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戏楼鼓板韵京华(上)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援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50多年以前,快到年根儿时,北京的胡同里,四合院中,常常响起清脆的童音,唱着这京味儿十足的童谣。大戏在这儿主要是指京剧,早先叫京戏,也叫过平戏。没看过京剧的人,乍一听戏,往往不解:怎么除了丑角的念白能听得懂以外,其他行当说的都不是北京话,为什么叫京剧呢?这就要上溯到200多年前,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高宗皇帝八十寿辰。江浙总督伍拉纳带徽班三庆班进京,为万寿盛典献戏,使戏曲大热京城。后来又来了四喜、春台等徽班。古都北京出现昆曲、梆子、京腔争艳的局面。以二黄、西皮为主的徽班,兼容其他。到了道光中叶,同是皮黄声腔的湖北楚调融入徽班戏。调式多,唱腔茂,剧目丰富。从皇宫唱到王府府第,也唱到会馆、行会再延至民间。这个戏种成为京城戏剧主流。冠以京剧之称的,是同治初年(1862年),上海有人称之为京剧,延至全国,形成了如今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人们认可了它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京剧以委婉多变的唱腔,虚拟的表现形式,演绎着“古往今来几多角色宇宙间一大戏场”;奠定了自己的国剧地位。
  演戏要场地,前清时制度严,内城不许设娱乐场所。演戏先在皇宫,后到王府官邸,传到民间先出现在酒楼茶馆,但内城不设场所,于是前门外成为集中之地。民国以后,才陆续出现营业性的演出场所。随着时世变迁,这些演出场所,有的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有的遗迹尚存,面目全非;有的古建依稀,余音尚在;也有旧貌新颜或新兴崛起的。它们的字号各异,就连通称也无一定之规:戏楼、戏园子、戏台、戏院、剧场。其实,老戏迷中叫它们戏楼和戏园子的不在少数。北京文化局出过一本画册《北京的古典戏曲和戏楼》,实际上是认可了“戏楼”的大范畴了。丁亥年伊始,春节放长假。让我们听着今天场面上的锣鼓声,循着古都上空旧时皮黄余音,去点检京城的新老戏楼,也是一个不错的消遣呢!
  皇宫戏楼一砖一木万民膏
  有权威人士说:“真正意义上的戏楼在皇宫没几个”。此话不无道理。
  戏楼又称戏台,古代是皇上看戏的地方。我国出土文物中就有东汉的绿釉陶戏楼,共四层:上层为鼓楼,三层是框式舞台,一二层为开放式的舞台。台上演出的是雅乐和散乐,雅乐用于国家庆典祭祀;散乐是民间歌舞和杂技。唐以后,宗教流传,神庙戏楼成为寺院建筑的一部分,用于宗教仪式的场所。傩戏、傩舞以假面跳神,由宗教传到民间,至今有的地方还可见到,成为宝贵的文化“活化石”。但其意义在典礼活动,不是如今的唱戏看戏。
  戏楼的鼎盛时期,在清朝。康乾盛世,两位皇帝喜好戏剧。康熙设“南府”,乾隆扩大了“南府”,道光改为“升平署”,都是专司演戏的机构。清宫中的戏台,最大的有三处:热河行宫最大,故宫里宁寿宫畅音阁次之,颐和园的颐乐殿第三。颐乐殿也就是民间称的颐和园大戏楼。规模小一些的还有故宫里的长春宫戏台、颐和园听鹂馆戏楼和南长街南口路西,挨着中南海的升平署戏楼等等。
  我们去万寿山都看得见大戏楼的气派,三层舞台的戏楼连接两层的扮戏楼、颐乐殿、看戏廊和庆善堂,组成三进院落。戏台下有井,井边有水池。机关布景在梨园行话叫“切末”。老佛爷坐那儿看戏,水法、大戏法热闹非凡。建设北洋水师的雪花银,变作博慈禧一乐的大戏。
  有小叫天之称的谭鑫培,一条好嗓,一身好戏,受慈禧赏识,授职内廷供奉,是有顶戴的演员,其实也是奉君如伴虎,受罪的差事。于是就有“国家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之说。有这样一个说法:小叫天演戏,戏单呈上老佛爷,慈禧不识鑫字,说:那么多笔画干什么,就是金字嘛!但民间仍称他谭鑫培。难怪后来不熟悉京剧的人以为谭家还有名金培的呢!
