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同学们欢送季羡林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和他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的80多位同学,联合进京赶考。 当时北京还叫北平,大学虽然不像今天这么多,但还是五花八门,国立的,私立的,教会立的,纷然杂陈。当时的国立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私立大学有朝阳大学、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北平民国大学、孔教大学、北京弘达学院,教会大学有美国基督教会在协和大学和汇文大学基础上建立的燕京大学、罗马教廷办的辅仁大学等等。 这些大学教育水平、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就大不一样。其中最受垂青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季羡林是第一次进北京。他在几年后的一篇文章里写到: “我现在还能很清晰地温习一些事情:我记得初次到北平时,在前门下了火车以后,这古老都市的影子,便像一个秤锤,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我迷惘地上了一辆洋车,跟着木屋似的电车向北跑。远处是红的墙、黄的瓦。我是初次看到电车的。我想,“电”不是很危险吗?后面的电车上的脚铃响了,我坐的洋车仍然在前面悠然地跑着。我感到焦急,同时,我的眼仍然“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我仍然看到红的墙黄的瓦,在初踏上一个新的境地而生的迷惘的心情下,折过了不知多少满填着黑土的小胡同以后,我被拖到西城的某一个公寓里去了,我仍然非常迷惘而有点近于慌张,眼前的一切都仿佛给一层轻烟笼罩起来似的,我看不清院子里有什么东西,我甚至也没有看清我住的小屋,黑夜跟着来了,我便糊里糊涂地睡下去,做了许许多多离奇古怪的梦。” 季羡林和绝大多数考生不一样。他成竹在胸,没有一丝一毫高考前的紧张。 高中三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使季羡林不像其他考生那样苦煎苦熬,而是非常潇洒地度过了考试关。而且,他同别的高中同学不同,他几乎是本能地只报北大、清华,而不报别的学校。 清华大学的入学考试没有特异之处,北京大学的入学考试则非常奇特,他至今记忆犹新。 北大国文试题是:“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当时考生们都手足无措,这哪里是一般的国文试题呢? 英文试题更加奇特,除了一般的作文和语法方面的试题以外,据说与往年一样的,是另外加一段汉译英。这一年的汉译英内容是: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原来是五代时李煜《清平乐》词的上半阙,下半阙未入选: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样的半阙词,对一般的高中毕业生来说,确实是很难啃的硬骨头,不用说译成英文,就是译成现代汉语,也绝非易事。 而且,在英语考试中,出乎考生的意料,在公布的考试科目之外,搞了一次突然袭击——加试英语听写。 济南高中英语教学从来没做过这样的练习,所以考北大的几个学生被这当头一棒给打懵了,没有几个考生能听得懂。季羡林因为从小学开始就学英文,基础比较牢固,很容易就对付过去了。听写时,老师念了一段寓言,其中有狐狸,有鸡,他大都写对了。但有一个单词suffer (经受,忍耐),由于临阵惊慌,听懂了,却没有写对。考完之后,同去的山东老乡都面带惊慌之色,几乎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录取的希望破灭了。对付不了北大考试的一些考生,最后被为了收报名费和学费的朝阳大学录取。 结果,这次高考他撞上了喜神,北大和清华他都被录取,一时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