠门票收入,根本不可能维持博物馆的正常运转。御生堂的做法是将原有处方开发为产品,获得的资金用来补贴博物馆。

  目前的御生堂已搬新家并调整了经营策略。新馆一楼是常规展厅,四楼用于举办不同主题的系列特展,二楼三楼则开辟为传统养生馆。

  柏杨说,开辟养生馆的计划是他分析博物馆的现状之后想出来的,中医药博物馆比较专业,大家不太了解。因此,他决定换一种感触传统文化的方式,让民众实实在在地感受中医的神奇。养生馆的体验项目包括药膳、足疗、针灸、按摩等多个方面,一切保健项目均按科学方法进行。比如足疗,先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判断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个性化疗法。比如药膳,也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体质的差异烹饪不同药物。

  柏杨还谈到一个情况,前来御生堂参观的韩国人和日本人比中国人多,而且看得极为认真仔细。东京大学有个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来北京,住在长城饭店,每天打车去博物馆,在里面一呆就是一整天。他们在北京住三天就在御生堂看了三天。回国之后不到半月,教授又带了几十个学生过来。

  目前,御生堂正在申请成为“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柏杨希望能用御生堂的资源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23:45 , Processed in 1.098658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