  变幻的场景,响遏行云的演唱,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都成如烟往事。如今留下的,只有登峰造极的戏楼古建,和对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控诉。
  王府和官邸戏台 一分奢华千滴泪
  宫廷上行,贵胄下效。王府官邸里也有具备演戏场地的。但满清讲制式,王府不能越制。其实,王府里的充其量也就是戏台,可没有宫里的气派,决不敢建三层的戏楼。可偌大王府,花园山石、回廊玉砌之中的戏台,也极尽奢华。
  位于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花园里的戏台就是一例。此处原是和珅宅邸,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后来大贪官和珅获罪,家产抄检。咸丰皇帝将此宅院赐给了恭亲王奕訢。称恭亲王府。那里有清代规模最大的王府花园,也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好的王府建筑群。戏台建在花园东路的庭院建筑群中。一个长方形大厅,南边有戏台,一尺来高,是三面凸出式的,台边有护栏。不像现在的剧场,缩进台口里。厅里摆几十张桌子。演员唱来声音可传到每个角落。效果不错。夏夜,门窗打开,东西向的风从花园百草树木中穿过,不亚于空调降温。废除满清帝制后,这里的主人如同走马灯,你方唱罢我登场。解放后,又分配多家单位入住办公。近些年一一迁出,成了开放的旅游景点。有关部门曾在这里举办过小型京剧演唱会。梅兰芳金奖获得者赵永伟曾参加过招待外国使节的演出。说:台小了点儿,可传声真棒,和外宾们交流特好。
  那家花园是京城府邸花园之最。此处是光绪年间大臣那桐的私邸,院内山石嶙峋,花木葳蕤。设有戏台,在主厅与东耳房之间。戏台有可开闭的隔扇,可将前后台隔开。戏台比恭王府的小,但也十分考究。
  这个戏台和梨园名宿有一段悲惨渊源。民国以后,谭鑫培走向民间,唱得大红大紫,北京城有“无须不谭”之说。梁启超诗:“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卅纪轰五雷”赞之。一次奇遇,还导致谭鑫培成为中国电影演员第一人。那是谭鑫培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定军山》,练过六合刀的老谭,把黄忠的大刀舞得密不透风,台下喝彩一片。突然有一声:“嘿!马脑袋掉了啊!”这等于是喝倒彩。谭鑫培不恼,演出后让茶房请此人留步赐教。那人说:“黄忠骑马作战,大刀这样舞法,马脑袋岂不没了?”谭鑫培告诉门房:此人今后看我的戏不用买票。这人就是丰泰照相馆的任景恭。是他为谭鑫培拍了《定军山》影片,开创了中国电影之先。那时的达官军阀,不管懂不懂戏,都以让谭鑫培唱堂会为“摆谱儿”。90年前,1917年3月8日,军阀陆荣庭为摆谱儿,让人强逼70高龄有恙在身的老谭,在那家花园戏台唱堂会。谭鑫培无奈出演《洪羊洞》。金刀老令公晚年的遭遇与谭鑫培有相似之处。悲愤的大段唱腔没完,他一口血喷在台上。此戏是他的名剧之一,也成了他的绝唱。十二日后,一代名优谭鑫培去了。那家花园连同它那个戏台,今已不在了,但往事依然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王府官邸的戏台,尽管不是底层艺人惨淡经营的场所,唱堂会,也有无尽的血泪辛酸。
  庙宇戏楼一条胡同几段史
  雍和宫大街偏北路东,有一条胡同名:戏楼胡同。关于这条胡同名字的由来。一直其说不一。借辩论会的形式比来,反方说:这里有戏楼的史料不详。可能压根儿就没有戏楼。辩方说:北京的地名都有来头,它可能和雍和宫有关。反方说:庙宇的戏楼怎么不在庙里?却跑到了雍和宫墙外?辩方说:庙产戏楼,只在祭神活动的庙会和年节,应节时令时起用。设在庙外,有利百姓参加。
  为此,笔者请教了一位谙熟雍和宫资料和环境的朋友李立祥先生。他的说法,虽是一家之言,但可借鉴:
