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婴儿降生人世之始,便有不少的讲究和忌讳,老北京人把这些禁忌称之为“妈妈例儿”……在民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婴儿降生人世之始,便有不少的讲究和忌讳,老北京人把这些禁忌称之为“妈妈例儿”,是旧时妇女十分注重的家中琐事。
在一家大型饰品专卖店里,一名戴着虎头帽的孩子被传统娃娃造型的新年饰品吸引
中国服饰博物馆展出的彩缎菱格百家衣 IC供图
孕妇临产前的一个月,孕妇的母亲要到女儿家给女儿“催生”,同时还要为即将出生的婴儿准备一套或两套被褥与衣服鞋帽,具体的繁简程度与数量多少依娘家的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有:棉被、夹被、棉褥、开裆裤、连脚裤、和尚衫、枕头、头挡儿、衤席子……需要说明的是,头挡儿系为防止婴儿头部着风而特做的围屏,呈“凸”形,上面绣有蝙蝠、云纹或适时的生肖图案及“长命百岁”等文字,此物现已很少见到,大多以手帕代之。 衤席子(尿片)是利于婴儿便溺用的,大多要备许多块,民间有歇后语“孕妇裁衤席子——闲时备着忙时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尿不湿、一次性纸尿裤已在城市中普及,但在农村则还是习惯于用衤席子。因其可在洗烫后反复使用,费用自然要低得多。襁褓是指包裹幼儿的布或被褥,一般喜欢用面新而里儿旧的薄被,有的地方还讲究用曾祖或祖父母等高寿老人的旧衣裙,一是以示后继有人,二是借以使婴儿能茁壮成长并长寿,但从实际上看,这些物则比新布要柔软得多,更适应婴儿娇嫩的皮肤。婴儿降生三天时有“洗三”的习俗,此举并非在民间有,宫廷大内也有此俗,今雍和宫内就陈列着一只铜制的九龙浴盒,那是当时乾隆皇帝“洗三”时用过的。在民间,婴儿于“洗三”之后要穿上—件和尚领、大襟式的长袖上衣,此衣无扣,在腋下以布带系之。且忌讳穿裤子,有的说法是婴儿百日内不穿裤子,以利于腿脚灵活不受束缚,这倒是符合婴童发育的。婴儿满月之时,要给小孩添新衣。为新生儿做“百家衣”的习俗在我国流行甚广。所谓“百家衣”就是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拼制成衣服给小儿穿。由于社会上的乞丐多穿百结鹑衣,人们认为:小儿穿了“百家衣”就可像卑微的乞丐一样容易养育。此俗的历史也很久远,古代官宦贵人家或中等人家,多在孩子接受启蒙之前,先向100家各索讨一块布(以后发展为小块锦缎)拼制成“百家衣”,每一块布直径为7厘米,呈八角形,颜色自然各不相同,在制衣时还要绣上花鸟虫鱼及人物,这才是正宗的“百家衣”。而一般家庭则只是象征性的“百家衣”,以讨口彩,借其使小儿容易成活的寓意,这其中虽有护身符的味道,但也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与祝福。今天的“百家衣”做得比以往更漂亮,并且已成为旅游市场上颇受欢迎的抢手货。在华北农村,给新生儿做的裤子多为一红一蓝两种不同颜色的裤腿,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都市也有此俗。蓝色寓为老成,利于成长之意,红色则是为了避邪迎瑞,以利孩子好养活。男孩多戴虎头帽,以祝愿虎头虎脑茁壮成长。女孩则多为莲花瓣形的帽子,以祝愿其貌美如花。送给幼儿的第一双鞋多是带有动物图案的,如虎头鞋、猪头鞋、猫头鞋、兔头鞋等,有的则配合婴儿的生肖属相,上面还夸张地强调眼睛的造型,其意为引导孩童看路识途,免摔破、减磕碰。并据此引申到在小孩长大后在人生道路上不致跌跤,以保平安。有一幅插图画是著名的民俗美术家侯长春先生绘制的。画幅上儿童的虎头帽、围嘴、连脚裤、屁股帘,是华北地区幼童(两三岁)冬季的常见服装,这些服帽具有地域性和装饰性,而且还有很强的寓意性及服装本身的实用性、保暖性。这些服装在如今的大都市已极少见到,但是在农村依然如往日般穿戴。更为有趣的是,在西安的秦俑市场布艺村的货摊上,笔者看到了不少各式各样手工制作的、民风浓郁又色彩缤纷的民间布质饰品,其中就有都市人久违了的虎头帽、围嘴及兜肚、鞋垫、荷包等,有许多老外在踊跃选购着。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些物品都是周围乡村的妇女一针一线绣制的。开发旅游市场,“土货”成为了抢手货。围嘴儿——呈莲花状而环系在幼儿的脖颈上,多为一两岁的儿童戴用。稍大些的儿童因口水减少,而又开始以饭食为主,故而多戴用围单,用围单上的按扣和系带分别固定在孩童的脖颈后和腰部以防止孩童用饭时弄脏了衣服。简单的围单无甚工艺制作,只讲求实用,有的则在饭后便取下。有装饰的围单则在一些喜庆场合穿戴,图案和文字也不尽相同:龙、虎、鸟、凤凰、十二生肖、八仙神人、图腾崇拜……应有尽有。文字则多为吉祥祝语,如长命百岁、富贵吉祥等。在儿童的服饰上有很多显现民风民情的内容,应该说服饰民俗是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服装是民俗的载体,也进一步丰富了民俗文化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