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一,从民俗上说,今天是中和节。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唐德宗贞元五年“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这一天,官员休假一天,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 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老北京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到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自在家中祭祀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请“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在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二月初一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个日子冲着太阳打扫家里的卫生,清理春节期间的对联。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春节年禧期结束了,家中贴的对联、挂笺、福字……有的脏了、破了,而这些旧了的对联、挂笺、福字不能让它们在门口放上一年,中和节就是清理的时候。旧对联、挂笺、福字在这一天可以拿下来,向着太阳方向烧掉,是送给太阳的钱粮。家家都以清洁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中详细记载了北京过中和节时的情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太阳糕是每个家里必请的供品,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请几块太阳糕应个景儿,以图吉利,祈求吉祥。太阳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垒放成多层,层与层之间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红丝等,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乌圆光”代表太阳神。太阳糕每五块为一碗,顶端还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鸡,十分喜气,很受市民欢迎。卖太阳糕的一年只能做一次太阳糕生意。北京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小贩亦自制太阳糕,提前两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当时北京左安门内的太阳宫,每逢二月初一,人们聚在那里要热闹一天。 民间是农历二月初一吃太阳糕的风气最盛于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节》一书中说“据说明朝之后,庶民为纪念末代皇帝崇祯,假托祭祀太阳真君而设的,依次来寄托清兵入关之后,广大汉民的故国之思。”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做“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现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传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里跟着大人学做年糕。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因中和节第二天就是“二月二”,后世便有人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