  雍和宫原是清康熙四子允祯的贝勒府。允祯是宫女所生,建府时不敢造次,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他当了和硕亲王,才大修雍亲王府。雍正幼时就学于此,也是乾隆出生地。一个府第,出了两个皇帝,世上无二。乾隆的生母孝圣皇太后久居于此,他奉母命,在登基第9年(公元1744年),将王府改做宫廷黄教重地,其地位又是海内无二。寺庙不唱戏,祭祀活动不必在戏楼举行。雍和宫至今的“打鬼”、“绕寺”仪式都是露天举行,打鬼驱祟的舞蹈,也只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进行,就是佐证。但雍王府改庙之前,演戏是在雍正花园(也称东花园)和东书院的。记载中,是有据可查的。王府中有戏台不足为奇,此戏台坐南朝北,题名“大块文章台”;东花园里有如意室、大和斋、海棠院,有挺排场的殿堂,还有假山、画舫、回廊。在王府刚落成时,允祯请其父玄烨(康熙帝)率后妃在此听戏。玄烨见绕膝儿孙适五辈,甚为高兴,取“五世同堂”之意,写匾额“五福堂”悬厅内。后来,乾隆在皇宫景福堂题匾“五福五代堂”,就是由五福堂延引而来的。五福堂后原有三间书房,那是皇上听戏休息的地方。后来这东花园没有了。东书院的北部还是雍和宫喇嘛的寝室和书房,所以雍和宫寺院东原有东书院。书院前面是一排排平房,为连房。说到这儿,还要提到一个人,即金梁先生(1878年—1962年),曾任清史馆校对、伪满奉天博物馆馆长、奉天通志馆总纂、奉天四库全书馆坐办等职。著有《四库佚文》、《清帝后外传外记》、《伪满秘档》等书。解放后,他编纂《雍和宫志略》时,已年届八旬。此书最初为油印本,虽有个别材料不够准确,但仍不失为一部知识丰富、耐人寻味的著作。在谈到东书院时,他写道:当年东书院存有许多瓷器、木器、字画等宝物。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日本人接管此地,盗走了不少文物,为了销毁罪证,放火烧了东书院不少房子,剩下的只有中部的几座假山及断壁残垣,还有东书院北部的十三间佛楼,康熙题字都不复存在了。现在东书院的北部,那些房子是近年盖的,做雍和宫佛学院和僧舍之用。但真正的东书院、五福堂和大块文章台连同康熙题字的戏楼已逝。劫后留下的,只是那条宫墙南边拐到东边的小胡同,名戏楼胡同。东城区政府目前正规划整建不少园林式街边开放公园,不知能不能重现东花园,让戏楼胡同不再徒有虚名。
  会馆和行业戏楼风流尚有铅华在
  清朝康乾以后,皮黄弋阳腔姓了“京”,京剧深入民间。内城不能设娱乐场所,正阳门外、永定门里的外城区域,会馆和行业会所,就搭造戏台,唱起了大堂会。正乙祠、湖广会馆、安徽会馆、江西会馆、阳平会馆中的戏楼,都为京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是康熙年间浙江商人建起的银号会馆。在这纯木结构戏楼的舞台上,曾有京剧创始人程长庚、卢胜奎,一代宗师谭鑫培和大师王瑶卿、梅兰芳的演出盛绩。这个戏楼,曾在乾隆、同治和民国初年三次大修。北京城经历八国联军入侵、直奉战争、日寇占领、解放战争;正乙祠经历近三百年的风雨雷电。这纯木结构的戏楼,居然基本无损地保留下来。1995年,会所的承包人出资,第四次大修复,又重张开业,一方面接待参观,有时也有营业性演出。记得刚开业时,当时的承包人王宇鸣先生领笔者细细地参观了一下戏楼。当我为木榫结构之巧妙和完好而惊讶时,他说:“这一带历史上火灾频繁,真不知它是怎么躲过这一劫又一劫的?我觉得,一眼见它,就感到自己有责任把祖宗的东西保存好。几百年都没毁掉的古迹,可不能消逝在我们这一代眼皮子底下啊!振兴京剧,不是我个人所能做到的;保存古迹,我能尽力而为之。只是,我不知能和伙伴们支持多久?”我深为这拳拳赤子之心所震撼,这番话我记了10年。近两年,这里划归文化局管辖,又进行了第五次维修。今天的正乙祠,偶有京剧演出,但更主要的功能是遗产的展示。它久远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品位和精美的建筑结构,成为古都北京的旅游窗口。
