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闹元宵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李永俊




  元宵节是古老的民俗传统节日,又被民间称为灯节,最初始于汉代,据说是根据道家中三官之一的“天官”下凡赐福之日而定的。古人将农历的一年分为三元,正月十五正是一年中第一个望日,这一天是天象学中第一个月圆之时,因此被称为了上元日。祖先们把夜叫做“宵”,每逢正月十五要祭祀天官,庆祝大地回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从此,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民俗便延续到今天。
  元宵节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也逐渐成为了集文化娱乐、民间工艺及美食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节日。关于元宵节由来和盛况,在民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故事,一直让人们津津乐道,久谈不厌。
  据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使宗教及民族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刘邦死后,帝后吕氏家族当道,独断专横、无视朝纲,引起群臣愤慨,后群起讨伐灭了吕氏,辅佐刘恒为汉帝。而这一天正是农历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刘恒决定将这个胜利的日子作为与民共庆的节日。
  那时还没有元宵的吃食,只是用粽米煮成粥,直到汉文帝以后,由于佛教传入,才有了祭祀活动。到汉明帝刘庄登上皇位,时逢正月十五要举行祭典,设祭上元大帝和北极星神,诵经持斋,不御荤酒,只用米饭、面团等素食为供品,表示虔诚,求天官赐福至凡界。夜晚,到处张灯结彩,通宵达旦,祷祝的烟火不断。从此,元宵节被历代传承,又有了灯节之称。
  到了唐代,元宵节日益兴盛,从宫廷到百姓都要挂灯赏灯。据说杨贵妃曾聚其姐妹,在长安城附近山坡上支起百枝灯树,高达八十丈,数十里可见。唐睿宗也曾燃灯五万盏,做成二十丈灯轮,并命宫中千余少女踏歌舞灯,其盛况壮观非凡。
  宋代时期赏灯风俗更浓,汴京灯会形式多样,极为隆重热闹。辛弃疾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把当时灯节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生动而壮丽。
  明清以后,元宵节赏灯活动到了鼎盛时期,灯饰的制作不但多种多样,工艺也更加精美绝伦。材质极为讲究,已由竹篾秸秆骨架发展成金属结构,细木雕刻、金漆镶嵌、玻璃彩绘等类型。其形状各异、五花八门。如六角宫灯、塔灯、喜庆吉利的各种彩灯,飞禽走兽式的花灯,祥和有趣的走马灯,还有亭台楼阁式的景物灯。
  据说每到元宵节之时,北京紫禁城内灯火辉煌,壮美空前。朝廷还在午门前设鳌山立柱灯,专为皇上观赏游玩。那时,北京城内开辟有专门景区,供达官贵戚、百姓平民春节期间赏灯娱乐。姚雪垠曾在小说《李自成》书中写到明末崇祯年间,京城内从东安门至灯市口,几条街全是灯市,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七,白天为市场,晚上看灯展。通宵赏灯,放焰火,街面彩楼相望,朱门绣户,画栋雕梁。各色彩灯高悬,民间花会表演,男女拥挤,人山人海,甚是壮观。
  清代元宵灯会更为波澜壮阔。北京城举办观灯游园活动,连慈禧太后都要到颐和园赏灯游玩。人们打灯谜、扭秧歌、舞狮子,尽情浏览元宵节夜色,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让人其乐无限。据《燕京岁时记》中所载,当时灯会盛况是“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可见老北京的元宵节是何等热烈,景象多么不凡。古都民间有句老话叫“上元节的灯,中秋节的月”,说明北京历史中的灯节,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至深至美。
  说起吃元宵,则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起初人们用的是一种“白粥泛膏”做吃食,后来才渐渐用糯米粉做成有馅的汤圆,形状如满月,白如银团,古人吃元宵即祭天神,意是甜甜美美,团团圆圆。这种风习在全国广为流行,但各地元宵食俗也不一样,如陕西爱吃元宵茶,云南喜吃豆面团,河南则吃枣糕,江南是糯米粘饭。
  北京人吃食讲究,所做元宵以甜为主,馅的种类不胜其繁。老北京的元宵节盛况极为非凡,各种民间花会红火热闹,各大庙会举行庆典,其中打灯谜是最为盛行的一个项目,许多游艺场所在灯笼上都设置谜题。起初为口头猜形式,后来经文人加工成灯谜。有词句、成语、俗语、人物、地名多种多样谜底,十分受人喜欢。这种趣味性很强的活动,成为百姓一种节日乐事,从南宋至清代流行了五百年。
  元宵节也是交友结社最佳时刻,旧时未出门子的女子不能随便逛街,但此时却可以无拘无束到灯会游玩。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元宵节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几天,叫“躲灯”,所以正月十五又是阖家团圆的好日子。
  观灯赏月、吃元宵、逛庙会已成为一大民俗传统,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仍在正月十五举办灯展。如今一些传统虽发生了变化,但吃元宵习俗依然没有改变。  李杭姗制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1 12:10 , Processed in 1.10086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