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武门西大街和复兴门内大街之间,有一条长约千米东西走向的长街。这条长街就是北京城里鼎鼎有名的新文化街。 新文化街在明清时期被称为石驸马街。解放后,因此街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鲁迅先生早期活动密切相关,196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石驸马街被命名为新文化街。 ■明代石驸马街里住着耿直的石驸马 时光回溯数百年,明代石驸马街里住着明宣宗顺德公主的驸马石璟。当时石璟的府第就建在此街的路北。 据《明史》记载,“宣宗二女,顺德公主,正统二年,下嫁石璟。”这位石璟是昌黎人,他被明宣宗朱瞻基相中,选为二女顺德公主的驸马。宣宗驾崩后,朱祁镇继承皇位,称为英宗。英宗继位后的第二年,石璟与顺德公主完婚。 石璟生性耿直。英宗即位后,一直宠信太监王振,英宗让王振执掌司礼监。司礼监乃是明朝二十四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王振不仅执掌宫中诸事,而且他还管理内外一切奏章,代替皇帝批复大臣上奏的公文。王振实际上已经逐渐干预起朝政了。石璟对王振的所作所为十分痛恨,不时发泄对其的不满,而王振对石璟也是恨之入骨。不久王振借故将石璟投入锦衣卫的监狱中,准备治罪于石璟。然而王振未及对石璟下手,就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之变”中死于乱军之中。而石璟也就自然是“无罪释放”了。天顺五年(1461年),曹钦造反,石璟率众杀贼。皇帝十分欢喜,下诏对其嘉奖,并进行了赏赐。成化十五年(1479年),石璟卒于驸马府。 石驸马虽然没有了,但石驸马街之称一直延续到清代。清代以南沟沿为界,将石驸马街分成东西两部分,为镶蓝旗地界。街西界原至闹市口中街,后将鲍家街东西走向并入,形成现在的样子。 ■石驸马街的克勤郡王府 到了清代石驸马街虽然没有了驸马,但又住进了清朝的王爷。石驸马街西口路北就是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是清初八家“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之一。克勤郡王岳讬是清初礼烈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府是朝廷分封给克勤郡王岳讬子孙的三处宅第之一,也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东侧与平比郡王罗克铎第三子诺尼的贝勒府为邻。因均为克勤郡王岳讬的后裔,因此克勤郡王府被克勤郡王的后裔称为西府,将贝勒诺尼府称为东府。 克勤郡王从清初的岳讬开始到民国初年的晏森止,共传十三代,十七王。民国初年的最后一代克勤郡王晏森,身无一技之长,生活窘迫。辛亥革命后,他将王府售与熊希龄。而末代克勤郡王晏森则搬到了宗帽胡同居住,据《燕都丛考》载,民国三年,中华大学赁居于此,陈宗蕃在此曾任教务数年。后来熊希龄在此设立矿务局,不久又改为太平湖饭店。1932年,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将其所有的财产交由中国人民救济会北京分会,设立义助儿童幸福基金,开办儿童教育事业。现在在王府后寝殿两山墙角柱石上,尚存熊希龄和夫人朱其慧捐赠的刻字内容。 现在的克勤郡王府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使用,王府也被修缮一新。昔日的王府成为了教书育人的场所。 ■从斗公府旧宅到女子师范学堂 石驸马街东口路北就是斗公府。斗公就是辅国公斗宝。斗宝是克勤郡王岳讬的玄孙,其祖父是贝勒诺尼,其父是辅国公诺恩托和。斗宝是诺恩托和的第五子,生于雍正元年,乾隆五年正月袭辅国公。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于是清学部选中了石驸马街的斗公府旧址作为校舍,并对斗公府进行了一番改造。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学堂。建成后的学堂由四座楼组成,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此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更名为国立女子师范大学。1923年7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曾兼任该校国文系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1925年8月,鲁迅先生在该校任校务维持会委员。1926年3月18日,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和杨德群即为该校学生,1931年学校师生筹资在校园的西小院为刘和珍、杨德群二烈士立碑纪念。当年刘和珍、杨德群两位烈士的立碑至今还屹立在校园中。 ■教育街里的敬谨亲王府 教育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短街,明代为铁匠胡同东段,清代铁匠胡同截断为东中西三段,教育街便成为东铁匠胡同的东段,因街东通宣武门内大街,又俗称穿堂门。为镶蓝旗地界。清初此地建有敬谨亲王尼堪的府第。 尼堪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广略贝勒褚英的第三子。