  汉唐时代,在国都设郡国公邸,可能是最早的“会馆”。明清时,地方到京城设同乡会馆,前门外到虎坊桥一带,是会馆云集之处,在《顺天府志》中,有记载的会馆就有400多处。会馆中有的设有戏楼,演出戏曲、曲艺、杂耍,起初也就是大堂会,用于联络、公关。同治年间,李鸿章以淮军财力,买下虎坊桥迤北路西的西孙公园,改建成安徽会馆。内有戏楼,台联可说明会馆戏楼的规模和用途;“冠盖萃江淮,尽东西宾主之欢,扮社宴开,古谊犹存乡饮酒;楼台演歌舞,极丝竹管弦之盛,梨园美具,世情且看戏登场”。后来会馆衰败,解放后成了工厂仓库。如今,安徽会馆已经政府拨款新修。在后孙公园胡同的平房群落里,它已修葺一新。因为还由工地围障挡着,无法进入。可查阅资料,它的戏楼是至今北京尚存的四个带戏楼的会馆中保留得较好的一处,尽管它戏楼的规格比湖广小。相信它对国内外大众开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戏楼前搭了罩棚,最多可坐2000人。辫帅张勋是江西人,每到京都在此叫堂会。它的旧址就是后来长城风雨衣公司的地方。这里随着宣外大街的改造,已经无迹可查。记忆中,它就在现在的SOGO和南临的正在建设的工地之间。
  前门外路东的小江胡同,原叫小蒋家胡同,说不清是哪年为什么改名小江胡同了。这是条很小的胡同,里面有个阳平会馆,却不同凡响。明清时期,晋商发达,阳平府是山西临汾重镇,在会馆里建了戏楼,三面双层看楼,戏楼为上下三层,全木结构,单是室内剧场的建筑,就曾居世界领先地位。若干年前,笔者曾找熟人进去看过,那里已成药材仓库,木结构尚存,模样依稀,但挂了不少蛛网塔灰,似乎在尘封中诉说着300多年的历史。前几年,政府拨款,修复阳平会馆。当前前门地区改造,此处没拆,还在修复之中。但全木结构,防火性差。估计改造好了,也不会主要用于戏剧演出了。为配合此文,摄影家高志坚先生在数九寒天,专程去拍片。会馆闭门,他只拍到窄窄的小胡同里嵌在墙上的文物保护牌子和会馆有匾无字的小门。估计这处文物,应在前门地区改造完成之日,向世人展示古建剧场的光彩。
  值得一书的是虎坊桥北口路西的湖广会馆。这个嘉庆年间建成的会馆,在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增建了戏楼,高高的戏台,台帘上写着一面是“出将”,一面是“入相”,两层三面的看楼,可容近千人看戏。据专家论证,此戏楼属世界上十大木质结构剧场之一,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弥足珍贵。近些年,这里几次修葺。台柱上一幅书文俱佳的台联,十分惹眼:“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皆舞蹈,宫商一片,依然阳春白雪。”书写人是马铁汉先生,他是书法家和戏剧评论家,字本来就好,再加上对戏剧的喜爱和理解,底蕴凝在笔墨上,韵味更浓,大气磅礴,醒目震人。这里还辟有戏剧博物馆,曾举办过《京剧大师马连良先生诞辰100周年图片展》、《刘增复先生京剧脸谱展》、《田有亮京剧脸谱展》。去年6月底,会馆修葺重张,演出的同时,举办了为期两个月的《王金璐艺术回顾展》,展品中有保存了50年以上,经历那场文化破坏力极强的“史无前例”的运动,仍能劫后余生的京剧服装道具、30年代的老戏单和四五十年前的老照片,都深深地吸引了众多观众。这些年来,这里长年有京剧演出,常有名家荟萃、新秀献艺。京剧的几代传人,在这个谭鑫培、余叔言、梅兰芳、程砚秋都表演过的舞台上,传承着国粹艺术的瑰宝。有名的赓扬集票房,在李世英等艺术家的主持下,也有经常性的活动。会馆戏楼在京城,至今仍然响鼓板、唱皮黄的,恐怕仅此一家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0 20:42 , Processed in 1.09161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