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的寺庙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张正





   先有潭柘后有幽州北京与寺庙结伴而行
  “先有潭柘,后有幽州”,是北京人的一句老话。这里的潭柘,是指京西古刹潭柘寺,幽州,是北京城的前身。
  潭柘寺的辈分比北京城还大
  北京城从一诞生,就与寺庙结伴了。之后的道路,也与寺庙有着不解之缘。这从北京的地名就可见一斑:像红庙、马什庙、真武庙,大佛寺、护国寺、定慧寺等,有的名字,如白云观、红螺寺、夕照寺,充满着诗情画意,而有的名字,如隆福寺、万寿寺、永泰寺,则寄托了人们的期望。
  唐代佛教盛于一时燕地建造不少寺院
  据《北京通史》记载:隋唐以前,由于佛教尚不甚盛行,寺宇也寥寥无几,著称于世者,仅有潭柘寺、光林寺、尉使君寺等数座而已。唐初开始,燕地的佛教发展已经较为普遍,故而所建寺宇日增,著名者如戒台寺、云居寺、悯忠寺、天王寺等。唐代中、后期,国力强盛,佛教发展也盛于一时,燕地又有不少寺院建造起来。
  元代皇帝都新修庙京城内外寺观639所
  从元代起,北京就成了国都。历代皇帝都把宗教作为巩固其统治的一个途径,于是,寺庙在北京更加兴盛。据说,元代的每个新皇帝即位,都要新修一座庙。《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十七年以前,京城内外敕赐寺观至六百三十九所。后复增建,以至西山等处相望不绝,自古佛寺之多,未有过于此时者。”可惜的是,因为战乱或天灾,有些寺庙逐渐破败,有的只剩遗址,有的已无迹可寻。
  清代西山八大处由八处寺院串成
  在封建王朝时期,北京除了皇家园林和王公贵族的私人园林,没有公园供市民们浏览。于是,除了郊野自然风光,寺庙就充当了公园的部分功能,供人们观景赏花。清代碧云寺就有“环峰叠翠、曲径通幽、乔松傲野、修竹欺霜”等“碧云十景”之说。而所谓西山八大处风景区实际就是由长安寺、灵光寺、三山庵、大悲寺等八处寺院串成的。老北京还有这样的谚语:“崇效寺的牡丹,极乐寺的海棠,天宁寺的芍药,法源寺的丁香。”就是说,到了春天,人们常常到这些地方赏花。
  目前可浏览寺庙有60多一水一树都有故事美传
  目前,还有宗教活动或可以浏览的寺庙尚有60多所。由于皇帝的眷顾、信徒们的捐助,加上僧人的善加经营,仍有许多寺庙成了皇家建筑之外最宏大精美的建筑,而且绵延千百年而不衰。其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异彩纷呈的造像雕塑直至琳琅满目的碑刻、壁画、法器、经书,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使我们得以了解过往的历史,欣赏古代能工巧匠的才艺。就是寺中的一汪泉水、一棵古树、一方养鱼池,甚至僧人们煮饭的大锅,都有着生动的故事、美丽的传说。
  庙宇涵盖历史文化许多学者考察著书
  许多现代学者都非常重视从庙宇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历史、科技、文化。像上世纪30年代,有“南刘北梁”之称的著名古建筑专家、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主任刘敦桢、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对北京的寺庙进行过多次考察。刘敦桢1931年来到智化寺考察,回去后感到资料不足,第二年又来,梁思成等还帮助他一起测量、绘图、摄影,之后,刘敦桢写出了《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的长篇报告。梁思成则专门对天宁寺、牛街礼拜寺、崇效寺、圣安寺等几座宣南古寺进行过考察。而历史学家顾颉刚则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东岳庙、妙峰山、财神庙、白云观、黄寺进行过考察,其中和容庚、容肈祖等学者一起对妙峰山娘娘庙香会的调查,是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项田野调查,有学者誉为“中国传统学术史上不曾有过的创举”。
  文人墨客留有诗篇李敖小说冠名北京法源寺
  许多文人墨客则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对寺院的美景进行了描述。汤显祖、孔尚任、袁宏道、郑板桥、王渔洋等古代文人都在北京的寺院中留下了诗篇。在现代作家中,朱自清写过《潭柘寺戒台寺》,钟敬文写过《碧云寺的秋色》,端木蕻良写过《香山碧云寺漫记》,张中行则写过《崇效寺》、《广化寺》、《报国寺》和《隆福寺》。林语堂在他的小说《京华烟云》中,将女主人公姚木兰第一次见到意中人孔立夫的地方就安排在白云寺。而李敖写清朝末年维新变法的小说,题目干脆就叫做《北京法源寺》。
