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热情,有人,就是没有钱 北京的早晨,微弱的阳光被朦胧的窗户挡在严冬宁静的马路上。一套小民居的阳台上响起了噼里啪啦敲打键盘的声音,墙上挂着一个深红色的老窗棂子。一台陈旧笨重的电脑前坐着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电脑屏幕上不断切换的画面闪烁,光芒映在他兴奋的脸上。他飞快地移动着鼠标,手头摆放着一张密密麻麻的网站维护程序列表,还有一堆光盘。 这是一间53平米的小屋,住着一位29岁的北京小伙子和五只猫。新春将至,大部分人还在甜美的睡梦中,张灯结彩的大街等待着八九点钟的热闹,而他依旧早早地6点钟起床,继续着已坚持六年的奋战。高高悬挂在墙壁上的那个老窗棂见证了这位执著的年轻人一路走下来的艰辛,时刻提醒着他:每一分每一秒中逝去的家园——北京的胡同。这个貌不惊人的年轻人就是著名的“老北京”网的创始人,北京胡同“拍记队”的带头人张巍。 2000年,由于北京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张巍家住了近百年的老房子——北京市崇文区东半壁街83号院被推土机的一声巨响夷为平地,只留下一棵老槐树孤立在空地上。“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块青砖石,和几个小伙伴趴在那块石头上摔洋画儿,你拍一下,我拍一下,一直玩到傍晚太阳下山。”再次回到故地,追忆童年点点滴滴的张巍,只能面对一片废墟,“我的家就这么没了。”张巍怅然若失,那天他从碎石砾中捡回了一扇红松窗棂。“它有120多年的历史了,但木头依旧结实。唉,多么好的东西啊,就这么拆掉了,太可惜了。” 2000年,作为杂志编辑的张巍较早地接触了新兴的网络媒体,萌生了“做个网页来追悼自己对于老房子的哀思”的念头。 2000年11月1日,张巍花300元租用了100兆空间,一个人办起了老北京网。2003年,张巍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全身心地投入抢救活动中。“北京变化太快了,当你停下一两天后,你就会发现某一处的胡同或者四合院可能就已经消失了。”不止一次地,张巍面对砖瓦堆心痛地哭泣,黑色的照相机耷拉在胸前,“我就是想要为后人留下一点对老北京的记忆,就只是这个单纯的愿望。” 与此同时,每天困扰张巍的却是深爱他的父母和支持他的同伴们。“每天发愁的还是经济问题。对自己,对网友,对一起奋斗的朋友都要有个交代。主要还是对父母,他们每天为我担心,我心里非常愧疚。”张巍坦诚地说。 经过六年的惨淡经营,老北京网的内容更加丰富,开辟了“民间习俗”“旧京商业”等栏目,同时拓展了活动领域,成立了民俗曲艺队等,办得有声有色。《泰晤士报》等国际大媒体都对张巍和他的网站进行了专门的报道。目前,网站有两万多的日点击率,其中60%是北京人,20%是其他省市的人,其余20%是外国人。 论坛板块上N多条热情洋溢的点评和温暖的话语和一天天攀升的点击率更是鼓舞了张巍。“论坛的开设,让我又一次感到温暖,我并不孤独!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我肯定自己的付出值得!” 然而与这种繁荣和温情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不得不直面的拮据的经济状况。“我现在就是啃老族!”张巍激动的声音背后是心酸与愧疚。“自从辞掉工作以后,我就没挣什么钱,以前工作时积攒下来的钱,早就花光了。”张巍声调低沉,“现在,我最对不起的就是我父母!快30的人了,还伸手跟父母要钱……”张巍的父母亲都已经退休,父亲的退休金基本都让张巍花了。于是父亲在小区做电工,每月能为家里补贴800元。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加入,张巍也需要负担起对同伴的责任。“现在网站全职人员六个,没有办公室,没一分钱工资,大家都是吃父母的。”这位善良的掌柜,说起弟兄们心情沉重。“我不能亏了他们,就像‘虫子’(网站负责人之一),他大学毕业后,无偿地跟着我做网站,他也没有收入。我不能叫他们也跟着我喝西北风啊!” 资金的缺乏也影响了老北京网的发展,限制了其活动。 2005年11月,老北京网创办五周年的日子,张巍和网友们在七所高校举办了“北京2005胡同摄影巡展及讲座”。摄影展反响强烈,但除了网友捐助的2500元外,张巍背上了5000元的债务。 老北京网公益图书馆由于资金、物资不足,还在筹备当中。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网站,老北京网很难引来广告商的青睐,而且考虑到网站的公益性,张巍也怕商业广告会影响网站的质量和可信度。“我们只能靠组织、承办一些活动来获得一些收入。”除此以外一些热心的网友也慷慨捐助。在网站的捐赠榜上我们看见如下感人的记录: 2005年8月19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网友(坛子上的注册会员)为老北京网购置摄影器材捐款500欧元,老北京网在此衷心对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2006年3月3日,河南濮阳台前县网友管永国为老北京网捐款1000元,老北京网在此衷心对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