顺治六年三月晋为敬谨亲王。尼堪英勇善战,精忠报国。顺治九年七月,南明桂王李定国叛乱,梧州、柳州、广西、湖南相继失守。清廷派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率兵出征。顺治皇帝亲自到南苑为其送行。尼堪在平定叛乱的战斗中英勇无畏。但在追击李定国部时陷入埋伏,但是他毫不畏惧,率军突围,却不慎身陷泥潭不能动弹。尼堪遂拔刀奋力迎战,但终是力竭而死,年仅四十三岁。顺治十年,他的灵柩运回北京,顺治皇帝悲痛万分。为表彰尼堪的忠烈,顺治皇帝令亲王以下到郊外迎其灵柩回朝,并为其辍朝三天。 尼堪的敬谨亲王府在教育街东口,整座王府坐北朝南,东起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参政胡同,北到手帕胡同。府内原有东西中三路,西路类似跨院不太正规。东路和中路建筑大致相同。有宫门五间,院内有东西翼楼各面阔五间,正殿面阔五间,前有甬道、月台。内门三间,门内寝殿有五间,寝殿有转角游廊连接东西耳房。东路还有花园建筑。在中路与东路之间建有土山,山下有亭。 清光绪三十一年,光绪皇帝御准设立学部统管全国学政,选定敬谨亲王府为学部衙署。民国后学部改为教育部,故而敬谨亲王府前之街就被称作教育部街了。 1912年,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时就曾在敬谨亲王府里办公。1928年教育部迁出,此府改作国民党北平市党部,府前之街遂更名为市党部街。1949年后复称教育部街,1965年定名教育街。街内原来的敬谨亲王府现在是武警部队招待所和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所在。实习饭店的餐厅就是原来王府东院正房。 西单手帕胡同是新文化街北侧一条长长的胡同。胡同在明朝叫手帕胡同,属阜财坊,清代属镶蓝旗地界。北京叫手帕的胡同有许多条,崇文区有手帕胡同,宣武区有手帕口街,为了与那些手帕胡同区别,1965年西单附近的这条手帕胡同就改叫了西单手帕胡同。 手帕胡同可以算得上是溢满书香的胡同,胡同的18号就是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也就是现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前身,这所小学堂是北京创办最早的小学堂之一。 1909年9月19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在石驸马街创办附属小学,定名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附属两等小学堂。开始学校只招收女生4个班。1911年,学堂更名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从1912年起,开始兼收男生。1912年夏天时,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从石驸马街迁入到了手帕胡同。当时学校的老门牌是34号。1931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师范学院(即女师大)合并,小学校也随之易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 此后,经过多年的发展,这所学校成为当时北平国立小学中教学设备最好的一所。不仅如此,学校还建有一座专门的图书楼,藏书达上万册,这在当时的小学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1955年,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正式定名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2006年这座百年老校的部分校舍又从手帕胡同迁回到了石驸马街(新文化街)。 ■手帕胡同里的龚自珍故居 在手帕胡同的缕缕书香中,还寓居着晚清开一代风气的杰出思想家龚自珍。龚自珍在北京有多处寓所,手帕胡同是其中的一处。据说龚自珍就居住在手帕胡同的21号。那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前院有倒座房,中院有正房三间及左右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据记载,当年中院正房的明间北墙上曾挂有清道光皇帝御笔的“福”字,其下为龚自珍父亲龚丽正书写的“耕读堂”匾。 龚自珍住在此院时在前院植有绿竹,后院种有腊梅。想来当年的小院一定是花木扶疏,暗香浮动。也许正是这座清幽的小院,曾经滋润了龚自珍的思想,激发了他诗人的热情…… 龚自珍离开手帕胡同后,在历史变迁中21号院又分成了两个院子。再后来随着西单地区的改造,龚自珍的故宅也就难觅其踪了,但是胡同里的老街坊们谈起龚自珍故居时依旧是那样津津乐道。 ■文华胡同中的李大钊故居 文华胡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胡同东起佟麟阁路,西至闹市口中街。由于其在石驸马街的北侧,所以清朝时就称为石驸马后宅,俗称为后宅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为文华胡同。文华胡同弯弯曲曲不很平直,胡同内都是普通的民居,但就是在这里,革命先驱李大钊居住了有四年的时间。 李大钊故居在文华胡同的24号院,24号就在胡同的中段路南。