  寺庙开放祭祀礼拜康熙年形成五大庙会
  说到北京的寺庙,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就是庙会。寺庙在做宗教祭祀典礼的时候,开放寺院,百姓云集,逐渐地,商人们也来此设摊售货,民间艺人表演各种技艺,久而久之,形成了庙会。从清代至民国年间,庙会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化,而民俗、商业色彩越来越浓厚。从康熙年间开始有了名声的五大庙会——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火神庙、土地庙中,后两处是道教寺院,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香火渐次断绝,转化成了纯商业性的庙会;前三处是佛教寺庙,也是香火渐衰,以商业功能为主了。 (山幺)本版图片为本报记者李继辉孙戉摄影
  潭柘寺龙潭柘树银杏已千年
  门头沟区东南部有一座宝珠峰,是太行山的余脉,群峰环绕,松柏参天。因为这里有龙潭和柘树,所以人们称之为“潭柘山”。相传寺址原是一个深潭,有龙居之。唐朝的时候,高僧华严大师来此讲经,潭中之龙也听经,有所感悟,愿舍潭为寺,一夜之间飞走,潭水化为平地。高僧们就在这里建起了寺院。尽管这座寺院在它1700多年的历史中用过不同的名字,如嘉福寺、龙泉寺、大万寿寺、岫云寺等,但人们都随山名将之称作潭柘寺,它的本名反而不太注意了。
  潭柘寺依山而建,殿堂随山势而上。全寺建筑布局分三路,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最高处为毗卢阁,上下两层,站在上层可将全寺景致和周围群峰尽收眼底。大雄宝殿后面的三圣殿两侧,植有两株银杏树,东边一棵高达30米,树冠浓荫遮盖大半庭院,树干需几人合抱才能围拢,相传为辽代所种,距今虽已千年,仍枝叶繁茂。据说康熙来此时,这棵树新长出一个侧枝以表欢迎。乾隆下诏将这棵树命名为“帝王树”。西侧与它相对的一棵叫“配王树”。文化名人邓云乡对这里的银杏大为赞赏:“北京旧时古树不少,如天坛皇穹宇外面的辽柏,也是上千年的古树。……不过,这些古树虽然也生长得好,虽有参天之势,却无滋生嫩树的能力。而潭柘寺这株千年古银杏,根部却能发出嫩条来,难道还不算作奇迹吗?”
  这里的弥勒殿有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用通俗、幽默的文字,表达出了宽厚、豁达,超然世外的心态,为人们所喜爱,流传很广。
  东跨院内有一口锅,锅口直径4米,深2米,煮一次粥要用米10担,据说不管多少人吃都吃不完这锅粥,有“添人不添米”之说。这里还有一个特色是寺前的塔院,有各式灵塔70多座,建筑年代跨越辽、金、元、明、清,是我国塔林中数量较多的一处,为研究佛教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今年除夕夜有敬头炷香祈福活动。
  公交线路:乘931路在潭柘寺站下车。
  牛街礼拜寺北宋时阿拉伯学者创建
  牛街礼拜寺是我国著名的伊斯兰教清真古寺。辽圣宗统和十四年(北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由入觐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学者纳速鲁定创建。它融合了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和伊斯兰教建筑的风格。专家介绍,现在寺内大部分建筑都是后来改建的,而礼拜大殿附设的“窑殿”是辽代所建。
  20世纪前期,建筑大师梁思成在考察古寺时,来到过牛街礼拜寺。当时正任教长的李宗庆大阿訇和牛街回族著名学者尹伯清先生接见。尹伯清首先问梁先生为什么不去唐代建造的法源寺考察,梁思成说,在北京史书文献中记述法源寺的资料非常多,所以不用去了。记载牛街礼拜寺的历史资料太少了,所以我很早就希望来贵寺参观。梁先生走进窑殿内,惊奇地说:这里居然还保存着宋制的作品!可贵!可贵!他指出藻井、彩画及龛橱的宋代做法及其特点。
  大师说的彩画,在窑殿进门的回首梁上,共六幅。为了保持此画宋代原样,回族先辈们代代叮嘱在维修大殿时,一定不要重绘油饰此画。所以这些宋画至今保持着古老风貌。
  殿内南北两侧各有一扇阿拉伯文镂空木雕棂窗。阿文书法精美,木雕技法俊秀,是此殿今存的一件公元10世纪的文物珍品。
  据说曾有埃及学者来参观时说,就是在埃及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法的人也不多了。
  春节活动:初一到初七照常开放。
  公交线路:乘10、48、717路在牛街礼拜寺站下车。
  法源寺唐太宗所建宋钦宗被囚
