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读王彬先生的《胡同九章》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涛

       在我来北京读书之前,对北京的印象除了天安门、故宫、长城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外,就是胡同了。每当我从书中看见胡同两字,便会想起北京,总感觉胡同是跟北京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北京所特有的。正如提起上海,就会让人想起弄堂;说到南方,则会让人想起小巷那样。
及至来北京读书之后,才真正领略了北京胡同的风采。我很喜欢胡同带给我的感觉:在一个好天气里,约一二素心好友,在胡同的深处里游走,自由自在。初春或者深秋的阳光柔柔地撒下来,一路上都是欢声笑语。之所以喜欢北京的胡同,除了它能带给我美好的感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胡同里蕴涵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这些胡同都是有味道的,而这些,正是现在钢筋水泥浇铸的大厦所不能给予的。
虽然自己很喜欢北京的胡同,可如果说起对胡同的认识,我就有点孤陋寡闻了。直至读到王彬先生的《胡同九章》,才发现这些幽渺的胡同竟有如此多的学问在里面,让我明白了北京的胡同其实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井田制与中国古代王城思想的在首都道路的流变,并不像美国的第五大道,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值得我们珍之再珍之。
《胡同九章》分为内篇、外篇、附录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阅读感受都是不同的。
内篇由九章构成,作者从九个方面对胡同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当我漫步在北京胡同里的时候,我所关注的是胡同的景观、颜色以及住过哪些名人等一些表面的东西,从没考虑过为何胡同是这般的景观与颜色,待阅读之后,才恍然大悟。我也曾读过一些介绍北京胡同的作品,令我感觉遗憾的是,要么行文枯燥;要么内容浅薄,只是在胡同的名称上兜圈子,缺少学理上的研究与探索。《胡同九章》却不是这样,作者通古今,博众采,在学理的基础上注重文彩与趣味,折射出作者一贯的治学风格。
本书的外篇也有九篇文章,正如作者在导语中所讲的:内篇侧重于理论层面,外篇侧重于实践层面。在外篇里,作者不仅详细地介绍了北京的南锣鼓巷、金丝套、金融街、崇智门内外、阜成门外等地区的胡同文化,还阐述了相关的四合院与王公府第的构成与原理。读外篇,更能体会出作者对北京胡同的一种热爱、珍惜之情。面对这些饱经沧桑的胡同,作者不仅发出了自己的呼吁:如请保留北京的胡同之根――砖塔胡同 ;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南锣鼓巷地区应该申报世界遗产,应该把金丝套地区推向世界等等。
当我阅读本书附录的时候,也是我感受痛楚之时。读着一条条已经消失的胡同名称,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消失了的,可不仅仅是一条条的胡同,连同消失了的还有一段段的历史。古都北京,随着胡同的消失,逐渐变得现代化起来,可同时,历史的韵味也变得黯淡轻薄了。想必作者在整理这些消失了的胡同目录时,也会颇有感慨吧。
消失了的胡同目录让我的心情很沉重,内篇的英文版的出现,则让我有了一种欣喜的感觉,我觉得把内篇翻译成外语的想法真是好极了。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的印痕,也是中国文化的印记,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北京胡同,从而热爱北京与中国的文化,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吗?
 “如何既保留胡同,又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用简单的思维模式,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情况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简单的争论之中,我们为何不能换一种思维方式,“不是用开发商的推土机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就会发现“保留胡同与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是可以并存的,并不是黑白对立。”
保护北京胡同,保护我们的文化,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我想,这既是作者的苦心孤诣之处,也是《胡同九章》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吧。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6 18:08 , Processed in 1.11936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