李大钊从1920年春到1924年1月居住在这里,这里也是他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 24号是一处小型的三合院,有南北两院,李大钊一家搬来后就住在了北院。北院有正房3间。东间是卧室,中间是餐室,西间为长女星华的住处。院里还有东西耳房各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长子葆华住在东厢房,其他两间主要安顿来往的亲戚和朋友,西厢房就是李大钊的书房和客厅。就是在这座不起眼的小院里,李大钊多次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与他们交换思想。居住在文华胡同期间,是李大钊工作最为繁忙的时候。这一时期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创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不久又成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座小院子是这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历史见证。 文华胡同24号见证了李大钊生命中最辉煌、最快乐的时光。1979年这座小院子作为李大钊故居,被定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北京市决定对李大钊故居进行修缮,修缮后的故居将要作为李大钊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悠悠历史中的受水河 受水河胡同在新文化街南侧,胡同东西走向,东起振兴巷,西至佟麟阁路。这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早在唐代,受水河胡同即为幽州北部的护城壕,金代为金中都北护城河,明代河被划入内城,而到了清代,原本清澈的河流却逐渐变为了臭水河。后来河道干涸,遂填平河道形成街道,称臭水河胡同。臭水河这个名字终究是不好听的,再后来因谐音雅称涭水河。1965年命名为受水河胡同。 臭水河的名字虽不好听,但是却也住着一位皇族贝子。贝子特尔古的宅院就建在了胡同中间偏东路北,府院后墙紧挨着石驸马街。特尔古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孙,广略贝勒褚英孙、安平贝勒杜度的第三子。 ■堪称“书香门第”的头发胡同 受水河胡同南侧就是头发胡同,头发胡同同样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胡同。胡同在唐代是幽州城的北垣,到了明代,胡同西段因有寺名真如,此段胡同遂因寺得名真如寺胡同。真如寺建于辽保宁年间,系峨眉僧人真如募建。元代,寺改名为定力院。明正统十三年,蜀僧常宗重修,到了万历三十年,蜀僧明传复修。乾隆四十年时,僧人德如又重修。但是虽几经重修,真如寺最终还是无存了。真如寺胡同也淹没在了头发胡同里,成为头发胡同的西段。 头发胡同之名很是有趣,我曾去了胡同无数趟,但怎么也无法将头发与胡同联系起来。胡同叫了头发之名是因胡同弯曲细长如头发状,还是因胡同里有过与头发有关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头发胡同倒是“书香门第”。 头发胡同的西口路北原是翰林院的讲习馆。宣统元年设讲习馆,令翰林官研习学科,备各部丞参选。后来到了民国,1913年教育部决定在翰林院讲习馆旧址创办京师通俗图书馆。图书馆的创办工作是在鲁迅先生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进行的。京师通俗图书馆是辛亥革命后我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鲁迅先生在办馆之初曾说:“通俗教育以启发一般人民普通必须之知识为主,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之图书,以人民所必需且易晓者为宜”。因此该馆的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馆中收藏有一千多种戏曲、小说,在当时这些藏书甚至超过了京师图书馆在这方面的馆藏。1926年5月,京师通俗图书馆改称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又与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合并,统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馆址依旧设在了头发胡同22号前翰林院讲习馆旧址。 ■小有名气的海市街 从头发胡同向东走,在快出东口的地方,头发胡同与抄手胡同接壤,那一带便是过去京城里小有名气的小市,现在这里叫小市口胡同,以前称海市街,在二三十年代这里的小市颇为繁盛,曾有书店、古董店、字画店十余家,另外还有旧家具店和小器作店,上世纪四十年代渐趋衰败,仅存文苑斋、致雅堂、文学斋三家书店和醉经堂字画店而已。现在的小市口胡同连这几家店也已无存了,胡同又窄又短,使我很难想象出这里竟会有市场的存在。
|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天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21:04 , Processed in 1.1212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