  这是一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至今已经1300多年。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后,曾囚居在这里。元至元26年(1289年),宋遗臣谢枋得抗元失败,被俘后拒不降元,在这里绝食而亡。在近代的北京,法源寺在人们生活中起了更大的作用,以至李敖在没来过这里的时候,就把他描写维新变法的小说的主要地点放在了这里,小说的题目就叫做《北京法源寺》。他在小说中写到,明末袁崇焕和清末谭嗣同的遗体,都曾在这里停灵。他还把康有为、梁启超的许多活动都放在了这里。
  初进法源寺,感觉这庙不大,然而却是越走越深入,原来它前后共六进,除了众多寺庙都有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观音殿,还有净业堂、大悲坛和藏经阁。寺内建筑较多,留的空地不大,加上花木繁茂,使得它的布局越发显得严谨,气氛庄严。因为历史悠久,许多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这里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家珍贵文物。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历代碑刻,其中唐至德二年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是从左至右书写的。我国古代的碑文,都是从右至左书写,从左至右的仅此一例。
  除了文物,寺里的花也享有盛名。清代诗人写到法源寺花事的诗很多,如“岁唤狂朋三十度,春风欲放海棠颠”、“长安城中一亩花,远在廛西法源寺。……一丛两丛各称心,前年去年看至今”等。林则徐在嘉庆21年(1816年)四月初七日记中写道:“出城后顺途拜客,并到法源寺看海棠、丁香即回。”1924年4月26日,印度大作家泰戈尔访华时,也由徐志摩作陪,来此饱览丁香风采。
  法源寺位于宣武区教子胡同南端,目前还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的所在地,成为我国佛教文化和佛学教育研究的中心之一。
  春节活动:大年三十晚上有撞钟活动,初一有念经活动。
  公交线路:乘61路车到牛街南口站,沿南横西街至教子胡同再向东。
  雍和宫雍正府邸成喇嘛教寺院
  这个地方在明代就是内宫旧宅了。雍正是康熙的四子,15岁受封“贝勒”,这里就赐给他作了贝勒府。后来,雍正晋封“和硕雍亲王”,这里就扩张成了亲王府。成了皇帝以后,王府变为行宫,就叫做“雍和宫”了。1744年,乾隆将雍和宫改建成喇嘛庙,并从蒙古招来500名喇嘛入居。这一方面是为减免雍正在世时杀人太多的罪孽,另一方面也是为加强与蒙、藏人士的感情沟通,维护国家统一。此后,雍和宫屡加修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雍和宫,是北京著名的喇嘛教寺院,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达赖、班禅都曾来此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和宫的全部建筑严格按照南北中轴线建造,相互对称,外形庄严,寺院本身自南向北逐渐升高,这种阶梯式的构造恰当地显示了它浓厚的宗教气氛。其前半部疏朗开阔,后半部密集而有起伏,疏密相间,殿阁错落,飞檐宇脊纵横。汉藏文化融汇是雍和宫一个主要特征。中路建筑的前半部分,无论是布局和造像,均与汉族禅宗寺院相似,但不少地方又表现了藏传佛教的文化特点。如第一进殿堂天王殿中,四大天王造像采用了禅宗寺院形制,但其方位的排列却相反,东方持国天王像不在东方,而在西方位置上,反映了藏族寺庙中西为大,以右为上的思想。雍和宫一些特有活动如跳布扎,便是藏族风俗。
  万福阁为宫内最大建筑,阁中白檀木巨佛,总高26米,是世界最大木雕佛;此尊佛像与紫檀木的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的佛龛,被称为木雕制品中的“三绝”。庭院中的青铜大鼎,昔日为北京城内巨大的铜制品之一。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3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雍和宫正月二十三至二月初一有“打鬼节”法会。
  公交线路:乘地铁、116、13路在雍和宫站下车。
  图1:潭柘寺
  图2:牛街礼拜寺
  图3:牛街礼拜寺
  图4:雍和宫
  图5:雍和宫
  图6:法源寺
  图7:戒台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3-29 16:00 , Processed in 1.09678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